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范嘉云 刘分江
当下,互联网和融媒体平台为我们提供了全方位、多角度的信息交流和情感沟通平台,建立了一个“去中心化”的信息共享空间。在网络环境和融媒体平台上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有发言权。对话题和事件的集聚产生了网络集群行为。青年正处于价值形塑的重要时期,对网络集群事件的观点、态度、价值判断和取向受到集群成员的深刻影响。因而,把握网络集群行为对青年价值观的影响因素,探索科学、合理、有效的引导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青年是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价值观的形成会受后天的成长环境、文化熏陶、教育方式等影响。作为虚拟的网络环境,融媒体对在时间、空间上广泛参与其中的青年价值观的形成发挥着不可剥离的作用。网络集群行为,指的是基于网络环境产生的无预先组织、自发参与、互动聚集、集中关注的情况下对某一共同兴趣话题、事件产生的网络成员聚集,进行集体互动的行为。在网络集群中,集群的成员会对某一话题、事件发表观点,参与过程中,青年自身对话题、事件的观点、态度、立场等也会受到深刻影响。
1.丰富价值取向来源与价值传播渠道
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信息的传播更为便捷与迅速。在融媒体语境下,微博、微信、抖音等一系列融媒体平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极大拓宽了青年获取信息的渠道。青年的价值观引导不只局限于高校的思政课堂、校内活动,还存在于网络和融媒体平台。青年易于接受新事物,对新鲜事物有较为敏锐的嗅觉,对新出现的融媒体平台具有易于接受、乐于尝试、喜欢分享与互动等特征。因而,随着融媒体的大量涌现,青年价值观的形成与价值尺度的取向更加多元化,其价值传播的渠道也更加丰富。
2.唤醒主体参与意识与价值判断能力
微博、微信、抖音等融媒体的出现,使得青年可以在这类平台上自由表达意见,对感兴趣的话题和事件进行动态关注。对同一类型的事件关注的青年多了,就会形成网络集群行为。参与网络集群的青年会发表相关的意见和言论,并在虚拟的环境下与群体内其他成员进行交流、互动,青年对事件的主体意识逐渐受群体其他成员影响而进一步被唤醒。随着参与度的提升,对于事件本身的价值判断能力、是非曲直辨别能力具有一定要求,青年在融媒体平台上不断通过对各类事件的关注、与他人的互动等“试错锻炼”,使得这类价值判断的能力不断得到提升。
3.拓宽价值判断视野与虚拟现实交互
融媒体所承载的内容、平台发展的形式不断推陈出新,极大丰富了青年获取信息的渠道,青年在融媒体上不仅可以接触到同类人群集群群体成员对事件的态度,还可以看到其他类型集群成员对事件的不同看法,这就开阔了青年的视野,使其不断思考价值判断的角度。随着融媒体平台的互动性、开放性增强,青年在虚拟网络的集群行为也会一定程度上转化为现实的交流、聚集,在现实情境下实现价值观的互动交流。
1.模糊价值体系构建
融媒体语境下,广泛接触微博、微信、抖音等融媒体的青年,在使用这类媒介时,常将是否有利于自身生存和发展作为抉择和取舍的唯一标准,而忽略了群众利益和大局观念,价值观渐渐偏离主流价值观。当下,人群对某一事件快速集群使青年的关注点更加集中在娱乐、生活焦点上,冲淡了对精神层面、道德理想的追求与思考。网络集群行为所关注的事件很多是现实生活情境中的事件在网上的呈现,人们对事件的态度、观点也在融媒体平台上演化成言论,不同声音的碰撞使得青年对事件的价值判断模糊,价值体系的构建呈现迷茫化。
2.削弱主流价值导向
在融媒体语境下,信息传播受众呈现出大众化、草根化等特点。在微博、抖音等融媒体平台上经常出现追“网红”和关注各类“门”事件的网络集群行为。由于融媒体平台缺乏一定程度的有效监管措施,以及网络虚拟环境的自由开放、约束性小,使得青年接触到的信息、言论和观点良莠不齐。主流传播媒体的发声一定程度上被非主流的声音所掩盖。青年还存在一定逆反心理,互联网和融媒体为青年提供了一个追求自由、释放自我、自主选择的虚拟平台,其随意性较现实环境大大增加。随着网络集群和“破窗效应”的叠加,青年行为规范、价值判断和道德观念也发生了一定的扭曲变形,淡化了道德的约束与规范。社会主流价值观对青年的正能量引导、激励作用导向被削弱。
3.干扰价值目标践行
“于欢刺死辱母者案”在微博平台热搜榜引起广大网友的关注,抖音平台上“马桶门”“黑森林”等事件的炒作引起大批吃瓜群众的注意,这都是网络集群激起社会重大新闻的事件。在网络集群中,信息、观点和价值判断的无序性、波动性影响着参与其中的青年价值观判断,一些意志不坚定、缺乏责任感的青年在这样复杂的融媒体环境中会丧失原有的正确的价值判断,导致价值目标践行受到干扰。
融媒体平台上的网络集群行为通常有三种发展结果:第一是集群成员与其话题对象和利益关联者沟通协商,改变现实情况或者取得一致意见进行相互妥协;第二是集群行为发生后无法解决客观现实中存在的问题,虚拟的“网络集群行为”转化为现实的“群众聚集事件”;第三是网络集群行为在“集体无意识”和部分集群成员情绪释放后随之解散。无论何种结果,与集群成员的观点交流、价值观碰撞都将影响青年正在形成的价值观。如何在融媒体语境下对青年价值观进行正向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
