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思辨式阅读在构建高效语文课堂中的作用——以《小狗包弟》一课为例

2020-02-23 08:20马天姿
延边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马天姿

谈思辨式阅读在构建高效语文课堂中的作用——以《小狗包弟》一课为例

马天姿

(延边第二中学,吉林 延吉 133000)

运用批判思维审视语言文字作品,探究和发现语言现象和文学现象,形成对语言和文字的深入认识,是语文教师一直致力于传输给学生的一种思想。本文以巴金散文《小狗包弟》为例谈思辨式阅读在提高高中语文学科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

高中语文教学;思辨;阅读

运用批判思维审视当下语言文字作品,探究和发现语言现象和文学现象,形成对语言和文字的深入认识,是语文教师一直致力于传输给学生的一种思想。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无效益的重要指标。[1]但是一节语文课堂的教学时间是有限的,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能够用最少的时间让学生获得最高效的发展与提升。本文以巴金散文《小狗包弟》一课为例谈谈思辨式阅读在提高高中语文学科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

一、关注细节

孙绍振先生曾在《解读语文》的序言中写到:“和文本做深度的对话,是要有学养来作本钱的。”[2]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自发自觉的主体性问题,实际上就是渗透思辨式阅读,提升学生合作探究能力的问题;是自由的批判式思维与学养的积淀的问题。

在引导学生熟悉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教师还应启发学生关注文本细节,做到泛读与精读相结合;同时利用实证法,从文本中寻找依据证明观点,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探讨文本所传达的价值倾向。如带领学生梳理全文脉络时,抓住塑造形象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描写,概括巴金笔下的包弟的形象特点;在探究巴金送走包弟的原因时,引导学生关注文本中涉及人物内心情感转变,以及心理矛盾挣扎的细节描写,同时关注暗示背景环境的具体事件,多角度看待问题,分析问题,在思考争辩中,作出个性化解读,分析在特殊时代,特殊环境下的复杂人性:例如包弟为何由家里的快乐源泉变成沉重的包袱,包弟与“破四旧”有什么关系,以及关注文本中巴金当时特殊的处境。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引导学生观照全文,思考特殊时代、特殊环境下人性的复杂。学生依托思辨式阅读实现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深入阅读文本,深化自身理解,领悟作者感情,深刻体会作者体现出的的可贵精神,学习作者为人真诚,敢于反省自我的高尚品格。

二、知人论世

置身情境,知人论世,“情境还原”是必经之路,融入作者营造的的特定情境,触及作者的敏感的心灵天地,探寻其情感的起伏和思想的跃动,进而激活思维,[3]批判式阅读文本,在思辨的过程中形成争鸣辩论,能够激发课堂活力。

对于文革这个特殊时代,教师可给学生适当补充一些背景知识以及作者的有关情况,以导学案的形式下发预习,以了解一位老人、走进一部巨著、触摸一个时代、知晓一段悲剧四个论题,介绍《随想录》的文学成就与时代意义,并梳理巴金在十年浩劫中的大致经历。同时向课本外辐射,以材料的形式介绍文革中的一些专有名词以及众多逝世的著名人物。题在文内,意在文外,拉近学生与时代的距离,引导学生把人物的选择与命运放到时代的洪流中去甄别与考量,在真实的情境中做到知人论世,深入解读与剖析文本,触及人物的内心世界。

在阅读过程中,借由文本中的具体事件了解文革,体会文革的凶残暴力,泯灭良知,进而通过著名作家冯骥才的《一百个人的十年》的评价:“在这十年中,雄厚的古老文明奇迹般地消失,人间演出原始蒙昧时代的互相残杀;善与美转入地下,丑与恶肆意宣泄……如果说法西斯暴行留下的是难以数计的血淋淋的尸体,‘文革’浩劫留下的是难以数计的看不见的创伤累累的灵魂。”

