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内涵建设的策略与路径

2020-02-23 05:55梁小红
宜春学院学报 2020年8期
关键词:应用型专业建设

梁小红

(1.福建商学院 财务与会计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1 2.福建商学院 财会智能与服务研究中心,福建 福州 350001)

2018年1月,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到,“当前人才培养类型结构、学科专业结构和知识能力结构还不能完全满足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要求……”[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中也提到“受体制机制等多种因素影响,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在结构、质量、水平上还不能完全适应,……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是当前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要求……”。2019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进一步提出“一大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型转变”的发展目标。为此,教育部通过部门协同、部省合作,持续推动转型改革向政策保障、深度转型、示范引领迈进。学术界也对新建本科院校在校地合作、校企合作、教师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改革、学校治理结构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分析近年有关应用型本科院校研究的文献,大致可归为三类。一是从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科建设的某个角度进行分析,如卢媛媛,冯高,刘金华(2020)[2]分析了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董卫花(2018)[3]分析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期“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王涛(2020)[4]分析了新建本科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途径;邹永祥,吴宗亮(2020)[5]分析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应用转型下深化产教融合的机制;杨盛伟(2019)[6]分析了新建本科院校科研管理工作现状及对策。二是以专业或课程建设为对象进行探讨,如张孔海,王荣荣,李建芳(2020)[7]以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为研究对象分析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邓小兰(2020)[8]以英语专业为对象分析课程的变革与困境;梁胜敏(2020)[9]以法学专业为对象分析法律人才培养路径研究。三是对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整体发展建设做研究,但“整体”的角度各有不同,如宋笑雪,吴粉侠(2020)[10]从确定学校中长期发展规划、创建“政产学研用”的协同育人模式、建立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特色师资队伍、建立有利于自身特色发展的评价体系的角度进行“一流”建设背景下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发展路径研究。魏亚,杨志和(2019)[11]从新建本科院校的建设历程、新建本科院校的类型归属及功能定位对新建本科院校进行研究等,此类综合性的研究文献相对不多。

综上,国内对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问题的研究大多选取其中一个角度,或选取一个专业、一门课程,而对新建本科院校内涵建设的全面分析不足,或者分析的不够全面,且对问题阐述的多,对措施分析的少。因此,本文针对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在内涵建设上存在的各方面问题提出综合改革,有利于弥补此类研究的不足。

一、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内涵特征及其当前普遍存在的问题

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是以培养知识、能力和素质全面而协调发展,面向生产、建设、管理、 服务一线的高级技术型人才为目标定位的高等教育。其基本特征是面向应用、依托应用学科、以培养应用能力为核心、以职业素质和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为重要内容。其内涵建设主要体现在:学校办学与地方经济发展对接;专业设置与地方主导产业对接;人才培养目标与行业需求对接;人才培养规格与工作岗位要求对接;企业参与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强化应用理论、注重技术应用、突出实践教学;人才培养过程体现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科学研究是以解决生产实际问题为主的应用型研究。相比之下,当前新建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内涵建设方面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学科专业无特色,与地方产业结构发展需求匹配度不高。专业设置的适应性与社会需求存在一定的距离,紧贴地方企业升级、经济转型、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学科专业体系不够完善。

2.人才培养“重理论、轻实践”,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不够完善。重理论轻实践,知行分离,使培养的学生从事理论研究功底不深,动手操作上又技能不足。课程体系设置、课程内容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培养路径选择、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等方面,与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还不能完全吻合。

3.科学研究水平不高,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能力低。应用性科研力量不强,为地方政府、区域行业企业提供的科研成果较少,科研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能力低。

4.教研水平低,高水平教学成果少。教学改革整体规划性不够,在教学研究与改革中,形成的可推广应用的成果不多。对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方面的研究偏少。

5.师资队伍“重学历、轻能力”,教师专业实践能力低。忽视教师将理论转换为技术、将技术转换为现实生产力的专业实践能力。制度层面不能有效引导教师进行必须的企业实践,具有专业(行业)职业资格和任职经历的“双师素质”教师数量较少。

6.产学研合作教育不够深入,企业参与合作育人缺乏积极性。产学研合作教育整体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广度深度不够,与企业实质性的合作不多。

7.教学管理精细化程度不够,质量保障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以质量为核心的管理理念尚未确立,教学质量标准体系不健全,质量监控的及时性、有效性、循环闭合过程性和激励与约束机制不够完善。全员性、全方位的质量保障监控仍然不到位。

