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视域下的河东文化外译翻译策略研究
——以河东文化成语典故为例

2020-02-23 20:56陈运玲王晓梅于海江
运城学院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外译河东典故

陈运玲,王晓梅,于海江

(运城学院 外语系,山西 运城 044000)

在世界进入全球化进程的今天,各国都十分重视本国文化的对外传播。中国正以文化大国的姿态展现在世人面前。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中国梦”和“一带一路”倡议[1]1-2,实现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大战略国策,提升国家文化的软实力,扩大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搞好中国文化外译是一条有效的实现途径。因此,如何对外传播中国优秀文化,让中国文化“走出去”,成为许多学者的关注焦点。河东文化作为中国传统的优秀文化,也亟需“走出去”积极地对外传播。了解河东文化及其外译现状,研究优秀河东文化外译翻译策略及方法,既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是对中国文化精髓的传播。

一、河东文化概述及其外译传播现状

在着重探讨河东文化外译翻译策略之前,首先就河东文化的精髓内涵及其传播现状进行简要的概述与分析。

1. 河东文化概述

运城位于晋南盆地,地处秦、晋、豫三省交汇处的黄河金三角流域,因位于黄河以东,史称“河东”[2]85-93。古代帝王尧、舜、禹的活动区域及建都均在河东地区,故而沉淀了极其丰富而深厚的古文化层。运城地区历史悠久,文物景点星罗棋布,文化底蕴深厚,因而运城文化又称“河东文化”。河东地区是华夏文明起源的中心,是中华民族的历史摇篮,河东文化内涵丰富:盐文化、关公文化、后土文化、家族文化、根祖文化……河东文化在华夏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占据不可或缺的地位。黄帝于涿鹿之野战蚩尤当属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部落战争,其结果不仅使黄帝稳固地控制了河东盐池,而且使黄帝与炎帝的部落得以融合,成为了华夏民族的始祖。此后尧都平阳、舜都蒲坂、禹都安邑,都靠近河东盐池建都。在物质匮乏、商品经济极其落后的远古时期,河东盐池为早期的人类提供了生存的可能,最终形成了以盐为中心的独特历史文化。

古河东位于中华民族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从春秋到秦汉,出现了表演歌舞、杂技、木偶戏等;隋唐、五代有了表演形式的参军戏,随之逐渐形成了戏曲。杂剧从宋代开始至元代达到高峰,代表作有王实甫的《西厢记》、关汉卿的《窦娥冤》。河东的锣鼓杂剧更是盛极一时并延续至今。明初萌芽,清代达到鼎盛时期的蒲剧,不仅是河东文化史上一直占领主导地位的戏剧剧种,而且在中国文化史上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河东因戏剧剧种繁多,历史悠久而被誉为“戏曲之乡”。它是劳动人民智慧与艺术的结晶,也是世界文化遗产的千古绝唱。在广袤富饶的中华大地上,关公的故事家喻户晓。关公信仰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沃土中,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关公文化的核心精神“忠”“义”“仁”“勇”在新时代背景下,代表着对国以忠、待人以仁、以义取利、以勇精进的铮铮铁骨和民族气节。关公精神是中华民族“走出去”、彰显中华文明特征最具典型性的文化符号。前外交部部长李肇星曾说:“如果你不了解关公文化,在国外和我们华人几乎没有共同语言。”古老的河东大地涌现出司马迁、司马光、关云长、薛仁贵等诸多名人贤士。闻喜裴柏村的裴氏家风文化,普救寺里的西厢爱情千古绝唱,鹳雀楼上“欲穷千里目”的千古长歌……这就是华夏之根,文明之源的“河东文化”。

2. 河东文化的外译传播现状

一个地域文化的影响力,不仅在于其特有的文化魅力,有效的传播途径和强大的传播能力也至关重要。近年来,为了扩大河东文化的对外传播,当地政府和民间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文化资源对外传播的力度和强度,例如:2005年成立的蓝马河东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主要从事歌舞、戏剧、曲艺杂技等文化传播。2018年成立的天泽河东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主要营销策划文化及旅游产品的设计、研发以及互联网信息服务等。关公故里每年举行纪念关帝诞辰周年庆典活动以此扩大关公文化的对外传播。2020年又成立了关公文化研究院,此外,电视台也拍摄了一些优秀电视节目,通过媒体进行精神文化产品输出。

