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历史的视角解读《百合花》

2020-02-23 13:25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20年11期
关键词:新媳妇百合花通讯员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中再次选入了《百合花》一文,这在很大程度上符合人们的期待。因为《百合花》确实是一篇精美感人的短篇小说,也可以说是一首优美、淳朴的诗。[1]更因为在今天这个价值取向多元化的情况下,像《百合花》这样的课文,可以让高中学生的精神世界变得更加纯粹。当然这不容易是一个自然发生的过程,这样的课文放在教材当中,它的价值必然要通过教学过程体现出来。

语文教学过程中,有时候需要的是宏大叙事,有时候需要的则是将目光投向一些细节,并尝试在这些细节的琢磨当中,发现文本的意义。这就是所谓的一花一世界,《百合花》一文所讲的自然不只是百合花,也不只是印有百合花的被子,如上所说,这既是一篇小说,又是一首诗,文中所流露出来的细腻情感,足以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引起的共鸣。事实上,《百合花》一文进入教材是很多年前的事情了,期间经过一些变化,今天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需要教学这一篇课文,有必要回顾历史,并基于历史的视角从这一“花”当中解读出一“世界”。

一、回顾历史视角中的《百合花》

梳理相关文献可以发现,茹志鹃的《百合花》在发表的当年就受到了茅盾的高度评价,茅盾曾经这样说过:“这是我最近读过的几十个短篇中间最使我满意,也最使我感动的一篇。它是结构严谨,没有闲笔的短篇小说,但同时又富于抒情诗的风味。”[2]茅盾是公认的大家,他对《百合花》这篇小说做出了如此之高的评价,足以说明这篇小说的价值。尽管在历史的长河当中,基于时代发展的不同需要,对《百合花》一文的主旨曾经有过不同的解读,其中最为常见的就是认为这篇课文描述了军民之间的鱼水之情,对于这样的判断,在今天的教学语境中当然应当坚持。

曾经有人认为语文学科的教学,不需要政治视角,而在笔者看来,政治其实是描述一个时代特征最准确的语言,像《百合花》这样的课文,描述了解放军战士,描写了战争细节,描写了后方的支援,其就不可避免的具有了政治内涵。今天的教学强调核心素养,核心素养又首先强调必备品格,很显然这里所说的必备品格,首先应当是政治上的认同。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回顾历史视角中的《百合花》及其教学,是非常有必要的。笔者所强调的从一花当中看一世界,这里所说的世界,原本就包括了像鱼水之情这样的历史认知。

当然仅仅满足于这样的认识又是不够的,结合当下学生认知发展的需要,结合核心素养培育的需要,这种历史认识的视角还应当从一个群体转向一个个体,因为核心素养所强调的“学生应具备的”——这里所说的学生首先是指学生个体。因此在解读《百合花》这篇课文的时候,在坚持了历史视角和历史认知之后,还需要将这种视角转向学生个体,这样才能让《百合花》的价值在学生个体心中建构。

二、在细节解读中建立对文本的认知

把教学的目光转向学生个体时,意味着对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的认同,也意味着对课文的解读要转向细节。实际上《百合花》这篇课文最有价值的地方之一,就是细节描写。茅盾同志曾这样高度评价过一篇小说中的细节描写:“这些细节描写,安排得这样的自然和巧妙,初看时不一定感觉到它的份量,可是后来它就嵌在我们的脑子里,成为人物形象的有机部分,不但描出了人物的风貌,也描出了人物的精神世界”。[3]在实际教学中,细节的解读建立在对文章重要字词的理解之上,也建立在学生对课文整体的感知之上,关注了细节与整体,可以让学生对一“花”之中表达出来的一“世界”的理解更加准确。

例如,“他见我挨他坐下,立即张惶起来,好像他身边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局促不安,掉过脸去不好,不掉过去又不行,想站起来又不好意思。”——寥寥数语,描述了一个十七八岁年轻通讯员的基本形象;“他听了,果然就松松爽爽地带我走了”,描述的则是通讯员对这辈子这件事情的认识从个人情绪,走向了服从大局,而“松松爽爽”则说明了通讯员的转变没有丝毫拖泥带水,这样一个非常自然的转变,恰恰说明了一个“小”的通讯员内心“大”的精神世界。

