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森
(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博士研究生)
黄組甲骨,即董作賓先生五期斷代法中的第五期,(2)董作賓: 《甲骨文斷代研究例》,《慶祝蔡元培先生六十五歲論文集》,中研院1933年版,頁323—424。之後李學勤先生鑒於“簡單地用王世來劃分甲骨卜辭殊嫌不够”,主張“每組借用其中一個卜人名作爲組名”,(3)李學勤: 《小屯南地甲骨與甲骨分期》,《文物》1981年第5期,頁28。黄組甲骨因含有貞人“黄”而自此得名。近年來,隨着甲骨文分類研究的深入,各種成果不斷湧現,學者們在使用甲骨文材料時,也越來越重視對這方面成果的運用。
由於黄組甲骨刻辭字形風格較爲統一,因此長期以來,其分類研究具有難度大、進展慢的特點。就已有的重要研究著作來看,李學勤、彭裕商先生《殷墟甲骨分期研究》認爲“其書體風格和字形結構彼此間並無多大差别”,“字體一般較細小,也有少數大字,但字體特徵仍與小字相同。”(4)李學勤、彭裕商: 《殷墟甲骨分期研究》,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頁173—174。黄天樹先生《殷墟王卜辭的分類與斷代》認爲“黄類卜辭的字體比較單純,最易辨識。一般説來,它的書體風格是字體細小,書法整飭,行款劃一,文例嚴謹。”(5)黄天樹: 《殷墟王卜辭的分類與斷代》,北京: 科學出版社2007年版,頁270。以上兩部著作均没有對黄組甲骨作進一步的分類。徐明波先生在其博士學位論文《殷墟黄組卜辭斷代研究》中,將黄組卜辭分爲黄組一類、黄組二A類、黄組二B類、黄組二C類等兩大類四小類,(6)徐明波: 《殷墟黄組卜辭斷代研究》,四川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7年,頁16—22。門藝先生在其博士學位論文《殷墟黄組甲骨刻辭的整理與研究》中,贊同徐明波先生的分類方法。(7)門藝: 《殷墟黄組甲骨刻辭的整理與研究》,鄭州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8年,頁21。總體來看,黄組甲骨文的分類還不够精細,這不利於我們充分利用這批重要史料。
關於甲骨刻辭的精細分類,林澐先生曾經談到:“卜人名和祭祀稱謂只能作爲聯繫同一種字體對比研究的重要綫索,分類却只能依據字體。唯一地依據字體進行分類的最終目的,是弄清哪些刻辭是屬於同一刻手的作品。然而,這種研究的出發點,只能是把卜辭按字體盡可能細地分成小類,然後才能進一步考慮,哪些小類可能是同一刻手早、晚期的差别,哪些小類之間的差異是不同刻手所致。”(8)林澐: 《無名組卜辭中父丁稱謂研究》,《古文字研究》第13輯,北京: 中華書局1986年版,頁31。在實際的研究中,我們發現黄組甲骨文可以通過異類同版現象進一步地被細分。
所謂異類同版,是指同一版甲骨刻辭上,存在不止一類的字體。這些不同小類的字體,通常出自不同的刻手,其字形結構、書體風格、行款布局,存在一定的差異性,它們存在於同版甲骨上,是對字體進行細緻分類最好的材料。黄組甲骨中,異類同版現象非常多,下面我們通過典型片舉例的方式,來證明黄組甲骨文的字體可以進一步細分。需要説明的是,黄組刻辭在材質上甲、骨並用,其龜甲刻辭字形較小,行款也較爲疏亂。爲了便於説明問題,本文主要選用字形清晰、行款整齊完備的牛骨刻辭作爲典型片,從卜辭内容上來看,主要選用含有“貞”、“旬”、“亡”、“”等特徵字的卜旬辭。經過分析,我們在黄組二類分爲黄組二A類、黄組二B類、黄組二C類的基礎上,又將黄組一類分爲黄組一A甲類、黄組一A乙類、黄組一B甲類、黄組一B乙類、黄組一B丙類、黄組一C類等六小類,下面我們分條進行説明。
