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是人非:雕塑家魏达生平述略

2020-02-23 01:33:53
上海地方志 2020年2期
关键词:洋行雕塑上海

刘 华

魏达(William Wheatley Wagstaff,1880—1962年)出生于英国,毕业于英国皇家艺术研究院(the Royal Academy Schools,简称RA)雕塑专业。19世纪20年代来上海,曾任职于上海美艺公司,执教杭州艺术专科学校;他创建的魏达洋行在二战前,曾经是远东知名的建筑装饰公司,鼎盛时在上海、香港、新加坡三地开设有分行。魏达洋行在三城的许多作品留存至今,其中尤以上海邮政总局大楼塔楼群雕像和香港汇丰银行铜狮①魏达参考汇丰银行上海外滩大楼门前铜狮,与美艺公司合作,设计铸造了香港汇丰铜狮。现汇丰香港总部大厦前的铜狮基座上,可见“W.W.WAGSTAFF SCULPTOR 1935”样式的签名。详刘华《沪港汇丰铜狮源流》一文,本文不再述及,文见上海市历史博物馆编:《都会遗踪》第二十四辑,学林出版社2017年,第55—62页。最为知名。现有文本对魏达生平语焉不详且多错误,本文爬梳各种资料,努力勾勒出魏达生平轨迹。

早期英国经历

魏达早期在英国的经历,就笔者所见,各中文文本不见提及。2007年9月,英国格拉斯哥大学(Glasgow University)、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the 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以及亨利摩尔学院(the Henry Moore Institute)合作启动“雕塑地图绘制项目”(The Mapping Sculpture project)。这个项目,第一次对1851至1951年期间,英国、爱尔兰保有的雕塑作品及其作者作了权威的研究性普查。整个项目历时三年,主要成果是一个超过5万条的有关雕塑作品、雕塑家信息的数据库。公众可以通过访问“Mapping the Practice and Profession of Sculpture in Britain&Ireland 1851-1951”网站获取数据库内容。②数据库网址:http://sculpture.gla.ac.uk/。笔者在该网站查到了魏达的英文小传,兹将其早年英国经历翻译如下。③据文后说明,此小传主要基于David Inglis所提交内容以及1916年9月4日周六“基斯利新闻”(Keighley News)第10页第2栏的摘录。后文再有引用,仅标注以魏达英文小传。‘William Wheatley Wagstaff’,Mapping the Practice and Profession of Sculpture in Britain and Ireland 1851-1951,University of Glasgow History of Art and HATII,online database2011[http://sculpture.gla.ac.uk/view/person.php?id=msib4_1262789222,accessed 28 Nov 2017]

1880年9月16日,魏达出生于英格兰西约克郡的基斯利(Keighley)。他的父亲,詹姆斯·瓦格斯塔夫(James Wagstaff),1857年出生于英格兰南部贝德福德郡的科尔德科特(Caldecot,Bedfordshire),是一名铁路搬运工或扳道工。魏达先后就读于基斯利当地的伊斯特伍德学校(Eastwood School)和基斯利学院(Keighley Institute)夜校。在离开基斯利到伦敦学习雕塑之前,他跟随当地雕塑家亚历山大·弗兰克·史密斯(Alexander Frank Smith 1862—1953年)学习了几年。来到伦敦后,魏达先后就学于南伦敦技术艺术学院的肯宁顿校区和皇家艺术研究院。1904年魏达的大儿子唐纳德(Donald)出生,在出生证明文件上,魏达的职业是“雕刻家(熟练工)”。1908年,另一个儿子亚历克(Alec)出生。1910年,他的临摹作品“抹大拉的玛丽亚”(Mary Magdalene,现位置不详),获得皇家艺术研究院银质奖章;同年在皇家艺术研究院展出名为“妇人(The Woman)”的雕塑作品。1911年魏达31岁,当年的人口普查报告中,他称自己是一个“石匠”(“Stone Carver”)、工人(worker)。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在一家飞机制造厂担任制图员。战争结束后,魏达收到设计德普特福德自治市战争纪念碑(the Deptford Borough War Memorial)的委托。1921年7月7日该纪念碑揭幕,现仍在原址矗立。①经在Google地图查证,此纪念碑具体位置为Corner of Lewisham Way and Upper Brockley Road,Lewisham Way,Brockley,London SE4 1SX。

