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广州市番禺区石岗小学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重视口算,加强估算,鼓励算法多样化。口算是小学数学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每个小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口算能力的高低,必然会影响到估算、笔算的准确性和速度,影响到计算技能的形成。因此,数学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小学生的口算教学,同时提倡口算方法的多样化。那么,如何在课堂中开展有效的口算教学?下面来谈谈我的一些想法和实践。
小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使其容易对周围的新鲜事物产生好奇心,开始阶段学生可能对口算感兴趣,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愉快地学与练。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兴趣会逐渐下降,甚至消散。学生对口算兴趣的激发和保持离不开灵活的教学方法和丰富的教学素材。第一,教师可运用多媒体创设趣味情景,以激发学生对口算的兴趣。第二,围绕口算教学内容设计趣味故事情境,贯穿口算教学整个过程。第三,进行游戏比赛,诱导口算兴趣。
例如,在《两位数乘一位数》的教学中,为激发学生的口算兴趣,我创设了以下故事情境:等号意外地离开了数学王国,它想回去必须通过六道关卡。它来到了第一个关卡,侍卫说只要等号能口算出“13×4”是多少,就给予放行。同学们,大家能帮帮它吗?在帮助等号回家的过程中,口算的难度会虽然越来越大,但学生的热情却被一直保持下来。这样的故事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口算兴趣,激励其迎接更大的挑战。
为了提高口算能力,必须重视口算算理的教学,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根据口算法则加以练习。通过几道简单的练习后让学生说一说口算的思路,对进位、不进位、退位、不退位口算方法进行比较,理清他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以便让学生进一步掌握算法,提高对口算方法的理解水平及口算的速度。如口算:27+18,教师不能满足于学生口算出正确得数,还要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把学生的思维引导到数的组成上,进而说出想的过程。20+18=38,38+7=45。可能学生还会说出27+10=37,37+8=45以及20+10=30,7+8=15,30+15=45。虽然他们的结果都相同,但却反映了口算过程中学生的思维特点。进行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学习,让学生感受到在口算中。根据口算题目中各个加数的特征合理地进行分解与组合才是最好的、最合理的口算策略。
一些常用数据的结果可最大限度地提高口算的速度和准确性。在进行20以内的加减法和表内乘、除法的教学时,一开始会很注重让学生明析算理。但在口算到一定量的时候,学生就像条件的射一样看见8+7就想到15。在不断的计算积累过程中,这些最基础的、最常用的运算结果逐渐被学生记住了,而学生也正是运用这些基本技能去解决100以内的加减法笔算乃至更复杂的各类笔算、口算,计算水平在潜而默化中得到提升。数学课堂中,我会建议学生熟记常用的如25×4、125×8、25×8等的运算结果。也熟记过一些平方数,如112=121、122=144,132=169。还有圆周率的运算:1π=3.14、2π=6.28、3π=9.42等,熟记这些数据,使得学生的口算既快又准。熟记一些口算时常用的数据,可以丰富学生的计算技巧,使之成为除“凑整”计算之外的另一种有效方法。
提高学生口算能力,除了让学生弄明白数学计算的基础知识,掌握基本算法外,还要引导小学生坚持进行练习。口算是提高计算能力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必须从低年级就重视口算训练,坚持训练,逐步达到熟练。例如,我要求学生每天课前五分钟进行口算练习,练习量根据难度来决定,而且每月进行一次检测,并且及时反馈检测结果。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我发现就是这短短的五分钟,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同时,我针对口算比较薄弱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辅导,对易错题进行收集和整理,经过一段时间这些学生的计算能力都有所提高。
口算教学相对来说是比较枯燥的,如果单纯对学生进行反复的口算训练,一方面会打消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另一方面也达不到活跃学生思维、提高口算能力的效果。除了创设教学情景外,我还会要求学生多关注生活中的数学,并把大量生活中的题目带到课堂中。如在公园、电影院买票,到超市购物,坐公交车、地铁买票等等。将口算教学与生活的巧妙结合,能使口算更具体地,学生摸得着,用得到,从根本上提高了学生的口算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