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京剧在电视节目中适应性创新的可能

2020-02-23 13:09:23夏迎宾
视听 2020年7期
关键词:京剧艺术

□ 夏迎宾

近年来,电视节目创意和制作的触角向各个艺术门类延伸。从说唱音乐到电子音乐,从戏剧表演到音乐剧,对许多大众文化以往不曾触及到的艺术门类进行二次创作和艺术重构,用电视这种内容形态灵活多元、传播方式方便迅捷的载体呈现到观众面前。而作为国粹的京剧,却由于其艺术构成的完整性和艺术语言的独特性,与电视节目的跨界融合之路走得并不轻松。

京剧诞生至今已有200多年。在清之前,达官贵人们认可的戏曲形式是昆曲。但民间发展的力量和传播速度,以及各个曲种之间的融会贯通,渐渐让昆曲之外的地方戏曲成为了让人不可忽略的艺术形式。乾隆年间,四大徽班进京表演,标志着民间艺术形式被官方认证和接受的开始①。由此可见,京剧自古以来就具有兼容并蓄的包容性和雅俗共赏的群众基础,这与作为大众传媒的电视可谓不谋而合。

通过电视媒体介绍京剧的节目早已有之,但基本就是播放经典京剧全剧或片段,观众主要是戏迷和票友。当然,业界不乏有先行者在做勇敢的尝试,比如《叮咯咙咚呛》《国色天香》《传承中国》《喝彩中华》等都在这一领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然而真正能以新颖的电视节目形式、深入浅出的内容表达方式将京剧广泛传播到大众视野,并且引起反响、引发讨论的成功案例并不多。究竟是什么因素影响了京剧和电视的融合创新,有没有破解之道呢?本文尝试从京剧的艺术特性出发,探讨京剧在电视节目中适应性创新的可能性路径。

一、京剧表演电视化复刻的难点

(一)时空错位导致的艺术效果减损

所有的剧场艺术,经过电视录播处理,都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艺术效果减损的现实,京剧也不例外。其核心问题在于表演者和电视观众无法在同一时空内实现交互,这就会导致很多问题。

首先,电视录制的固定化减损。每个演员在每一场表演中的艺术呈现都不尽相同。虽然是同样的剧情、唱腔、走位,但根据演员当下的情绪体验、对角色的感受积累、对脚本的深入理解,每一次的表演都会有即兴的、细腻的、动态的变化。而一旦舞台表演被摄像机录制下来,再经由剪辑和制作,最终以可固定重现的节目形式提供给终端的观众,舞台表演中那些不可重复、无法再现的鲜活与灵气,自然会受到影响。

其次,欣赏品质的技术性减损。尽管4K的超高清录制、5.1杜比环绕立体声的应用,都在尽可能地减少由于记录手段和信号传输带来的减损,但与身临其境终究不同。此外,电视观众的客厅观看环境,与剧场中天然自带的声场、气场、共鸣场相差甚远,无论念白还是唱腔,其穿透力、感染力、张力、韵味都无法完整地呈现。

第三,欣赏关系的缺位性减损。自古至今,对于京剧演员来讲,观众当下的反应是试金石,那一声声的叫好是对演员最大的刺激和鼓励。而这一点对于电视观众来说,显然无法实现。

(二)京剧与电视审美特性的差异

传统的戏曲舞台比较简单:一块红氍毹,一方戏台,一桌二椅。这简单的陈设取决于京剧审美的“虚实感”和“假定性”。演员迈几步便是转场,小碎步走便是心情焦灼的外化处理。如京剧《秋江》陈妙常乘船的情节中,用身体模拟划桨的动作,观众便默认这是划桨②。许多台词之外的意思,要靠人物的动作模拟真实,以“唱、念、做、打”为四功的京剧表演,正好将人与戏、舞台与空间的关系,通过虚实之间的刻画与描摹展现得淋漓尽致。京剧程式化的表演、虚拟性的场景和写意性的动作,恰恰是其审美特性所在。