1904年(一说1905年),两名英国人——希克斯和泰勒在上海创立了美艺公司。发展到1914年,美艺公司已经不再单纯地出售欧式家具,而是开始在中国雇佣工人设计、制造具有自己风格的家具。“工人制造家具时,不但会有全尺寸工作草图”,“如有必要,工人在雕刻时还能获得适当的黏土模型。”1914年,美艺公司盈利良好,在上海和欧洲同时开展业务。②关于美艺公司详细,参见刘华:《上海美艺公司述略》,《上海地方志》2017年第2期,第62—66页。1920年,40岁的魏达因为一则招聘雕塑家的广告,从伦敦来到上海,加入美艺公司。③魏达英文小传。

魏达的选择可谓正逢其时。“20年代的上海房地产业更为兴盛”,“从1920年至1929年的短短10年间,外滩有11座建筑拆除重建,占外滩全部建筑的近半数。”④伍江编著:《上海百年建筑史(1840—1949)》,同济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106、112页。建筑业兴盛,大量的西式建筑被兴建,自然需要大量的西式建筑装饰雕塑。国家级建筑遗产——上海邮政总局大楼就兴建于此时期,魏达的作品成为这栋建筑一个令人注目的亮点。

邮政大楼塔楼群雕像

自1878年中国近代邮政创办以来,上海邮政局一直设于外滩江海关内;1907年8月起,始出来赁屋办公营业;1917年,决定购地新建邮政局,选址天潼路和苏州河毗邻处;“1922年2月,开始招标拆除原址旧屋,同年12月动工兴建”。⑤吴汉民主编;蒋澄澜,周骏羽,陶人观等副主编:《20世纪上海文史资料文库》(第5辑:财政金融),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年,第365页。大楼设计由思久生洋行的英籍建筑师思久生负责,建造则由余洪记营造厂总承包;土建工程由孙福记营造厂承包,电气工程由美电洋行承包,钟楼两旁的雕像则由美艺公司承包。⑥《20世纪上海文史资料文库》(第5辑:财政金融),第366页甲方负责人为时任上海邮政局邮务长。1922年大楼开工建设时,上海邮政局邮务长为英人希乐思(G.H.Shields)。1923年12月1日,挪威人多福森(E.Tollefsen)接替他担任上海邮务管理局邮务长。⑦希乐思任期为1920年7月7日至1923年12月1日;多福森为1923年12月1日至1926年11月1日。见“解放前上海邮电历任主管人员一览表”,《上海邮电志》编纂委员会编:《上海邮电志》,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102页。

1924年3月18日,思九生洋行的思九生(R.E.STEWARDSON)、斯彭斯(H.M.SPENCE)致信邮务长多福森(E.TOLLEFSEN):

我们随信附上了美艺公司设计的雕塑群像模型照片,如同上次我们已经提到的,美艺公司强烈倾向于该群雕用青铜制作,我们建议接受此项意见。

我们相信您会支持这一点。

人物雕塑群的寓意:一组分别表征铁路、海运以及有线电报;另一组,中间是众神的使者墨丘利(Mercury)①罗马神话中为众神传递信息的使者,对应于希腊神话的赫耳墨斯(Hermes),其形象一般是头戴一顶双翅帽,脚穿飞行鞋,手握魔杖。,墨丘利两边的人像,一位代表工业,另一位代表无线通讯,它握在丘比特的手中,表示这种通讯方式还处于初生阶段。②此信见于上海邮政博物馆展厅,英文,笔者自译。

