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五重维度

2020-02-23 05:55王坤丽
宜春学院学报 2020年8期
关键词:现代化特色时代

王坤丽

(南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 300350)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紧接着,报告用“三个意味着”阐述了新时代的伟大意义,用“五个是”详细界定了其内涵和定义。不仅如此,报告还从多方面多角度宣示了“新时代”的到来,如“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新时代党的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方略”等等。据相关统计,“新时代”这一词在报告中共出现35次,其中有3次是出现在小标题中。由此可见,“新时代”是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出现频率极高的一个词,“可谓是十九大报告中最闪光、最引人注目的热词”[1]。鉴于此,我们不禁思考新时代究竟从何而来?党的十九大报告又是基于何种依据做出此判断的呢?换句话说,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判断究竟有哪些理论与实践根源呢?厘清这一问题,对于进一步理解和认识新时代,对于深刻领会和把握党的十九大精神,对于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无疑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正基于此,本文尝试着从理论维度、历史维度、现实维度、未来维度和世界维度这五方面出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论断进行分析和阐述,以期科学揭示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理论渊源、历史依据和现实基础。

一、从理论维度看,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促成了新时代

时代是一个具有特定含义的术语,它一般以经济、社会、政治及文化的发展状况为划分依据。新时代更是一个具有特定意指的“重词”,它一般以发生重大而突出且关系到全局性、长远性的变化为划分依据。基于此,我们认为是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促成了新时代。然而,有些人并非这样认为,其把新时代的到来完全归因于伟大思想的出现,殊不知,这其实是认识上的一种误区。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分析,我们可以很好地驳斥这一观点。众所周知,马克思恩格斯作为无产阶级革命的导师和领袖,是人们公认的伟大思想家,他们所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可以说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但我们在谈到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时,并没有因此说世界进入了一个新时代,究其原因,是因为当时社会主要矛盾并没有发生变化。20世纪70年代末,在总结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并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然而,就是这一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伟大时期,我们仍以“改革开放新时期”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来指代它,其中原委,就是因为改革开放并没有改变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相反,它只是对党的八大中所提出的矛盾的进一步确认和肯定。再来看党的十八大至党的十九大这一期间,国内学者基本上是用“新时期”或“新阶段”来指称,其中的原因就是我们还未从主观上认识到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

当然,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进程中,也出现了由于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而进入一个新时代的情况。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由自由竞争进入到垄断阶段,他们为了争夺殖民地和世界霸权,展开了激烈的斗争,并最终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战争又引发了革命,面对资本主义列强的不断侵略,无产阶级开始通过革命予以反抗。由此,世界面临的主要矛盾就成为宗主国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以及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基于这种认识,许多学者作出了“20世纪初,世界历史进入了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的判断,并将产生于这一时代的列宁主义称作“帝国主义时代的马克思主义”。而这里之所以用了“新时代”,其根本原因就在于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战争与革命成为了时代主题。随着矛盾与主题的改变,我们自然而然进入了一个新时代。

改革开放后,党和国家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并于1981年重申了党的八大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论断。但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两方面都发生了较大程度的变化。一方面,就生产力而言,我国生产力摆脱了原有的相对落后的局面,在总体上显著提高,许多技术也不断取得突破开始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另一方面,就生产关系而言,人民逐渐由追求以往的单一物质生活转向追求更高层次更加多样的美好生活。无论是在精神文化方面,还是在生态环境、公平正义等方面,人们都表现出了极大的需求与向往。正基于此,党的十九大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那么,伴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必然会对党和国家的工作提出许多新要求,如果还停留于过去的认识,那必然会阻碍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从而贻误时机,丧失来之不易的发展机遇。基于此,党的十九大在认识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基础上,做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政治论断。当然,这一论断也确然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得到了强有力的证明。因此,我们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决不是什么逻辑推演,也不是什么主观判定,而是由社会主要矛盾的客观变化决定的”[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新变化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3]

