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 迪
(四川省图书馆 特藏部,四川 成都 610015)
黄山位于今安徽省南部,曾因峰岩苍黛而名黟山,后因“黄帝与容成诸人采药此山,遂成大道,骑龙上升”[1](P241)的传说而更名黄山。黄山风景优美,峰峦雄峻瑰奇,奇松、怪石、云海、温泉被誉为“四绝”。因交通不便等原因,明清以前少有文人墨客能够登峰揽奇。自明隆庆、万历以后,黄山逐渐为人所注意,名僧建庙,士人游山不绝,现已成为我国著名的风景旅游胜地,被称为“天下第一奇山”,199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我国素有为名山修志的传统,明清之前黄山声名不著,黄山志书亦少有,广为人知者仅宋代《黄山图经》和明代万历间潘之恒所纂《黄海》。至清康熙年间,随着黄山盛景声誉日隆,出现了纂修《黄山志》的热潮,康熙一朝共修成六部黄山志书。释弘眉所辑《黄山志》是其中刊刻最早的一部。
释弘眉,清代黄山僧人,生卒年不详,号紫石山主,又称八水禅师。“八水,婺源人,历参吴越诸丛席,归而继其师断山和尚,住持于慈光,出广长舌为大众演说妙法”。[1](P244)释弘眉曾游历江浙,回到黄山后继其师断山和尚之职担任慈光寺住持,广宣佛法。他曾言自己“饮于黄,卧于黄,游息于黄,老死于黄,是黄为吾乡井也”,[1](P253)对黄山的感情非常深厚。在卓锡慈光寺期间,释弘眉曾与游山文人交流攀谈,有两位“淹博通儒,才当山史”[1](P253)的游人向他表达过编纂《黄山志》的想法,但两人却因名利牵役,最终有心编志而没有成功,使“一个黄山面目终不见扬斯世”。[1](P253)他人修志不成,让释弘眉萌生了自己修纂一部黄山志的想法。从康熙三年(1664)开始,他“搜剔奇胜,裒辑艺文”,[1](P254)经过三年积累,至康熙五年(1666)编纂成帙,“彚分十■(■为墨钉)卷,卷几百篇,以一编而列三教,综三教而明一道”,[1](P254)并于康熙六年(1667)付梓,以公人间。
是书卷一为图考、山水、寺观(附灵塔)、书院、物产、赋税、灵异、轶事、古迹,卷二为释(弘宗、演律、静主、净业、谈经)、道、金汤、隐逸、理学、文苑、画苑,卷三至卷七为文,收录涉及黄山的序、赋、疏、题跋、游记等,卷八至卷十为黄山相关歌、诗。①因“收罗不广则耳目不悉”,[1](P244)故于艺文尤详。若说“志山自慧远和尚志庐山始”,[1](P244)释弘眉继之修《黄山志》,则使黄山“得八水而益章”。[1](P244)此书成后“有志于三十六峰者,策仗而往游焉,可矣,即不必策仗而往游焉,亦可矣。罗之几席,了诸心胸,万仞峰峦一幅图画,斯亦山灵之快事,大雅君子探奇揽秀之一助也!”[1](P245)
《黄山志》刊成后,经过百年流传,至今已较为稀见,仅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宁波市天一阁博物馆等几家单位有藏。②四川省图书馆收藏的释弘眉辑《黄山志》,曾是李一氓藏书。李一氓(1903-1990),四川彭县(今彭州)人,原名民治。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经历了从北伐战争到解放战争的革命岁月,解放后历任中国共产党和共和国的高层职务,晚年担任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组长,著有《一氓题跋》《花间集校》《击楫集》《存在集》等。李一氓是一位革命者,也是一名藏书家。他在战争年代初识书画,之后逐渐开始收集古籍,一生所藏重在明清版本的词集、戏曲、山寺志和版画等。