1924年6月,上海邮政总局大楼工程接近完成。落成后的大楼坐落在上海四川路桥北堍,临苏州河屹立,气势非凡。大楼东南角正门上方塔楼两旁各有一组青铜人物雕塑,尤其引人注目。“钟楼是整栋建筑的一个主要设计特色,高达200英尺。钟楼的南北两侧,距离地面110英尺位置,将安置庞大的雕像群,作为邮政服务的象征。这些人物雕像约21英尺宽,14英尺高。魏达先生(美艺公司)是一位曾在皇家艺术研究院展出作品的雕塑家,作为这两组雕塑的作者,这项工作带给他的无限折磨,都表现在了作品中。”③原文系英文,由笔者摘译。“THE NEW SHANGHAI POST OFFICE”,The North-China Herald and Supreme Court&Consular Gazette(1870-1941);Jun 21,1924;ProQuest Historical Newspapers:Chinese Newspapers CollectionPg.456,上海图书馆ProQuest历史报纸数据库。

魏达的这两组“共耗银7,500两”的人物雕像,在文革初期,“被当作了‘四旧’强行拆毁;拆下的雕像扔在四川北路上,据说被一个美术学院的学生于晚间偷偷搬走,将头像制成了模型,总算部分地保存了下来。”④《20世纪上海文史资料文库》(第5辑:财政金融),第367页。现在我们看到的两组雕塑,为20世纪90年代重新恢复的。

艺展经历

19世纪的“艺术”在某种程度上非神秘化了(马克斯·韦伯)。“在19世纪,意大利破落贵族和教会的艺术珍品继续散落到北欧和美洲”,20世纪“艺术本身日益变成一种有价商品,逐渐失去了其作为鼓励信仰或传达超凡魅力的理念的作用。”⑤[英]C.A.贝利著;于展,何美兰译:《现代世界的诞生:1780—1914》,商务印书馆2013年,第409页。在这种情况下,艺术展览成为艺术家和公众发生联系的一种有效方式,是决定艺术家艺术声望和市场价值的重要因素。参加艺术展览,成为各种类型艺术家成长的必须。20世纪初期的伦敦皇家艺术研究院艺展和法国巴黎沙龙一样,是欧洲有重要影响的艺术展览。

对于魏达,伦敦皇家艺术研究院艺展就很重要。前述1924年6月关于邮政总局大楼的报道中,对钟楼雕塑群像作者的一个重要身份界定是:他是一位曾在皇家艺术研究院展示作品的雕塑家。1931年的报道中,伦敦皇家艺术研究院经历仍是魏达的一个重要标签:常常在伦敦皇家艺术研究院展览作品,多次获奖;他这次的展览作品,让观众有机会见识到源自皇家艺术研究院的雕塑技巧。⑥Sculpture of Wagstaff And Mrs.D.M.Hutchinson Creating Much Interest;Art In All Forms of Expression On Display.“Shanghai’s Artistic Talents Acclaimed By Thousands Who Visit Art Club Exhibition”,The China Press(1925-1938);Nov 6,1931;ProQuest Historical Newspapers:Chinese Newspapers CollectionPg.11,上海图书馆ProQuest历史报纸数据库。报道中的“常常”“多次”,可能是溢美之词。除前述1910年的皇家艺术研究院银质奖章之外,笔者没有搜检到其他获奖记录。在皇家艺研院展览作品有两次:前述1910年作品“妇人(The Woman)”;1931年,魏达的一尊名为“The Man Child”的大理石雕像在伦敦皇家艺术研究院展出,表现的是一名中国农妇和她的孩子。⑦中国科学美术学会:《中国科学美术杂志》(The China Journal),China Journal Publishing Company,1934,第20卷,第216页,印第安纳大学2010年7月15日数字化处理。

