李 璐 董 京 杨 阳
(1.南京工业大学先进材料研究院,南京 210009;2.南京工业大学科学研究部,南京 210009)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校承担了全国60%以上的基础研究和重大科研任务,建设60%以上的国家重点实验室,获得了60%以上的国家科技三大奖励,其中自然科学奖以及技术发明奖主要来自于高校[1]。而仪器设备是高校,实验教学和科研工作的重要基础保障和技术支撑,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建设、对外服务等重要使命。随着国家持续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加大对研发活动的政策支持,引导各方面加大R&D投入,并扩大高校科研自主权。高校以此为契机,大量引进科研仪器设备,从仪器数量和总资产原值上都在逐年增加。因此,提高仪器设备的管理水平和利用效率,也必然成为了高校事业发展一项核心工作,并直接关系到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科技创新水平、社会服务效益、区域经济发展的整体提升。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在教学实践中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高校实验室的仪器设备能满足不同实验教学的需求,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在培养学生思考、分析、实验动手能力的同时,激发学生的科研创新意识[2,3]。然而目前实验教学内容多数是延用以往基础验证性实验,较少注重于前沿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的有效结合。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项目较少[3,4],而且在仪器设备数量和课时有限的前提下,一般都是老师演示,学生观摩,即使后续有分组实验,但是也很难顾及全面,导致大部分学生缺少全程实践锻炼机会[5]。因此,在激发学生兴趣和提高积极性上大打折扣,就更难上升到理论突破、技术创新的高度。对于从事科研的学生来说,在独立使用仪器前,通常是经过培训和考核后,在具备独立操作资格的前提下,才能开展相关的科研实验。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更多注重的是对操作流程及注意事项的培训与考核,却弱化了理论性知识的培训深度,导致学生对仪器的工作原理、构造了解不够透彻,故障排除、数据分析等方面的延伸与指导能力不足[2]。无论上述哪一种原因,都会造成仪器设备资源的浪费,进而严重影响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以实验教学为主的仪器设备,很多在完成教学实验之后,处于闲置状态[6],很少被关注其他功能的应用。以科学研究为主的仪器设备,使用功能基本仅限于用得到,缺乏对其他功能开发的研究。以半导体参数分析仪为例,该仪器配备二极管检测、三极管等检测功能,由于研究方向所限,二极管检测被列为通用功能,三极管等功能就被弱化,更谈不上对现有功能的改造升级及新功能的开发。另一方面,由于信息化、智能化管理系统跟不上,实验技术人员的时间和精力多耗在设备预约、机时统计、测试费用统计等琐碎工作上[7-9]。落后的管理方式,加上单位激励制度不完善、经费限制等因素,不仅使得仪器设备运行信息采集失真,也使得实验技术人员无法投入更多精力挖掘设备多功能性应用和新功能开发。
随着国家政策环境的改善,高校购买仪器设备的资金和渠道相对宽泛,为实验教学和科研仪器设备的购置提供了便利,但是同时也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比如购买前论证不够充分,采购比较随意,只考虑当前的使用功能,忽略其潜在应用性及长期效益等[10-12]。有些单位,只论证仪器设备功能实用性,而忽略安装条件,最终因工作环境不达标而延期安装,有的延期一两年甚至更长时间。还有不少科研仪器设备是课题经费购买,个人化色彩较重,不同部门之间的仪器设备共享较弱,甚至拒绝共享。虽然国家早已提出“加快推进科研设施与仪器向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社会研发组织等社会用户开放,实现资源共享,避免部门分割、单位独占,充分释放服务潜能,为科技创新和社会需求服务”[13]的政策,但是目前国内仪器设备的共享范围和程度依然较低[14],设备利用率甚至低于25%[12]。而且高校在仪器设备采购环节依然要求进口设备不能对企业开放,这种一刀切的做法显然与国家倡导的提高仪器设备社会服务效益的理念相矛盾。总之,仪器设备盲目采购、重复采购、闭门运行等现实行为严重降低了设备本身的社会服务效能。