因为对故乡的情谊,也为使藏书不散,李一氓在1975年将自己收集的四川相关文献赠与四川省图书馆,又于1988年向四川省图书馆捐赠了自己所藏的词集和明清善本,这部《黄山志》就是他1988年捐赠的善本之一。是书前有窦遴奇《叙》、陈恭《黄山志序》、王国相《黄山志序》、刘其仁《刻黄山志缘起》、释正志(熊开元)《黄山志叙》、释弘眉《黄山志自叙》(下文称《自叙》)。卷一卷端题“释天都弘眉紫石编辑”,“珠溪■■(■为墨钉)超然”“黟山超悟云木”“敬亭在柯半山”同订,“点石传灯遍和”“丹台照弘吼堂”“二酉传鹤辰水”“静觉弘守觉一”同校,“星源普修闻己”录。版框高22.8厘米,宽15.2厘米,半叶十行二十字,下黑口,四周双边,单黑鱼尾。清康熙六年(1667)刻本。书原十卷,此本仅存一、二两卷。
书虽残,李一氓亦颇用心为其整理重装。他对缺叶、残字进行补抄,无法补齐的便留足空白叶以待后来,又将残卷重加装帧,共得四册。经此,残卷一新。李一氓有为藏书钤印的习惯,本书中钤有其藏书印十四枚,分别为“桃花源里”白文长方印、“无所著斋”朱文椭圆印、“一氓/七十”朱文方印、“蚕丛鱼/凫之人”朱文长方印、“李/一氓”白文方印、“无事/楼藏/书”白文方印、“李一氓五十/后所得”朱文长方印、“踏遍/青山人/未老”朱文方印、“成都/李氏收/藏故籍”朱文方印、“一氓/五十”白文方印、“一氓/读画”朱文方印、“一氓/读书”朱文方印、“无是楼”朱文长方印、“李(押)”朱文长方印。
书中多有李一氓批语、题记,并有其题跋一篇。批语、题记有对书中缺失部分的补充,也有对内容、人物的考证。如他在释弘眉《自叙》末记曰:“原书当有《凡例》十条,此缺。封面页为‘弘眉□辑/黄山志/慈光寺藏板’,本书亦失缺。聊志於此,以见原书面目。一氓一九七九冬日自淮阴归来。”③又如本书卷前有释正志所撰《黄山志叙》,李一氓旁注“此嘉鱼熊鱼山先生笔也,未著年月。墓在黄山云谷寺前里许”。熊鱼山即熊开元,法名正志,乃明末遗民。题跋一篇位于卷首,李一氓另附纸而记,跋文如下:
《黄山志》,释弘眉辑,康熙丁未(六年,一六六七)刻本,原十卷,残存一、二两卷。弘眉主朱砂庵,即慈光寺,依《志》序,亦称“八水禅师”。康熙间,《黄山志》别有(一)程弘志辑本——刊刻年月未查;(二)闵麟嗣辑本(康熙十八年,一六七九),并此而三。程《志》、眉《志》均先于闵《志》。卷一“图考”,《志》称“兹山图十篇”,实列《祥符寺》以次计九帧,缺一帧;细玩之,尚属明末徽刻山水版画之典型。作家为江注、陈渭等六人,《掷钵禅院》一幅,大署“渊公梅清”,余皆不甚知名——江注在闵《志》有选诗,录卷末。《志》序计六篇,赫然有熊鱼山撰一篇,未着年月。测其交往,当时,此大和尚甚不简单。后出之闵《志》于程《志》及其辑者程弘志,参辑者汪济淳、汪晋谷,均加记载;而于眉《志》及其辑者弘眉,无论在“序”、“目”,或“建置”、“人物”两门,均绝不着一字。复按:康熙丙寅(二十五年,一六八六)汪錞为闵《志》补序,略带一笔,云:“厥后,慈光寺僧亦曾修之,中多芜谬”,时已在闵“志”辑成七年之后。于其人,不名,而泛呼之曰“僧”;于其书,则直攻之曰“多芜谬”,此必有故。眉《志》后印本,缺三序(不记熊序在内否),卷首辑校人弘眉以下九行,全划削,尤为可疑。汪序所谓“芜谬”,如能以两《志》悉心对读,不难考见;但如以弘眉本人有何不齿于人之事,则非今日所得而知者。总之,自康熙六年至康熙廿五年,两《志》之间,必有一重公案也。此残本,以有版画,且究属康熙本《黄山志》之一,姑存之。一九七六年,秋雨蒸暑,纸涩墨浸,殊不成字。一氓重理残书,为记。
此跋后来以《清康熙本黄山志(残本)》④的名称在《一氓题跋》中出版。出版文章对题跋原文在内容、文句上稍有修改,最后增加“复按”一段,注江注、陈渭、半山和尚生平。
通读前录跋文,其中涉及到以下几个问题:一、康熙间出现的黄山志种类和程弘志辑《黄山志》(下文称“程弘志本”)的刊刻年月;二、“图考”缺帧的问题;三、释弘眉辑《黄山志》(下文称“释弘眉本”)与闵麟嗣辑《黄山志定本》(下文称“闵麟嗣本”)之间的“一重公案”;四、跋中谈到释弘眉本的“后印本”,由之衍及本书的版本问题;五、李一氓收藏本书的原因。