魏达在上海参加艺展的记录,笔者查到三条,分别为1926年、1931年、1936年,主办方皆为西人团体。1926年4月24日,魏达参加设于原大英书信馆的艺展。艺展由中国科学美术协会①中国科学美术学会(The China Science and Arts)成立于1922年,会刊《中国科学美术杂志》(China Journal of Science and Arts)由英国学者苏柯仁(A.de C.Sowerby)和美国传教士福开森(J.C.Ferguson)于1923年1月在上海创办。1927年1月该杂志英文名改为The China Journal,但中文名《中国科学美术杂志》没有更改,直到1936年1月中文名才改为《中国杂志》。西湖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艺术运动社:《亚波罗》(Apollo),1936年第17期。该杂志系综合性美术期刊,1928年10月1日创刊,浙江杭州西湖国立艺术院编辑出版,上海嘤嘤书屋总代销。自第十三期起,改由西湖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艺术运动社编辑、出版、发行。1936年10月出至第十九期停刊。蒋义海:《中国画知识大辞典》,东南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610页。主办,英国妇女协会和美国妇女俱乐部的艺术部门协办②英国妇女协会(British Women’s Association),地址在外滩汇丰银行内;美国妇女俱乐部(American Women’s club),地址在静安寺路577号。李天纲著:《人文上海:市民的空间》,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124页。。在艺展的新闻报道中,魏达的身份被表述为邮政大楼群像作者,和Isobella Karsnitsky③俄国雕塑家,出生于1902年,约1924年来上海,曾在上海中法学校教授绘画,20世纪30年代离沪去港。一起被誉为上海知名雕塑家。④“Art Exhibition Proves Unqualified Success”,The China Press(1925-1938);Apr 25,1926;ProQuest Historical Newspapers:Chinese Newspapers Collection Pg.1,上海图书馆ProQuest历史报纸数据库。1931年11月6日,魏达参加上海美术俱乐部⑤上海美术合作社,即上海美术俱乐部(Shanghai Art Club)。李超,李婷:《20世纪前半期外籍画家在上海的活动》,《美术大观》编辑部编:《中国美术教育学术论丛(美术与设计理论卷12)》,辽宁美术出版社2016年,第285页。展览,报道称他已在中国生活多年,参展作品——中国男孩的半身像体现了他对中国人外貌特征的表达技巧。⑥“Shanghai’s Artistic Talents Acclaimed By Thousands Who Visit Art Club Exhibition”,The China Press(1925-1938);Nov 6,1931;ProQuest Historical Newspapers:Chinese Newspapers Collection Pg.11,上海图书馆ProQuest历史报纸数据库。1936年魏达和小儿子亚力克一起参加上海美术俱乐部举办的第八届艺术年展。“369件展品中,大部分是绘画,滕圭先生⑦滕白也,名圭,字白也,原名滕炳根。出生于1900年,上海奉贤人,华盛顿州立大学雕塑学士,哈佛大学艺术硕士,擅雕塑和指画。在西方艺术史文本中,多用本名滕圭音译的Teng Kwei,Teng Kuei,Teng Kroei,Kwei Du或Teng Gui。在中国则以滕白也行世。包铭新著:《画坛遗珠滕白也研究外一篇:杨柳桥和杨柳谷》,东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2页。以及魏达先生和他儿子带来的不多但优秀的雕塑作品,缓解了展览的单调。”⑧中国科学美术协会:《中国科学美术杂志》(The China Journal),第24卷,第22页,密歇根大学2006年3月24日数字化处理。

执教杭州艺专

1928年,国立艺术院在杭州成立,设中国画、西洋画、雕塑、图案四系,李金发任雕塑系主任。1930年改为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次年魏达被聘为艺专教授。“1931年冬李金发离校以后,艺专聘请了两位外国教授,”一为俄罗斯人卡墨斯基,另一位即是英国人魏达。⑨刘立彬:《民国时期现代雕塑研究》,中央美术学院,2007年博士论文,邵大箴教授指导,第52页。

在近代美术史各种文本中,有关杭州艺专雕塑教授魏达的说法,就笔者所见多源自邱玺的《记母校的外籍教授》一文。“英籍教授伟达(Wegrtaf)是雕塑系教授。他是上海伟达洋行的主持人之一,每周来校三天,往返于沪杭之间,二十年代上海许多大建筑上的装饰雕刻,多半出自他之手。在技艺传授上,把石膏模型翻成大理石刻,向学校引进应用的三角定点仪,对后来的雕刻产生很大影响。在这之前是缺乏科学方法的。他是一位雕刻师,又是一位办厂的工程师,有艺术素养,在经营管理上,也有丰富的经验。”⑩丘玺:《记母校的外籍教授》,见赵力、余丁编著:《中国油画文献》,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年,第622页。

