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乐昌市新时代学校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诗歌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淀,是培养趣味的最好媒介。古今中外,人们对诗歌的教育作用和审美价值都曾有过高度评价。我们进行诗歌教学,就是要在学生心田上播下民族优秀文化的种子。如何引领学生探索古典诗歌中丰富的思想意蕴,汲取古代诗歌文化中独特的艺术营养,这就需要我们研究诗歌教学的策略:
“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诗词的赏析,也应该是润物细无声般的慢慢渗透,而不是暴风骤雨式的突然袭击。
例如李清照的《渔家傲》一词,如果按照传统的诗歌教学模式,“诵读诗歌-理解诗意-体悟感情-背诵诗歌”,学生往往感到很无趣,而且无法准确掌握其真实内涵。鉴于此,笔者让学生收集李清照的生平,介绍自己眼中的李清照。结合这首诗的背景,以及李清照的其它词,学生感受到李清照词中对自由的渴望、对光明的追求。但这种愿望在她生活的时代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只有把它寄托于梦中虚无缥缈的神仙境界,在这境界中寻求出路……通过对比李清照的其他词作,通过平时对古诗词的积累,学生对该词的理解更为准确,也掌握了更加丰富的课外知识。
诵千古美文,品人生百味。作为中华文化的继承者和发扬者,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对诗歌的诵读。例如教学《木兰诗》,要让学生背诵这首篇幅较长的北朝民歌,是不容易的。笔者在教学时,充分利用诗中口语化的问答,采用“填空”方式来设计背诵的内容。在理解课文故事情节的基础上,学生很快便能够背诵下来了。
当然,诗歌的诵读光是靠语文课的几十分钟是不够的。所以在早读课或自习课上,笔者都会用十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诵读课外的经典诗文,从《诗经》到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从泰戈尔的《飞鸟集》到惠特曼的《草叶集》,感受诗歌诵读的韵律美,品味诗情表达的画意美。随时抽查,通过诗歌诵读,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经典诗歌。
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教师不可能将所有的知识都教给学生,所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更为重要。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要改变旧的教育教学行为习惯,将新的教育教学理念转化成具体的教学行为,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
以往,笔者往往一节课要讲30分钟以上,生怕某个知识点没有讲到,结果却收效甚微。鉴于此,笔者把全班分为八个小组,课前要求学生先预习,上课时每个小组至少提出一个问题,让其它小组思考,共同解决问题。以这样的方式赏析诗歌,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学生要完成学习任务,必须充分调动已有知识和经验,不断相互质疑,维护、修正或放弃自己的观点等,在这个过程中主动建构自己对于问题的理解,并体验科学事实和观点诞生的过程。
笔者在诗歌教学过程中,为了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潜能,开展了多种多样的活动。例如在七年级第一学期结束时,寒假期间,我班开展了诗歌手抄报比赛,丰富了同学们的校园文化知识,增强了春节的节日气氛,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及创新能力。
校园文化艺术节上,我班荣获诗歌诵读比赛一等奖。通过选诗题,分成诵读小组、配乐小组、舞蹈小组,采用纯音乐为背景,小组分工合作进行训练。寓教于乐,充实了学生的课余生活,也增强了学生对中国优秀文化的热爱。
到了初二,考虑到同学们学习和积累的诗词比较丰富了,开始举办诗词大会。按学习小组分配好出题的要求和任务,每位同学出五道题,形成题库。比赛时从题库中抽题,有指定回答和抢答,按学习小组计分。同学们团结协作,玩得很开心,学得也很开心,不仅开阔了眼界,还增加了对诗歌知识的了解。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语文老师应该利用诗歌教学这一平台,教会学生从语言、意境、思想、情感等方面感受汉语言文字的优美,吸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培养他们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热爱之情。在诗歌教学的路上,语文老师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