二、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内涵建设的策略与路径

(一)深化产教融合,打造人才培养的生态环境

应用型本科高校要着力研究应用型人才培养如何与企业共赢,找准与企业的合作结合点、切入点,探索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创新、形成共建产业学院合作模式、共链共生共赢式合作模式。

1.创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体制机制。探讨与企业建立“校地联席会议”,构建校企利益驱动机制、合作项目遴选机制、管理协调机制、评价和考核机制、沟通交流机制等,明确校企双方合作期间的责、权、利,适时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满足社会和企业需求。建立系主任与经理的定期联席会议制度,专业教师与师傅的日常对接机制,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融合机制,促进彼此间沟通和理解。积极寻求企业的支持与合作 ,校企双方共同投资建设实践基地。校企共建双主体实践质量评价和考核制度,对学生的考核从理论型、考卷型及结果型转变为实战型和过程渐进型。

2.建立协同育人机制,共建产业学院。在已有校企合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以校企合作、校政合作、校校合作为主要方式的协同育人机制建设。通过组建产业学院(班)、共建专业等,开展应用型人才联合培养,由校企共同组建理事会,协调教学中的重要事项。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标准,共同完善培养方案,共同构建课程体系,共同开发教材、更新教学内容,共同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共同组建教学团队,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评价培养质量。[12]

3.拓宽协同育人平台,共链共生共赢式合作。通过校企合作建立稳定的学生实训场所,解决师资、场所、教育资源和学校、企业的技术难题,服务于学校的专业发展和企业的转型升级。发挥学校协同育人的传统优势,通过政策倾斜、经费扶持、“筑巢引凤”等手段,吸引一批企业和科研院所与学校共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并利用企业平台资源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激发办学活力,加强专业建设

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要正视专业基础比较薄弱,专业体系不够健全的现状,深入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以体现时代精神和社会发展要求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育观为先导,积极思考和研究符合应用型办学定位的学科专业体系建设思路与对策,广泛深入地宣传应用型办学定位,促进广大教师主动铸造应用型高校学科专业建设思维,充分认识专业转型发展和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形成一致的思想、理念、行动。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应用型大学的基本特征,明确学科专业发展定位,推动学科专业建设与时俱进,增强专业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1.坚持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齐头并进。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多数升本时间不长,如果脱离自身原有的专业优势和育人特色,盲目追求所谓学科建设,必然顾此失彼,因此,要认清学科与专业二者的相互关系,在已有的专业教育基础上提升人才培养效能,促进专业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同时坚持教学与科研并重,教学萌发科研、科研促进教学,提升学科专业建设水平。

2.理顺整体和局部关系,优化教学资源配置。学科与专业的关系,是整体和局部的关系。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要根据当前专业教育发展的需要,做好教学单位的调整重组工作以及实验实训相关教学资源的合理配置。从学生培养方面是否满足社会需求,优质的教学资源是否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两个方面考虑优化配置教学资源。实际运作过程中,坚持以专业发展为出发点,通过调整院系工作,更好地促进专业建设与学生培养相协调,提升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以及设备资源的使用效率。

3.服务产业转型升级,优化学科专业体系。专业结构必须与产业结构相适应,专业才有市场,产业才有发展的保障。优化专业结构,为的是在已有专业资源的基础上,提升专业的内涵和质量,鼓励在现有条件的基础上,去适应产业结构的调整。这种专业结构的优化不只是数量上的增多,更多的是在内涵发展上的提升。要根据地方主导性产业和区域公共服务发展进行专业调整,准确反映时代与市场脉动。通过实施专业体系改革,实现教学资源的科学配置与专业发展品质的提升,使专业教育更好地适应区域产业发展、技术进步和管理创新的需求。

4.主动服务区域经济,培育新专业增长点。随着经济结构转型的不断深入,行业、企业必然对高等学校提出培养符合高新技术产业要求的人才新目标。在区域经济、行业企业、专业建设、应用型院校立体互动的前提下,专业建设要着力分析区域经济格局以及行业企业发展动态。打破学科本位的专业设置,强调专业面向市场、面向行业、适应地方,积极鼓励行业专家参与学校专业建设,确保学校的专业是地方发展所需、是行业发展必备、是学生就业的保障。具体做法是,把握区域政府的发展意愿,深入分析区域政府工作报告、中长期经济发展规划,把脉区域经济的发展动向,在此基础上设置专业和出台发展规划,才能契合区域经济发展脚步,推动专业发展。其次,调研区城发展的人才需求。每年对区域内不同性质的行业、企业进行深入调研,分析结果,对比当前学校专业培养目标与企业要求之间的差距,对比学生的知识和技能与岗位要求之间的差距,聆听已就业学生的建议和意见,紧跟产业发展趋势,谋划具有前瞻性的专业发展规划,不断探索和培育专业发展的新增长点,发展区域社会经济亟需的新兴专业,培养新型应用型人才,形成专业特色,建成特色专业。

