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江门市江海区外海街道麻一佑启学校
宋代学者陆九渊曾在《读书》一诗中写道:“读书切忌在匆忙,涵泳工夫兴味长。”“涵泳”意指鉴赏文学应观书如水,其心如鱼,沉潜其中,熟读精思,反复玩味推敲,以达明文通意之效。而今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涵泳”作为重要的语文教学方法备受重视。笔者将小学古诗词鉴赏与写作相结合,通过多维涵泳让小学诗词扩写评改教学指向语文核心素养,谈两点方法以求与众师友共同探讨。
在诗词扩写教学中,学生惯于直译思维,这无助于古诗词的理解,提升语言构建与运用能力更是无从谈起。因此,教师应在学生把握诗句本义的翻译上,引导其抓住意象的特点进行合理的联想补白,结合作品的意境与情怀进行表达,以增强学生思维的深广度来促进写作语言表达的构建与运用。
1.描述诗词中的景
大多数诗词中的景物都是诗人表情达意的载体,景物又会引发诗人的情感起伏。情与景两者相因相成,密不可分。在扩写时,教师除提示学生抓住景物特点展开叙述,以想象构建诗词的动感画面,还要调动学生把握诗情,融情于景。这类作品评改时,教师可将学生扩写同一句段的不同层次进行对比,再让学生根据具体参照修改原作。如诗句“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学生扩写比较如下:(1)如茵的绿草铺满了原野六七里,三四声清脆的笛声搞弄着晚风。(对数词理解错误,动词“弄”翻译错误)(2)青翠欲滴的嫩草铺满了茫茫原野,从远处传来的笛声时断时续,似乎在逗弄微凉的晚风。(翻译基本正确)(3)茫茫原野青草如织,仿佛铺上了一张巨毯,翠色蔓延至云际。侧耳倾听,悦耳的笛声如潺潺流水从远处流淌开来。笛声时断时续,时缓时急,时高时低,就像个调皮的孩子戏弄着习习的晚风。(由近及远的有序表达,原野和笛声的合理想象与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结合,让景物描写更加生动,诗歌画面完整统一,轻松惬意、闲适自在的诗情流淌纸上。)
2.塑造诗词中的人
古诗描绘人物虽仅有寥寥数语,却内涵丰富,只要挖掘到位,便是极佳的扩写素材。教师可以结合写作课中人物描写知识,提示学生针对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以及心理描写进行联想刻画,表述要为彰显人物身份、性格和品质服务,进一步丰满人物形象。
除了关注人物描写,关注背景、知人论世也是人物扩写的关键。背景大至诗人所处时代,小至人生经历、创作过程等。只有结合背景适度延展,才能融入语境,深入体会诗人所言之志。
1.意象嵌入,培养抽象思维能力,认同传承民族文化
古诗词中的意象是作者独特的心意体验与想象在客观事物上的投射,“言虽有尽,但意蕴无穷”,经历史的沉淀,有着鲜明的民族文化烙印和丰富的象征内涵。如教材中出现秋风的名句:“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叶绍翁《夜书所见》)“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张籍《秋思》)等。古人“自古逢秋悲寂寥”,诗词中秋风往往是游子思乡、离愁悲绪的载体。从意象的本义、多重义项的延展涵泳中,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破解典型意象在诗词中的内涵密码,从而深化学生对诗词文化认知,构建抽象思维的知识框架。
2.意蕴对话,培养逻辑思维能力,转换视角体验创新
黑格尔认为,比直接展现的形象更为深远的是意蕴。诗词中形象思维是显而易见的,而形象思维的展现往往是以逻辑思维为基础的,因此逻辑思维对发掘诗词意蕴起着重要作用。如杜甫的《春夜喜雨》,诗中的意象并非胡乱堆砌,而是紧扣“喜”这一意蕴展开。先描绘春雨降落的季节、动态和声响;再把夜景“黑云”“野径”“江船”“渔火”按由远及近顺序进行组合,一幅幽静的春夜雨景图展现在读者眼前。“潜入夜”“晓看”紧扣时间发展的逻辑叙述,思路严谨清晰。扩写前,教师要教导学生把握作品中的逻辑思路,弄清楚词与词,句句之间的逻辑联系,调整表述顺序,还可以加入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感官来丰富表达。
在涵泳扩写课堂上,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与诗词“对话”,根据自身生活经验走进文本,在扩写原意的基础上进行更多创新尝试。如情境代入,变换视角,用诗词中人、物的视角重新审视世界。
诚然,古诗词扩写的评改需要花费师生的精力,在教学中存在着一定的操作局限。写作能力培养是一个厚积薄发的长期过程,教师应更积极地在多维涵泳的古诗词扩写课堂实践中探索并构建出系统的指导策略,以适宜的评改方法,让学生有章可循,长远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