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开展陕北秧歌传承教学的实践
——以延安职业技术学院艺术教育为例

2020-02-23 08:01:03唐丽娟
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秧歌陕北高职

唐丽娟

(延安职业技术学院,陕西 延安716000)

一、陕北秧歌概况

(一)陕北秧歌起源、分布、特点、影响

陕北秧歌是我国汉族民间舞的一种主要表现形式,是陕西省民间秧歌中具有代表性的流派之一,它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关于陕北秧歌的起源有多种说法,第一种说法认为陕北秧歌起源于原始信仰的“傩祭”,给人们带来灾祸的灵魂称为“殃”,陕北秧歌是“殃歌”的演变。第二种说法认为,秧歌起源于古代单纯的歌舞戏,唐代形成的“歌舞戏”,其中一部分走向民间,最终形成了今天千姿百态的“秧歌”。笔者认为陕北秧歌起源于农耕文化,是农民在插秧、劳作庆祝丰收时载歌载舞的生活写照,联系中国古人祈祷丰收情况来看,这种说法有一定的合理性。在世代繁衍的过程中,秧歌逐渐和当地经济生产以及人民群众的思想信仰、风土世俗、性格情感等方面产生了极为密切的联系,成为陕北群众社会生活中和欢度春节时不可缺少的一项传统的民间性舞蹈活动。

陕北秧歌长期流传于陕北榆林延安等地,以绥德、米脂、佳县、吴堡、清涧最为流行,陕北秧歌的动作粗犷豪迈、刚劲有力、潇洒健美,具有独特的风格和鲜明的地方特色,据普查考证,陕北秧歌的表现形式有近百余种,2000年,国家体育总局指导中心组织全国秧歌专家根据陕北秧歌中有益健康的动作,创编出了一套健身秧歌;2003年10月17日,联合国教科文颁布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06年5月20日,陕西省绥德县申报的陕北秧歌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陕北秧歌进入了延安市中小学课堂,成为小学教育的必修课、中学教育的选修课,陕北各高校艺术专业也开设了陕北秧歌的教育教学科目。陕北秧歌的文化价值、教育价值、健身价值、经济价值,淋漓尽致地体现于陕北人民的文化生活中。

(二)陕北秧歌发展现状

目前陕北秧歌以群众化的广场秧歌为展现形式,主要以中老年人为主。由于我国现代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舞蹈和健身项目步入国际化的同时,瑜伽、国标舞、流行舞、街舞等等泊来舞种冲击吸引着年轻人的艺术审美,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到泊来舞种的学习中,导致陕北秧歌在年轻人当中少有问津,陕北秧歌的传承和发展面临着诸多困难,陕北秧歌传承受阻、发展缓慢。如陈永龙《黄土舞魂》通过对陕北延安宝塔区部分社区参与陕北秧歌活动的人群走访调查结果表明,宝塔区秧歌开展活动人群中女性多于男性,且年龄偏高,文化层次不一,活动时段的选择差异很大,活动动机各异,展开活动的方式大多为广场秧歌。

二、陕北秧歌的传承

师带徒式的陕北秧歌传承是从古至今最为传统的传承方式,这样的传承大多是一对一的教授,师傅在前面扭摆、学生模仿,口传身教的传承。这样的传承能保存陕北秧歌的民间风格,元素纯正、风格淳朴,例如:陕北绥德秧歌的代表人物李增恒老艺人,艺名“六六旦”,他的踢场子表演,具有软、活、轻、飘、俊、柔、美、秀等特色,堪称一绝,李增恒多年艺术演出的实践,形成他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凡是看过他表演的人,无不称赞,百看不厌。群众编顺口溜道:“六六旦,绥德汉,高原舞丛奇葩艳。巧手舞花扇,轻足戏鼓点。扭如风摆柳,行若水漂船。爆竹闹管弦,唢呐绽红毡。碎步悄然入洞房,谁人焉能辨女男!”在民间流传着“宁看六六旦、不吃油捞饭”的说法。李增恒从民间艺术团退休后,以饱满的热情培训和辅导秧歌新人,传授秧歌技艺,李增恒死前为了不使陕北秧歌随时间流逝,教授了许多弟子来传承陕北秧歌,由他亲临指导的徒弟,“扭秧歌”的风格特点纯正淳朴,传承了陕北秧歌的精髓,有很多徒弟专业从事陕北秧歌推广,带出一代代秧歌传承人。

但是,“单打独斗”师带徒式的传承与创新,犹如小溪终无大海之深远博大,加之师带徒的形式单一,伴奏音乐缺乏,不能满足年轻人创新思维,跟不上时代步伐,因此,师带徒式的传承方式承载着无数艺术家和民间艺人的艺术情怀,但赶不上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的步伐。

三、高职院校开展陕北秧歌传承教育的优势

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创造活力需要人民群众对民族文化的热爱之情和传承创新的积极性,不善于继承,就没有创新的基础;不善于创新,就缺乏继承的活力,因此,陕北秧歌传承需要大量的实践运用来总结出更高效的传承路径,通过高效的传承路径才能将陕北秧歌延绵不断地传承与发扬。

目前,全国有多所高职院校均开设具备艺术传承与创新能力的专业系部,开设陕北秧歌课程,大量招收有专业基础爱好陕北秧歌,励志从事陕北秧歌表演、研究、传承陕北秧歌的大学生,部分高校和职业学院从专业角度研究陕北秧歌,成立陕北秧歌研究创作工作室、陕北秧歌研究会等等,将陕北秧歌的表演形式和区域风格整理归类,形成文档或教材,艺术院校对陕北秧歌传承工作的专业化、细致化、规范化管理和授课,为青年学子传承陕北秧歌提供了平台。