相比之下,影视的视听语言则更多建立在空间的写实、细节的真实、表演的生活化和剪辑的逻辑性上,两者的差异不言而喻。若在传统戏曲舞台中加入电视节目的设计和要求,一旦操作不当,就会影响演员表演中习惯的调度。譬如电影《周信芳的舞台艺术》中《徐策跑城》的表演,景片喧宾夺主,让人觉得他跑了半天,都没离开原地。《坐楼杀惜》中宋江、刘唐上楼的表演,也被实景楼梯破坏,节奏气氛与表演艺术都不如舞台上虚拟的表演出彩③。

此外,京剧最早是人们有闲之时打发时间的产物,所以越讲究越好,越细致越好。京剧艺术的许多奥妙皆在“闲”处,连所谓的过场戏都有值得品味的韵味和伏笔。所以京剧是恰恰好,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的艺术形式。相比之下,大多数电视节目的快节奏、抽屉式和碎片化,在创作和呈现时就显得粗糙和粗放很多,往往经不起推敲和审视。

(三)京剧的审美需要基础

首先,京剧深厚的文脉传承。大量的京剧唱段脱胎于名著或故事的改编;根植于成熟作品的京剧唱段,需要观众对作品的内容有基本的了解,若是零基础看京剧,常常会对故事背景、人物关系不甚清楚。而电视作为对观众要求零门槛的大众娱乐方式,让大部分观众不仅能看懂京剧,还能欣赏到其中的妙处,确实是略显困难的。

其次,京剧中的唱和念都具有极强的文学性。唱词的讲究自不必说,再加上伴奏、节奏、调性,仅唱一项,色彩之繁复、规矩之严格、范式之考究、体量之庞大,就非常考验观众的文学修养。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京剧有其非常成熟而精深的艺术体系,电视有其大众传播广泛娱乐的特点,如果一下子把京剧这么庞大的艺术门类不加转换地装进电视媒体中,想要博得观众的青睐,实在是不容易的。对于两者的融合,首先要正视两者存在的差异和壁垒,在尊重京剧的艺术规律和审美特性的基础上,秉持专业的态度进行创新。

二、京剧电视作品的创新实践

京剧与电视的融合创新,通常会以某个大型晚会或大型栏目中的单个创新作品为主要形式出现。一方面为大型晚会或栏目打造令人耳目一新的亮点,另一方面也借由这些大型节目载体的观众流量,让京剧艺术可以“破圈”,和更多非戏迷、非票友的观众亲密接触。那么单个作品的创新有哪些门道呢?笔者通过一个亲身参与策划和执行的实例进行解读。

(一)精巧和谐的结构设计,铺陈亮点、制造惊喜

在浙江卫视《中国蓝10周年晚会》中曾策划王珮瑜和于毅的创意组合。王珮瑜是正宗京剧老生,通俗的女声也唱得有模有样;于毅演过音乐剧,反串京剧旦角亦是拿手。合作的作品只有一首歌的时长,结合二人的特点,在歌曲作品中加入京剧元素是必然的。在一首歌的时长里,如何既让演唱衔接得天衣无缝,又为京剧念白的运用打造出高光时刻?这5分钟表演的结构设计可谓是煞费苦心。

两位非著名歌手和导演组在歌曲的选择和融合上绞尽脑汁。瑜老板推翻了导演组建议的《离人愁》和《凉凉》,提议用王菲的《传奇》,其歌词“只是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再也没能忘掉你容颜”和中国蓝“十年之约,年年相聚”的主题极为吻合。于是设计了这样的音乐结构:于毅用男声本嗓演唱第一段,间奏时转旦角念白,随后接瑜老板的老生念白,她再用女声演唱第二段,最后的副歌两人对唱。中间起念白,在设计上更为惊艳。如果一开头就展示念白,就把这个彩蛋给露了,就可惜了。