1936年的第17期《亚波罗》杂志,按杂志内容应为毕业特刊。内有第四届毕业学生的作品、个人照片,校长林风眠、教务长林文铮、军事教官、注册课课长等以及各科任教老师照片。杂志第四页列学校四名外教,附有各人小照,按顺序分别为:雕塑教授,Wagstaff,魏达先生;图案教授,M.Domrachev,杜劳先生;声乐教授,P.Mashen,马巽先生;提琴教授,D.Prokopchuk,普洛克先生(已故)。⑪中国科学美术学会(The China Science and Arts)成立于1922年,会刊《中国科学美术杂志》(China Journal of Science and Arts)由英国学者苏柯仁(A.de C.Sowerby)和美国传教士福开森(J.C.Ferguson)于1923年1月在上海创办。1927年1月该杂志英文名改为The China Journal,但中文名《中国科学美术杂志》没有更改,直到1936年1月中文名才改为《中国杂志》。西湖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艺术运动社:《亚波罗》(Apollo),1936年第17期。该杂志系综合性美术期刊,1928年10月1日创刊,浙江杭州西湖国立艺术院编辑出版,上海嘤嘤书屋总代销。自第十三期起,改由西湖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艺术运动社编辑、出版、发行。1936年10月出至第十九期停刊。蒋义海:《中国画知识大辞典》,东南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610页。由此可知,《记母校的外籍教授》中的伟达即为魏达,Wegrtaf为Wagstaff之误记。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杭州艺专迁湖南沅陵。次年与南迁的北平艺术专科学校合并,称国立艺术专科学校。之后又曾迁校至云南、四川。抗战胜利后返杭州。魏达作为受聘的外教,大概率不会随学校播迁,更何况他还要主持上海魏达洋行的运营。综合以上,魏达在杭州艺专的执教生涯,开始于1931年,结束时间则在1936年至1938年之间。

魏达洋行(W.W.WAGSTAFF)①魏达洋行英文行名目前看到两种:W.W.WAGSTAFF和W.W.WAGSTAFF&SONS。1938年Glimpses of East Asia第21卷刊载的魏达洋行广告,开列上海、香港、新加坡三地魏达洋行行名和地址:上海魏达洋行英文名为“W.W.WAGSTAFF”,香港和新加坡两地的魏达洋行为“W.W.WAGSTAFF&SONS”。新加坡魏达洋行在1939年8月2日《海峡时报》所刊广告,行名同样用“W.W.WAGSTAFF&SONS”。笔者猜测,上海魏达洋行由魏达自己主持,用魏达洋行(W.W.WAGSTAFF);香港、新加坡两地由其两个儿子分别主持,故用“魏达父子洋行”(W.W.WAGSTAFF&SONS)。黄光域编《近代中国专名翻译词典》(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384页)魏达洋行条,列有两个英文行名:WAGSTAFF,W.W.和Wagstaff&Sons,W.W.。上海市档案馆编《老上海行名词典》(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481页)和孙修福编《近代中国华洋机构译名大全》(中国海关出版社2003年,第1030页)魏达洋行英文行名皆为“WAGSTAFF,W.W.”。

1934年10月7日,正泰信记橡胶厂的回力球鞋改名征求活动结果揭晓。据该厂自述:共收信一万五千三百十二封,因其中三百四十三人主张仍用旧名且理由充足,因此确定仍取原名为商标。取三百四十三人中“释理最透彻,发信较早者五人平均分配,每人各得洋二十元,由本厂按址寄奉”。②《申报》,民国23年10月7日,第一版广告。杭州艺专雕塑系1934年秋的毕业生黄心维③黄心维(1907—1908年)梅县水车镇茶山村人。“1929年考入中华艺术大学,旋又考入杭州国立艺术院(后改为国立艺术专科学校)雕塑系,并加入进步组织‘一八艺社’。1934年秋在艺院本科毕业后,受聘于上海英商、雕塑家魏达开设的‘魏达洋行’担任雕塑业务。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广东省梅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梅县文史资料 第29辑 梅县将帅录 第1卷》,粤印准字第0831号1997年,第213、214页。就在此五人名单中,所留通信地址为“本埠大西路一百十八号魏达洋行”,因他毕业后直接受聘于上海魏达洋行。

