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农业大学 教育学院,湖南 长沙 410128)
2019 年1 月24 日,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4 号)指出,建成覆盖大部分行业领域、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中国职业教育标准体系,持续更新并推进专业目录、专业教学标准、顶岗实训标准、实训条件建设和在职业院校落地实施[1]。《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颁布意味着新一轮国家职业教育改革的全面铺开。国家专业教学标准在职业院校落地实施仍然是值得关注的问题。《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制订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的意见》(教职成厅〔2012〕5 号)指出,专业教学标准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规范、指导和管理职业院校专业建设和专业教学,保证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规格的纲领性教学文件[2]。国家专业教学标准校本化实施是指与职业教育的总体价值取向、国家专业教学标准的目标任务保持一致,同时结合中等职业学校自身办学追求和特色建构,选择性地强化国家专业教学标准中某些重要的价值要素,是国家专业教学标准的校本创生和实践优化。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制订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的意见》(教职成厅〔2012〕5 号)规定,专业教学国家标准主要包括专业名称、入学要求、基本学制、培养目标、职业范围、人才规格、主要持续专业、课程结构、课程设置及要求、教学实践安排、教学实施、教学评价、实训实习环境、专业师资等,是职业学校开展专业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的重要依据,是提高职业学校教学质量的根本保障[2]。国家专业教学标准作为一个文本呈现在专业教师的面前。伽达默尔认为文本只能是一个半成品,文本与解释密切相关这一点完全是显而易见的,并专门强调文本必须作为解释学的概念来理解。就是说,不把文本看成是一件成品,而是看成读者解释参与其中的半成品,是理解过程的一个阶段[3]。阐释学是一门指导文本理解和解释规则的学科,伽达默尔认为对文本的诠释需要遵从理解的历史性、视域融合以及效果历史三条原则。中等职业学校在实施国家专业教学标准之前,首先根据伽达默尔阐释学的三原则来研读国家专业教学标准,一方面可以帮助中等职业学校找到研读与阐释的方法,另一方面中等职业学校作为理解的主体,也能在理解活动中被建构、生成和呈现出来,有益于加快中等职业学校对国家专业教学标准的理解以及了解中等职业学校自身能做出的改变。
第一,学校教师应该从自身的专业教学经验出发研读国家专业教学标准。伽达默尔认为,理解不是读者通过某种具体方法对外在于他的一切文本及其作者原初意义的寻求和解释,而是此在(人)本身的存在方式,认为理解的主体和客体都是在理解活动中被同时建构起来的[4]。所谓历史性,即前见性,或者说是对文本的前置理解。学校教师的专业教学经验就相当于研读国家专业教学标准的前置理解。依据伽达默尔的解释:首先,专业教学经验这一前置理解可以引导、指导甚至支配着教师对专业教学标准的理解过程;其次,专业教学经验以国家专业教学标准为依据,在对专业教学标准的理解中才使得专业教学经验的具体意义从模糊变得具体;最后,支配教师对国家专业教学标准理解的专业教学经验,并不是一种主观性的活动,它可以使教师与专业教学标准之间产生一种共同性,这种共同性使得专业教师更好地理解国家专业教学标准,从而使得教师在专业教学具体实践中落实国家专业教学标准。
第二,找到专业教学标准校本化的实施空间。伽达默尔提出的视域融合要求人们在历史之中理解历史,要求把处在历史性的自己置入到其他的历史视域之中,但不是要求完全丢弃自我[5]。国家颁布的专业教学标准是面对全国的中等职业学校的,标准具有普遍性;但是专业教学标准的校本化实施应当是以本校为具体背景的,是为了提高本校的专业教学质量,促进本校的发展,因此两者之间还是有一定的视域差距,学校教师在研读国家专业教学标准时应该找到专业教学标准校本化的实施空间。专业教学标准中的专业名称、入学要求、基本学制、培养目标、职业范围、人才规格以及主要持续专业都表明了国家对某个专业的学生在接受学校职业教育之后所要达到的职业素质,对学生未来的就业岗位以及发展道路作出了相应规定,它集中体现了国家在职业教育领域的意志,表明了国家对从事某一工作岗位的未来公民的需要,因此中等职业学校在校本化实施专业教学标准时,必须遵从国家的权利意志,满足国家的教育需要,这些内容是无法变动的。课程结构、课程设置及要求、教学时间安排、教学实施、教学评价、实训实习环境及专业师资虽然是国家为了达到培养目标制定的,但是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以及学校的更好发展,可以选择性地强化国家专业教学标准中的某些价值取向来更好地进行专业教学,实施国家标准校本化。
伽达默尔认为,效果历史就是理解者的历史意识总与历史发生着效果关系,人们对文本或他人的理解是以自身的历史条件为前提或基础。中等职业学校按照伽达默尔的效果意识来研读国家专业教学标准时,对国家专业教学标准的理解以中等职业学校自身的历史性、特点以及现实状况为起点,国家专业教学标准就不会再停留在国家层面,而是和学校一同进入了本校,在本校获得了新的存在意义,更能帮助学校提高专业教学质量。
职业教育课程和教学组织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宏观层面涉及课程设置和编排等问题,微观层面涉及课程内容组织、课堂教学过程组织等问题。国家专业教学标准中课程结构、课程设置及要求基本涵盖了本专业所要掌握的课程内容以及完成这些课程学习之后所需要掌握的知识技能等,已经解决了宏观层面的问题,所以中等职业学校校本化实施国家专业教学标准时只能从微观层面入手,就需要考虑课程内容如何组织以及课堂教学过程如何组织这两个问题,以下将从这两个方面展开论述。
