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桢尧
在娱乐化的时代,综艺节目的竞争日益激烈,节目形态呈现多元化发展,这对综艺节目的创新提出了新的挑战。近两年,不少综艺节目开始注重社会价值引导,将娱乐元素与生活、教育、婚恋等社会问题相结合,孕育出了观察类综艺的新形态,以娱乐化的方式呈现新的社会镜像。《女儿们的恋爱》《妻子的浪漫旅行》《我家那小子》《做家务的男人》等观察类综艺节目的播出,迅速在短时间内博得受众喜爱,实现收视率和口碑的双丰收。许多节目话题均在社交媒体掀起舆论热潮,拓展了节目的社会价值和文化内涵。
观察类综艺是在真人秀的基础上,设置场外观察室及观察团,以多重视角对节目内容进行叙事编排。议题设置以情侣关系、亲子关系、婚姻关系为主,其本质是塑造差异化、冲突化的男女形象,构建当代社会性别文化。社会性别是观察类综艺制造话题的常用手段,此类话题与社会生活高度贴近,蕴含丰富的话语体系,极具思辨性,容易提升节目热度。
《做家务的男人》是2019年爱奇艺自制的观察类综艺,聚焦当今大多数家庭痛点,以做家务为特殊视角观察三组明星嘉宾的亲密关系,并设置观察团挖掘男性与女性对做家务的态度,辐射出对性别角色的见解,倡导男女和谐的社会分工。本文以《做家务的男人》为例,运用符号学的相关理论,探讨观察类综艺中社会性别符号化组成与内涵呈现。
人们常说的性别是生物学概念,而本文的社会性别属于社会学领域的概念,是指由社会文化形成的对男女差异的理解及形成的属于女性或男性的群体特征和行为方式,具体表现为一整套有关两性行为及两性关系的期望、要求和评价①,围绕社会性别所形成的内涵意义被称为社会性别文化。社会性别文化由于历史、政治、经济、宗教等因素的影响,是一个不断被建构、解构和重构的过程,这与媒介的内容生产和性别编码息息相关。
传统的社会性别文化中,男女两性地位被建构为不平等的二元对立式的权力关系。男性及男性所代表的群体特征和行为方式属于“二元对立”模式中具有价值较高的一方,女性和女性所代表的群体特征和行为方式属于价值较低的一方②。随着社会发展,自由女性主义推动女性角色开始转型,不断赋予女性新的内涵,将当代社会的性别文化建立在两性关系平等和谐的基础上。纵观当前的社会观念和大众文化,仍然存在性别上的“刻板印象”,如何优化社会性别的价值观念,与媒介的传播形式密切相关。
媒介是传播大众文化的重要工具,也是构建社会性别文化最重要的载体。综艺节目作为传播大众文化的一种形式,对社会性别文化的形成具有引导作用。社会性别文化通过综艺的符号编码转化为影视语言的表征,将具有指向性的内容呈现在节目中,重构社会性别文化。尤其是以两性关系为主的观察类综艺,有关性别文化的话语体系和行为规范更为突出,因此挖掘观察类综艺的符号构建能看到媒介对社会性别文化的解构与重建。
媒介景观是“媒介化”的社会镜像,由意识形态符号元素构成,具有社会价值引导作用,任何事件、人物都可以通过媒介化的传播成为被关注的焦点③。《做家务的男人》以“两性关系平等”为主要意识形态进行符号编码,打造“让男人做家务”的综艺狂欢,让受众沉浸在节目塑造的平等家庭分工的媒介景观中,引导和谐社会性别文化。例如第一期引入中国女性就业率世界第一、中国男性做家务的时间世界倒数第四、女性比男性做家务时间每日平均多81分钟等数据,揭露当前家庭分工不平等的现状,并指出家务琐事是中国夫妻离婚第一大原因,强调生活中不起眼的家务小事的重要程度。在节目中不断创造、强调、复述有关男人做家务的符号元素,“沙发二子”“做家务的男人最帅”等话题在社交媒体引发热议,辐射出家庭责任意识、男女社会分工等社会热点,营造出“男人做家务”的媒介狂欢,强化平等和谐的性别文化价值认同。
《做家务的男人》最大的亮点是节目中男性的蜕变和成长。节目邀请了三组不同类型的被观察者:传统的“女主内”中国式家庭魏大勋和父母、现代新婚夫妻家庭袁弘和张歆艺、在外打拼的合租男孩汪苏泷和尤长靖。这些嘉宾在节目中打破固有符号,重新审视男女在社会分工中的角色定位,颠覆了传统的社会性别男女家庭分工刻板印象,以“男性做家务光荣”为主要输出变化。魏大勋家庭代表典型中国式家庭,遵循“女性主导家务”的传统作风,由“沙发二子”蜕变成“家务二子”,父子逐渐回归家庭责任;袁弘张歆艺夫妇代表新时代家庭,表现为“男性主动做家务”,展现出反刻板印象的新男性形象;汪苏泷尤长靖代表合租青年,磨合中两人逐渐“共同承担家务”,表露家务是生活在共同领域的每个成员的责任。具有大众代表性特征的人物更具代入感,他们的表现一定程度上对性别文化进行重构,让两性共同承担社会与家庭责任的社会性别文化更有共通意义。
