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范钰洁
随着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综艺节目不断吸引着受众,成为电视节目最主要的形式之一。2015年,国家广电总局提出要求,广播电视媒体应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贴近现实生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打造全新的电视综艺节目。随着央视《朗读者》、江苏卫视《一本好书》等电视节目的热播,中国大陆的综艺节目制作逐渐探索出了一条“新主流综艺”的道路。2019年10月,央视推出的《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19主持人大赛》(以下简称为《主持人大赛》)正是“新主流综艺”的成功产物。节目播出之后广受好评,豆瓣评分8.8分。认同是人的一种观念记忆。通过唤醒人们内心深处的集体记忆,增强民众的文化认同感,有利于国家民族的建设,产生向心力和凝聚力。该节目将核心受众锁定在新生代年轻人身上,通过特殊的语言表达唤起大众的共同记忆,在为观众带来一场视听盛宴的同时增强了国家认同感。
电视节目最主要的便是面向大众,满足广大电视节目观众的需求,重视用户体验。中国大陆综艺节目大概经历了三次重要的升级与转型。“主流综艺”一直以来面向的便是大众,制作使大众喜闻乐见的节目形式。进入21世纪,受众的需求越来越高,面对越来越多的同质化节目,观众产生了审美疲劳。面对这一境况,加上国家广电总局的要求,综艺节目探索出了一条“新主流综艺”的创作道路,在政治正确的前提下,结合观众的喜好,不断创新与发展。“‘新主流综艺’在美学层面力求实现代际转型,而在文化层面则旨在实现个体认同与国家民族认同的双重建构,即在策略性地引导新生代年轻人个体认同的同时,积极形塑移动互联网语境下青年一代的集体认同。”
2019年10月,中央广播电视台推出了《主持人大赛》,由撒贝宁主持,董卿、康辉担任点评嘉宾,敬一丹、鲁健、朱迅等担任专业评审。经过层层选拔,全国60强聚集在这个舞台上接受考验。大赛第一阶段分为两个部分,3分钟自我展示与90秒即兴考核,由专业评审和400名大众评审打分,进行对半淘汰。与上一届主持人大赛相比,此次大赛在选择主持内容主题方面更加考究,题材更加贴近国家和社会,从人民身边的小事到国家之间的大事,更能起到教育启示作用。《主持人大赛》通过参赛选手的自我讲述与比赛的主题设置,在传播中完成了集体记忆的建构,增强了受众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在个体情感上增强了国家民族认同。
“所谓认同,无非就是某个群体或个体达到自身的同一性过程。”人们总是通过寻求思想、行为、文化上的一致性来确认自身,建设共同体。全球化进程在不断改变着人们的认同,不仅文化认同时常出现动摇,而且国家的认同与归属感也遇到了严重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各民族国家都应该采取行动弘扬传统文化,增强民族国家的凝聚力。对于如今的青年人来说,需要不断调整个体认同与集体认同之间的关系,将个体责任贯穿于国家民族责任之中。“个体认同”强调的是个人的独特性和差异性;而“集体认同”则更多强调的是所有个体的相似性和一致性。《主持人大赛》作为一档成功的电视综艺节目,导演通过其特殊的比赛形式,利用参赛者的讲述,巧妙地与受众达成了认同,使受众产生了群体归属感。
比赛第一个阶段分为两个部分,首先由参赛选手进行3分钟自我展示,内容自拟。随后进行90秒即兴考核,现场随机抽题。每期12名新闻类和文艺类参赛选手进行3分钟自我展示,新闻类选手一般选择的是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近期发生的新闻大事,而文艺类选手一般展示的是较为轻松活泼的主题。在3分钟的讲述中,第一期新闻类第二位参赛选手邹韵以自身的记者经历为切入点,通过快乐·罗杰斯和麦杰飞的事迹,讲述了如今中国话在国际话语体系中地位的提升,彰显了中华民族的民族自信。
该节目不仅站在如今全球化时代的背景下,也立足于本国的本土国情,从普通百姓的家国情怀入手,构建集体认同。一般来说,新闻类六位选手抽到的题目都与近期的新闻实事相关。如第一期新闻类第三位选手王宇彤,她的90秒考核题目是抗战退伍老兵观看升旗仪式并亲吻国旗。五星红旗是我们国家的象征,通过选手的讲述以及评委老师的点评,观众对我们国家产生了更强烈的归属感与认同感。文艺类六位选手在90秒即兴考核中,六道题目都与家乡有关。家乡永远都是人们谈论的亘古不变的话题。“家乡的思念”“家乡的味道”“家乡的亲人”,这些话题都会引起人们的乡愁,产生对家乡的思念,使观众从内心深处产生一种归属感。“有国才有家”,通过对家乡的归属感,上升到对国家的归属感,最后唤起认同。《主持人大赛》通过对比赛主题的选择和把握,从全球化时代下的大中国谈论到小国小家的故事,从展现国与国之间的强强对话到老百姓的平凡生活,彰显了如今中华民族的强大,从观众的内心深处唤起了认同感。
