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姜照 王婷
影视史学是西方后现代主义史学发展下的产物①,受到大众和专业历史学者的广泛关注,造就了超越书写史学的社会影响力。基于这一新事物的特点和影响,对其不断地探讨已经成为史学理论研究中不可缺少的一环。
影视史学是史学和现代媒体“联姻”的结果,也是在史学叙事与社会变革的过程中生发的新天地。上世纪60年代西方影视媒介的普及引起了影像工作者的关注,他们意识到影像资料中蕴含着丰富的史学价值,影像和史料的初次结合开始触动了传统的史学书写。与此同时,历史学在时代浪潮的冲击下,从关注上层人物、政治军事为主的精英史学,逐渐以底层平民、社会生活为主的大众史学转向。1988年,美国历史学家海登·怀特发表文章《书写史学与影视史学》,在文中提出“Historiophoty”这一核心概念,主张将影像作为一种阐述历史的手段,即“以视觉影像和电影话语来传达历史和我们对历史的见解”②,此观点在海外学术界引起激烈争论。后经台湾学者周樑将“Historiophoty”译为“影视史学”,遂受到张广智、吴紫阳、谢勤亮等学者的重视,国内对影视史学这一西方舶来品的关注渐而增强。
影视史学在中国已发展逾30年,众多学者结合中国治史的文化传统,提出了本土化的观点与见解。目前关于影视史学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探讨其具体定义、研究对象、学科定位及其对传统史学和历史教育的影响等方面,并取得了一定成果。然而,不足之处在于影视史学的理论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并未发展出适应性的普遍规范;影视工作者缺乏严谨的史学意识;影视史学的边缘性质突出,无法得到研究者的重视。这些都是影视史学工作者需要正视的问题。
影视史学不仅是大众史学的一个“新生儿”,也是一种表述历史面貌的时代“奇葩”,蕴含着鲜明的传媒特征。
1.史学即求真。历史学的科学性在于求真,历史学家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如实地“复原”过去,但是在严格意义上,历史研究并不能够完整地、像一面镜子般折射出既往的完全面貌。影视史学作为史学的分支,要求影视工作者在表现某段历史时,必须占有大量的材料和研究成果,弄清特定的历史环境和时代背景,甚至一些关键的历史细节。历史影视作品若能正确地将真实历史事物传达出来,并被观众理解与认可,这种真实感就是一种历史的真实感③。
2.史学评价多元化。从传播学的角度出发,大众媒体包括纸质媒体和视听媒体,两者的载体不同,但具有传播信息的相同功能,影视和纸质刊物同样能够表现历史。不过,影视史学不能完全局限于追求客观事实,而应艺术性地重现历史的真相,那么评价标准也应根据表现形式的转化而转化。因此,应该放弃以书写历史的标准来品评历史影视作品,应树立基于真实性、超越传统性的新的评价方式。
就影视史学来讲,它能够借助艺术的想象,在探寻真理的过程中,回答史学研究的两大问题,一是历史上究竟发生了什么,二是哪些因素导致了这样的结果。影视史学既然是历史学科与影视艺术结合的产物,赋予了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深度交融的可能性,这就注定其走上“就虚”的道路,而到达“真实”的目的。一部极具表现力、感染力的历史影视作品,就像做梦一样,能给人以瞬间的代入感,其中包含着亲身经历般的体验,感受着超越时空的思想碰撞。就像凡是看过影片《辛德勒名单》的观众,一方面会反思那段血腥的历史,由衷地敬佩拯救难民的德国商人;另一方面也会不自觉地反问自身,如果自己有着同样的遭遇,是否会义无反顾地坚守人性和正义,其思想的重量不言而喻。
1.具象性叙事。影视史学需要借助现代音像技术来表现往事,这种视听思维改变了历史书写固有的直线思维,它在史学叙事方面展现出了独特的具象性。准确来说,影视历史并不能够复原过去,只能通过创设情景去模仿历史。它可以创设艺术加工,进行概括与提炼,将过去式中的事件前后贯穿起来,使人们迷恋于观看影视时的“旁观者视角”,沉浸于音像营造出的视觉快感。
2.合理性伸张。影视刻意营造出的画面,充满着色彩、光线以及多样的符号暗示,这也是电影话语的优势所在。影视史学在叙事过程中需要恪守真实的底线,但它同样需要想象力来渲染故事情节,用局部的虚构去伸张历史的合理性。历史剧的最重要之处,并不在于层次交错的历史细节的描绘,而是通过整体的布局和大胆的演绎去体现历史时期的波澜与沧桑。
目前影视史学的研究还有广阔的空间,以下三点或许是当代影视史学需要加以重视、亟待解决的问题。
影视史学学科的建立与完善需要影视资料的支撑,才能够“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避免遭遇“无源之水”的困境。与纸质文献资料的传统管理相比,国人对影像资料的收集、管理的保护意识较为薄弱,就算某些资料侥幸在近代时局动荡中留存下来,自身也存在或多或少的缺陷。所以,只有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才能促进影像资料的规范管理。一是建立影像档案馆,加强影像资料的制度化管理,为现有资源提供专门保护空间,同时尽可能地搜集、扩充影像资源,推进资源数字化。二是提高民众在历史影像创作中的参与度,在大众摄影技术普及的今天,通过鼓励民众投入历史影视的创作,逐渐提高民众的“图像素养”,同时也能丰富影像资料的来源。
国内影视史学的学科理论体系未甄完备,导致它的史学地位难以得到足够的认可。影视史学具有与以往书写史学不同的衡量标准,这是应有之义。所以影视史学学科体系的构建,应该追求一种“和而不同”的境界,既充分彰显影像书写的独特性,同时又置身于最基本的史学框架之内④。前者能够让史学研究呈现多角度的解释,后者旨在各史学分支能在统合的基础上展开对话。需要强调的是,影视工作者也需要秉承报人客观直书的精神,真正在实践上增进史学与影像媒体的合作与互动,才能突显这一史学“新生儿”的学科优势与精髓。
大多数历史学家并没有介入影视历史的创作。一方面对于他们而言,影视语言和传媒话语的表达需要持续学习,而自身对影视史学的崛起持观望拘谨的态度。而另一方面,尽管历史哲学在发展中主张将研究成果推介给大众,走入寻常百姓的视野,但历史学家局限于“小而精”的微观领域的研究,困惑于如何缩短史学研究与平民百姓的距离,搭建二者相互沟通的桥梁。
影视艺术具有自身独特的传播特征,在大众社会文化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或可成为历史文化信息发散的主媒介。面对这一不可抗拒的潮流,历史学家应该主动转变观念,秉持更加开放包容的态度,探讨专业性的史学成果与影视作品结合的规律。换言之,只有更加积极地面对和利用它,更好地与书写史学对话,互借所长,才能共同为历史学服务⑤。
注释:
①张广智.影视史学:亲近公众的史学新领域[N].人民日报,2016-02-22(014).
②Hayden White.Historiography and Historiophoty[J].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Vol.93,No.5(December,1988).
③张广智.影视史学:历史学的新领域[J].学习与探索,1996(06):116-122.
④谢勤亮.影像与历史——“影视史学”及其实践与试验[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7(02):79-83.
⑤陆旭.影视史学再探讨[J].兰州学刊,2006(02):4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