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广州市增城区水电二局学校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家庭和学校的共同努力。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若只有学校而没有家庭,或只有家庭而没有学校,都不能单独地承担塑造人的细致、复杂的任务。”学生在学校里面学习的不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良好的习惯。一个具有良好习惯的孩子,是一个让人放心的,可以走遍天下的孩子;一个没有良好习惯的孩子,是一个一辈子都会让你操心的孩子。所以无论你是做老师的,还是做家长的,都应该从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做起,这是教育的起点和原点。
其实“习惯的培养”这个话题很大,内容也很多。而孩子的学习习惯,也是孩子各类行为习惯的核心。因此,班主任应该加强与家长之间的联系,及时把孩子在校的情况与家长沟通,并向家长了解学生在家的学习生活习惯,双方互相配合,保持家校要求的一致性,最终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家校共育,静待花开”。所谓“家校共育”,就是充分发挥好家庭、学校的作用,形成合力,共同把孩子培育好。在这一关系中,家庭和学校虽然目标一致,但职责却并不相同。家庭的主要职责,在于给孩子提供良好的家庭环境,陪伴孩子健康成长,并配合学校、教师完成对孩子的教育。学校、教师的主要职责,应该侧重于确保孩子在学校接受良好文化教育、养成良好品格。因此,家校之间良好的沟通,有助于培养一致性的学生。
家校的紧密联系,也有助于我们充分全面了解学生。以前听到“盲人摸象”的故事,我们觉得盲人很可笑,只摸了大象一部分就断言大象的模样。可是如果教师只看到学生的学校表现,就断定学生的秉性,又何尝不是在“盲人摸象”呢?盲人摸象其实是我们认识这个世界了解别人的一个过程。如果盲人能够不断深入地从各个角度去摸象,那大象的真实形象也能够在盲人的心里刻画出来。因此,教师有必要加强与家长的联系,了解学生在家的表现,结合学生在校表现,从更多方面来看才能得到较立体、较全面的学生形象。
现在是互联网时代,与家长的联系方式是多样化的。QQ、微信、发短信或者打电话等方式,极大地拓宽了与家长沟通和联系的渠道,给教师提供了巨大的便利。教师能够针对学生近期发生的问题及时向家长反馈,并能够在互相交流中了解到更多关于学生方面的信息。尤其是孩子在学校发生了一些事情之后,这样的及时联系沟通尤为重要。这不但能够让家长了解到孩子在学校所发生的事情,还能够知道教师确实在解决这些事情。这样能有效地避免家长对教师和学校猜忌,也就减少家长对教师和学校的误会。比如学生之间的一些小矛盾,如果教师不能够及时向家长反映并告知家长处理方式和结果,那么当家长从孩子的只言片语中了解到的不太真实的情况后,会觉得自己的孩子被怠慢了,认为教师在这些事情上不作为。如果教师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说明清楚事情的经过来由以及处理方式与结果,让家长充分了解整件事的来龙去脉,那家长就算不认可教师的处理方式,也不会产生不必要的误会。
另外,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一些不良行为进行批评和教育之后,也应该及时地与家长取得沟通,这样不但有利于家校教育的一致性,也能够增加家长对教师的认同感。处理这类比较紧急的事情,打电话或微信聊天都是非常不错的选择。
现代化通讯技术,对于教师了解新接手班级情况也有着巨大的帮助。教师能够用较短的时间与大部分家长沟通交流,迅速了解学生并进入教学状态。
但是,这些沟通方式虽然对家校的联系有莫大的好处,但同时也有一定的弊端。在通过文字、语音表达的时候,因为双方之间都只看到文字或者听到对方的语音,感受不到对方的感情,往往会给人一种感觉:老师很上心,但还不够用心。
每个学期一两次的家长会,是教师与家长面对面交流的机会。教师通常在家长会的时候都会向家长们针对整个班的学习情况、纪律情况进行汇报和总结。因此家长可以通过家长会这个窗口,了解到自己孩子的大体情况。当然也有部分教师把家长会当成了批评大会,对学生的缺点和不足说个不停,这样会令不少家长感到反感。因此,在家长会上,教师应该把握好批评的度,或者尽量只对班级整体情况进行说明,减少对个别学生的批评。但由于来的家长多,家长会的内容也多,所能留给教师与家长的个别沟通时间是非常有限的。因此,对于教师而言,家长会显然不是教师了解学生个别情况的好时机。