(一)康熙间出现的黄山志种类和程弘志本的刊刻年月。跋中提到了康熙时期出现的三种黄山志书,即释弘眉本、程弘志本和闵麟嗣本,实则三种之外另有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刻黄身先辑《黄山志略》与清康熙间刻汪士鈜等辑《黄山志续集》以及康熙间成书、乾隆时刊成的汪洪度辑《黄山领要录》。康熙之前,黄山志书在宋代有《黄山图经》,明代有《黄海》;康熙之后,乾隆年间有张佩芳《黄山志》之作。康熙时期出现了纂修黄山志书的高峰。据《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史部一一二八六著录,程弘志本的刊刻年代为清康熙十三年(1674)。[2](P1008)李一氓后来也对此书的刊刻年代进行了查证。他在《明清人游黄山记钞序》中列出《记钞》所用底本,其中著录程弘志本为“清康熙(1674)本”。[3](P5)
(二)“图考”缺帧的问题。李一氓认为“图考”中称“山图十篇”,实有缺图一帧。查卷一“图考”,首为总说,后有“总图”一幅,继为按语,按语中称“兹山图十篇”,后列江注绘《祥符寺》《慈光寺》《谼中书院》、陈渭绘《翠微峰》《洋湖图》、渊公梅清绘《掷钵禅院》、半山和尚绘《狮子峰》、邵晃绘《松谷庵》、沈埏绘《炼丹台》九幅图画。故此山图或原缺一幅,仅九图;或其称“山图十篇”是将前之“总图”也计入其中。
(三)李一氓在题跋中对释弘眉本和闵麟嗣本之间的“一重公案”着墨甚多。释弘眉本纂修完成在前,后修的闵麟嗣本记载程弘志本及相关人员,却不提释弘眉与其所辑志书;闵麟嗣本的增刻本中汪錞序里又不言释弘眉之名,且称其书中多“芜谬”。甚至释弘眉本的后印本中卷首辑校人等都全部被划削。李一氓在题跋中列出了“公案”存在的诸多证据。
此“公案”具体情形,笔者力有不逮,未能详悉,今就手中资料,对其略作如下补充和推测。
释弘眉在《自叙》中可惜潘之恒《黄海》“板废失滋久,祥符旧刻,虽存大概,然亦朽腐不堪,游览士夫往往不获一志为憾”,[1](P253)而立志修纂黄山志书的博才之士又仅立志却未行动,于是决心自己编纂一部《黄山志》,具体编纂时间为康熙三年至康熙五年(1644-1646)。[1](P253-254)程弘志是清初太学士,与释弘眉同为歙县人,从少年时代就爱黄山,隔岁必一至黄山;壮年时为黄山常客,足遍群峰,一心以编纂黄山志为己任。[4](P85)从顺治八年(1651)至康熙十三年(1674),程弘志用二十余年时间辑成《黄山志》五十卷。[5](P248)释弘眉作为一个“甚不简单”的黄山僧,是黄山名刹慈光寺的住持,交往的有官员,有地方宿儒,亦有明末遗民,社会影响力不可谓不大。在程弘志编志这一时段内,释弘眉立意纂修《黄山志》且付诸行动,完成了刊刻出版。若说释弘眉、程弘志二人互不相识,且丝毫不知双方修志之事,并不合乎常理。
释弘眉在《自叙》末言“则此一片闲田地,又不特为我侬独有之家业”,[1](P254)但其黄山“主人翁”的心态表现得十分明显。他自称“紫石山主”“黄山主人”,[1](P241)在《自叙》中也明确说到:“……是黄为吾乡井也。故凡黄之所有,皆吾家业也。志乃吾之家乘也;寺观,第宅也;书院,仁里也。赋税盈而物产实,香积钵盂赖以不匮也……曰赋,曰铭,乃至曰歌,曰诗,篇什具陈,海宝错出,无非写我家松石之怪奇,发我家洞岩之秘奥。若载乘无征,家业行将萧索,岂住山之人漫自废其家业,将祖翁一片田地不几棘芜蓁莽耶?”[1](P254)他把黄山作为自己的乡井,把“黄之所有”视为自己的家业,把黄山志书看作自己的家谱,认为写黄山之赋、铭、歌、诗,文章篇什皆是写自家之物。所以他修黄山志,是为不“自废家业”,不荒祖翁田地。这种视自己为山主、视黄山志为家谱、在修志上“当仁不让”的心态,也是一种意愿表达:要修纂一部符合自己理念的、可为“家谱”的黄山志。
