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时代青年社会化过程中的新媒体功能探析

2020-02-23 13:09:23王瑞欣戎玮祎
视听 2020年7期
关键词:社会化群体道德

□ 王瑞欣 戎玮祎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春理想,青春活力,青春奋斗,是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的生命力所在。”无论是社会稳定还是国家发展,都需要青年力量,但由于青春期发展的不平衡性,这一时期的社会化容易产生自我认同危机,在青年群体中出现程度不同的社会偏离行为。媒介环境的演变和移动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因时制宜地探析新媒体在青年社会化过程中的功能、特点,对于促进移动互联时代青年群体的社会化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移动互联时代新媒体与青年知识技能社会化

知识技能社会化是青年社会化的基本内容,指通过各种渠道和形式的学习,培养和塑造独立思考能力、探索研究能力,掌握科学文化知识与专业生产技能,以适应社会生活。青年群体知识技能社会化的主要场所是学校与社会,但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新技术的广泛应用正推动着新媒体在教育领域功能的拓展,知识技能传播呈现出集成化、创新化、平台化、多样化的发展趋势。

目前新媒体的知识技能传播功能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第一,以洋葱学院、沪江网课、虎课等为代表的教育类移动APP,集合一个或多个学科领域的教学资源进行线上教学。这类APP通常以知识付费为主要形式、以盈利为主要目的,具有专业性强、学科种类多等特点。第二,以哔哩哔哩视频网站等为代表的视频类移动APP中的教育专区,学科内容广泛、适应人群广,但专业性较差、教学质量参差不齐。第三,以微信、微博为代表的社交媒体平台在碎片化知识的传播中占有重要地位,各大高校、教育机构也越来越重视社交媒体上的内容生产与传播能力。后两种模式对于青少年增加非必学知识有着独特作用。此外,还有百度、搜狗为代表的搜索引擎和CNKI、维普等数据库也在新媒体时代的知识传播领域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新媒体正在青年社会化过程中积极发挥作用。新媒体作为依托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新型传播方式,具有即时性、交互性、超时空性的特点,符合青年社会化期间自我性较强、求知欲旺盛等心理特点,相比报纸、杂志等具有单向性传播特点的传统媒体,新媒体更容易被青年群体接纳和欢迎。青年可以基于“使用与满足”心理,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向甚至学习时间,提升了青年的创造性与积极性,能够使其更快地学习更丰富的知识。

但是,新媒体对青年社会化也不可避免地具有消极影响。由于新媒体承载信息量大、碎片化信息多,对于青年来说具有甄别难度大、选择困难等问题。三观尚未健全的青年在通过新媒体渠道搜索知识技能相关信息时,容易受到虚假、垃圾信息的污染,自控能力较差的青年甚至会沉迷暴力、色情等刺激性内容,由此对身心健康造成伤害。此外,许多大学生过度依赖互联网,由此滋生论文造假、剽窃等学术不端现象,诸如此类的恶性事件都会对青年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和专业技能的培养产生阻碍。

因此,在青年知识技能社会化的过程中,要合理运用新媒体的功能,同时应提高自我的判断力与鉴别能力,从而更好地通过新媒体实现知识技能的社会化。

二、移动互联时代新媒体与青年政治社会化

政治的社会化主要是指社会成员通过学习某种政治文化,形成其政治信仰,确立其政治立场和政治态度,培养其政治生活方式和政治参与能力,从而对特定的政治价值和政治制度形成认同感、忠诚感和责任感的过程。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9年6月,10-39岁网民群体占整体网民的65.1%。在如今开放、多元的互联网环境中,青年群体不仅可以通过新媒体即时获知最新的政治信息与思想理论知识,还能更便捷地参与政治生活,对时事新闻、政治事件表达个人观点,从而培养个人思政觉悟,提高政治参与能力,更好地履行责任与义务,并在长期的学习中形成对政治价值和政治制度的基本认同,坚定政治立场,最终促进整个社会系统的良性运行与和谐发展。