(二)完美契合的名段名句,融通古今、谨慎改编

有了好的结构,还要找到恰当的念白内容。昆曲《牡丹亭》经过白先勇青春版演出十余年的宣推,观众的认知度较高。把汤显祖在开篇的题记原文引用到《传奇》中,合情合理又浑然天成。于毅演唱之后转旦角的声线悠悠地念出“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紧接着王珮瑜用老生的声线戚戚念到“梦中之情,何必非真”,旦和生一呼一应,宛如咏叹调,前世今生的“传奇”感扑面而来。整首歌曲的音乐审美变得层次分明。

《传奇》的这个创意版,先后被央视春晚倒计时、央视戏曲春晚沿用。其实,这样的改编几乎是可遇而不可求。如果把戏和歌随意混搭改编,常常会出现两张皮,各自独立无法贴合的问题。在京剧艺术和流行元素结合的探索上,要发掘更多、更合理的可能性。

三、京剧电视节目的创新路径

近几年,京剧行里的老艺术家们渐渐老去,让年轻一代京剧人对于推广和普及这门艺术的愿望越发迫切。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余派老生王珮瑜,她有一句经典的说法:“世界上只有两种人,一种是喜欢京剧的人,一种是还不知道自己喜欢京剧的。”于是,她身体力行,上电视、上综艺,做各种各样的融合与推广,把一句“京剧其实很好玩”作为slogan,吸引更年轻、更广泛的观众群体,了解京剧这门艺术④。那么以京剧为主要内容的电视综艺节目,要从哪些角度入手才能把京剧做得好玩又好看呢?

(一)借力有影响的明星嘉宾

北京卫视的京剧文化传承节目《传承中国》,由王珮瑜、谭正岩领衔京剧“传承社”,邀请百位京剧名家和十余位致力传承京剧文化的明星,通过教学、练习和演出,将京剧文化通过真人秀节目的方式传递给观众。观众熟悉的嘉宾首先成为观众流量的初始带动,他们学戏、演戏的过程,让零基础的观众可以获得充分的代入感,一同经历、一同感受京剧之美,观众起初是因为明星来看节目,最终却因为节目而爱上京剧。如果邀请的嘉宾选择更多有京剧渊源的,像徐帆、袁泉、秦海璐、于荣光、屠洪刚、董勇等,则效果会更好。他们对于京剧艺术有更多的真感受和真体悟,更有利于激发他们的真人秀状态,让节目也更有说服力。

(二)构建年轻的对话语态

只有抓住年轻人,京剧的未来才能生生不息。网络平台得益于大数据分析,开始发掘王珮瑜这座京剧宝藏,试图借助瑜老板多年积累的人气,以更年轻的语态对话京剧。优酷出品的京剧元素互动综艺节目《青春京剧社》,力图从垂直的戏迷票友圈突围而出,将京剧传递给更多观众。每期都有一个经典剧目或京剧种类的内核,并结合当下最火的影剧、书籍、热点话题等给出一个讨论主题。

社长张国立率领的杨迪、刘维、大左等综艺咖,对京剧的认知和大部分普通观众相差无几,他们带着对京剧的好奇和不同于专业的群众视角,学习、体验京剧艺术。当第一期节目嘉宾王珮瑜带着“惊提、怒沉、喜展眉”的京剧表情包来到现场,迅速让社员和观众对京剧产生了兴趣。整个节目的播出过程是由易到难的进阶式普及逻辑,观众在边笑边看的过程中一点点补充着京剧知识。当满屏都是知识点的时候,需要扩展教学手段满足观众随时萌发的求知欲,才能让观众始终被京剧所牵引。

首先,《青春京剧社》穿越古今、联结当下。瑜老板为第一环节的开场,特意选择了吉他和乐队伴奏版的《空城计》名段,先让观众对于京剧的演唱有了耳目一新的感受。接着用诸葛亮来现代求职的情境设定,请嘉宾们大开脑洞给他的身份贴上时代标签:拉投资的创客、带货的主播、视频的博主、科技发明家。再从《空城计》的故事点出诸葛亮的高超演技,为接下来的知识点做好了铺垫。王珮瑜在节目中教学京剧表演的御马状态时,设计了下马求婚的故事情境。杨迪等艺人用综艺影视的方法演绎剧情,王珮瑜则用京剧的程式手段表演,让观众对比之后,不禁感叹京剧表演动作设计之精。