1.黄組一A甲類、黄組一B甲類同版
此種同版現象,我們以合集35706爲例,其釋文如下:
這一版卜辭的内容,是以“王”爲對象的卜旬辭。其中①爲黄組一A甲類字體,其餘八條卜辭均爲黄組一B甲類字體。它們之間的特徵字對比如下:
AB
從總體風格上看,黄組一A甲類和黄組一B甲類非常接近,但也存在一些細微差異,黄組一A甲類的“貞”字在黄組各小類中最爲端正對稱,“王”字中間豎筆由兩次刻寫而成,造成下部較粗,“月”字也刻寫得最爲飽滿。這些特點都顯示出其與無名組、何組字體的緊密聯繫,我們認爲這一小類字體是黄組中時代最早的,因而命名爲“黄組一A甲類”。一A甲類和一B甲類最明顯的區别是“”字的寫法,一A甲類左邊“”字的上部兩横筆之間呈封閉狀,即有一小豎筆連接兩横筆,且下部框中爲“卜”字;一B甲類“”字的上部呈開放狀,即兩横筆之間是空的,且下部框中爲“T”字形,鑒於這一點明顯的不同,我們將其命名爲“黄組一B甲類”。二者同版的例子還可以舉合補10963、契合134、(9)“契合”指林宏明: 《契合集》,臺北: 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13版,頁143。合集39130等。
此處我們附帶談談黄組一A乙類的字體,一A乙類即著名的“征人方”卜辭所呈現的字體,我們以合集36484爲例,截取其特徵字如下:
A
一A乙類的總體特點是喜好用粗筆,如“貞”字的兩豎筆、“王”字的中部豎筆,“人”字的腿部豎筆。但其“”字的結構與黄組一A甲類完全相同,也是“”字的上部呈封閉狀,下部框中爲“卜”字,又因爲學界普遍認爲“征人方”爲帝辛世之事,較黄組一A甲類字體要晚,因此我們將其命名爲“黄組一A乙類”。由於本小類卜辭爲“征人方”這一歷史事件過程中所刻寫的,所以異類同版現象幾乎没有,也就是説,很可能有專門的刻手隨軍負責本類卜辭的刻寫。由於距離黄組一A甲類字體的時代較遠,因此這兩類字體不太可能是同一刻手前後期的作品,故而我們暫時認爲是兩個不同刻手所作。
2.黄組一A甲類、黄組一C類同版
此種同版現象,我們以合集35529爲例,其釋文如下:
這一版的内容是附記周祭系統的卜旬辭,其中①、②、④爲黄組一A甲類字體,③爲黄組一C類字體,它們之間特徵字的對比如下:
AC
從風格上來看,黄組一C類是黄組各小類中最爲豪放的,有的字形、行款甚至可以稱得上淩亂,不像一A甲類那樣端正規矩,這個特點在本版卜辭中不是特别明顯,讀者可以參看合集38957等片。貞人名“”主要在一C類卜辭中出現,即一C類的刻手主要和貞人“”合作,這是值得注意的現象,也是掌握這一類卜辭特點的切入點。就具體特徵字而言,一C類的“旬”字相比一A甲類向順時針方向旋轉的角度更大。“亡”字的特點是右上方的豎筆在右側方向上不超過下方的折筆,而一A甲類的右上方豎筆則超過下方的折筆。一C類字體最顯著的特徵字是“”,其“”字上部爲兩豎筆,且不封口。由於這一點比較特殊,因此我們將這一小類字體命名爲“黄組一C類”。其下部框中爲“卜”字,這一點與一A甲類相同。“吉”字方面,一C類下方的“口”字缺刻横筆,是其特點。一A甲類和一C類同版的例子還可舉合集36819等。
3.黄組一B甲類、黄組一C類同版
此種同版現象很多,但筆者暫未找到拓本清晰、字形完整、行款完備的典型片,因此此處暫用合集36610爲例,其釋文如下:
BC
爲了更加清晰地説明一B甲類和一C類各自的字體特徵,我們就它們的特徵片再各舉一例(一B甲類舉合集39116,一C類舉合集38957),其特徵字匯集對比如下:
BC