经过三年时间,释弘眉编纂完成《黄山志》十卷。这部志书,意在“以一编而列三教,综三教而明一道”。[1](P254)书中既有释家文章、仙道故事,也有儒生文字。“综三教”实现广泛的内容留存,通过内容选取、编排,达到“明一道”的目的,因此特点非常明显。
在体例上,该书遵循了传统山志由山图至客观景物再到艺文的叙述逻辑,但在细部安排上展现了自己崇尚释家的观念。如卷一“寺观(附灵塔)”在“书院”“物产”等之前,“灵异”在“古迹”之前,卷二首列“释”,后接“仙道”“金汤”,将“理学”“文苑”放置在后,卷八在歌、诗前录“偈”。从内容上看,该书重释、道,记神异,且游记数量众多。该书第二卷共71叶,其中“释”的部分有33叶,占全卷的百分之四十六。卷二所录的七个部分中,宗教有关的释、道、金汤三个部分共计52叶,隐逸、理学、文苑、画苑四个部分共计19叶,释、道相关占了本卷的绝大多数。“道”的部分首行题“仙道”,记载轩辕黄帝、浮丘公、容成子等传说人物的故事。综观全书所载艺文、诗、歌,除了数量众多的黄山游记外,寺殿塔文、僧人交往、居士交流、神异故事以及僧人作品等非常多。释弘眉的修志心态以及在此理念下修成的、具有特色的黄山志,或许是这一“公案”的部分原因。
对于这桩“公案”的存在,李一氓在题跋中已经列出诸多证据。笔者再补充两条相关材料:第一条,是书卷前释正志序中言“然则志此山者,亦志山水、寺观、书院、释道、隐逸、理学足矣。今八水禅师所志,推广前闻,旁及物产、灵异、金汤、文苑、游记、诗歌,种种杂著,玩物丧志,不贻讥程伯子乎?非其人不独事碍理亦碍,如其人则一一收归向上,宁有微尘,许法不助……”[1](P250-251)“贻讥程伯子”,可见释弘眉修志时便有人对其书发出异议。
第二条,程弘志以及其后的黄山志书纂修者们对释弘眉及其志书可能存在一种群体性共识。清代士人纂修黄山志书自程弘志始。由程弘志至闵麟嗣再及汪士鈜、黄身先等黄山志书的陆续纂修者,他们中许多人在修志上曾经互相协助,如汪士鈜曾担任闵麟嗣本的参阅者。他们都受到程弘志本的影响或者以其为底本之一删撰出自己的作品。闵麟嗣本以程弘志本等前出山志为底本且不提释弘眉及其志;黄身先编纂的《黄山志略》乃是以程弘志本和闵麟嗣本为底本删节而成;汪士鈜编纂的《黄山志续集》“续”的也是程弘志本,且《黄山志续集》也没有收录关涉释弘眉及其书的内容。
(四)本书的版本。四川省图书馆藏本(下称“川图藏本”)为清康熙六年(1667)刻,十卷本。查诸家收藏单位目录,除国家图书馆著录该书总卷数为八卷外,其余各家皆著录为十卷,与川图藏本相同。实际上,该书在成书后经过删改重印,经历颇为复杂,形成了各有区别的印本。仅笔者所知的4部藏本之间都有差别。据不完全统计,此书有十卷本和八卷本两类。十卷本又分为先印本、剜板后印本、重修本。川图藏本为十卷本中的先印本,卷端有完整辑、校人,卷前释弘眉《自叙》称此书“彚分十■(■为墨钉)卷”,李一氓旁注曰:“‘十’字下墨钉,但原书恰十卷,黄山管理处有藏本,为之收于都门。”见到卷次处的墨钉,李一氓曾经对书的总卷数是否为十卷产生过怀疑,后来见到全帙,终于释疑。又,他在《黄海》一书题跋中谈到“本年夏游黄山回京后,已为管理处觅致程弘志辑《黄山志》康熙本,僧弘眉辑《黄山志》后印本”。[6](P245)在本书题跋中,李一氓提到本书后印本“卷首辑校人弘眉以下九行,全划削”。可见李一氓为黄山管理处收的那一部是剜板后印制的十卷本,产生要晚于川图藏本。宁波市天一阁博物馆藏本(下称“天一阁藏本”)也是十卷本,但其与李一氓经手的两种本子有着更大的不同。