其次,《青春京剧社》还抓住了京剧文武兼备的特点,强化了节目的互动性和参与感。文,选择了诸葛亮的唱和念。瑜老板先用小小的暖场互动,调动了社员们开口的兴趣。“老天爷”三字的韵白发音,要讲究字头字腹字尾。之后模拟在沙县小吃点单、买单用韵白对话,瑜老板的专业和杨迪们的零基础,对比和反差强烈,制造了较好的综艺效果。武,则选择了青年杨六郎的长靠武生身份,用教授耍三种枪花的互动形式,让嘉宾现学现卖,笑果和成果也是喜人的。

再者,《青春京剧社》将京剧元素与节目进行了全维度的融合。节目模式简洁清晰,套用了常规的综艺节目对抗形式,但是在制作的细节上处处用心,片头包装、舞美设计、后期包装等,运用全套的京剧元素,时尚卡通风格的新颖样式,很能吸引年轻京剧小白的眼球。在听觉上,录制了生旦净丑各行当的声优版特效音,强化了京剧的氛围。全方位的精心打磨,为京剧走向年轻化、综艺化、网络化做出了有益的尝试。

(三)巧用IP联动的运营思维

王珮瑜和她的团队一直在尝试打造一档属于自己的京剧综艺节目。2020年初,以京剧为背景题材,由黄晓明、尹正主演的《鬓边不是海棠红》在爱奇艺热播,话题度极高,京剧脱口秀《瑜你台上见》同步上线,与剧集形成了有效的联动。

《瑜你台上见》葆有京剧的舞台性,不进行碎片化拆解。舞美用了最素朴的形式:一人,一椅,一袭长衫,一杯清茶。王珮瑜通过个人脱口秀花式推广京剧,对《鬓边不是海棠红》中的37段京剧剧目、社会背景、人物角色、京剧常识进行解读分析,让观众了解更多暗藏在京剧剧目中的文化内涵。

比如首期节目,王珮瑜解读京剧名角儿养成,从京剧的历史、故事、流派、表演等方面展现名角儿背后的故事,中间穿插了《鬓边不是海棠红》的相关剧情画面,京剧的行话俚语与当代网络热词巧妙搭配,再加以胖头鱼人偶多多的表情包和花字,节奏有张有弛,充分释放了IP价值,给观众带来在文化内容上的新鲜体验。

综上所述,京剧的电视化并非简单地将剧场和舞台搬上电视银幕,而是要在充分认识其艺术规律和审美特性的基础上,进行内容形态和呈现方式的创新性传承,为大众打开一个窗口了解京剧,给观众一个机会爱上京剧。有理由相信,京剧在电视节目中大放异彩的那一天终将会到来。只要有热爱它的人,真心地、诚恳地将它用大众喜爱的方式奉上,大众一定会给予积极和正面的回应。

注释:

①北京市艺术研究院,上海艺术研究院.中国京剧史(上卷)[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6-7.

②张逸娟.戏曲旦行身段功[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3:161.

③沈鸿鑫,何国栋.周信芳传[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247-251.

④王珮瑜.台上见[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9:119.

猜你喜欢
京剧艺术
京剧表演开始了
童话世界(2020年14期)2020-12-18 05:04:38
关于京剧穿越历史传唱不息的思考
可爱的艺术罐
儿童绘本(2018年22期)2018-12-13 23:14:52
纸的艺术
我的京剧之路
创办少儿京剧班
老友(2017年7期)2017-08-22 02:36:45
她眼里只有京剧一件事
海峡姐妹(2017年5期)2017-06-05 08:53:17
因艺术而生
Coco薇(2016年2期)2016-03-22 16:58:59
艺术之手
读者(2016年7期)2016-03-11 12:14:36
爆笑街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