5.密切跟踪产业发展,根据周期调整专业规模。通过调研深入分析专业对应的产业所处的生命周期,根据产业生命周期及时调整专业规模。当产业处于成长期时,适当扩大招生规模;当产业处于成熟期时,将主要精力放在专业内涵拓展上,维持现有规模;当产业处于衰退期时,逐步缩小规模,做好专业转型[13]。参照产业周期调整专业规模,在数量和质量上有的放矢地培养人才,使人才培养规模与行业需求相适应。

(三)着力构建专业集群,提升产业发展支撑度

作为一个新的发展平台,专业群建设是一种面向行业企业的“岗位群”建设,是涉及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专业内涵、调整专业格局的一种战略行为和理念。是一种新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应该重视专业交叉与融合,建设结构合理、特色鲜明,与区域产业互动紧密的专业群,实现应用型本科高校专业群与区域产业群的无缝对接。通过专业群的建设,明确专业发展方向,使之更加集中和稳定,提升学科专业群的核心竞争力。

1.组建专业集群,重新构建专业体系。专业群建设的内容主要集中在三个层面:宏观上,专业群建设是对学校专业的整体布局和构建;中观上,专业群建设涉及的是如何构建课程体系以及如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微观上,专业群建设关注的是教学资源、教师队伍和实训基地的建设。专业群建设通常以学校的重点或核心专业为龙头进行建设,这些重点或者核心专业一般具有较长的建设时间,有着完善的教学条件和丰富的建设经验及效果,能够在短时间内整合课程、实训资源和师资力量,形成相对统一的建设目标,进而构成专业体系,带动和促进专业群内其他相关专业的发展。在专业群基础上制定不同的岗位人才培养目标,和有针对性的培养方案,促进专业建设整体水平的提高,形成学校和专业特色。通过“做强、做优、做精、做特”,逐步发展一批具有鲜明特色的专业群,实现专业集群内部相互支撑、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和共同发展,全力提升专业群对区域产业集群的支撑度[13]。

2.坚持能力导向,重组专业群知识体系。不同的职业和工作领域需要不同的人才,这就要求针对不同的职业领域制定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不同人才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体系就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环。应用型本科应该以就业为导向,构建学生的职业能力体系,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在专业群这个专业合作互动的体系中,将学生未来要从事的工作过程重新序化为知识和能力体系,将工作领或知识转换成学习领域知识,服务于培养人才的根本目的,保持专业的活力,进而保证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3.整合专业资源,打造生产性实训体系。一个完整的实训体系包括实训的计划、条件和过程,只有完整的实训体系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积极推行专业之间的合作式互动,实现各种资源的整合,保证构建实训体系的基本条件,实现在专业在内容和形式的突破,真正使职业教育突破传统学术教育的“无形”束缚,最终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协同育人机制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健,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应该进一步明确本科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规格标准,围绕德育为先,应用为本,能力为要的人才培养思路构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体系。搭建“平台共建、联合指导”的实践育人平台,创立“双平台对接,学用创相融”的培养模式,形成“主体多元、方法多样”的评价机制,加快提升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和职业适应能力。

1.加強四个合作,改革校企协同育人模式。按照卓越人才培养标准,全面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探索与实务部门联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新机制,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校政合作、校校合作、国际合作为主要方式的协同育人机制建设。开展应用型卓越人才联合培养,实施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标准,共同完善培养方案,共同构建课程体系,共同开发教材、更新教学内容,共同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共同组建教学团队,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评价培养质量[14]。

2.着力三位一体,提升人才培养适应性。依据本科人才培养要求,突出应用型人才特征,参照国家通用标准和行业培养标准,研究制定学校人才培养标准,形成教学建设和改革的必要依据。广泛开展行业调研,了解毕业生岗位分布和从业能力要求,采用“倒推法”,设置相关课程和实践环节,联合业界专家严格论证,形成价值塑造、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的“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新方案。构建德育为先的素质培养、应用为本的理论课程、能力为要的实践教学“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充分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15]。

3.推动三个融合,强化创新创业教育。探索将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培养贯穿于各个教学环节的有效途径,将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与专业实践教学有效衔接。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坚持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坚持创新创业教育和创新创业实践有机融合,坚持创新创业普及教育和精英培训有机融合,培养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五)打造专业学术团队,建立高水平师资队伍