职业教育是为了职业的教育,尽管职业教育课程目标同样也需要兼顾德智体美等多方面的要求,然而培养职业能力是其核心目标。现实主义能力观不仅主张教育培养人的能力,而且要通过一个个个微小的、界定清楚的、有实际工作成果产生的学习结果的积累,来真正实现人的能力培养。依据现实主义能力观,要有效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必须按照现实的原理即行动的逻辑进行课程内容组织。首先,中等职业学校在进行教学时要突破先教理论知识,再练习再应用的传统课程教学方式,要认识到真正有效的职业能力培养路径在于如何使学生进入实践的行动逻辑。学生在进行实践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要做什么,该怎么做,要获得什么工作成效。理论知识是伴随着学生的具体实践的,知识只有对学生的实践产生帮助才有意义。因此,中等职业学校在组织专业教学国家标准中所规定的课程内容时应该更多地关注知识能被演绎成哪些职业行动,转化成清晰的学习目标。其次,中等职业学校在组织专业教学标准的课程内容时应将其转化为任务或者行动。职业教育课程目标最关注的是学生的职业能力,因此职业教育的课程内容首先也不是关注学生应该学些什么知识,而是先分析学生应当能做什么,然后依据学生能做的再去决定学生应当知道什么,理解什么。最后,中等职业学校应该根据其地方企业文化进行课程内容组织。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的技术技能人才大部分都会输送到当地的企业,因此中等职业学校在组织课程内容时不仅要依据这个专业的毕业就业方向选择的实际岗位任务,还要考虑当地的企业文化,了解当地企业所看重的职业能力,再将岗位任务的组织规律和教学规律结合起来,才能真正设计出能有效促进学生学习的,可实施的职业教育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组织是依据行动的逻辑,因此中等职业学校在课堂组织教学上也应该采取基于行动逻辑的项目教学。徐国庆认为,项目教学是一种教学模式,是针对整个教学设计的基本思想,是依托完整的项目实施过程来展开教学过程的教学模式[6]。项目实施通常是按照明确项目、按步骤完成项目、项目评价这一过程展开的,项目教学过程的展开通常也要遵循这一逻辑。所以,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按照项目教学组织课堂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首先,项目的选择。项目必须是完整性的,不能把项目中的一个步骤与整体项目相混淆。项目必须是技术层面上的,具有可制作的含义,而且项目不是一件抽象的工作任务,而是会产生明确工作成果的具体工作。项目必须是在真实的工作岗位中存在的,学生们通过完成这个项目之后可以体验到生产或者服务的真实感。其次,项目的实施。教师在利用项目进行教学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要与学生的学习过程结合起来,若失去了学生的学习,项目实施就会变成学生们之间的一个游戏。另外,要注意项目实施并不等于实际的项目实施过程,课堂中的项目实施是通过教师创设情境来实现。一方面,学生还不具备完成项目的实际能力,另一方面,课堂中的项目实施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完成项目,而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所以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教师加入一些必要的解释与说明是不可缺少的。最后是项目的评价。项目的评价主要包括让学生们展示自己的工作成果,教师对学生们的表现进行总体的评价,其主要的目的是为了巩固学生在实施项目中所运用的一些知识以及加强学生依托项目主动进行学习的意识。国家专业教学标准中的课程设置及要求、教学实践安排、教学实施是中等职业学校校本化实施专业教学国家标准的主要内容,同时也是中等职业学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方面,中等职业学校应该考虑到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再依据自身的师资情况运用最适合自身的教学方法,一方面将专业教学国家标准中规定的内容实施好,发挥好标准的作用;另一方面发挥自己的特色,做到对标准的实践优化。
国家专业教学标准对专业师资提出了要求,例如中等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标准(试行)就提出建立“双师型”专业教师团队,其中“双师型”教师不低于30%。学术界双师型教师有“双能力”说、“双素质”说、“双证书”说等的讨论,但总的来说就是职业教育的专业教师不仅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教学能力,也要具有专业工作经验的实践能力。师资质量是中等学校实现专业教学国家标准的校本创生和实践优化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因此,要完成国家专业教学标准的校本化实施,必须要拥有雄厚的师资力量。目前职业院校专业教师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双师型教师不够以及专业的实践经历不足,因此,学校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以促进专业教学国家标准校本化实施的有效性。
在拓宽双师来源这一个方面可以借鉴美国职业教育教师培养的制度基础,美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教师培养体系之所以能够顺畅进行,是因为有教师资格证书制度的保障。为了体现职业教育的特殊要求,美国职业教育教师资格证书采取了与普通教育不同的模式。
