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建红
近几年,苏州市的语文中考试卷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古诗词赏析,全部来自课外,这就使得一些平常靠死记硬背,不会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学生栽了大跟头。这再一次给我们语文教师敲响了警钟:现在的语文试题越来越灵活,想要让学生考出理想的分数,就应切切实实站在学生的角度教会他们如何提升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因为“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其实,如果我们能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教材,教会学生一些鉴赏古诗词的基本方法,那一定会对学生大有裨益。我觉得拿到一篇古诗词,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把握。
整体感知,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读题、识人、读注释。
是指通读全诗,包括题目,在读完全诗的基础上加深对题目的理解。很多学生在做题的时候,往往只关注诗句,而忽略了题目。但其实很多古诗词的题目中往往包含了非常重要、非常核心的内容,可以指导我们做题或帮助我们理解诗的信息。例如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从题中关键词“左迁”“遥”就可对写作背景及作者情感窥知一二。
所谓“知人论世”,就是了解诗人所处的时代,了解他们的生平经历、思想性格、创作风格等,这对我们解读他们的作品大有帮助。例如李白,他怀着远大的政治理想来到长安,本想施展自己的才华和抱负,却不料沦为一个“御用文人”,再加上权贵对他的排挤,不久他就离开了朝廷,重新开始了漫游生活。《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这首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出来的。有了这样的了解,才会知道这首诗主要不是抒发离愁别绪,而是抒发他因怀才不遇而引发的无尽烦忧。
如2017年苏州中考语文试卷中蒋捷的《一剪梅·舟过吴江》中提供了以下三个注释:①词作于南宋亡后作者飘零于姑苏太湖之滨时期。②帘招,指酒旗。③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意思是调弄有银字的笙,点熏炉里心字形的香。第一个注释就相当重要,它向考生介绍了这首词的写作背景,关键词“南宋亡后”和“飘零”可帮助考生把握诗歌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的思想感情;第二个注释是帮助考生理解生僻字词,从而理解句意;第三个注释除了帮助考生理解句意,也是暗示作者对过上安定和美的生活的渴望。如果考生能对这三个注释加以重视,认真解读,就一定不会辜负出题者的良苦用心,从而交出满意的答卷。
古诗词中的意象都有特定的含义,作者常常借特定的意象来表达内心独特的情感或志趣。要注意的是,同一个意象在不同的语境中作用也会有所不同。下面我列举古诗词中常见的一些意象及其表达的情感或思想来进行说明。
有时是表现自然界的雄壮或美好,表达自己的喜爱之情(如“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水面初平云脚低”),有时是暗喻、感叹时光的飞逝(如“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有时起到比兴的作用,如“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大多时候是表现作者对暮春时节花落纷纷的惆怅、叹息,渲染一种伤感的氛围(如“东风无力百花残”);有时是表达对时光流逝的慨叹(如“无可奈何花落去”);有时也会是一种献身精神的象征(如“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雁是候鸟,每年秋天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和羁旅伤感之情(如“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但也有例外,如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这两句写秋雁,则是表现一种壮阔的境界,豪放的气概。李白本来心绪烦乱,当他看到这样的景象后,烦恼为之一扫,精神为之一振。
燕子也是一种候鸟,随季节变化而迁徙,经常成双成对出入。在我们的初中语文教材中,这个意象大致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表达对春天到来的欢喜,歌颂春天的美好、充满生机:如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的“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另一种是表现对时光流逝的悼惜、对人事变迁的慨叹,如晏殊的《浣溪沙》中“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当然“燕”这个意象还有一些其他的作用,如寄托相思、倾诉离情等,就不一一赘述了。
诗歌的表达技巧,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表现手法、修辞手法、抒情方式。
诗歌的表现手法很多、很杂,这里只讲初中阶段常见的一些表现手法:比兴,如《关雎》的开头是比兴手法,《蒹葭》的开头是起兴手法、衬托,如《题破山寺后禅院》中“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以声衬静、虚实结合,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诗中两次提到“巴山夜雨”,一实一虚,虚实结合。当然,还有常见的对比、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等,由于篇幅所限就不一一举例了。
在古诗词中,为了使描写对象更形象生动,常常会用到一些修辞手法。最常见的如比喻、拟人、夸张、用典等。
诗歌的本质是抒情,但抒情的方式有所不同,有的是直接抒情,有的是间接抒情。
直接抒情,也称直抒胸臆,就是作者或主人公的强烈情感在毫无掩饰的情景下直接表露出来。如李白的“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表达了作者对怀才不遇的愤懑和对黑暗社会的不满、失望。李煜的“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表现了心头难以言说又无可解脱的愁苦之情。马致远的“断肠人在天涯”,则直接表达了游子思归不得归的无奈与悲痛。
间接抒情,就是诗人借助事、物、景、境含蓄地表达情感。这样写,可以让诗情更浓郁,也更有感染力。间接抒情中最常用的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这样的例子非常多,例如李煜的“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残月、梧桐、深院、清秋,渲染出一片凄凉的境界,反映出词人内心的孤寂凄楚。
放在最后一点来讲,一是一首诗的主题是你对这首诗理解的核心,最能反映你对这首诗的理解程度;二是因为作者的情感、诗歌的主题可能在前面的几个环节中已有所涉及或呼之欲出了,只需再通观全篇,总结强调一下。但要注意的是,有些诗歌中的情感是极为复杂的,主题也不是唯一的,这就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了。举个例子,如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作者从壮丽的山河中,联想到历代的兴亡,又从朝代的更替,想到百姓的痛苦,一方面抒发了作者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一方面表达了对统治阶级残暴贪欲的痛恨,以及对劳苦大众所受苦难的同情。
我相信,如果我们把教材上的这些古诗词都扎扎实实地学一遍,就一定能夯实学生基础,提升他们鉴赏古诗词的能力。我们还要做到课内外结合,有针对性地进行相关的古诗词练习,也要引导孩子们注重积累、灵活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