建设有实力有特色的专业必须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专业建设的核心要素,坚定不移地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创新师资队伍建设机制,有效集聚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团队,形成“高端人才引领,骨干队伍支撑,青年教师跟进”的教师梯队。

1.需求导向,大力引进高水平人才。充分利用地方政府支持本科高校发展的各项政策和专项资金,建立“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专项基金”,提高引进人才待遇,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完善柔性引进人才实施办法,采取“一人一策”方式,引进高层次、高水平专业领军人才和学术带头人。加大行业企业骨干人才引进力度。拓宽人才选聘渠道,积极引进企事业单位、实务部门具有较高学术造诣、实践经验丰富、具备教师基本条件的高水平专业人才来校开展合作教学、研究等。加强对行业企业引进人才的教学能力培训,允许符合条件后申报高校教师资格、评聘高校教师职称。

2.专业导向,培养带头人和骨干队伍。着力培养熟悉产业(行业)发展趋势、在省内或行业内具有较大影响,能驾驭建设、具有较强综合协调能力的专业带头人;通过校企“互聘、互兼”双向交流机制、教学团队合作机制、校行企联合培养教师的有效机制,优先建设骨干教师队伍;发挥不同专业背景和工作经历教师的优势,形成互补,打造一支教学经验丰富、实践能力强,在专业建设中发挥中坚作用的高水平“双师双能”专业骨干教师队伍;实施“中青年专业带头人资助计划”,加大资金投入,定期选拔中青年专业骨干进行重点培养,实行优胜劣汰,提升中青年专业带头人专业与科研水平。

3.能力导向,着力提升教师“双能”素质。坚持能力开发导向,结合专业发展需要和个人需求,开展应用实践能力培训、学历学位提升和学术研究等活动,指导青年教师尽早进行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有针对性地加以培养,促进教师“课程定位、方向定位、成长定位”[15];通过开展教学咨询、教学质量评估、教学研究等活动,不断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能力;完善青年教师导师制相关政策,发挥好资深和骨干教师“传、帮、带”作用,提升青年教师教育教学水平;以教定学,不断丰富教师实践应用能力培养途径和方式,实施“项目培养”计划,鼓励教师进企业,以项目合作的形式开展实践活动,对教师参加的校企双方共同开展的研究项目予以重点资助;与行业企业共建相对稳定的教师实践基地,为教师提升实践应用能力搭建平台;选派教师到境外培训,学习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管理模式、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拓宽教师队伍国际视野;完善教师“双能”素质评价体系,将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评价相结合,完善教师技术应用能力和水平考核评价标准,健全教师社会服务活动与成效评价制度,把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作为重要评价内容,评价结果与教师岗位聘用、培养培训、职称晋升及绩效考核等挂钩;实施“师德建设”工程,将师德师风建设作为常规培训项目,形成长效机制。

(六)积极拓展科研平台,提升服务产业能力

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应以区域产业发展重大需求为导向,充分发挥专业特色和人才优势,精心打造科技协同创新平台,承接重大科研项目,强化科研创新平台对人才培养和服务产业发展的支撑,推进创新驱动。

1.积极承担应用性、开发性研究。发挥院校科研优势,发挥区域经济智库作用,把专业建成区域和行业的科技服务与技术创新基地。积极开展产业结构变化的研究,使研究结果一方面服务地方政府决策,一方面服务于学校专业建设。研究产业结构变化后所需要的新技术、新产品,使学校专业建设走在产业结构变化之前,甚至能引领产业结构在某些方面的转变。

集中力量建设一批重点实验室、重点技术研究中心。通过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完善科研配套措施,实行科研基地与创新平台的开放、共享,使教学与科研相得益彰。确保为从事前沿性、基础性、应用性较强的专业研究提供有效支撑。

加大协同创新项目经费投入力度,建立以科技成果突破、转化和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为导向的科技创新评价体系,实现重大科技成果的突破,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度明显提升。

2.促进“四技活动”取得成效。主动与相关行业企业联合申报高级别科研项目,联合开展项目开发和科研攻关;主动承担政府部门和行业企业的委托课题,为政府决策与社会咨询服务;加强与企业、协会、产业联盟合作,组织科研人员调研、收集、分析企业和市场需求;精心组织专家教授下企业,推动面向行业、企业的技术研发、技术咨询、技术转让、技术培训“四技活动”,重点面向地方中小微企业开展应用服务,实现横向科研项目及经费跨越式增长。

(七)完善质量保障体系,加强教育教学评估

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应在坚持实事求是、以评促建基础上,严格按照评估指标和制度,开展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和专业评估,真正发挥以评促建,以评促改,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作用。通过教学评估,寻找出专业与专业建设的问题所在,进一步推动专业建设和发展。