一B甲類與一C類同版的例子,還可舉合集35402、合集35645、合集36904、合集38276等。
4.黄組一B乙類、黄組二A類同版
此種同版現象,我們以合集36460爲例,其釋文如下:
BA
總體説來,黄組一B乙類字體相比黄組二A類字體更加瘦長且多折筆。這一版中,一B乙類的“今”字體瘦長,上端鋭角鋒利。“夕”字的特點在於一B乙類的折筆在左下角出頭,超過了豎筆,而二A類則不出頭。一B乙類“”字右下角的菱形較爲扁窄,向右下角突出。在“”字上,二者的差異最明顯,一B乙類“”字的“”上端朝右方呈開口狀,與黄組一B甲類相似,但下部框中没有筆畫,因此我們將這一小類字體命名爲“黄組一B乙類”。二A類“”字的“”上端呈封閉狀,左右兩豎筆稍稍出頭,且下部框中有一斜筆。一B乙類“寧”字下部的“丂”,其豎筆有明顯彎折,二A類則没有明顯彎折,呈一弧綫形。黄一B乙類與黄二A類字體同版的例子還可以舉合集36450、合集36451、合集36452等,二者同版的例子幾乎都是卜夕辭,同時一B乙類的字體也很少有其他内容,這説明黄組一B乙類的刻手可能主要負責這類卜夕辭的刻寫。
5.黄組一B丙類、黄組二A類同版
此種同版現象,我們以合集37959爲例,其釋文如下:
這一片的内容,是附記月份的卜旬辭,其中①爲黄組一B丙類,②爲黄組二A類,它們之間特徵字的對比如下:
BA
黄組一B丙類的“貞”字特點,在於中間四個斜筆互爲平行綫,即左上筆與右下筆平行,左下筆與右上筆平行,由此可以看出刻手刻寫筆畫的方式。“旬”字的差異主要體現在旋轉角度不同,一B丙類相比二A類,向順時針方向旋轉更多,有“將要傾倒”的感覺。二者最大的不同體現在“”字上,一B丙類“”字左邊的“”下部仍是“T”字形,但上端已與黄組一B甲、乙類完全不同,失去了朝向右方的開口狀,變得與二A類相似,所以我們將其命名爲“黄組一B丙類”,從它與黄組二類有同版現象看來,黄組一B丙類應當是黄組一B類中時代較晚的字體。
6.黄組一B丙類、黄組二A類、黄組二B類同版
除了前文所言黄組一B丙類與黄組二A類有同版的現象,我們還發現存在黄組一B丙類、黄組二A類、黄組二B類三類字體同版的現象,這里以合補12827爲例,其釋文如下:
這一版卜辭的内容,是以“王”爲對象的卜旬辭,各條卜辭句式相同,其中①爲黄組一B丙類字體,②爲黄組二A類字體,③、④、⑤爲黄組二B類字體,它們之間特徵字的對比如下:
BAB
首先從總體風格上,一B丙類、二A類的字體要比二B類大許多,且結構疏朗。二B類由於字體小、筆畫纖弱,導致拓本上的筆畫常常模糊不清,混連在一起。前文我們已經分析過一B丙類和二A類字體的區别,在這一版中,實際上只要觀察“”字左邊“”的寫法,便可將三者區分開來: 一B丙類“”字下部呈“T”字形,二A類“”字下部爲一斜筆,二B類“”字下部爲一豎短筆。由於一B丙類可以與二B類同版,而一B乙類只和二A類同版,因此我們認爲一B丙類的時代下限要比一B乙類稍晚。
7.黄組二A類、黄組二B類同版
此種同版現象,我們以合補12927爲例,其釋文如下:
這一片的内容是附記周祭系統的卜旬辭,其中①爲黄組二A類字體,②、③、④爲黄組二B類字體,它們之間特徵字的對比如下:
AB
在這一版中,可以明顯看出黄組二A類的字體,在總體上要比黄組二B類的字體大且纖長。在具體特徵字方面,二A類的“貞”要比二B類的寬且對稱,同時由於字體大,筆畫也相對清晰明了。二A類的“旬”字,上部有明顯折筆,且下部彎曲度高,二B類則彎曲度較低。二A類的“亡”字最大的特點在於右上角的一小筆常常寫成彎折形,二B類“亡”字特點則是下方折筆較短。二B類的“”字與二A類相比,左邊的“”筆畫較簡略,通常只有中間的一横筆和下部的一短豎筆,且“犬”字常常省略足部。吉字方面,二A類的“士”形與“口”字不接觸,且筆畫纖細,二B類則“士”、“口”筆畫相接。此版中,二B類的“月”字寫法較爲特殊,其常見寫法作等腰直角三角形,見後文中的字形分析。“翼”字方面,二A類的寫法較爲奇特少見,二B類的特點在於上下部錯開,但又不似二C類完全錯開,詳見後文分析。黄組二A類與黄組二B類同版的例子還可以舉合集35704、合集37936、合集37945、合集38109等。
