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安全技术职业学院 刘晓玲
传统的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更强调的是学校单方的主体作用,从人才培养模式的选择、教学文件的制定到最终的毕业考核,几乎都是以校方的标准决策,很难有酒店的参与,也缺少地方性特征。当然,“订单式培养”有其利好的一面,学生毕业后可直接去对应企业,但纵观培养过程,仍是学校占主导地位,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授课方式等以学校专业标准为中心,实践课主要由校内教师指导完成,酒店起辅助作用,学生的职业性培养缺失,学生认同感不强、离职率居高不下。深化产教融合适应时代发展要求,能推动高职酒管专业更好服务旅游产业发展。
一是强化校企双主体作用。改革育人模式,改变过去单一校方主体形态,校企协同育人,双方“说算才能算”。二是各类教学文件的制定需有酒店方意见。广泛听取甚至最大限度联合酒店方开展产教对话活动,制定教育教学改革文件。三是人才培养过程中“双师”聚焦,还原酒店真实职业环境,由酒管专业教师和酒店方导师共同商议执行。四是课程体系强化酒店本土化特征,凸显当地酒店行业差异化发展道路。五是校企双方共同考核评价人才培养质量。
邀请酒店行业三星级及以上星级酒店来校共商酒管专业人才培养,充分发挥酒店业人才需求预测功能,从酒店人才需求规模、规格、水平、结构、未来趋势及目前人才培养中的不足来客观评价高职酒管专业的现状,有针对性地改进。除了主动引企入校,学校还应采取各项措施吸引企业尤其是长期就业单位主动来校,协同育人,增强校企双方核心竞争力。
依据高职发展规律,结合酒店业的人才需求特征,校企联合实施专业教育教学改革。酒店与学校一起制定教育教学文件,修订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教学标准、顶岗实习标准、实训标准、课程体系等。其中,课程体系改革要考虑到酒店及学校地方性特征,应设置本土化酒店业独有课程,强化校企融合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专业教师和酒店方导师共同确定课程内容和设计。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加入四星级及以上酒店联盟或旅游学会,对酒店专业技能标准进行权威发声,日常教学中查漏补缺,严格按照统一标准指导纠正。
深化校企融合,为学生提供多样化成长路径。从最初的开课计划确定,到最后的毕业考核,校企双方共同参与。理论授课以共同制定的教学文件为依据,实践授课时强调学生的自主参与,校企双方尽量创造机会。如提供生产性实习实训机会,学生在大一、大二、大三进行阶段式的实训,酒店提供真实职业环境。学生在真实的酒店内接待客人,实行老带新,一对一帮扶。在酒店淡季,学生可以去客房部实训,既让学生学以致用,提前进入职业角色,又能为酒店提供源源不断的人力资源,实现双赢。
引进酒店现有员工技能级别审定机制,结合省专业技能考核标准、职业资格证有关内容,强调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进行客观、全面的阶段式考评,在普遍性考评指标上增加学生独特性尤其是适应校企融合的酒店方缺乏的特性所占比例。肯定每位学生,激发其潜能,逐步提高其专业技能水平,毕业时达到同岗位员工一般水平,甚至部分能达到酒店对应中高级层级水平,直接上岗,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进而推动校企双方长远的融合发展。
支持校内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锻炼,同时邀请酒店方导师来校讲学,尤其是实操技能技巧的讲授和演练,尽量实现双方“双师”教学常态化、长效化。与四星级及以上酒店合作建设“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深化培养培训方案开发和质量评估等方面的合作。以酒店为主体推进协同创新和成果转化,在核心工艺、技术、共性问题上校企协同创新,加快基础研究向技术转化。校内教师将酒店一线实际需求作为课题的重要来源,以“工匠”精神进行“双师”实践建设。
基于全过程协同育人,学生毕业时绝大部分能直接上岗,优秀者能达到酒店中高级层级水平。学习过程就类似于酒店试用期,保障了学生的就业安全,学生心理安全,对酒店忠诚,人尽其才,离职率自然下降。学校能获得更好的口碑,酒店方也减少了人力资源管理成本,并储备了优秀人才,为酒店的发展注入人力新血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