地方政府和民间团体不断加大对外宣传的力度,但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河东文化在对外传播中仍存在诸多问题。譬如传播意识还相对滞后,传播形式比较单一,对外翻译还拘泥于字面意义,还没能完全生动有趣地传输其所包含的文化意蕴,仅局限于简单的宣传,没有深度探究原文化所蕴含的主要信息,因而难以达到预期对外传播的效果。河东文化对外传播的力度和投入还远远不够。运城地处山西南部,民风相对保守,文化资源对外传播的意识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对外传播策略仍需深入探究。目前最大的专门研究河东文化的科研机构——河东文化研究中心,涉猎多种学科及学术领域。但从实证调研来看,有关河东文化研究多以汉语为主,外译资料屈指可数。极少的译作,使如此丰厚的河东文化很难造成国际影响。

因此,在宣传理念上还需不断创新,架起文化传播桥梁的译者的作用不可或缺,翻译策略与方法的选择,不仅是成功外译的前提,更是弘扬中华文化精髓和进行国际友好文化交流的关键。

二、河东文化典故外译翻译策略

河东地区历代人才辈出、历史典故众多,为华夏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自上古时期女娲补天、舜耕历山等历史传说,再到周代桐叶封弟、春秋时期假虞灭虢的历史典故,皆发生在河东地区,值得一提的还有三国时期生于河东地区的名将关羽“过五关斩六将”“单刀赴会”“刮骨疗毒”等成语故事。成语及其历史典故是一个国家长久以来所形成的语言精华,在当今全球化趋势不断深入的背景下,这些历史流传下来的民族文化精华更要积极地对外传播。

归化和异化是文化外译翻译中常用的两种翻译策略,在翻译实践中译者应当根据具体问题恰当地运用这两种策略,以达到有效对外传播的目的。

1. 异化策略(foreignization)

为促进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在翻译中尽可能保留河东文化的语言和文化特质,使目的语读者更好地了解河东文化特色,这是采用异化策略的优势。异化策略的缺陷表现在译文的可读性上,译文可能会生硬,不够地道自然,并因此影响文化内涵在目的语接收者中的接受和传播。[3]84河东文化成语典故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翻译时能通过异化传递说明原文化信息就尽量采用直译法。

例1:“刮骨疗毒”译为scrape the poison from the bone一目了然,典故出自《三国志》:“羽尝为流矢所中,贯其左臂,后创虽愈,每至阴雨,骨常疼痛。医曰:‘矢镞有毒,毒入于骨,当破臂作创,刮骨去毒,然后此患乃除耳。’羽便伸臂令医劈之。时羽适请诸将饮食相对,臂血流离,盈于盘器,而羽割炙引酒,言笑自若。”[4]1-6刮骨疗毒就是刮除深入骨头的毒液,达到治疗的目的。后也比喻具有非凡的意志和毅力。

例如:你能体会到关羽“刮骨疗毒”需要多大的勇气吗?

Can you realized how much courage did Guan Yu need to scrape the poison from the bone?

在翻译过程中想把原文承载的信息全部表述出来几乎不可能。一说“刮骨疗毒”,熟悉原文化的读者就会联想到《三国演义》中神医华佗为英雄关羽疗伤,但如果在译文里出现Guan Yu和Hua Tuo,对于不了解原文化的读者就会一头雾水感到茫然。直译就简洁明了表达了汉语成语典故的原语义,对关公的坚强毅力表达了敬意。

例2:“天子无戏言(桐叶封弟)”译为The Emperor’s words are to be taken seriously.指帝王说话算数。语出自战国·卫·吕不韦《吕氏春秋·重言》:“天子无戏言。天子言,则史书之,工诵之,士称之。”[5]87-91

例如:天子无戏言,言则史书之。

The Emperor’s words are to be taken seriously,as soon as you say it,the historian will write it down.