据魏达英文小传,在到达上海的几年后④若据《老上海行名词典》,魏达洋行的存续时间则在1931年和1941年之间,与此说略有抵牾。上海市档案馆编,马长林主编:《老上海行名词典》,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481页。,魏达在上海大西路开了自己的工作室和雇佣中国工人的工场,业务范围⑤笔者所见两则英文报刊所载魏达洋行广告,对于其业务范围的描述基本雷同。“Sculptors,Ornamental Plaster&Metal workers”,新加坡《海峡时报》(The Straits Times),1939年8月2日,第4页广告栏;“Sculptor,Ornamental Plaster,Decorator Worker in Metals。Tomoyuki Kawata:《东亚大观》(Glimpses of East Asia),The Taikansha,1938,第21卷,第94页广告。包括:建筑装饰雕塑、石膏装饰以及建筑铁艺。在他的两个儿子唐纳德(1904—41)和亚历克(1908—43)的帮助下,魏达洋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在远东地区广为人知,在新加坡(由Alec经营)和香港(由Donald经营)设有分公司。1935年的The China Journal杂志对魏达洋行有一段描述,全引如下:

大西路的魏达洋行设有工作室和工场,工场内有铸造厂,在这里他们能完成各种金属工艺品的制作。魏达洋行善于制作各种建筑附属装饰物,是这一行业的出色代表。其作品包括上海华懋饭店西餐厅⑥原文中“the Cathay Hotel grill-room”,笔者翻译为“华懋饭店西餐厅”,但因其西餐厅不止一处,不能确定具体所指。华懋饭店所在的沙逊大厦,1926年4月开工,1929年9月竣工。“大厦的4—7层为200间客房的饭店主体”,“第8、9、10三层为餐饮娱乐空间,其中8层含有南侧的阅览厅(后改休息厅Louge,即今和平扒房——西餐厅)、巴西里卡布局的舞厅兼西餐厅(Balling Room,即今和平厅)和北京餐厅(Peking Grill,为东部的西餐厅,曾欲改为客房,1933年做中式装修,即今龙凤厅)”,“9层为中式风格的西餐厅——九霄厅(Tower Grill)”,“大厦第10层为沙逊会客餐厅”。常青编著:《摩登上海的象征:沙逊大厦建筑实录与研究》,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2010年,第24页。壁画,以及汇丰银行香港总部大楼门前的守卫铜狮。魏达洋行有能力接受几乎所有的装饰委托,从小雕像到锻铁格栅、大门以及壁画。设计工作完全由魏达家族成员完成,制作工作也在他们监督之下。所有的工作都是在大西路的工作室和工场内完成,除了家具制作,他们不善于此。⑦原文为英文,笔者自译。《中国科学美术杂志》,第22卷,第184、185页,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2010年1月16日数字化处理。

另据1938年《东亚大观》刊载的一则魏达洋行广告,上海三井银行青铜门和青铜格栅也由上海魏达洋行制作。①《东亚大观》(Glimpses of East Asia),第21卷,第94页。

香港魏达洋行由魏达的大儿子唐纳德经营,开设时间不详,址在皇后大道中10号宏兴大楼②大楼八层,底层有两家商铺,一为广西银行,一为Wang Hing Jewellers,参见照片“1941:Queen's Road Central”,https://gwulo.com/node/13770/photos。Wang Hing?Jewellers即知名银号香港宏兴,参见召苏:《中国近代银器与金银业(一)》,《艺术品》,2014年第3期,第76页商号名款表格及第78页香港宏兴三排款配图。(Wang Hing Building)。③《东亚大观》,第21卷,第94页。据魏达英文小传,唐纳德为香港半岛酒店做了墙面装饰,还曾接受大英轮船公司委托为其伦敦办公室做香港题材的装饰。

