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中国故事:系列纪录片《走进兰考》的叙事研究

2020-02-23 23:17李超
视听 2020年5期
关键词:兰考变迁隐喻

□李超

在新媒体时代这种全新的历史语境下,受众的心理需求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在高质量的内容基础上追求作品的艺术性成为受众观赏图片、影视等作品的共同目标。在这种状况下,官方话语平台下的主流价值观平台如何创新作品表现形式及叙事风格成为业界共同关注的话题。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制作的于2018年12月24日至28日在央视纪录频道播出的大型纪录片《走进兰考》无疑为受众呈现出了一个成功的范本。这部纪录片在拍摄之时就充分考虑到受众的心理需求,对作品内容的表现手法和叙事风格作了全新的探索,成功地在新的历史语境下讲好了中国故事。

一、跟踪拍摄手法,书写百姓生活变迁历史

在《走进兰考》这部纪录片中,创作者以线性的叙事模式来呈现具体事例,在每一集人物事迹的展现过程中,都通过跟踪拍摄的手法来实现线性叙事模式的效果。在动态跟踪拍摄的线性叙事模式中,兰考人民的生活变迁得到了真实的呈现,兰考当地的百姓个人与家庭的关系、与集体的关系、与社会的关系都得到了动态的体现。在跟踪拍摄的线性叙事模式下,兰考人民过去与现在生活的状态和生活条件得到了鲜明的对比,百姓生活的变迁历史在这里得到了真实的书写。比如第四集《家当》中姚忠义夫妇在两年前还是贫困户,但是在参加当地政府推出的湖羊养殖项目后就逐渐摘去了贫困户的帽子,而且还慢慢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对于姚忠义夫妇而言,湖羊由无到有的过程就是他们生活变迁的历史。

二、隐喻化主题表达,丰富作品内涵

为了深化作品主题、丰富作品内涵,无论是文学作品还是影视作品,一般都会采用隐喻的手法。《走进兰考》作为一部影视作品,自然也充分发挥了隐喻的功能。在这部纪录片中,隐喻的手法主要体现在每一集片名对作品主题的深化方面。第一集片名为《焦桐》,是把兰考名树与兰考性格连接在一起,隐喻兰考人民对焦裕禄时代兰考性格的传承与发扬。第二集名为《推手》,是用太极拳领域中的专有名词来隐喻新兴行业对兰考经济的推动作用。第三集名为《车站》,则是借用兰考三座车站的废兴来隐喻兰考在经济建设方面的飞速发展与更迭。第四集名为《家当》,用片中老百姓珍视的老物件儿来与当今的社会发展状况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兰考人民在生活条件方面的变化。第五集名为《喜宴》则是用生活习俗来隐喻兰考人民在思想观念方面的改观与变化。总之,这五集纪录片通过隐喻将本体和喻体建立起联系,在极大程度上丰富了作品的内涵,引导人们主动去思考。

三、以人为本的切入角度,增强受众接受程度

传统的官方纪录片往往因政治性主题而采用较为严肃宏大的叙事方法,且以政治教化作为其主要目的。然而在新的历史语境下,这种曾经颇受青睐的表达形式已经无法再获得受众的关注。

人文性是纪录片的主要特征之一,其创作的核心就是要通过展现目标对象的生存状态来探索人类精神层面的需求和价值。而《走进兰考》作为一部政论片,其成功的主要因素之一就在于人文性的特征。纪录片在角度切入上以人为本,每一集都集中展现3-5位核心人物的生活,真实展现和记录人物的生存状态,集中展现人们在历史变迁中所表现出来的观念的碰撞、奋斗的艰难以及对未来生活的迷惘和憧憬,种种角度都从人们实际生活状态出发,摒弃传统官方立场作品中对事迹、成就、经验的宣传,摒弃强势、坚决、不容置疑的叙事风格。取而代之的是贴近人物真实生存状态的角度切入和平和温暖、平淡亲近的叙事风格。这种以人为本的切入角度极易唤起受众的共情心理,引导受众提高对自我的观察、体会和思考,增强受众对作品的接受程度。