又如对年轻媳妇的描写,“她好像是在故意气通讯员,把被子朝我面前一送,说:‘抱去吧。’”如果注意分析,这是年轻媳妇说的第一句话,这实际上也就说明了年轻媳妇对将自己唯一的嫁妆借给解放军,内心并不拒绝,而后来赶忙找针拿线要给通讯员补衣服,则更加说明了这一点。再到后来,“新媳妇已轻轻移过一盏油灯,解开他的衣服,她刚才那种忸怩羞涩已经完全消失,只是庄严而虔诚地给他拭着身子”“新媳妇这时脸发白,劈手夺过被子,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自己动手把半条被子平展展地铺在棺材底,半条盖在他身上。”“‘是我的——’她气汹汹地嚷了半句,就扭过脸去。在月光下,我看见她眼里晶莹发亮”这三段描述可以说是课文中最浓墨重彩的笔触,新媳妇的形象也因此而肃然高大起来……很多时候,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读到此处都会潸然泪下。此时是不应当拒绝泪水的,因为此时的泪水正呼应了课文中象征着纯洁与感情的花,一世界也正在这种不言当中。

再比如说,课文中还有这样一个细节:看见他背的枪筒里不知在什么时候又多了一枝野菊花,跟那些树枝一起,在他耳边抖抖地颤动着。好多学生在阅读课文的时候都说,眼前仿佛就出现了通讯员的背影。学生这一认识的形成,对建构起对通讯员人物形象的认识是非常有帮助的。

而从课文中“我”的角度来看这篇课文,也有一些细节值得琢磨,从“我开始对这个通讯员生起气来”到“我不禁对这通讯员发生了兴趣”,再到“我立刻对这位同乡,越加亲热起来”……“我”的改变,对应着通讯员这个人物的形象不断丰满。

三、文本解读之“一花一世界”意蕴

有了上述如此之多的解读课文的视角,学生在解读这篇课文的时候,自然可以获得多角度的认识,这样的认识中既有历史视角中的鱼水情深,也有一些个性认识。比如有学生认为,十七八岁的通信员在新媳妇面前表现出来的拘谨是必然的,而不善言辞(表现在前后多个细节中)也是必然的,学生所说的这种必然某种程度上讲是对通讯员这个角色的认可,甚至还有学生将通讯员与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行为进行的比较,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发现通讯员身上似乎也有着自己的影子。这种将课文中的人物与自己重叠起来的情形,非常有助于拉近学生与课文之间的距离;相比较而言,学生对新媳妇这个形象的理解只有一点点“距离”,借被子时的内心想法,用自己的新被子给通讯员入殓时的想法,往往缺少直接认知,于是就在文字阅读与理解的基础上形成了认识,但正因为这个距离的存在,学生有时对新媳妇这个人物形象反而会给予更多的关注,而这也正是《百合花》这篇课文中,新媳妇成为学生心中课文主角的一个原因。

总的来说,从历史视角来看,《百合花》作为革命题材的小说,塑造了革命战争中的典型人物,而其风格清新俊逸,与同年代文学中的其它小说又有着具有相当大的区别。所以在作品发表后,还在文坛所引起了一定的争议,研究者认为透过这一争议,也恰恰可以让我们窥视到那个时代的社会风气和人们思想的转变与解放。[4]事实上,今天的学生解读这篇课文已经没有太多的争议了,相反,在认识多元的世界里,《百合花》这篇课文却可以在高中学生复杂的认知世界中带来一股清新之风,而在笔者看来,这是一“花”当中最有意义的“世界”。

猜你喜欢
新媳妇百合花通讯员
红领巾小记者 “幸福”通讯员
《政工学刊》2021年优秀通讯员
虽是深秋,“热”度不减!
通讯员专栏
百合花
《百合花》中新媳妇的人性美与人情美
一朵百合花
春光明媚
百合花
第一目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