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颖颖
导读
“中国考古人都是你坚实的后盾,未来你就是乘风破浪的考古小姐姐。”湖南耒阳留守女孩钟芳蓉以676分的高考成绩选择了北大考古专业。然而,有网友却质疑考古太冷门未来可能找不到工作。对此,各地考古圈“大V”纷纷送上开学大礼包和霸气祝福,樊锦诗先生也写信鼓励她:“不忘初心,坚守自己的理想,静下心来好好念书。”
钟同学的经历,让一向低调的考古界“喜提热搜”,受到了更多关注。那么,考古究竟是一种怎样的体验?今天,让我们从考古界“大咖”的故事中寻找答案,感受其中的魅力。
素材来源:人民网
“考古不是挖宝”
夏鼐
马王堆汉墓的彩绘帛画、定陵万历皇帝的金丝皇冠……这些考古发现的稀世珍宝,都是经由考古学家夏鼐之手呈现于世的,他也被誉为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奠基人之一。
夏鼐是最早用科学方法对遗址进行发掘的学者。1950年,他在河南辉县琉璃阁主持战国时代车马坑的发掘,当时冰天雪地,在车马坑里一蹲就是好几天,用木炭一边烤一边剔,最后19辆大型木车得以完整重见天日。其后他主持定陵、马王堆汉墓等重要发掘,更是名震中外考古学界。
他还十分重视在考古中应用现代自然科学方法。1955年,他着手组建了我国第一所碳十四断代实验室,成为考古断代最重要的手段之一,为考古学研究带来质的飞跃。
虽然经手多件国宝,但夏鼐一直坚持“考古不是挖宝”的准则。他认为,考古的价值不在于文物,而在于遗迹遗物所能复原的中国古代社会生活情况。这样的理念也一直影响着后来的考古人。
“非科班”考古学家的逆袭
贾兰坡
他读完高中就辍学,没有经过正式的专业学习,却成为了三块周口店龙骨山“北京人”头盖骨化石的发现者。他就是旧石器时代考古学家、古人类学家——贾兰坡。
1931年,贾兰坡在友人的推荐下,进入了中国地质调查所。当时的所长问他:“考古很苦很累,你干这个是为了什么呢?”他回答:“为了吃饭。”虽然目标很“简单”,但他凭借自己的好学和努力,成为中国考古学史上最为耀眼的人物之一。
1936年11月,一个工人把挖到的一块核桃大小的碎骨片放进小荆条筐。贾兰坡拿起一看,发现是人的头盖骨,于是,他将这个被砸碎的头盖骨一点点从土里挖出,清理、烘干、修复,再把碎片对粘起来。一个完整的头盖骨化石便出现在人们眼前,这也成为中国人类考古学的标志性起点。之后,他又先后发现了丁村人、蓝田人,将中国大陆上的人类起源,往前推进了100多万年。
除了考古工作,到了晚年,贾兰坡还撰写科普类文章,“和小朋友打交道”,他最担心“这门清贫寂寞的学科出现人才的断层,后继无人”,所以亲自培养和教导了一大批考古人才,为考古学的传承发展做出了贡献。
此心不移系敦煌
樊锦诗
“我躺下是敦煌,醒来还是敦煌。”1963年,上海姑娘樊锦诗从北大考古专业毕业后,千里迢迢来到戈壁大漠深处的敦煌莫高窟,一待就是半个多世纪。
樊锦诗初到敦煌时,被光彩夺目的彩塑和壁画所震撼,与精美艺术形成对比的是恶劣的生活环境:住土房、没有水、不通电、卫生设备匮乏。但她还是坚持扎根下來,将敦煌文物保护和文化传承视为自己的使命和宿命。
为了让敦煌“青春永驻”,在樊锦诗的推动下,敦煌研究院形成了一整套先进的数字影像拍摄、色彩矫正、数字图片拼图和储存等敦煌壁画数字化保存技术,制定了文物数字化保护标准体系。先后上线中英文版本的“数字敦煌资源库”,实现了敦煌石窟30个洞窟整窟高清图像的全球共享。
樊锦诗为敦煌所做的一切,被季羡林先生称为“功德无量”。2018年,她被授予“改革先锋·文物有效保护的探索者”称号。2019年,她荣获“文物保护杰出贡献者”国家荣誉称号。如今,樊锦诗虽已退休,却仍在为敦煌而四处奔走。
“唤醒”妇好的考古“女将军”
郑振香
1976年5月,在河南省安阳小屯村,一座沉睡了3000多年的殷商大墓终于重现人间。这个墓的主人,就是商王武丁的妻子妇好,也是中国历史上有据可查的第一位女性军事统帅。而主持发掘工作的,正是被称为考古“女将军”的新中国第一位女考古学研究员——郑振香。
1950年,郑振香考入北京大学博物馆专修科,并选择了考古专业。当时有人问:“你一个姑娘家学考古,独自一人看到那些骨头不害怕吗?”她回应:“不怕,在我看来,这些骨头就跟陶罐一样,没什么。”
1962年,怀着对田野考古的一腔热忱,她来到安阳殷墟,一干就是30多年。其实,在发现妇好墓之前,考古队已经很长时间未有收获,时任队长的郑振香力排众议坚持钻探挖掘,结果,功夫不负有心人,一座商代社会的宝藏由此打开。墓葬轰动了考古学界,被评为当年世界考古十大发现之一。
之后,郑振香依旧奋战在殷墟考古的第一线,经历了退休、返聘,直到2002年老伴生病、生活不便,这位女考古学家才离开了考古一线。
素材解读
考古作为一门学问,其博大精深,自不待言。只是世情看冷暖,人面逐高低,在功利主义的驱动下,太多家长奔着所谓的热门专业而去。在这种“人之常情”的裹挟中,钟芳蓉以全省文科第四名的成绩报考北大考古专业,自然引起了热议。
认为钟芳荣“浪费”分数,或者心疼这个女孩的论点在于考古不是一个赚钱的职业,工作很辛苦,拿着手铲、戴着头灯,在洞窟里、在古墓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工作;支持她的则说考古专业就业率不低,收入也不低。这些讨论都把考古专业的就业方向理解得传统且狭窄——社会发展了,很多专业已经有了新的空间和方向,传统专业与新技术结合有了新的生命力,考古专业并不如一些人想的那么“老”。例如,敦煌正在进行的数字化记录和保护,通过技术手段,让石刻、壁画得到长久的电子存储。利用VR、AR技术,让历史与现实结合,使人们不进洞窟就可以身临其境,感受到石刻、壁画的精美,对古老文化瑰宝的感知更加立体。
一代代考古人用自己的力量为考古事业发挥着光和热。冷门专业也有大舞台,期待有更多的“钟同学”,坚守自己的梦想,在考古学这片广阔的天地中,追寻文明之源,感受文化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