1.建立标准,完善质量监控体系。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出发,考察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的实际效果,审视教学环节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修正。通过设定量化指标,考察专业建设、课程设置、实践基地建设等方面问题,确保质量监控与评价有章可循。加强教育教学质量管理机构和校院两级教学质量管理队伍建设,进一步发挥院系在质量保障体系中的主体作用,逐步实现“评教分离”。完善由专门机构(政策、制度、数据处理及反馈)→二级督导(质量管理主体作用)→教师信息员(收集对学生学习质量及管理部门服务质量的意见)→学生信息员(收集学生对学校教学及服务的意见)组成的“四层”质量监控体系。完善课堂教学评价参与体系。深入开展毕业生评教、学生网上评教活动,完善课堂教学公共参与体系建设,形成学校教育课程和任课教师教学能力的整体评价。

2.推行诊改,加强教育教学评估。树立“对学生负责、替专业把脉、向规范要质量、以特色求发展”的评估理念,加强教育教学自我评估,坚持“形成性评估与诊断性评估相结合,专业自评与学校他评相结合,咨询与研讨相结合”的评估原则,持续开展本科专业校内评估,引导各专业整合包括政府、学校、用人单位、校友、专业认证机构、中介评价机构等各方资源,联合开展从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大纲)→实施过程→毕业质量的全程性评估,为学校教学质量持续改进与提高提供决策依据。针对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不同发展阶段,对教学进行全面的摸底,寻找教学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建立整改机制,结合行业专家的评估和人才市场的实际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整改。

3.运用数据,完善质量报告制度。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建设质量管理平台,改进质量管理手段,实现质量网络管理。充分发挥数据平台在质量监控中的重要作用,加强人才培养状态数据采集与分析,建立和完善学校教学质量周期性报告机制,通过数据采集和对比分析,从横向角度寻找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通过不同年份、学期的数据对比,从纵向维度检验教学改革的效果。逐步加强状态数据在教学改革、行政决策、内部治理、教学改革、年度报告中的基础性作用。

(八)创新专业文化模式,提升学生人文素质

学校办学历史中的价值积淀熔铸成了大学文化,专业本身倡导的价值理念、建立的知识体系、培育的能力范畴及对相关从业人员精神风貌、行为规范的要求催生了专业文化。专业文化是包罗物质、精神、制度及行为等要素在内的有机整体,像“一只看不见的手”,通过专业价值渗透,个性特征释放,有利地推动专业素养形成,因此,专业文化在人才培养、专业发展、大学文化等方面发挥着强大的教育功效和举足轻重的作用。专业文化的载体包括理论层面的专业知识和能力体系,也包括实物层面的实验实训设备场所。应用型本科自身的特点,决定了专业文化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要求专业文化建设和未来学生面向的职业岗位特征、职业技能培养、职业人文素质的养成紧密结合。

1.融合企业文化,创新专业文化。学生只有在真实的企业文化氛围中,才有可能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用的技术,才能具备真正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校与企业对接,引进企业的文化和技术,正是让学生在“企业生态”的真实情境中检验自己所学,具有很强的实效性。要融合企业文化首先应该在学校形成凝聚机制,让学校的环境、设施、实验实训基地都能体现出企业特色,营造富有企业感的整体环境和氛围。融合企业和学校的文化,形成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战略观、价值观和发展观,进面创新校园文化,这样的校园文化有着浓厚的企业氛围,学生在其中能感受到具有企业特色文化的教育,领悟到的是企业的管理氛围和文化内涵。

2.重视课程文化,打造实训文化。校园文化最大的依附点在于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课程文化,要发展这一文化,首先要用企业化的视角去观察和发展物化形态的课程文化,应积极将企业文化和物质形态的课程文化建设相沟通、融合、让学生在就业时顺利实现由学生到职业人的转化。教师应有意识地将团队意识、责任意识、敬业精神、诚信精神、成本意识、安全意识、创新意识等职业道德的内容渗透到教学内容中,将企业真实职业岗位的知识、能力和要求融入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文化的独特性更多地体现在其实训文化中,而实训文化是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校园文化与行业企业文化在相互融合的过程业形成的新文化,兼具学校文化的保守和企业文化的开放,在实际建设中不会受到空间范围的过多限制。

“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之年,是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开局之年,是教育系统深入实施“奋进之笔”,攻坚克难、狠抓落实的重要一年。[16]如何进一步深化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实现高等教育内涵的跨越式发展,是一项长远而又极具重要意义的任务,更是我们高校人才培养义不容辞的责任担当。

猜你喜欢
应用型专业建设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