除了家长会,面对面的沟通通常还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约家长到学校谈,一种是家访。经常有教师约家长到学校面谈,可以看出教师对工作的负责,对学生的用心。但我们也发现,教师约家长到学校面谈通常都是因为学生在学校犯了错误。所以当家长被约到校面谈的时候,总是带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当教师与家长交谈的时候,大多数家长都会说自己的孩子在家里都表现挺不错的,怎么到了学校会这样呢?有时候还会遇到野蛮、强硬、不讲理的家长,一来到学校就是气冲冲的,认为所有的错都是老师或者其他同学的错,自己的孩子是对的。这就造成约家长到学校谈的面对面交流方式经常都变味了,把对学生的批评教育,变成了对家长的批评教育,两者之间的沟通交流就不顺畅了。这样的面谈,并不利于教师全面了解学生。
对于家访,很多老师认为这是很浪费时间的,大半小时甚至一两个小时呆在学生家里,效率低,而且感觉特别的别扭。可是换个角度来看,每次我们把家长请到学校来的时候,他们其实心里更别扭。因为很多时候家长被“请”到学校的时候,往往是因为他们的孩子犯了错,他们的心情不会好到哪里去。当教师去家访的时候,虽然离开了学校这个“主场”,但多少心里还是有点优越感的。另外,学生和家长在自己的“主场”也更容易表达真实的想法。因此,家访有利于教师全面了解到真实的学生。
在家访时,不少教师总是说一堆学生在校表现如何如何,家长应该怎么样配合老师,管理好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个人觉得这样做不是很恰当。因为这样会造成家长和学生即使是在自己的家里,也感到正襟危坐,对老师说的话也是唯唯诺诺。这样的家访显然不会得到什么效果,而且久而久之学生和家长都会有怕老师家访的感觉,老师自己也觉得家访没意思。
我们在学校是老师,但离开了学校,我们应该调整自己的姿态,转变自己的角色。如果想在家访中取得想要的效果,教师要把自己当成一个调查员,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心去感受学生所在的家庭环境和生活环境,了解学生性格和行为形成的关键因素。家访时,要始终以学生的成长为中心,调动家长发言的积极性,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倾听他们的心声。家访的最终目的主要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因此我们应该把时间交给家长和学生,让他们多说,并观察学生的表现。教师再适时提一些有针对性的问题,认真聆听他们的回答。结合学生在学校和在家表现出来的言行举止,教师更容易得出一个真实而立体的学生形象。而在这样融洽的家访环境中,教师也更容易得到学生和家长的信任。当了解了学生的真实情况后,教师向家长和学生提出的建议和意见就更容易让家长和学生接受和认可。
另外我们家访要注意选择学生的广度。既要有调皮爱捣蛋的学生,也要有听话乖巧的学生,同时还要兼顾中等生。这样无论是学生还是家长都不会有太大的心理压力,他们也就不会认为老师过来家访就是“告状”。当学生没有了这样的想法,他们是很乐意地邀请老师来家访的。
我们还要注意把握每次家访时间的长短。首先家访的时间不能过短。在这家家访时坐了没几分钟就急着去下一个学生那里家访,这样的家访是没有效果的,而且也很容易被人理解成“作秀”。其次家访的时间也不能太长。如果在一个学生家里呆得太久,不但会造成教师家访的效率低下,同时也会耽误家长做其他事情。每次家访时间控制在四十分钟左右会是比较理想的。如果有时遇到交流有困难不能在四十分钟搞定,那就另外安排一天再过来。这样会更有利于双方思考该如何进行有效的沟通。
良好的家校联系,能够给教师的工作带来极大的方便,也能够让教师能够全面了解学生。如果教师能够每个星期都抽一两小时左右去走访一下学生的家庭,这对建立良好的家校沟通渠道有着非常大的帮助。
家庭和学校都是培养孩子的重要阵地。因此我们应该努力在家庭和学校之间建立起牢固的联系,架起坚实的桥梁,营造一个和谐的家校互联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