索绪尔的语言系统结构主义认为不纳入整个系统考虑的符号是没有价值和意义的,可以说综艺节目传递的价值和意义由围绕它的符号组合赋予和构建④。《做家务的男人》节目中的叙事结构围绕“两个现场”展开,如何有效关联“两个现场”是构建社会性别文化的关键。“两个现场”指真人秀现场和观察室现场,真人秀是“被观察者”的第一叙事现场,指每个人在家庭中真实的角色形象,他们的语言行为构成节目的主要符号;观察室为第二叙事现场,将符号组合编码构成性别文化的表达,强化节目社会性别文化的价值输出。三组被观察者自己现身说法,将“镜中的自我”的内在传播转变为大众传播,解释自身具有争议性的内容,丰富性别文化叙事语言。此外,主持人朱丹、李诞、傅首尔辅助嘉宾完成自我解读,探讨家务分工的话语权,引导节目聚焦社会性别话题。观察室互动和谐,气氛轻松,观众在这种气氛中得到满足,尤其女性观众,会认同节目中男女性别的设定,达成传输平等性别文化观念的叙事效果。
媒介对社会现实并非“镜子式”的反映,需经过“修饰”和“过滤”,用符号学解读就是“媒介修辞”,通过操作某些符号,使得符号文本携带着创作者的主观倾向。《做家务的男人》以娱乐化的表意方式,对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进行操作,通过隐喻或明喻等修辞术传递具有特定意识形态倾向的性别文化。例如节目中魏大勋父子的拖地和晾被子的非语言符号,通过后期剪辑变成了“拖地舞”“羽绒被大战”,对男性做家务赋予快乐轻松的隐喻意义;观察团成员对魏大勋父子不做家务的吐槽、对袁弘主动做家务的赞扬以及对汪苏泷和尤长靖室友做家务的“相爱相杀”的话语讨论,都具有标志性的语言符号。通过花字进行“二次创作”,发酵出男性在家庭中的责任、社会对女性的角色期望等性别话题,形成对传统社会男女性别失衡的重构。娱乐化的修辞辅助文本意义轻松传达,让受众潜移默化地接受节目所倡导的社会性别文化,从而完成个人意识的性别社会化。
无论是政治因素对女性的角色淡化,还是经济因素对女性的市场消费,甚至历史宗教对女性弱化的文化环境,往往都会让男性和女性在媒介中处于“看”与“被看”的角色位置上。在许多综艺节目中,男性都充当着霸权者,对女性进行消费观看,建立着“男强女弱”的性别文化。《做家务的男人》反之把男性作为节目的主要观看对象,颠覆男性霸权主义下“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家庭分工,让丈夫、儿子、父亲、室友等男性进入生活的公共领域,观看男性从做家务中的焦头烂额到应对自如,从行动的“被动”到思想的“主动”的蜕变和成长过程,逐渐瓦解原有的男性霸权主义,让女性从家务中解放,男性回归家庭责任。
社会发展推动着女性角色的转型,女性社会地位的提升唤醒了女性的权力意识。在媒介中,女性开始寻求话语的表达,打破固有的社会规则。女性在传统社会性别文化中往往与家庭捆绑在一起,多属于家庭生活中的牺牲角色,为男性事业以及孩子成长所服务,社会职业被排除在外。《做家务的男人》重视女性话语的表达,为女性做家务得不到应有的期望和评价而“申冤”。观察室成员中,朱丹、傅首尔负责引导女性话语;魏大勋妈妈为传统女性发声,希望年轻一代男女家庭分工平等;而张歆艺与婆婆交谈,刻画了鲜明的职业女性形象,凸显女性对自我身份与社会认同的追寻。
观察类综艺在构建性别符号的过程中,主要围绕夫妻、母子等两性关系,对固有性别文化进行解构和重建。《做家务的男人》保留了“男强女弱”“男主外女主内”“贤妻包揽家务”等刻板性别认知,同时以“女性从家务中解放”“男性主动承担家务”等行为规范和话语体系重塑男女家庭分工平等的性别观念,映射出夫妻平等、母子和睦、长晚辈相互理解的多元两性关系镜像。经过节目优化后的性别文化中的价值观念,转变了男女性别的固有认知,鼓励女性追求自我身份的多元化,提倡男性进入家庭公共领域,两性共同承担社会与家庭责任,加深性别文化认知的转变。
观察类综艺所折射出的社会性别文化,是现代社会对两性关系认知的镜像反映。从《做家务的男人》节目的符号构建可以看到观察类综艺对社会性别文化的解构与重建,节目颠覆传统男女家庭分工,重视女性话语的表达,解构男权的意识形态,通过综艺的运作规律将健康的社会性别观渗透进当前的文化意识中,对培养受众形成良好的社会性别观有着重要意义。综艺节目作为传播意识形态的一种工具,追求市场价值时还应注重节目的社会价值,正确传播先进的性别观念,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媒介环境,引导社会性别文化朝着健康、和谐与平等的方向发展。
注释:
①徐金玲.在高等院校开设女性学课程的意义及教学实践[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09(01):77-80.
②陈成.中国电视真人秀节目中的社会性别文化研究[D].南宁:广西大学,2016.
③张海燕.浅析央视春晚媒介景观符号的构建[J].新闻爱好者,2013(04):45-47.
④冯月季,赵毅衡.传播符号学教程[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7: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