新媒体的政治教化功能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新媒体已经成为青年群体获取政治信息的主要途径。在传统青年社会化的主要场所中,家庭的政治教育薄弱,青年难以通过家庭获取全面、详实的政治信息,且容易受到家庭中长辈政治倾向的影响,不利于个人政治价值观的塑造。而学校教育以知识普及为主,学习的政治知识、政治思想往往较为浅层,且政治新闻更新较慢。与之相比,新媒体具有传播速度快、辐射范围广、信息容量大的特点,青年可以通过新媒体这一庞大的“数据库”搜索学习自己感兴趣的政治知识,随时随地了解最新的政策法规、改革的大政方针。第二,新媒体是青年参与政治活动的主要平台。青年正处在政治热情高、思想活跃的年龄,且该阶段青年已经具备一定的政治素养与参政能力,但在现实生活中往往缺乏参政机会,而新媒体无疑为其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在新媒体环境中政治互动更加自由化与常态化,这个过程中,青年的平等意识与理性思维得到培养与提升。第三,以共青团中央为代表的政务新媒体矩阵能够以青年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政治观点、思想理论、新闻评论等优质内容,并利用新媒体的交互性积极与同学们进行互动,了解青年的最新思想动态,赢得广大青年的信任与尊重。

三、移动互联时代新媒体与青年道德社会化

所谓道德社会化,是指社会成员通过掌握道德文化,培养道德意识,将社会的道德规范逐渐内化,使之成为自己的行为准则的过程。道德的社会化主要包括: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传统的大学生道德教育中,由明确的传播主体(教师)将特定的传播内容通过课堂或说教、宣传等传播媒介传播给学生,学生则根据自己的理解向教师反馈信息,从而完成德育教育。这是一个以“施”为主的教育过程,青年继承了上一辈的道德观念。但在移动互联时代,新媒体本身所具有的多样性导致了道德评判标准的相对性,而新媒体的娱乐性又淡化了道德氛围的严肃性。随着学生自主性的提高和信息接触量的增加,青年更容易接受开放、包容、平等的新媒体道德环境,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很难再有成效。

新媒体本身并不具有道德教化的能力,但作为移动互联时代社会消息的新载体、社会舆论的新阵地,新媒体已经被人为地赋予了道德教化功能。首先,新媒体内容生产需要遵循法律政策与平台规定,对青年实现积极引导。其次,新媒体是开放的交流平台,而关心个体的需要、传播正确的价值取向的内容是符合人心所向、大势所趋的,潜移默化地影响青年价值观构建,同时也促进青年的价值实现。第三,随着体制的健全,我们对新媒体的舆论管控能力也在增强,在新媒体平台掀起舆论狂潮的新闻事件往往能够引发良性的关注、探讨与反思,有益于社会的健康发展与道德规范的塑造。第四,各大高校、主流媒体纷纷进驻新媒体平台,这些官方媒体有利于营造风清气正的和谐互联网环境,潜移默化地对青年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引导其向好向善。

四、结语

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青年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民族复兴的追梦人、时代使命的肩负者,青年群体的健康成长一直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媒介环境的演进为青年群体社会化提供了更开放的平台渠道、更丰富的社会资源。新媒体在青年社会化中始终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不可否认的是,仍存在诸多消极因素与亟待解决的问题和挑战。除了家庭、学校、社会共同的努力,青年也应不断提高自身修养与自律能力,合理利用新媒体资源,顺利实现个人的社会化。

猜你喜欢
社会化群体道德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十几岁(2021年24期)2021-11-18 02:18:40
牵手校外,坚持少先队社会化
少先队活动(2021年5期)2021-07-22 08:59:48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科学大众(2020年10期)2020-07-24 09:14:12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行政权社会化之生成动因阐释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当代陕西(2019年6期)2019-04-17 05:04:02
高校学生体育组织社会化及路径分析
体育科技(2016年2期)2016-02-28 17:06:14
公共文化服务亟须推进社会化
学习月刊(2015年7期)2015-07-09 03:55:00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
新闻前哨(2015年2期)2015-03-11 19:2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