天一阁藏本首卷卷端列编辑者弘眉,同订者为“圆通弘华紫云”“黟山超悟云木”“敬亭在柯半山”,同校者“点石传灯遍和”“古黟智捷雷机”“二酉传鹤辰水”“云谷智义逊如”,录者“星源普修闻己”。卷二卷端同订者中“弘华”换作“弘济弘道栢子”,同校者中“智捷”换作“丹台照弘吼堂”,“智义”换为“黄檗传申旵水”。卷前有窦遴奇、释正志、释弘眉三人序文和清康熙己酉(八年,1669)徐元文《黄山志序》。卷一“图考”中《祥符寺》图右下镌“旌邑李符九刻”。版框高23.0厘米,宽15.0厘米,版式与川图藏本相同。将天一阁藏本与川图藏本比对,区别如下:序跋方面,天一阁藏本较川图藏本少陈恭、王国相、刘其仁三人序文,增加了徐元文序;著者方面,二书编辑者释弘眉、录者普修相同,订、校者发生部分更换,且川图藏本作者首列前加“释”;川图藏本《祥符寺》图右下未注刻图者李符九。又比对二书中释弘眉序、图考等部分书叶,版刻风格及断板等相同。两部书的书叶有同有异,校订者发生变化,天一阁藏本又出现清康熙八年(1669)序及刻图者,则此二者之间已有了一次重修。
八卷本的代表是国家图书馆藏本。这一藏本2004年在《中华山水志丛刊·山志卷15》中影印出版。此本内封题“紫石山主辑/黄山志/慈光寺藏板”,有“黄山/主人”印一枚。[1](P241)据目录,该书总为八卷,卷一至二内容与十卷本基本相同,卷三至七为文,卷八为偈、歌、行、四言古诗、五言古诗。正文前有序六篇,与川图藏本相同。其正文卷端亦将辑校人释弘眉等全部剜除,仅留空白页。卷一“图考”中《祥符寺》图右下同样未注刻图者李符九。[1](P258)可见此八卷本与川图藏本、剜版后印本关系更密切。
(五)李一氓收藏本书的原因。作为一名藏书家,李一氓一生收藏不乏珍本、善本,此《黄山志》并非完帙,却让他愿意为其整理重装,细加考证,写作题跋,不仅因为李一氓爱书、惜书,也因为此书“有版画,且究属康熙本《黄山志》之一”。版画和方志是他的兴趣所在。李一氓在回忆录中说到,他买书时,店员得到什么好书,认为他会感兴趣,就给他留下,“他们无非知道我爱买词集,爱买有版画的书,爱买山志游记”。[7](P299)他还计划编印一部明清木刻山水画丛刊,选取描绘西湖十景、扬州、黄山、避暑山庄等名胜的版画影印出版。后来《西湖十景》、《避暑山庄图》得以付印。
从其藏书的批校题记也可以看出李一氓对版画特别关注,并着意为明清木刻版画的出版搜集资料。李一氓对本书中木刻黄山画作细细赏玩,认为其“属明末徽刻山水版画之典型”,对绘图者生平进行了考证。他还将潘之恒《黄海》的两幅插图移装于卷一图考后,便于集中观览,旁注“左图两幅乃潘之恒《黄海》第三纪迹之插图,一莲花庵,郑千里画;一狮子林,孙子真画,乃万历板画之典型也。移装于此,以备观览。一氓记。五七年冬。”郑千里即郑重,乃明末画家,擅作山水小景,人物画亦佳。丁云鹏称其为“赵伯驹后身”。[8](P565)孙子真即孙湛,南直隶休宁(今属安徽)草市人。康熙《休宁县志》称其擅长传神写照。[9](P522)在《清康熙本黄山志略》跋文中,李一氓统计了《黄山志略》的插图数量,并将每幅图一一列出,末言“又为编定《黄山》版画增一资料”。[10](P258)
“爱买山志游记”的李一氓,收集了比较全面的黄山志书品种。1957年李一氓游黄山,对其自然风景十分赞赏,回京后便着意收集黄山相关文献。本书能够被李一氓收藏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其“究属康熙本《黄山志》之一”。李一氓晚年将自己所藏词集和明清善本捐赠给四川省图书馆,其中关于黄山的方志就有《黄山图经》、释弘眉《黄山志》、闵麟嗣《黄山志定本》、黄身先《黄山志略》、汪士鈜《黄山志续集》、张佩芳《黄山志》数种,另有黄山相关的诗集、词集、游记等,其中不乏稀见版本。
