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广州市番禺区祈福新邨学校
美术教学除了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技能的训练外,还要充分发挥教材的艺术性和趣味性,并结合学生心理和年龄特征,将德育进行无痕渗透,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
我校根据以往的传统美术课堂教学情况,对三年级学生的美术学习现状进行调研,发现大部分学生的造型能力、美术基本知识及技能方面掌握得较好,但设计应用及综合实践能力较弱。如何在加强美术基本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美术实践能力、基本训练技能和创造能力,是我们的研究方向。因此,我校进行了多方面的尝试,以“读经-入画-润心”为路径,加强传统文化建设,挖掘学生的潜能。借助多样化的艺术实践活动,来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理解、领悟、创造能力,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美术核心素养,促进其健全人格、品格的形成。
1.在学科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开展“读经典润童心”系列读书活动。传统的中国画以线条作为重要的表现手段,追求线条与墨色的交相辉映,进而形成气韵生动的画。再以画的艺术感染力去开拓诗的意境,书、画、诗三者交融一体,萌生形意相随、形色相映的奇妙艺术效果。在美术课堂大力注入传统中国画的意象神韵,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美术基本功,通过工笔画、写意画等中国画技法练习,使学生的点、线、色、构图等审美判断和图像识读的核心素养得到全面提高。
唐诗宋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杰作,是五千年中华民族艺术大观园中的璀璨明珠,培养学生的诗词素养,与课堂内外的美术教学活动实现合一对接,达成乐、趣相伴的效果。就诗而言,可以梳理诗词中的家乡、边塞等爱国主义主题,借以辅助学生对诗词内涵的理解、体味与记忆;就画作而言,中国画讲究诗、书、画、印,在学习中国画的过程中,传统国画创意与诗词作品的意境可以实现和谐相融,从而引发审美者内心深处的认知与共鸣,体现审美的意趣与价值等。在推动艺术教育传承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方面,我们糅合了诗词、音乐、美术、舞蹈等多种因素,开展了多项活动,如中学生诵读中华经典美文大赛、读经典润童心主题班会表演等。
2.传承中国书画的诗情墨韵,量身定制“爱我家园”等特色校园活动。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画密不可分。我国宋代文学家苏轼曾总结前人的艺术实践,并上升至理论高度,深入考察了绘画与诗之间的特殊关系,从而提出“诗画本一律”和“形神论”等独到见解。他曾赞叹“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认可诗与画抒情寄意的相通相近表达方式。这种诗意化表达,在当代教育中更富有启发意义。源于诗意的艺术要素,频频成为校园特色活动的亮点。我们结合“爱我家园”主题,为不同年龄段的学生量身定制了不同层次的美术与书法活动;在各年级开展不同难度及需求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主题画比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运用点线色等基本元素,在形与意的平面空间,制作各学科的艺术手抄报。实施多方位创新艺术教育,奏出点线色、形与意之跨学科的“合奏曲”,体现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及核心素养。我国传统诗、画艺术,形式生动,内涵丰富,蕴含着博大精深的民族传统文化,对当前小学生良好品质的养成具有相当积极的影响。小学阶段是人格塑造的关键时期,开展基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德育实践,是提升德育品质的有效途径。在美术教育的实践中,用润物细无声的诗画文化理念,激发学生心中潜在的对崇高精神的追求,塑造一种诗意化的审美意境,感染、熏陶学生,是实施文化德育富有成效的方式之一,也是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优良路径之一。
