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伟
“一个国家没有纪录片,就像一个家庭没有相册。”新媒体传播环境和全球化背景下,纪录片作为一种文化产品,更容易被观众所接受、为世界所认同。同时,也承担着传播价值观念、提升人文精神的重要功能。纪录片对历史事件、现实生活和人物故事的记录呈现,对国家和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影像表达,成为彼此间增进了解的重要方式。对于提升中原文化软实力,传播河南新时期新形象意义重大。
纪录片这种用相对静态的方式传达思想的传播形式,在影视作品中是真正意义上的精神贵族。纪录片因真实客观地展现社会的发展变迁,而具有旁观历史的价值。思想性强,底蕴丰厚,具有深刻的人文精神且经得起岁月之沙的磨砺,这些特点都决定了纪录片比其他影视形式更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更震撼人心的力量以及更深远的影响力。毫无疑问,纪录片以真实记录、表现历史和现实,普及科学和文化,传播先进思想和理念的作用,已成为塑造国家形象、发扬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
从上述意义上讲,纪录片不仅能够向世界展示中国的良好形象,更能为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发挥积极作用。就河南而言,作为历史悠久、文化厚重的中原大省,丰富的历史、文化、经济和社会资源,以及一亿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生动实践为纪录片的创作提供了难能可贵的题材。在这片丰厚的土壤中,作为中原地区的主流媒体,河南广播电视台纪录片的创作一直在路上。
从上世纪80年代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的《淮河》《中国七大古都》,到进入90年代紧扣时代脉搏受到观众喜爱和好评的《改革冲击着女人》《香花沉浮记》《起诉在东京》,再到本世纪初创作规模化、题材多样化背景下拍摄制作的10集人文纪录片《河之南》,入围匈牙利展播和优秀奖的《佛国儿女》,获得中国广播电视大奖和中国纪录片奖的《任长霞》《龙腾少林》《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等,都展示了河南广播电视台以传承创新传统文化为根本,以贴近人民生活为中心,以打造精品力作为重点,担负起主流媒体的责任,用更多优秀的电视纪录片作品承载历史厚重、雕刻文化隽永、彰显时代精彩、传播中原生机的能力和水平。
2010年,原河南电视台成立纪录片工作室后,在开放办台理念和追求卓越精神的推动下,逐渐树立了开放创新的创作思路,使纪录片的创作表现手段日趋时尚,题材更加多样性,拓宽了社会、人生、自然等方面的创作题材,《仰韶》《金山岭长城》《中国书法》《姥姥》《筑梦长空》《天山忠魂》《红旗渠》等一批优秀作品相继问世。以2013年7月与中央电视台共同组建中国纪录片播出联盟为契机,以中原经济区和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为表现内容,根据开放办台、合力发展的思路,原河南电视台为快提升纪录片生产的专业能力和创作标准,通过与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以及国内一流的影视制作团队进行联络、接洽,深入挖掘河南深厚的文化资源,积极聘请在全国纪录片领域和国际纪录片领域具有影响力的编导、撰稿人担任节目顾问和撰稿,《豫见新世界》《海外少林》《记住乡愁·河南篇》等一批反映中原人文精神的纪录片脱颖而出。这些电视作品通过国际化的表达和“河南题材”“河南制造”,堪称国内一流,具有国际影响。