“海内名山,率皆有志。”[11](P5)山志是我国历史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反映了一定区域内的自然环境、历史风貌、人文逸事,还因其私家修纂不拘泥而各具特色。释弘眉作为黄山僧,以黄山为乡井,修《黄山志》作家乘,其书内容颇重释教,立意和体例上也很有特点。这种理念和特点可能是释弘眉本与闵麟嗣本之间“公案”的相关因素。释弘眉所辑《黄山志》因为多次修改重印形成了多种印本,这些印本流传至今成为各有不同的存世本,且存世量少,凸显了各个藏本的价值。四川省图书馆藏释弘眉辑《黄山志》原为李一氓旧藏,虽非完帙,却是此书较早的版本,以之可见释弘眉初作之面貌。又,李一氓为其整理重装,考证题跋,对本书的内容、版本、关联事件等进行了总结和探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李氏的藏书旨趣和言之有物的题跋态度。
注释:
①释弘眉所辑《黄山志》虽经删改重印,形成多个印本,但据笔者所见各藏本实际情况,并参1988年版《黄山志》[5](P247)等当代方志,十卷本各卷内容大致可作如此划分。
②查《中国古籍善本书目》,藏有释弘眉辑《黄山志》的单位有上海图书馆、天一阁文物保管所(宁波市天一阁博物馆)、安徽省图书馆、安庆市图书馆。[2](P1847)《中国古籍总目》著录的收藏单位有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天一阁文物保管所(宁波市天一阁博物馆)、安徽省图书馆。[12](P3908)另查国家图书馆、南京图书馆、浙江图书馆等古籍收藏大馆书目。目前所知,收藏本书的单位有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天一阁文物保管所(宁波市天一阁博物馆)、安徽省图书馆、安庆市图书馆、南京图书馆、四川省图书馆等。
③本文所引李一氓批语和题跋,除已注明出处者,其余皆为笔者从四川省图书馆藏本中整理。
④李一氓《清康熙本黄山志(残本)》全文如下:
《黄山志》,释弘眉辑,康熙丁未(六年,一六六七)刻本,原十卷,残存一、二两卷。弘眉主朱砂庵,即慈光寺,依《志》叙,亦称“八水禅师”。康熙间,《黄山志》别有(一)程弘志辑本——刊刻年月未查;(二)闵麟嗣辑本(康熙十八年,一六七八),并此而三。程《志》、眉《志》均先于闵《志》。卷一“图考”称“兹山图十篇”,实列《祥符寺》以次计九帧,缺一帧;细玩之,尚属明末徽刻山水画之典型。作家为江注、陈渭、半山等六人,《掷缽禅院》一幅,则大署“渊公梅清”,惟邵晃、沈埏未详。——江注在闵《志》有选诗,录卷末。《志》序计六篇,赫然有熊鱼山撰一篇,署《旅泊吴门华山正志》,未著年月。测其交往,当时,此大和尚甚不简单。后出之闵《志》于程《志》及其辑者程弘志,参辑者汪济淳、汪晋谷,均加记载;而于眉《志》及其辑者弘眉,无论在“序”、“目”,或“建置”、“人物”两门,均绝不著一字。复按康熙丙寅(二十五年,一六八六)汪錞为闵《志》补序,略带一笔,云:“厥后,慈光寺僧亦曾修之,中多芜谬”,时已在闵“志”辑成七年之后。于其人,不名,而泛呼之曰“僧”;于其书,则直攻之曰“中多芜谬”;此必有故。眉《志》后印本,缺三序(不知熊序在内否),卷首辑校人弘眉以下九行,全划削,尤为可疑。汪序所谓“芜谬”,如能以两《志》悉心对读,不难考见;但如以弘眉本人有何不齿于人之事,则非今日所得而知者。总之,自康熙六年至康熙二十五年,两《志》之间,必有一重公案也。此残本,以有版画,且究属康熙本《黄山志》之一,故存之。一九七六年秋,重理残书,为记。
复按:江注字允凝,歙县人,画家渐江之侄,山水学渐江,有《宛陵集》。陈渭字谷源,太平人,少聪颖,每入黄山佳处,辄作画,早夭。半山和尚俗姓徐,名惇,字在柯,宣城人,善画松石,《梅清集》中有赠半山诗。[10](P252-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