网络集群行为源于现实社会问题,如政府行为失当、弱势群体利益诉求、利益分配和价值缺失等。青年的网络集群行为实际上也关注着其利益诉求焦点,如就业问题、恋爱问题和教育问题等。社会转型进程加快导致的诸如话语权失衡、群体性事件等焦点的关注也在融媒体上出现。青年处在价值形塑的过程中,价值观不成熟、情绪不稳定、行为易冲动的“同质化”极易形成网络集群。因而,首先要关注青年利益诉求焦点问题,把握网络集群行为背后深层次的客观现实根源。对于青年集群行为背后的社会问题和不良现象,要有的放矢,以免网络集群成员“非理性”的声音对青年价值观形塑产生负面干扰。其次要听取意见和积极沟通,科学、理性地疏导。对涉及青年切身利益的问题,应当积极听取青年的意见和想法,梳理其利益诉求,并采取有效的改善措施,以防集群行为发生后的情绪化、煽情化的“非理智”声音对青年的价值观产生影响。最后要优化与青年利益相关的决策环境。“以人为本”的理念要求充分尊重“人”的主体地位。与青年利益相关的决策参与者和组织,应把正当利益诉求作为决策参与者和组织的意见参考来源,在融媒体平台上要有强有力的正能量发声,给予青年价值观正向传导。
信息接受者、积极参与者、发起者构成网络集群的主体。信息接受者主要增加人气和浏览相关话题信息;积极参与者主要是“发声”,即对相关话题和事件发表评论和意见;发起者主要是发布相关话题和事件。三者分工不同,但在融媒体中形成了有效的交流和互动。“意见领袖”便是话题和事件的发起者,在网络集群行为中起着主导作用。在融媒体平台上,微博话题发起人、贴吧开贴人、论坛版主和微博大V 等均为网络集群的信息引导者。青年参与网络集群与参与者、发起者形成主客体关系,在互动中产生观点碰撞和价值观相互影响,所以把握住网络集群意见领袖的定位和方向就显得尤为重要。巴瑞·威曼和李·雷恩尼在《网络化:新的社会操作系统》中提出,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新媒介素养包括七个方面,分别是信息组织和联通能力、多任务处理能力、图像处理能力、专注能力、道德素养、导航能力和怀疑精神。因而,我们除了把握网络集群意见领袖的定位,还应进一步提升包括意见领袖在内的青年新媒介素养。一方面,加强信息德育教育,培育怀疑精神和道德素养。融媒体平台是一个虚拟的网络世界,一些话题引发的网络集群容易将局部问题发展成全局问题,对网络话题及其评论、观点要鉴别真伪、不盲从,警惕扭曲价值观的侵袭;另一方面,加强信息组织和联通能力,培育青年身心健康和理性表达。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大学生对网络形成一定程度的依赖,应加强青年在融媒体平台的信息组织和联通能力,培养青年的健康人格和情绪管理能力,使其形成利导性思维倾向,同时培育青年理性表达,让正向价值观在融媒体平台上传递。
在网络环境和融媒体平台上,青年处于一种开放、隐匿和便捷的虚拟环境中,网络集群行为关注的话题和事件,在文字、符号、图片和视频描述下的传播极易受到细微的“干扰”和“不实描述”,从而使集群成员变得敏感、激烈。作为融媒体平台的微博、微信,以其“转发”之力和“热搜排行”来撬动社会事件的新闻屡见不鲜。缺乏对话题和事件报道的审查制度和配套的法律法规,使得融媒体平台仅仅是话题信息和事件报道的发布平台,缺少对内容的把关。在网络集群行为中,群体无意识、“破窗效应”和网络集群极化效应叠加,部分话题信息的传播和事态发展渐渐背离其初衷和原貌,在信息走向偏离实际的氛围影响之下,青年很难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因而,在融媒体大环境下,应当优化舆论氛围,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信息管理制度。目前,我国规范网络领域的法律法规以2016年颁布的《网络安全法》为基础法律,此外还有《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等配套法律法规,但对网络集群行为合法与否的界定以及违法违规行为的认定尺度和处罚力度仍存在困难。网络服务企业和融媒体平台应当构建接入用户实名制办法、群主(博主、站长)管理办法、发布信息核实制度等一系列的信息管理和审核制度。青年经常接触的校园网、局域网等,要有相关的防火墙、信息过滤和预警机制。此外,要强化网络和融媒体平台的话题信息和舆情事件的全过程监测。现实社会的某一个兴趣话题或者焦点事件常常在网上映射成网络集群事件,由于网络和融媒体的开放性,主流声音和非主流声音交集,正能量和负能量角逐,网络集群成员的观点和价值观念深刻影响着参与其中的青年,因而应当梳理集群行为的类型,分类管理,源头预警,监控集群行为事件过程。最后,应提前披露可能对青年价值观产生负面影响和干扰的集群行为,把握舆论先机,第一时间发布相关权威信息,用青年喜闻乐见的形式传递正能量和主旋律,形塑青年正确价值观。
网络集群行为,不是单纯的网上意见集合,更是现实关注者和利益相关者的态度和价值判断在虚拟世界中的映射。青年处在价值观形塑的重要节点,社会转型进程加快,社会阵痛事件、民生关注话题频发,融媒体技术变革价值传导方式,加上青年的生理心理不成熟、判断力不足,网络集群行为对青年的价值观产生或正或负的深刻影响。只有在源头上把握网络集群行为的利益诉求焦点,在此基础上提升青年新媒介素养,争取网络意见领袖的“站位”,强化网络媒体全过程监管并优化融媒体舆论大环境,才能在网络环境和融媒体平台上加强青年价值观的正向传递。诚然,青年的价值观引导是一个系统工程,还需要与之紧密相关的高校思政课堂、政府组织、就业单位和家庭成员等一道群策群力,方可使价值观的引导更具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