实验技术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对于保障仪器设备的运行、维护及效益的发挥起着决定性作用。很多仪器设备,尤其是大型仪器设备的维修维护成本比较高,工程师上门服务也不是即刻就到,如果实验技术人员不具备相关仪器设备的专业知识和排除、维修一般故障的能力,就会造成仪器设备较长时间无法运行,从而影响教学、科研进展。而现实工作中,专职的实验技术人员编制较少,学校的重视程度不够,实验技术人员同时管理多台仪器并兼顾其他事务的现象较为普遍,导致实验技术人员没有更多的精力提高专业知识和技能[11]。实验技术人员专业技术能力不强,对仪器设备也只是简单了解基本原理和操作流程,从而使教学、培训工作流于表面,接受培训的学生也仅停留在会用的基础上,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更是无从谈起。
仪器设备运行中存在的现实性问题,归根结题是上层管理机制不健全。(1)职能部门把关不严,采购论证流于形式;开放共享制度不完善,智能化管理模式跟不上等导致仪器设备管理难度增加,运行数据采集失真。(2)二级单位人员结构不合理,岗位分工不明确,考核机制不健全,实验技术人员缺乏培训学习的机会。(3)实验技术人员的管理不到位,每个人对学生的教学、培训深入程度参差不齐,缺乏一个衡量标准对实验技术人员进行约束等。
高校仪器设备购置的资金投入增加,维护管理的经费投入也要能跟得上。必须坚持推进完善开放共享平台,充分利用现代智能化一体技术,将预约、门禁、测试、收费、数据采集系统连接在一起,通过移动终端控制,可以即时查看预约情况并进行预约,预约的使用时间结束,测试自动结束,测试数据可以远程下载,仪器运行情况、机时、测试样品数等可以随时远程查看和统计,让使用者和管理者切实感受到到方便、快捷。优化管理、增加维修经费补贴,激励更多的老师自愿将仪器设备加入到共享平台,促进校企共享,提高设备利用率和社会服务效益。
(1)重视仪器设备的实验教学和培训,对所有教学、培训制定最低的考量标准,如理论知识的讲解以课堂PPT模式,包括基本构造、工作原理、常见故障案例及排除方案、日常运行维护方法、潜在功能应用等。现场实践必须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够独立、完整地完成指定操作,同时注意引导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便于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考核模式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重在知识的消化,实践重在对随机测试案例的处理。尤其对从事科研的学生,要以测试结果为导向,了解测试样品的差异性,掌握调整测试参数、变换测试模式、开发新功能的实战技能。(2)创新日常管理理念和方式:信息化新形势下,管理理念和方式要能跟上时代步伐,二级管理部门应要求实验技术人员对每台仪器编写简明规范的功能特色、操作程序、常见故障排除及维护保养方法,包括但不限于以微视频等模式投放,利用移动终端扫描二维码或关注公众号即可随时查阅、学习相关知识。不仅有利于师生学习,也是推广宣传仪器设备一种手段,促进高校及校企之间的共享合作。(3)实行轮岗制:实验技术人员流动性大,女性教师偏多,产假、人事调动等因素较多。实行轮岗制,保证所有实验技术人员对所管理仪器能够专业到位,一旦出现人员变动,保证其他老师可以在最短时间内进入角色代管。(4)重视提升实验技术人员专业素质:实验技术人员的专业性,直接决定着仪器设备的运行效益,二级学院要重视实验技术人员的培训和考核,通过“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方式,为实验实技术人员提供培训和学习的机会,提高实验技术人员学习、探索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
实验技术人员首先要具备基本的职业道德,对仪器设备的构造、原理、应用,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不能敷衍,误人子弟。要能够及时发现仪器设备存在的问题,并能高效处理。积极主动学习,掌握仪器发展动态以及学科前沿技术,结合最新的智能技术和工具,多花时间和精力去研究教学、培训方式,设计实验项目和考试题库,探索新功能开发,提升自身专业技术水平。
高校,尤其是科研型院校,在科技创新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获得的科技经费也越来越多,未来引入的仪器设备,尤其是高精尖的仪器设备也将随之增加。高校在享受国家政策重大利好的同时,应该与二级管理部门一道,创新管理机制,加强实验技术人员建设,挖掘实验技术人员的创造性,让仪器设备在实验教学、科研工作中的价值最大化,更好的为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区域发展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