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义超
阅读既是语文教学活动中的基础项和常规项,又是培养学生学科素养不容忽视的重要渠道。在应试教学模式下,语文阅读往往以“单文本”形式为主,几乎普遍存在“碎片化、浅表化、浮躁化”等基本特征。即使有了整本书阅读,不是偶尔出现的“福利发放”现象,就是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阅读过程单调,阅读内容过于结果化;教师的教读方法简单,学生的自读效果呈现出低效性或无效性,这样的整本书阅读效果往往是“有聊胜于无”而已。随着语文课程及其教学活动的不断改革展,“整本书阅读”的内涵、价值和作用在日益显现。就高中语文学科来说,如何开展核心素养引领下的整本书阅读呢?
有业内人士说过:“阅读是阅读者的阅读。”这一充满客观性和辩证性的信条式经典之论,在于强调阅读活动的“自主性”和“体验性”特征。如何没有良好的阅读心境和环境,真正的阅读活动又从何谈起呢?再者,与单文本阅读相比较,“整本书阅读”对于时空与情感等方面的要求甚高,如果缺乏应有的阅读心态和情境,要么难以长时间地维持下去,要么就是事倍功半。尤其对于高中学生来说,学业任务较重、思想压力较大、学习时间紧张,他们对于整本书阅读在环境与氛围上的要求往往更高更大。
作为无可或缺的主导力量,高中语文教师要善于通过各类途径和方法,努力营造浓厚热烈的良好学习氛围,为引领学生树立正确阅读观念与推动整本书阅读不断地向纵深发展打好基础、激发活力。比如,引导学生建立各种形式的阅读学习小组,在教室内建立“阅读角”,在班集体、年级组内打造同类书籍阅读活动的“分享链”,在校园内建立相应的“阅读文学社”。在此基础上,通过丰富多元的“以赛激趣促读”活动,不断放大整本书阅读的良好效应。这种阅读氛围的营造既非常必要又十分重要。
首先,在整本书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始终本着“以生为本、以学为主”的指导思想,根据不同层面的学生特征,认真制订与之相应的阅读方案,从而积极有效地帮助他们少走弯路、掌握方法,以此引领他们不断地增强阅读精神和成功信念。
其次,在正式开始并深入推进活动环节,教师要帮助学生从中获取必要的阅读信息,如整本书的主体内容、思想情感、基本线索、显性成分、隐性资源、“空白”现象等,以此切实推动他们的阅读进程。
再次,“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教师要引导学生以“语境”为抓手,更好地触摸并揣摩作者的内在想法,以此培养并逐步深化学生的阅读情感。这既是整本书阅读的出发点与落脚点,也是保证完整阅读、有效阅读的根本因素。
最后,教师要组织并引导学生对整个阅读过程中所获取的丰富信息进行梳理与整合、分析与提炼,以此促进他们在“读有所悟、读有所得”中获得可持续性的长足进展。理论和实践表明,只有构建一套完整有序的整本书阅读体系,才能在不断深化阅读情感与阅读意志中逐步地增加阅读厚度,帮助学生在持续向好中养成应有的阅读习惯和能力素养。
古语云:“授之以鱼,仅供一餐之用;授之以渔,可保衣食无忧。”这一流传甚远的“鱼渔兼授”之言,深刻地阐述了“方法与能力”培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与达尔文倡导的“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有异曲同工之妙。现以萧红的《呼兰河传》整本书阅读教学为例来谈一谈如何让学生鱼渔兼得。
一是品读整本书内容,培养学生的语言建构能力。《呼兰河传》这部长篇小说主要描写了这个小镇及其乡风民俗和人物活动。通篇语言质朴,洋溢着白山黑水式的意蕴和自然。如萧红对北方吃食的描写,不加任何修饰和点缀的质朴语言,犹如“清水煮面条——再无它物”。通过阅读赏析与引领,能让学生在“清新脱俗”中产生兴趣,在“学用结合”中提升语言建构能力。
二是梳理整本书思路,凝练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教师可以从全篇角度来厘清写作顺序,分析人物特征,有效提升学生的思维严密性,进而体悟作者那“回忆式”的“控诉和无奈”。比如“冯歪嘴子”的坚强与勇气,集中地体现在——追求幸福与爱情,追求“做人”的权利,努力改变命运。再如“小团圆媳妇”,在治病土方的折磨下最终惨死。这些“人与事”的串联和交织,体现了那个时代的生活看似“质朴、恬淡”却很“愚昧、冷漠”。
三是筛选整本书经典,锻铸学生的审美鉴赏情趣。《呼兰河传》有许多经典的片段,如“大地被冻裂”“赶车夫的吆喝”“买豆腐与抢馒头”等,这些场面与语言的描写犹如赵本山的“东北小品”,雅俗共赏、精妙多彩,有利于学生在品读与体悟中提高审美情趣。
四是回归整本书内核,赋予学生文化传承的意识。无论是“科学著作”还是“文艺著作”,整本书阅读的根本目的在于“学习与传承”。因此,在整本书阅读之后,教师应引导学生回归到“精神内核”上来,以此增强学生历史传承的意识和能力。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知识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那么,“整本书阅读”教学与指导又何尝不是这样呢?首先从历史经验来看,整本书阅读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和综合素养的最实用、最有效的平台之一。教师要善于把“激发兴趣”与“有效引导”相结合,努力把学生引入其中。
其次,教师要高度重视并积极推进学生阅读交流与分享。比如,定期不定期地组织并引导学生开展阅读故事演讲、阅读人物解析、阅读专题辩讨、阅读心得交流、阅读笔记展评等一系列活动。这种“交流与分享”,既可在同一部整本书阅读中进行,也可在不同部整本书阅读中进行。如此而为,不仅有利于学生在“同书阅读”交流中相互学习、和谐相生,而且有利于学生在“异书阅读”交流中相互吸引、滚动阅读。
再次,无论在“教师评学”环节,还是在“学生自评(自我评价、同伴互评)”环节,教师都要本着“人文关怀”的指导思想,积极开展以“赏识与激励”为主的“因人施评”活动。尤其对于“见仁见智”的个性化见解,切不可“强势统一”,而要珍视甚至保护,不断激发学生整本书阅读的无限活力。
总之,整本书阅读并非新生事物,在我国古代早已出现,并历时较长。今天之所以再次强调整本书阅读,因为它是改变当前“碎片化、浅表化、浮躁化”阅读现状的有效措施,还是培养学生语文学科综合素养的重要优质平台。语文教师理应努力贡献自己的心智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