纪录片是一种文化追求,更是很多电视人的梦想。2017年4月,河南广播电视台组建成立,纪录片创作生产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呈现出河南新的文化优势。相继生产和正在摄制《走进兰考》《山高水长》《太行·王屋》《中华豫剧》《黄河人家》等有影响力的纪录片精品。
总体而言,河南广播电视台纪录片创作队伍逐渐形成了以纪录片工作室为“主力军”,其他相关频道为“主战队”,不断加强能力建设、持续提升创作水平,积极开展纪录片理论创新和创作务实,呈现出创作思路更加多元、生产方式更加多样、作品内容更加时尚、管理方式更加科学的新特点。
身处媒体融合的新时代,有着优良传统和丰富实践的河南广播电视台怎么样生产出“河南制造”“河南题材”的纪录片力作,在出彩中原的伟大实践展现新作为,是一个重要的时代命题。
新时代新平台新发展,河南亟需一批成功的纪录片,来重塑公众的形象认知和价值思考。这就要求纪录片人把理想种在实践的土壤中,从实际出发,从实践起步,以作品说话,打造出河南纪录片名片,承担起传播中原文化、展现河南魅力的重要使命。
新的思路有三点。一是培养和聚集一批有纪录片梦想的人。纪录片创作是一个集团作战的艺术,要求的是“集体英雄主义”的系统竞争力,需要的不仅仅是个体队员的独特技巧,更重要的是通过各成员单位的配合提升整个团队的综合战斗力。“出精品”“造团队”,培养和聚集一批有纪录片梦想的人,对河南纪录片的发展和繁荣具有重要的基础性意义。二是要助力河南广播电视台参与全国竞争。河南纪录片要想在全国范围内竖起标杆,就必须打造纪录片制作和播出的高端平台,实现制作产业的聚集,凸显纪录片播出的规模效应。河南纪录片的发展,不仅有助于在全国范围内提升河南广播电视台品牌影响力和美誉度,而且通过固定播出平台的打造,可以膨胀性地吸引公众的关注度,吸附大量游离的流动广告转而投向纪录片,这将为河南广播电视台参与全国竞争提供强有力支撑。三是要拍一批有分量、有意思的纪录大片。有分量,有意思,符合现代观众对电视文化产品审美需求的纪录片,具有重塑公众形象认知价值和思考意义,能够承担起传播中原文化、展现河南魅力的重要使命。
新的标准有三点。一是弘扬主流价值观。纪录片作为弘扬主流价值观的一种文化载体,需要采用理性思考的方式,尊重人性的自然规律,强调人性色彩和人文关怀,弘扬人性光辉,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关注人和自然和谐共生,从而引发观者的共鸣。二是转变生产方式。纪录片的转型重在生产方式的变革,要改变“自己拍”为“整合资源拍”。《舌尖上的中国》的生产方式给我们提供了成功的案例。可以采用市场倒逼的方式,走订单制和项目制,引入社会资本和社会力量生产纪录片。三是融入国际市场。要进入和融入国际大市场当中,以开阔的国际化视野,拍出具有国际化通行影像语言的纪录片。
新的目标有三点。一是拍出好选题。纪录片之“好”,首先“好”在选题。要瞄准现代题材、热点题材、大众题材,尽可能站在时代前沿,紧随时代脚步,反映主流文化。纪录片选题要影响大众、影响社会、影响文化,就要重视选题。二是要培育新时段。栏目和时段,是纪录片战略起航的基础。为了规避当前省级卫视激烈的竞争,可以选择较为安静的时段给纪录片一个呼吸的空间。三是建造新高地。纪录片有着庞大的市场,由纪录片所引发的产业链条正在拉长。要形成纪录片的发展高地,必须高起点建立平台。
沿着思路,根据标准,实现目标,这“三条路”不是“逐步走”,而是“齐步走”“并步走”。惟其如此,才能立足中原本土文化,完善市场运作体系,拓宽制播渠道,提升河南纪录片的影响力,展现中原文化的新优势。
从全球视野来看,纪录片已经成为传递国家价值观和国家形象的一个重要方式。河南广播电视台的纪录片生产要从战略角度出发,持续投入节目资源、人力资源,以精良的节目制作和一流的文化品质给观众带来精神愉悦和审美享受。伴随着国家软实力的提升,纪录片在文化传播中的功能和作用已经得到更高程度的重视。要融合多方智慧,改善文化生态,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优秀纪录片作品,从而提升中原文化软实力,传播河南新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