英语中没有直接对应的成语,用这个典故向目的语读者表达古代皇帝的话语权威也是一种文化传播与交流。在这种情况下,直译是可取的,既简洁明了,又能保留河东文化成语典故的原汁原味,尽可能地保留和传扬了河东文化成语典故的特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直译可以基本表述某些成语典故的涵义,但仍可能影响目的语读者对原文化的深层理解。有些历史人物和事件往往具有特定的文化色彩,译后并没有文化冲突,但却会造成语义错误,使读者无法理解这些成语典故的真正内涵。当源语的表达不能充分传达意义时,可采用译注法(annotations),即在直译后加上注释,并指出其蕴含意义,这样既可以保留原语文化色彩,也便于目的语读者更好地理解。

例3:“女娲补天”可译为Nuwa mends the sky

Note:Nuwa is a goddess in remote antiquity.

出自西汉淮南王刘安《淮南子·览冥训》:“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6]18-21

这则著名的神话故事反映了古代劳动先民与大自然抗争的不屈不挠的精神,采用直译就能直接表现出人类渴望征服自然、改造天地的宏伟气魄。对女娲加以注解,更加深了读者的理解。

例4:“大禹治水”Yu the great combating the flood

Note:Yu is the hero of controlling flood in ancient China.

据说在我国远古时代,洪水泛滥,部落联盟会议推举大禹去治水以除水患,三过家门而不入,不仅消除了洪水,而且促进了农业的发展。禹因其功业而被尊为大禹,并被舜选为继位者。

以上举例均以传输河东文化为初衷,基于河东文化典故及其内涵,用另一种语言形式进行了最真实的诠释,助力于异域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和理解,便于读者更好地了解河东文化。

2. 归化策略(domestication)

归化是一种抓住原文语用意义,倾向于目的语的翻译策略。河东文化典故,有些逻辑性不强,不能直接翻译;有些非常有逻辑性,但是如果字面翻译后就失去了语言的逻辑性,无法忠于原意。当译者不能用直译的方法对文化典故进行恰当的翻译时,根据译文接受者的取向,可采用归化策略。不同的文化导致不同的语言表达。归化不需要特别注意原文的形式和结构,也不注重词汇对等,但这并不意味着原语文化的内容可以随意删除或添加。翻译时,要认真分析,把握精髓,理解要点。归化策略的优势在于译文流畅自然。而在翻译过程中可能会丢失一些文化信息,因此,在进行外译时,译者应该对原语文化和目的语的语言和文化有深刻的理解。

例1:“鲤鱼跳龙门”succeed in the civil service examination in old times/endeavour to make a success of oneself/get rapid promotion等均可表达其含义。鲤鱼跳龙门是古代神话传说故事,黄河的鲤鱼跳过龙门(指晋陕大峡谷的黄河最窄处的龙门,今称禹门口),就会变化成龙。《埤雅·释鱼》:“俗说鱼跃龙门,过而为龙,唯鲤或然。”[7]30-35后比喻中举或升官等飞黄腾达之事。也比喻奋发向上,逆流前行。如果按字面翻译The carps jump over the dragon gate对于熟悉原语文化的读者来讲很容易理解,而外译则需表现其内涵才能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

例2:“秦晋之好”译为alliance between the two families by marriage/become relatives by marriage/marriage between two families等都可传达其意。

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合纵连横,秦国和晋国毗邻,以通婚联姻的方式作为政治战略同盟。秦晋通婚代表的是国家之间的利益,是另一种政治合作的表达形式。后人将秦晋两家的联姻称作为“秦晋之好”。若不熟悉河东文化,而盲目采取直译的方式,目的语读者就会感到茫然不知所云。

例3:“过五关斩六将”可用overcome all the difficulties in the way来表达。

出自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第21卷:“汉末三国时,关云长独行千里,过五关斩六将,护着两位皇嫂,直到古城与刘皇叔相会。”[8]21

这个成语典故起源于三国演义。东汉末年,刘备、关羽、张飞在徐州失散后,关羽在曹营得知刘备下落后,就带领二位皇嫂去投奔,威猛的关羽越过五关(东岭、洛阳、沂水、荥阳和黄河),斩杀六位战将(孙秀、孟坦、韩福、下喜、王植和秦琪),最终回到刘备军营。后人用这个典故形容关公的忠勇,比喻不断战胜对手和克服困难。

例如:他过五关斩六将,最后杀入了决赛。

He overcame all the difficulties and entered the final.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译成通过五道屏障,杀死六个将军,就不能使读者很好地理解原文的真正内涵。所以,我们最好用意译进行翻译,比喻克服艰难险阻。