8.黄組二A類、黄組二C類同版
此種同版現象,我們以合集35641爲例,其釋文如下:
這一片的内容是附記周祭系統的卜旬辭,其中①、④爲黄組二A類字體,②、③爲黄組二C類字體,它們之間特徵字的對比如下:
AC
總體説來,二A類字體要比二C類字體大。這一版中,二A類的“王”字横筆向右上方升斜,“旬”字上端有明顯折筆,“亡”字右上角短筆作折曲形,“”字的“犬”形體較爲完整,“月”字外廓較開放;二C類的“貞”中間兩筆作交叉狀,“亡”字較瘦峭多折筆,“”字“犬”的足部常常不描寫出來,“月”字開口較窄朝向左下方,“翼”字上下兩半完全錯開。這一版中,二者更明顯的差異表現在: 二A類的“曰”字上部小横筆在左側,二C類的小横筆則在右側。在黄組二類這一大類中,若黄組二A類、黄組二B類、黄組二C類同版時,常常可通過“曰”字上部小横筆左右的不同,來與其他刻手相區分。黄組二A類與黄組二C類同版的例子還可舉合集35656、合集35700、合集37962、合集38991等。
9.黄組二B類、黄組二C類同版
此種同版現象,我們以合集35644爲例,其釋文如下:
這一片的内容是附記周祭系統的卜旬辭,其中①、②、③爲黄組二B類字體,④、⑤爲黄組二C類字體,它們之間特徵字的對比如下:
BC
總體説來,黄組二B類字體要比黄組二C類顯得瘦小局促,較少有鋒利的折筆,其字體大小在整個黄組各小類字體中,也是最小的,因此在拓本顯示上,常常有筆畫不清晰的現象。在這一版中,黄組二B類的“癸”字顯得瘦小拘謹,不如二C類顯得肆意開放。“貞”字同樣瘦小,而導致筆畫粘連在一起。二B類的“旬”字,其下端旋轉度比二C類小,且上端横筆爲短直横,不似二C類有弧度。二B類的“亡”字整體彎曲度較平滑,不像二C類那樣存在鋒利折筆。“”字的差異主要體現在“犬”的身體上,二C類“犬”的身體彎曲程度,要比二B類夸張。二B類的“吉”字,“士”形與“口”字連接在一起,二C類則是明顯分離開來。二B類的“月”字呈直角三角形,與黄組一類的“月”字相似,而與二C類有明顯差異。在這一版中,同樣可以根據“曰”字上部小短横左右的不同來區分字體,二B類的三個“曰”字,其小短横全部在右邊,二C類的兩個“曰”字則全部在左邊。黄組二B類和黄組二C類同版的例子還可以舉合集37946、合集38114等。
通過上述分析,我們依據異類同版現象,將黄組一類進一步細分爲六個小類,加上黄組二類的三個小類,如此黄組至少有九個小類。精細的分類,有利於黄組卜辭的整理及斷代,使我們可以更好地利用這批史料。最後,我們將黄組各小類之間的同版關係用下圖表示:
由上圖可以看出,黄組一A甲類、黄組一B甲類、黄組一C類關係較爲緊密,互有同版關係,前文已經分析黄組一A甲類,應當是黄組各小類中時代最早的,因此一B甲類、一C類的時代也應該相對較早。黄組一B乙類只和黄組二A類同版,黄組一B丙類同時和二A、二B類同版,説明一B乙類的時代下限很可能略早於一B丙類。黄組二A類、黄組二B類、黄組二C類,這三類的字體和風格與黄組一類差别較大,且它們之間互有相當多的同版現象,説明三者所處的時代是比較晚的。黄組各小類字體所處的具體時代和上下限,還有賴於對大量卜辭進行排譜繫聯的研究,限於篇幅,此處我們僅根據字體特徵和同版關係來初步推斷各小類時代的相對早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