在美国,获取程序是把握某种职业资格证书整体框架的基本切入点,人们可以通过两种方式获得职业教育教师资格证书,即传统路径和替代路径。传统路径是指通过接受学院或大学教育获得证书的程序,替代路径是指通过积累工作获得证书的程序。替代路径主要是针对拥有高中以上文凭,证明有5 年的全时工作经验或同等价值的职业活动,但是没有对应领域教师证书的申请者的,通过对申请者的教育学知识、技能和相应专业领域的知识、技能进行审核,完成4 个学期制学分就可获得临时职业教育教师资格证书,在此基础上再完成6 个学期制学分的职前准备课程,就可以对前面获得的临时教师资格证书更新一次。美国职业教育教师资格证书的获取并不是一次性的终身行为,而是一个从获取到更新到维护的递进过程,这样可以让有丰富工作经验却没有学士学位的申请者能成为职业教育教师,能最大限度地把工作经验丰富的能工巧匠吸引到学校担任专业教师。
美国职业教育教师资格证书获取的替代路径对于中等职业学校拓宽双师来源的参考价值在于:学校可以通过校企合作、与师范院校合作共同培养双师型教师。学校可以去企业招聘富有工作经验且有教育意愿的员工,审核员工是否达到工作能力标准,审核通过就可以去师范院校加强教育教学知识以及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在学习期间可以回学校进行一定的教育实习,一方面可以为其提供理论与工作经验相结合进行实践的机会,另一面也可以检测是否已经达到了双师型教师的标准。虽然这一培养体系略显复杂和困难,但是未尝不是一个可以扩充双师型教师来源的途径,为专业领域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的工作经验获得提供了保证,值得一试。
在职教育培训主要是指学校通过对已经入职的专业教师进行培训,提升专业教师质量,从而使专业教师迈入“双师型”教师队伍的行列。在职教育培训主要通过职后教师教育和校本教师培训进行。职后教师教育是由教育行政部门或者学校委托有资质的教师培训机构,对已经招聘的教师进行培训,校本教师培训则是由学校通过听、说、评课等形式实施的。
入职的专业教师经过一定的教学实施之后,就可以发现自身与双师教师存在的差距,学校一方面要引领专业教师进行自我反思,找出自己的不足之处,另一方面需要针对专业教师的缺陷为他们提供相应的培训。同时需要注意:新入职教师、骨干教师、专业负责人几个层级的教师所面临的问题以及发展需求很不相同,不能一味地把他们组合在一起培训,否则不能发挥培训弥补差距的作用。校本教师培训是中等职业学校培训双师教师队伍最便利的方法。一方面,可以让专业教师去听双师型教师的课,听完课之后再进行评价,这个课对自己进行专业教学的可取之处以及应该改进的教学过程,然后通过专业教师自己说课来检测听课、评课的效果。另一方面,教师是通过向本校的双师型教师进行学习,所学到的教学方法以及教育理念更贴合学校实际情况,本校的双师型教师可以更好地帮助专业教师理解国家专业教学标准,同时也可以分享国家专业教学标准校本化实施的具体策略以及方法。
国家专业教学标准规定,专业都应该配备校内实训实习室和校外实训基地以及校内实训实习必须具备的实训室及主要工具、实施设备和数量。实践性教学是职业院校的教学特性,实践教学是以获取或强化工作过程知识为目标的模拟的或真实的操作行为。实践教学是一个可以创新、凝炼特色、形成亮点、引起关注的领域。但实训环境的创设往往需要高成本,很多中等职业学校往往是不能达到专业教学国家标准中所规定的实训环境要求的,因此,校企合作成为了中等职业学校优化专业教学条件的重要举措。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打破职业学校封闭办学的传统,由封闭办学转为学校联合企业、社会共同培养人才的办学体系,是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必要条件。学校为企业提供具有一定技术、技能的劳动者,企业为学生提供专业学习必要的实习场所、实习设施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中等职业学校实训实习环境不足的缺陷,学校与企业之间形成了一种互利共赢的关系。但是,当前存在着大量流于形式的校企合作,校企合作动力不足、校企合作质量和效率不高是长期制约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问题。对于中等职业学校来说,要加强自身专业建设,转变观念,用职业教育自身特色吸引企业共同参与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专业是职业教育和社会经济的接口,是保证人才培养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的首要环节。职业院校必须加强专业建设,打造出最具特色的专业,这些专业又必须能与产业对接起来。职业院校专业设置要突出职业性,也就是要根据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的实际需要,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实用型高等技术人才。中等职业学校始终坚持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办学方向,围绕区域产业布局设置专业,紧扣区域产业发展建设专业,吸引企业自愿加入校企合作,为学校的实践教学提供条件。
国家专业教学标准从较大范围内规范了职业教育专业教学,统一了人才培养规格,是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基础;从整体上提升了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的科学化水平,是促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形成的基本途径[7]。我国共颁布了230 个国家中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专业教学标准校本化的有效实施直接关系着中等职业教育质量的提升。如何使国家专业教学标准的统一性与学校的特殊性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专业教学标准的实质性作用是目前职业教育现代化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