例4:“化干戈为玉帛”语出《淮南子·原道训》,英语中的俗语Beat your swords into plowshares即可表达相同的含义。swords(剑)相当于汉语的“干戈”,代指“战争”,plowshares(犁头)相当于“玉帛”,喻指“和平”。面对冲突和战争,人们常希望双方能够“化干戈为玉帛”。

例如:我衷心希望国际社会共同努力,多一份平和,多一份合作,变对抗为合作,化干戈为玉帛,共同构建各国人民共有共享的人类命运共同体。[9]7(习近平主席2016新年贺词)

I sincerely hope that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can work together.With more peacefulness and more cooperation let’s turn confrontation into cooperation,and turn swords into ploughshares.Let’s work together to build a community of common destiny of all mankind,which is shared by all people in every country.

“Beat your swords into plowshares”源于《圣经旧约以赛亚书》:“And they shall beat their swords into plowshares,and their spears into pruning hooks;nation shall not lift sword against nation,neither shall they learn war any more.”意思是,大家要将刀剑打成犁头,把长矛制成镰刀,各国从此和平相处,不再打仗。[10]889由此可见,追求和平、舍弃纷争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

上述例子说明:采用归化策略的优势表现在译文简洁明了,表达地道,易于接受,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翻译策略。

三、河东文化外译翻译原则

要加大河东文化的对外传播力度,达到文化外译的有效传播,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实践中可遵循以下两个基本原则:

1. 准确表达,切忌生搬

翻译是一项跨文化的交流活动,为了有效进行对外传播,译者需要对河东文化进行较为全面深入的了解,将两种文化所蕴含的语义进行准确表达,同时兼顾目标语的历史文化和地理环境,尽量避免意蕴相悖的翻译,竭力摆脱抛却原文所要传达的深层意蕴、简单从原文到目标语的“空架子”表层过渡式的翻译[11]26。译者既要了解原语文化又要把握好适度原则,实事求是准确传达原语文化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切忌生搬硬套花式译文。

2. 通俗简洁,雅俗共赏

文化外译的翻译没有一成不变的固定模式可循,因此,它是一项较为复杂的工作。要做好外译传播,仅有翻译策略、方法和技巧,而没有扎实的语言功底、丰富的文化背景知识和长期的翻译实践,那是远远不够的。要努力从众多的国内外文化外译中探寻规律,从而使河东文化的外译翻译更加出色,使其在国际文化交流活动中真正发挥作用。

四、结论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河东文化作为中国的传统优秀文化,内涵十分丰富,为了更好地促进河东文化的对外交流,译者必须灵活掌握各种翻译方法,并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应用。中国文化外译的根本任务是继承和传播五千年的优良中华民族文化和改革开放取得的重要文化成果。在河东文化外译翻译过程中,要求译者不仅要了解原文所蕴含的文化底蕴,避免在翻译过程中出现因文化差异而导致的文化冲突。同时要避免由过度归化、过度异化和死译等方式而导致的翻译不当。在外译过程中,要求译者具有对河东地方文化较为深入的理解,采用恰当的翻译策略和方法,尽力弥合源语言与目标语间的文化沟壑[12]1,力争实现河东优秀传统文化意蕴外译的最大化,从而使目的语读者不仅能够读懂中国的语言文字,更能感知河东五千年的文化底蕴。

若要成功地对外传播河东优秀文化,就必须结合具体问题,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深入了解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作为文化的传播者,译者需本着实事求是,文化互重的原则,依据实际需要采用多种翻译方法架起这座跨文化沟通的重要桥梁。我们要让承载五千年文明的河东灿烂的文化为世人所认识,深入研究和传播河东文化对于弘扬传统文化、加强文化交流,都具有积极意义。河东文化是否能真正地“走出去”,涉及诸多因素,但翻译策略的选择是传播效果成败的先决条件。所以,河东文化外译工作仍任重道远。

猜你喜欢
外译河东典故
庆丰收 感党恩 农之源 韵河东
悬壶济世典故的由来
国博开展“河东之光”,展出酒务头遗址出土文物
文化翻译视阈下《流浪地球》的英文译制讨论及其对影视外译的启示
走向世界的汉语词汇
河东美呔呔
河东民歌现状初探
闻鸡起舞
柔性侵入:文化外译接受策略研究
那些年,我们写作文用烂的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