1.从平面时空开展文化德育活动。中国灯笼又称灯彩,是我国传统民间生活中颇受欢迎的工艺品,其源头可以追溯至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时期。每年农历春节、元宵节前后,各地民众都乐于高挂灯笼在门楣、庭院、街边,营造喜庆的氛围。阴历十五又为月圆之时,睹明月而浮生团圆的情思,于是,灯笼渐渐演化为喜庆与团圆的象征。在节俗代代相传的过程中,灯彩的制作工艺不断提高,各种巧思妙形尽显,工艺高超,令人叹绝。对当代的青少年更是具有吸引力。
我们借用灯笼主题,推出彩灯节日活动,拓展师生校园文化生活。每逢中秋佳节前夕,我校都有以“中秋月团圆”为主题的“中秋灯笼设计制作”活动,并采集各种造型制作主题展板,举办“猜灯谜”活动和专题展览活动。通过此项活动,让祖国的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又能培养学生群体的审美能力、创新意识,在活动中我们还注入环保意识、勤俭节约意识,让学生们养成良好的习惯,促进其综合素质的发展,体现穿越时空的文化传承。
2.从平面时空到立体空间开展文化德育活动。京剧是我们特有的民族艺术的瑰宝,是吸纳了文学故事题材、民间歌舞、音乐绘画、武术杂技等各类传统艺术成分的优点而形成的文化遗产,并以变化无穷的魅力被称为我国的“国粹”之一。我们吸纳京剧自身的故事性成份、人物造型的趣味性成份,结合校园文化需求加以整合,推出了以脸谱为情趣点、静态艺术与动态艺术合一的系列工艺制作活动与模拟表演活动,在本校美术、音乐、语文等学科教学中开展跨学科艺术教育。
(1)各年级开展“中国梦,家园梦”戏剧人物趣味画比赛。从京剧人物的着装、表演动态到性格特征,进行分析研究,运用点线色进行绘画装饰;运用现代的审美眼光再现经典国粹,运用童趣表现国粹。教师把优秀作品制作成长卷画,展示于教学楼,使京剧人物形象穿越时空,从平面静态的艺术化为立体空间艺术,展示本校艺术教育对中国民间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实施与成果。
(2)学生扮演京剧人物的立体动态艺术。从京剧“巾帼娃”舞蹈表演,发展到各主题综合表演。在京剧艺术元素的指引下,本校音乐教师编排京剧“巾帼娃”舞蹈,美术教师则负责“巾帼娃”的服装设计、脸谱彩绘、花旦妆容等,让学生尝试表演京剧。“巾帼娃”舞蹈多次获市级、区级舞蹈比赛一等奖。
(3)开展环保服装设计表演比赛、合唱节比赛等。美术设计应用从平面静态艺术到立体空间动态艺术转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体合作能力。主题新颖的合唱节表演,为学生提供了艺术表演的机会。
(4)多年来,本校音乐教师运用各种艺术元素,精心编排六年级毕业典礼文艺表演,各毕业班以音乐、舞蹈、乐器表演、小品、音乐剧等形式,以多姿多彩的服装、优美的造型向家长及社会人士展示学生的艺术才能及核心素养。
(5)从脸谱创意、延伸、生发出的挂盘、面具等个性化丰富的纹样美术作品,在校园文化活动中极具吸引力。面具是一种非常生动的、用以覆盖面部的古老艺术品,在世界众多国家的史前起源中,面具都有神秘的含义,充满趣味性,令人着迷,发人深思。将面具艺术引入小学校园,有其特殊的作用。面具夸张多变的造型、多样化的材质,能够天然地诱发孩子们的想象力,唤起孩子们对色彩的着迷与喜爱,鼓励孩子们去大胆地创造、创意与构思。在美术课堂上,面具可以迅速激活学生们的兴奋点,吸引学生们主动而持久地参与。教师应创设个性化十足的学习形式、互评形式及作品展示方式,不断挖掘学生的潜质。
文化德育,就是整合利用各种有效的文化资源,借助文化独特的育人功能,通过学生本体对文化资源的及时吸收和对文化教育活动的切身体验,唤发学生本体道德成长的主观能动性;用文化因素浸润德育,让文化因素浸润学生的心灵,激发心灵的感应,得到心灵的滋养;以文化引领学生品德成长,达到文化润德、文化化人的育人目的。经过两年来跨学科艺术教育的探讨与尝试,调查分析如下:学生在四个美术学习领域的学习能力有了明显提高,尤其是在综合应用能力方面提高最为明显。
当今世界,各国教育部门都非常重视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工作,聚焦审美雅趣的提炼与升华,将其视为至真、至美、至情的一种美学境界。我们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更应保持这种至高的境界追求,努力培育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创造美的能力,真正造就学生群体主动适应、自我超越、创新不息的优良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