随着互联网+对资源分配的重构,以及与教育领域的融合发展,新媒体技术已经渗透至各高校及高职院校,引进多媒体教学录制慕课、微课通过线上线下课堂教学,扩大陕北秧歌传承的受众面,运用新技术新理念,从事陕北秧歌文化传承的艺术家结合年轻学子爱潮、爱美的兴趣爱好,编排出无数新秧歌作品,运用现代的流行乐伴奏等手段,为陕北秧歌注入新的活力,例如:陕北秧歌原创作品《鼓舞生声》、《延川大秧歌》、《跑旱船》等等均成为家喻户晓的新秧歌。这些新创作的陕北秧歌通过新媒体的技术支撑,让更多的秧歌爱好者受益,通过新媒体的宣传,让陕北秧歌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陕北的民间文化艺术,使陕北秧歌传播与推广迈上了新的征程。

四、延安职院陕北秧歌教育传承的实践

(一)陕北秧歌的教学

1.深化三教改革、开辟新的传承路径

首先,确定陕北秧歌教学模式,实行“两学一专”,组建团队录制在线课程,开设线上教学,改进课堂教学方法,通过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两种学习方式,结合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促进专业发展。

线下课堂授课模式为对分易课堂,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发挥学生的发散思维;线上教学可引进高水平专家团队,进一步保持“原生态”陕北秧歌风格特点,提升学生的审美意识。

其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聘请陕北秧歌非物质文化传承人担任专业带头人,合作建立技能大师工作室,举办陕北秧歌选派专业教师外出学习交流,最后,设立特色鲜明的陕北秧歌视频及文字资料,搜集整理至项目资料库,为积累和创新陕北秧歌教学资源库做好准备。

2.开辟校企合作、校校合作路径

链接校企合作企业,大胆进行教学实践演出合作,在校生参与企业演出场次安排,通过实践演出体验逆向教学成果,学生通过实践演出结合课堂教学内容,深刻理解陕北秧歌风格特点、文化内涵,以此提高学生各方面能力。

与合作企业签订委培协议,为企业定向委培专业舞蹈演员,为传承陕北秧歌培养优秀人才。

与高校签订合作协议,通过校校合作提升教师团队建设,做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降低办学成本,提高办学效益。使学生能跨进更高的艺术殿堂,能够接触更广泛的知识面,同时学生感受不同学校的学校氛围,有利于提高全面素质。

3.实践是传承的核心

高职院校的特点是突出职业化,以培养适应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根本,以社会需求为目标,在贯彻执行国家对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的同时,陕北秧歌作为国务院批准的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它的保护、传承、创新的价值无法估量,作为区域性高职院校的艺术教学单位,陕北秧歌无论是教学实践、社会实践,均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发挥陕北秧歌实践作用,为陕北秧歌的创新打好基础。高职院校可申专项资金,制定秧歌创新建设方案和实施方案,成立专项团队整合校内外优秀资源参与建设,优化师资队伍,合理配备专兼职教学团队,顺应学生和青年人的表达形式,通过各类大赛培养学生学习秧歌的兴趣,发掘优秀人才重点培养;构建看、学、练“三步骤”,通过培养兴趣、进行专业培训、选拔专业人才突出创新点。

(二)陕北秧歌的实践成效

延安职业技术学院艺术系作为艺术教育教学单位,以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为目标,发挥区域优势,突出专业特点,在课程设置中增设陕北秧歌课程,丰富民族民间舞教学,为建设特色鲜明的专业群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多年来,艺术系与合作企业通过请进来、走出去,以人才资源共享、文艺演出共担、顶岗实习、协议就业等合作形式,增加了校企合作的粘合度。

参加了大量的文艺演出比赛活动,以陕北秧歌为元素编创的舞蹈《那是一个谁》曾荣获第二十八届陕西省大学生艺术节舞蹈大赛铜奖,《再现南泥湾》、《鼓舞生声》、《水墨春韵》、《追赶阳光》等原创作品多次参加延安市春节联欢晚会,通过逆向教学实践提高了学生的表演水平。

五、总结

陕北秧歌在高职院校的传承路径与实践是可持续性发展的,继续发挥高职院校的专业优势,调动师生的积极性,通过实践来传承创新陕北秧歌是高职艺术教学单位的职责与任务。生长在这块土地的文艺工作者们,都应该努力正视这个事实,都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传统,即便是那些曾经非常好的东西,也必须在一种现代的思维方式,现代的文化结构,现代的价值度量,现代的生活态势中去调适、融合、消化后才能重新得到升华。如何将陕北传统的乡土风格与现代人的审美眼光,地域的文化符号与现代观众的欣赏需求,本土的人文情怀与生命意识、世界意识等紧密的结合,是当前陕北秧歌发展急需解决的课题。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实现让陕北秧歌真正走进千家万户,让陕北秧歌这一具有鲜明艺术特性的民族文化继续享誉全国阔步走向世界,让高校的艺术教育单位不断加强质量文化建设,让陕北秧歌形成高效的传承模式和宽阔的传播路径,让我们的下一代成为热爱传统文化,具有民族信仰的接班人。

猜你喜欢
秧歌陕北高职
金湖秧歌的传承和发展
河北画报(2021年2期)2021-05-25 02:06:00
富平村里唱秧歌
昌黎地秧歌
大众文艺(2019年13期)2019-07-24 08:26:42
我的大陕北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活力(2019年21期)2019-04-01 12:18:24
党建地图·陕北
当代陕西(2018年16期)2018-09-13 11:06:04
《陕北的婆娘陕北的汉》
艺术评鉴(2016年10期)2016-05-30 10:48:04
把咱的秧歌扭起来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海峡影艺(2012年1期)2012-11-30 08:15: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