新加坡魏达洋行由魏达小儿子亚历克经营,地址为新加坡林肯路(LINCOLN RD)35号。1939年8月2日的新加坡《海峡时报》有一则魏达洋行广告,上面列出了他们“近来实施的工程”:新加坡最高法院④1937年4月1日奠基,1939年8月3日大厦揭幕。2005年6月20日新加坡最高法院搬去新址,该建筑现为新加坡国家美术馆之一部分。前门门廊横楣处的5块预制浮雕石板⑤这些浮雕由George Thomas Squires在1938年设计,亚历克(Alec Wagstaff)雕刻完成。据Isabel M.Ferrie:Her father designed frieze on Supreme Court,The Straits Times,28 November 1989,Page28。,主立面的三块预制石材徽章;槟城大华银行(Oversea Bank-Penang-Bronze)青铜栅栏、门;新加坡N.I.H.银行青铜字“N.I.H.”;新加坡新国泰电影院(New Cathay Cinema)楼梯扶手装饰构件;新加坡蒙克山中学(Monks Hill School)锻铁门、楼梯格栅;海关办公室青铜柜台格栅;柔佛州(Johore Government)政府送旧金山展览的新娘和新郎雕像。⑥The Straits Times,2 August 1939,Page 4,Advertisements Column 1。

伤逝和落叶归根

1941年12月8日,与偷袭珍珠港几乎同时,日军进攻香港。1941年12月19日⑦此时间据英联邦战争墓地委员会(The Commonwealth War Graves Commission,CWGC)官网。英联邦战争墓地委员会最初成立于1917年,负责维护分布在150多个国家的23,000个公墓、纪念地,并广泛地保存记录与档案,以对在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死亡的英联邦部队中的170万男男女女表示敬意,并确保他们永远不会被遗忘。网址:http://www.cwgc.org/find-wardead/casualty/2489418/WAGSTAFF,%20DONALD%20WILLIAM。在一艘鱼雷快艇上服役的香港皇家海军志愿后备队(HKNVF)上尉瓦格斯塔夫(Donald Wagstaff),在香港保卫战中随所乘舰艇沉没海底。据《一九四一香港大突围》载,他的父亲威廉·惠特列·瓦格斯塔夫(William Wheatley Wagstaff),正是香港汇丰银行门口铜狮的雕刻者,⑧陆雅达(Tim Luard)著,章昌文译:《一九四一香港大突围》,香港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101页。陆著中Donald为上尉,而据英联邦战争墓地委员会(CWGC)官网,Donald William Wagstaff的军衔应为中尉。即魏达。1942年2月8日至15日,日军攻击英国海峡殖民地,成功占领整个新加坡岛。超过八万多守军向日军投降。这些战俘中,就包括新加坡皇家炮兵海峡殖民地志愿军(Singapore Royal Artillery Straits Settlements Volunteer Force)炮手、魏达的小儿子Alec William Wagstaff;作为战俘,他被日军强迫去修建有死亡铁路之称的泰缅铁路(The Burma Railway),期间于1943年6月22日死亡。⑨英联邦战争墓地委员会(CWGC)官网:https://www.cwgc.org/find-war-dead/casualty/2195335/wagstaff,-alex-wheatley/。

魏达和他的妻子米娜(Mina),同上海的许多英美侨民一样,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被日军拘禁。战争结束后的1947年,魏达夫妇结束自己的生意返回英格兰。1947—1961年,他们住在肯特郡,1961年移居爱丁堡。1962年12月13日魏达去世。⑩此段据魏达英文小传。

猜你喜欢
洋行雕塑上海
上海电力大学
巨型雕塑
老码头
红岩春秋(2022年2期)2022-04-12 00:11:54
上海之巅
少先队活动(2021年5期)2021-07-22 09:00:02
上海谛霖邹杰 Hi-Fi是“慢热”的生意,但会越来越好
我的破烂雕塑
写实雕塑
好孩子画报(2019年3期)2019-04-28 12:07:52
上海礼和洋行
现代装饰(2018年5期)2018-05-26 09:09:18
上海──思い出の匂い
近代天津洋行的毛皮原料贸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