语言始终是我们共同体形成的重要纽带。“在国家认同的意义上,普通话不只是汉族的语言,而实质上是联系全国人民的‘政治和经济语言’,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语言纽带。”《主持人大赛》的叙事是通过参赛者的讲述,来唤起中国人的集体记忆。集体记忆,“本质上是立足现在而对过去的一种重构”。现代民族国家是一个“历史-文化”共同体。因此,集体记忆在一个民族国家的自我认同塑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主持人大赛》采取了板块化的结构,每一期节目都由每位选手的表演组成,再结合嘉宾的点评,构成一个完整的叙事。与此同时,节目还通过选手的讲述,设置悬念,引起观众的好奇,最后点题升华主题。在此基础上,节目组依据选手们不同的讲述主题,设定了不同的叙事视角,通过内视角和外视角这两个不同的叙事角度来讲述不同的故事,从而营造集体记忆,建构国家形象。
《主持人大赛》第一阶段第四期文艺类五号选手是来自新疆的依利米努尔·艾麦尔江,是中国传媒大学应届硕士毕业生。她在3分钟自我展示中,以内视角切入,即叙述者和某个人物知道的一样多,这样利于观众轻松进入情节,引起共鸣。叙事者的主题为《故事》,首先她简单介绍了一下新疆,之后引入正题:不一样的新疆人的故事。在开始讲述时,参赛选手设下悬念,观众并不知道小米是自己讲述中的一员。在故事快结束时,叙事者以一句“我,就是‘小红柳’中的一员”让人顿然醒悟,原来她曾经就是故事中受过支教老师教育的小孩,让人感动万分。小米通过讲述自身特殊的经历,让观众听到了故事中小孩内心的声音,从而引起了观众的情感共鸣,同时也彰显出了我们国家中小人物的不平凡。在节目第一阶段第一期的新闻类六号选手果欣禹的3分钟自我展示中,她采用了外视角进行讲述。外视角,就是叙述者没有某个人物知道的多。外视角属于间接描述,但是这样的讲述更具客观性。她的主题是“时光博物馆”探馆直播。人民日报新媒体为了庆祝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开出了两辆时光博物馆的大篷车。相信上个世纪出生的人们都对“供销社”非常熟悉,对于“小霸王游戏机”也并不陌生。一位中年人为了重温曾经和父亲一起打游戏的快乐,并没有选择VR游戏,而是来到这里重拾小霸王游戏机。这一段故事让我们不禁回想起曾经简单的快乐以及亲情的温暖,唤起了小时候的记忆,同时也折射出了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如今国力的强盛。
在促进文化认同时,我们更多需要的是“我们感”和共同性,而不是与他者的差异性。《主持人大赛》通过参赛者的叙事和讲述,潜移默化地强化了每个人的公民意识,增强了我们对于中华民族的归属感。
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发展,传统媒体受到了巨大冲击,人们的需求日益增长。当下,综艺节目在传播中并不像以前只在电视上播出,如今综艺节目大都是台网联动、台网同步播出。这样不但可以利用传统电视的传播影响力进行播放观看,而且也利用了现如今互联网的快速传播,让人们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进行观看,不受播出时间、地点的限制。在媒介融合的大环境下,电视节目以碎片化的传播方式潜移默化地在观众内心构建起国家民族认同感。
《主持人大赛》不仅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上播出,同时也在腾讯、爱奇艺等网络视频平台上播出。人们对于这一类节目的传统刻板印象就是只有中老年人喜爱观看。《主持人大赛》为了摆脱这一刻板印象,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利用社交媒体进行传播。节目开播第一期,便在微博、朋友圈掀起讨论热潮,节目组在新浪微博上有同名微博账号,粉丝达到117万,官微努力用制作的主持人表情包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扩大了节目的影响力。如节目组在官方微博上持续制作发布康辉、董卿等知名主持人的表情包,打破了观众们对于平常在电视上看到的央视主持人严肃刻板的印象。与此同时,节目还在微博上进行抽奖互动,抽送主持人的签名照,与观众形成了线下互动。
除此之外,在媒介融合的趋势下,受众注意力不断被打破,人们的阅读和观看呈现出碎片化的特点。《主持人大赛》一期节目的时长达到90分钟,观众有时候对节目的观看耐心可能并不够。为了迎合当下观众的观看特点,节目在互联网平台上将一期节目剪辑成数个10分钟左右的小片段,每个片段由每位选手的表演组成。然后将这样的小片段在视频网站以及微博等平台上播放宣传,不仅节省了观众的时间,方便在短时间内观看某一选手的表现,而且也使节目在互联网平台上得到了快速广泛的传播,扩大了节目的影响力。
“新主流综艺”不断发展和创新,深刻推动着当代年轻人的思想进程。综艺节目作为电视节目最主要的一种形式,对国家民族文化认同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主持人大赛》作为“新主流综艺”中的一档综艺节目,从主题、叙事和传播等方面进行了集体建构,以巧妙的方式进行了集体记忆的书写与国家认同的同构,从而对国家和民族产生了强烈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将过去、现在、未来连接在了一起。这一类综艺节目的热播也对现如今我国的综艺节目起到了一定的启蒙作用,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对个体独立的表达、思考、选择进行表现,夯实认同基础,从个体出发构建国家民族认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