用“人性的沦丧,民族的灾难”来向学生发出振耳发聩的警醒,让学生了解,“文革”的十年,是社会极端专制的十年,是人的思想受到极限钳制的十年,是人性极度疯狂的十年。而在那个极端革命动荡的时代,巴金先生为了自保,为了家人的安全,心理流着血的牺牲了如家人般的包弟,把它送上了冰凉的解剖台,这是时代重压下的人性与无奈。个人的选择不能脱离时代,文革扭曲了人性,使人们失去了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是非之心,时代中的一粒灰,落在个人那里,可能就是一座山。而人们总会处在一个尘土飞扬的时代之中。这是时代的悲哀,也是个人的不幸。

三、多角思维

“引导学生以批判的态度阅读理性的文本”[4]凸显理性的态度,强化思维过程的反思性。使学生养成对知识生成过程诸环节要素的敏感性和反思习惯,能够进行脉络清晰地、个性的分析与考察。

对于教材中有争议的观点、思想,教师应放手让同学们去争论、辩解,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以训练学生的多角思维。据此,可以设计两个具有思辨性的问题:一是“在这样一个黑暗的时代,人人自危,为了自我保全,巴金把这样一只聪明可爱,有情有义,如家人般陪伴他七年的小狗送上了解剖台,对于这种行为,你们如何看待?是赞同还是不赞同?”激发学生的思考和争论,在充分的讨论思辨过程中,让学生能够辩证地评价巴金放弃包弟的行为,作出个性化解读。

第二个是“巴金忍痛送走包弟后,得到了心中的安宁了吗,得到了他想要的平安无忧的生活了吗?”实现与作者跨越时空的对话,引导学生阅读后半部分文本,从巴金的心灵独白中,找出最能打动他们的句子,走进巴金内心世界。例如:沉重的包袱将内心的负罪感具象化,体现作者的自责,愧疚;解剖的多重含义解读,既是身体上的凌迟,也是一种能够正视自己,审视自我的非凡的勇气;歉意则是真诚的、直接的反思自己,正视自己的错误的内心剖白;熬煎是最真实的内心感受的炼化,既有物是人非的伤感,怀念妻子的孤独,也有心灵的愧疚自责,深深地负罪感,同时也是巴金万锤千凿后自我心灵的救赎。抓住这些关键词体会巴金的自责、愧疚,领悟作者感情,深化学生的情感体验,学习巴金为人真诚,敢于反省自我的高尚品格,升华学生的深刻认识。

“风弄林叶,态无一同:月当流波,影有万千”。事物具有复杂性、多面性,思维也应发散开来,才能与之相匹配。在教学实践中,无论是引领思想、教学方式,亦或是信息的传达与输送,乃至每个具体的教学环节。都应该重视培养训练学生思维的思辨性、开放性与发散性,进而引导他们探索更为广阔、新奇的天地,获取创造力。

四、反推结论

学习不仅要掌握知识,还要激活思考,更要能进行创造性思维,通过锻炼学生的辩证思维,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拓宽他们的思维视野。

我们所学的很多文章中的观点,都是作者的一家之言,它并不能成为不刊之论。因此,对于文中的观点,教师可以让学生质疑或批判,然后给出自己的观点。例如:学生在了解时代背景和体会巴金复杂心路历程后,延伸思考:“在送走包弟之后,巴金并没有得到心灵的安宁,在回顾曾经在文革中犯下的错误,他深深的忏悔、自责,巴金应不应该为此事致歉、忏悔,谁更应该为包弟的死致歉,忏悔?”引导学生尝试以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在思维过程中灵活使用逻辑方法,学生形成运用思辨解读的自觉意识,进而使之思维具有思辨性,探讨主要问题的多种解读和逆向思维。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认为:“教师之教,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于相机诱导”。[5]因此,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知识,还要调动思考,更要能进行创造性思维,通过锻炼学生的辩证思维,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拓宽他们的思维视野。

[1]钟禄娇.浅谈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做法[J].学苑教育,2009 (1):28-29.

[2]钱理群,孙绍振,王富仁.解读语文[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6.

[3]刘琦.“知人论世”在文本阅读中的运用[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 2014 (5):109-110.

[4]余党绪.当代时文的文化思辨[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5:1.

[5]赵占斌.相机诱导乃为高[J].陕西教育(教学版),1996 (5):20.

2020—04—22

G633.33

A

1673-4564(2020)04-026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