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审计署下发了《关于做好审计项目审计组织方式“两统筹”有关工作的通知》,要求各级审计机关创新审计方式方法,统筹整合审计力量,增强审计监督效能,实现审计全覆盖的总体要求。新时代审计工作的新职能新目标,要求我们必须积极探索审计工作中的新模式,实现审计事业高质量发展。
“两统筹”是优化审计资源配置的有效途径。当前,审计职能作用进一步强化,工作任务异常繁重,审计机关人手少任务重的矛盾突出。推进“两统筹”创新,能通过科学调度、统筹安排,加强审计资源整合和力量配备,形成上下联动、步调统一、组织有序的工作格局,推动审计工作融合,改变过去各自为政、单兵作战的状况,有效破解审计力量不足的矛盾。同时,避免了二次进点,减轻了被审计单位负担,节约审计成本,提高工作效能。
“两统筹”是提高审计工作质量的有力保证。推进“两统筹”建立集中统一、上下“一盘棋”的工作机制,能更好地建立标准统一、口径一致、程序规范的审计监督模式,在审计过程中提高“精”度和“准”度,在成果运用上提高“广”度和“深”度,为实现审计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保障。
“两统筹”是提升审计队伍战斗力的有效方式。加强上下融合,科学调配审计资源是统筹解决当前审计力量参差不齐,队伍建设亟待提升的现实需要。加强审计资源整合可以增强工作互通、业务交流,通过以审代训等方式增强人才培养、补齐能力短板,加快建设一支业务精、效率高、作风硬的审计干部队伍。
意识不强是“枷锁”。一方面,部分地方对审计项目、审计组织方式统筹创新认识存在偏差,特别是县一级每年既承担署、厅、市三级的审计任务调度,又要完成县本级的职能工作,在人手少任务重的压力下,片面认为统筹就是下达任务抽调人手,对推动上下融合“两统筹”创新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少数干部创新意识不强,习惯沿用以前的老思路、旧方法,不主动作为,被动地接受工作任务。
人力不足是“硬伤”。一是审计人员配备相对不足。据统计,某市审计部门机构改革核定编制数为265人,实际人数261人。剔除领导干部和综合服务部门人员,审计一线专业人员仅136人。近年来,虽积极招录新人,但由于审计工作专业性很强,新人短期内还难以形成战斗力。二是人员结构老化、断层现象较为普遍。如某区审计局在职36人,平均年龄在50岁以上,其中60后23人,80后5人,90后8人。人员“青黄不接”结构老化问题与高强度满负荷的工作矛盾十分突出。三是人员抽调情况较为严重。经统计,2018年某市被抽调审计人员204人次,其中上级审计机关抽调122人次,平均抽调40天;纪检、巡察部门抽调36人次,平均135天;党委、政府部门抽调46人次,平均50天。人员抽调频繁,审计力量分散,未能提升有效战斗力。
能力不优是“软肋”。一是有较高政策素养、有较强专业能力、有较高科技应用水平、有较强综合能力的“四有”复合型人才较匮乏,能挑“大梁”担主责的优秀“主审”不多。二是单位内部专业结构较单一,财务专业人才多,但工程造价、计算机应用、金融及企业类管理的专业人才稀缺。人才结构不能满足新形势下审计工作的需要。部分地方采用购买服务引入第三方中介的方式开展审计,虽解“燃眉之急”,但编外人员未经过长期的政治检验,意识形态、职业操守等方面存在较强功利性,审计部门承担较大的审计风险。
数据不齐是“短板”。一方面,数据采集难度大基础差。如某县级市仅有二分之一的部门财务数据能够使用AO审计系统对接,剩余的一半需手工完成,费时耗力;某县基础数据收集难、错误多,筛选出的疑点问题较多是错误信息,影响核查效率;某县各单位财务软件不统一,数据联网不全面,大数据使用率低。另一方面,能熟练掌握大数据应用技术的人才普通匮乏,与倡导科技兴审的新要求差距较大。
机制不畅是“阻碍”。一是畅通的上下协调机制还未完全建立。“两统筹”体系涉及到署、厅、市、县四级审计部门。每年审计项目计划下达较为滞后,市、县级在计划审计项目时,难免会影响项目统筹的精确度。二是人员抽调过于频繁,对市县级项目按期实施、人员合理调配造成较大影响。三是横向沟通不顺畅。各级审计部门担负了服务地方发展的重要职责,政府及纪检、巡察等部门安排的突发性审计任务打乱了项目计划的连续性、完整性,分散了审计力量。
增强创新意识是前提。一是在思想上谋创新。要充分认识“两统筹”创新在优化审计资源配置有效缓解人少任务重突出矛盾,提高效能大幅度提升审计监督“广”度“深”度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着力改变固化模式和“小圈圈”思维,实现审计职能大融合。二是在工作中创先机。在项目统筹上要实现精细化、系统化,充分体现项目安排的科学性、合理性;在组织方式上积极尝试新模式、新方法,要善于总结注重经验交流与推广,将改革创新转化为“战斗力”和“超能力”。在上下融合上要统筹兼顾,既保证上级重大决策部署落实,又要体察下情实际积极为基层审计分忧。
健全有效机制是核心。一要建立完善审计系统内的协调机制。要以上率下加强系统内部互联互通。年初,上级部门要将项目统筹任务提前下达,指导下级单位科学制定审计计划,合理调配审计资源,确保审计项目有序推进,目标任务圆满完成。二要建立完善部门之间的协调机制。强化党委审计委员会的领导,完善委员会成员单位的协调机制,年初需认真征询纪委监委、巡察、组织、人事等成员单位的意见,合理安排好年度审计项目计划,并报审计委员会审议批准后严格执行。年中需调整的审计任务建议参照人大预算调整的方法,召开一次审计委员会审议通过;对突发性审计任务建议由相关职能部门提交申请,临时召开审计委员会审议执行。项目变更应及时调整年度计划,确保资源合理调配。三要建立完善机关内部的协调机制。加强“两统筹”模式的宣传和引导,加大“1+N”“融合式”“嵌入式”审计模式运用,消除惯性思维,探索打破科室界限、行业界限,实现业务融合、人力融合、资源共享、成果共享的贯通机制。
提升能力素质是关键。一是创新培训方式。实现人才培养精细化管理,建立个人培训档案,完善培训机制。由个人根据自身短板申报培训计划,有的放矢针对不同需求开展有效培训,因材施教、学以致用。二是实践增强才干。推行融入性审计模式,破解业务受限、能力单一的局限性,通过业务融合、专业融合逐渐培养出一批业务精湛、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三是建立良好环境。以“三立”精神锻炼队伍,将严管厚爱贯穿始终,在机关内部营造业绩激励、公平公正、勤勉干事、能者能上的干部考核机制和环境。四是吸收新生力量。在人员招录中择优招录工程造价、计算机应用、生态环境、法律、中文等方面的青年人才,不断充实和完善审计队伍人才结构。
整合审计资源是保证。一是完善基础“短板”,强化科技运用,实现“两统筹”创新和大数据技术应用“两条腿”发力推动审计工作提质增效。二是推进内审机构建设,加强内审人员培训,提高专业化能力,建立一支审计工作后备役,进一步完善审计工作事前、事中、事后监督体系。三是合理利用外部资源。探索建立行业专家库和机构中介库,完善考核机制和措施,利用和引导优质社会资源提供专业服务,发挥好社会监督的积极作用。四是强化国家监督体系贯通协作机制,发挥好纪检监察、巡视巡察、组织人事等部门的职能优势,积极构建集中统一、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国家监督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