四、创新素材挖掘,突出现实化倾向

兰考这个地方因县委书记焦裕禄而变得家喻户晓,风沙、盐碱、贫穷、奋斗等地理文化符号和精神文化符号早已深深刻在人们脑海里。通过何种角度进行创新才能抹去人们的这种刻板印象成为纪录片制作人员不得不思考的问题,最终他们选择了创新素材的挖掘,避免对程式化符号的使用,主要体现在新行业、新人物以及新故事三个层面上。

首先,不同于以往对兰考政治领域的关注,这次纪录片在拍摄过程中集中于对当地经济和社会领域的关注,集中展现了符合时代潮流与趋势的物流、电商等行业。比如通过对“山药姑娘”、90后斫琴师、青年农民等人物事迹的讲述来展现兰考当代经济现实,既贴近了人们的实际生活状况,又创新了行业切入角度。

其次,不同于以往政治性纪录片中严肃、崇高的人物形象,《走进兰考》这部纪录片在人物形象的选取上更倾向于年轻化。他们大多体现生命的朝气与青春的活力,且真实展现其实际生活状况和衣着谈吐,并未刻意进行美化,因而给人以亲切之感。

最后,在展现人物故事的过程中并未选取以往作品中兰考富有政治色彩的人物经历及事迹,而是真实地展现小人物身上的小故事,尽管故事“小”、人物“小”,但却足够真实,足够有烟火气息。

五、减少情节干预,体现记录态度

按照以往的经验,只要是作品拍摄,就会有人为的干预,以此达到拍摄者想要的效果,即使是当今大火的真人秀也包含诸多人为干预和提前设计的成分。导演往往按照自己的理念来选择删去一些情节,从而达到深化主题的效果,但是这在一定程度上无疑削弱了纪录片的真实性。在《走进兰考》这部纪录片中,所有琐碎的日常、人物情绪的爆发及人物之间的矛盾都被如实展现出来,并没有打造固定的人设,正是通过对小人物真实生活日常的记录才能切实展现出兰考人民的生存状态。这种对情节的最小化干预,体现出了摄制者对于纪录片的态度。正是依靠着这种客观、真实、严肃的记录态度才形成了《走进兰考》这部纪录片真实且独特的叙事特征与审美风格。

六、蒙太奇拼接手法,呈现剧情化倾向

很多纪录片中会加入大量解说,来引导受众对纪录片主题的关注。但是近年来很多优秀的纪录片都在尽量减少解说的内容,这些纪录片往往通过对故事及技巧部分比例的增加来增强纪录片的剧情化倾向和戏剧化效果。其中一个最主要的技巧就是蒙太奇手法的应用。在《走进兰考》中,创作者尽量减少解说部分,而是以进行时的拍摄手法来呈现和推进故事。对于以往故事的回忆也通过情节的引入、时空交错的转换等手法来呈现。在这部纪录片中,受众很少能感受到拍摄者的存在,因为片中既没有提问、采访,也没有话题引导,完全依靠被拍摄者本人自然呈现其言语衣着、行为状态。而另一方面,解说部分的减少并没有削弱纪录片的主题,拍摄者选择收入人物对话、人物情绪状态来深化人物的情感,突出纪录片主题。比如《车站》这一集中,观光小火车女司机与其孩子在远眺黄河时的对话看似琐碎散漫,却彰显了小人物对土地和黄河的真实情感。

七、结语

综上所述,五集纪录片《走进兰考》通过跟踪拍摄手法,书写了百姓生活变迁历史;通过隐喻化主题表达,丰富了作品内涵;通过以人为本的切入角度,增强了受众接受程度;通过创新素材挖掘,突出了现实化倾向;通过减少情节干预,体现了摄制者的记录态度;通过蒙太奇拼接手法,加强了纪录片的剧情化倾向。摄制者借助这些叙事手法,使《走进兰考》呈现出独特的审美风格倾向和叙事特征,集中展现了兰考地区自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变化和百姓生活变迁的历史,切实地讲好了中国故事。

猜你喜欢
兰考变迁隐喻
又访兰考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活的隐喻》
“三清一改”靓兰考 人大代表作示范
40年变迁(三)
40年变迁(一)
40年变迁(二)
“互联网+履职”:兰考人大代表的新行动
清潩河的变迁
兰考交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