二、从历史维度看,中国共产党人的长期奋斗奠基了新时代

党的十九大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由此可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长期奋斗的结果。正如习近平所指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新时期开创的,也是建立在党长期奋斗的基础上的,是由党的几代中央领导集体团结带领全党全国人民历经千辛万苦、接力探索取得的。”[4](P73)这就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每一步发展,都建立在前一个历史时期的基础之上。从这点来说,即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十八大以来中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但这一历史方位同样建立在前人所取得的重大成就的基础之上。在这其中,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尤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结束了中华民族100多年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屈辱历史,带领中国人民完成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两大历史任务,从此,中国人民站了起来。随后,毛泽东又领导中国人民开辟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拉开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序幕。在这一进程中,毛泽东还创立并完善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如创立了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等等,为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制度保障。不仅如此,毛泽东还领导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建设,在实践中形成了一系列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如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及主要矛盾的阐述、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论述及关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思想等等,这些都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和理论准备。因此,“不论是从历史实践上还是从理论逻辑上说,毛泽东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奠基者、探索者和先行者”[5],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辟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从思想上拨乱反正,力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总结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方面转移工作重心的重要指示,作出大力推行改革开放的重大战略决策,社会主义新时期的篇章由此开启。与此同时,面对建设社会主义进程中出现的若干问题,特别是诸如社会主义的本质、发展阶级、发展动力及战略步骤等问题,邓小平给予了明确而深邃的回答。正是在厘清上述一系列事关社会主义发展大局问题的基础上,邓小平带领人民开辟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之路。正如党的十四大所指出的:“邓小平同志是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他尊重实践,尊重群众,时刻关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善于概括群众的经验和创造,敏锐地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和契机,……,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做出了历史性的重大贡献。”[6](P13-14)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国内外政治风波、经济风险和自然灾害等严峻考验面前,从容应对、不负众望,始终坚持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不动摇。与此同时,着眼于发展机遇,创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的总布局,不仅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捍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还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推向了21世纪。党的十六大后,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面对国内繁重艰巨的改革任务和国际复杂多变的环境,紧紧抓住重要战略期,创立了科学发展观,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四位一体”总布局,并先后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思想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成功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由此可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长期奋斗、接力探索所取得的。在这一进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特别是综合国力从1978年的3645亿元上升到2011年的471564亿元,年均实际增长9.9%。与此同时,政治、文化、社会及党的建设等方面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进入新时代与这些成就是分不开的。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这些伟大成就的基础上继往开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到一个全新发展阶段,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三、从现实维度看,十八大以来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催生了新时代

如果说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长期努力所取得的重大成就奠基了新时代的话。那么,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所取得的全方位、开创性的成就及深层次的、根本性的变革,则催生了新时代。基于此,我们可以认为,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历史性新变革标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3]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是党和国家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在这五年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秉持“为人民服务”的政治理念,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政治勇气和“功成必定有我”的使命担当带领亿万人民开拓奋进,开展了一系列重大历史性变革,取得了一系列伟大成就。一是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新常态且逐渐向质量效益型经济转变,在经济总量上追求持续稳定增长,在经济质量上寻求良好向上发展,在经济结构上谋求不断优化升级。2019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初步核算为990865亿元,相比去年增长近6.1%,稳居世界第二位。二是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在全方面整体发力、多领域协同突破、深层次系统推进的强大改革合力下,我们围绕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展开行动,闯急流、啃硬骨、破藩篱,在一些关键领域和重难点问题上取得了突破性成果,进一步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发展。三是民主法治建设迈出重大步伐。党的领导体制机制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民主不断发展。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深入推进。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也不断取得实效。四是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基于惠民政策的落地及脱贫举措的施行,我国近6000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人民生活质量进一步提升,尤其在教育、就业、保障体系及医疗卫生等方面享有更多实惠,人民幸福获得感显著增强。五是全面从严治党成效卓著。党内存在的宽松软现象得以转变,腐败现象得以遏制,选人用人状况得以改善。同时,党的领导全面加强、党员干部的政治信念和政治能力显著提升,党内法规制度体系逐渐完善。不仅如此,在思想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军队建设、港澳台工作及外交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进展。这些成就变革之深、力度之大、范围之广,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史上、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都是前所未有的,其推动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除现实性的伟大成就外,催生新时代产生的还有十八大以来所取得的理论创新成果。众所周知,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面对国内外发生的新变化和新形势,坚持以问题为导向,提出了一系列新论断和新理念。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这些新论断和新理念被命名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历史地位看,这一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对党和国家的长期发展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从内容体系看,这一思想涵盖面广,涉及到党和国家发展的方方面面。由此可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也为新时代的到来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综上所述,十八大以来,理论与实践两方面的创新促使了中国社会发生历史性巨变,不仅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这两个基本环节实现了一定程度的规范,上层建筑领域也不断得以完善和发展。在这些成就的基础上,我国社会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特征,诸如执政方式和治国方式的转变、发展方式和发展理念的转变、发展水平和发展要求的提升等等。这些都表明十八大后中国社会的发展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四、从未来维度看,新的历史使命呼唤了新时代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梦寐以求的夙愿,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将这一梦想作为奋斗目标,并带领人民为此不懈努力。早在新中国成立前夕,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就提出了把我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实现国家现代化的构想。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现代化问题展开了更多的探讨。1954年9月,周恩来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明确提出要实现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和国防的四个现代化任务。在周恩来四个现代化的基础上,毛泽东于1957年3月提出工业、农业、科学技术、国防四个现代化。随后,在1963年的中央工作会议上,毛泽东又提出了分两步走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伟大构想。根据这一构想,周恩来在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作了精准的表述,即“第一步,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7](P439)。这样,不仅明确提出了四个现代化的具体含义,而且还形成了分两步走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社会主义现代化问题又进行了一系列的新思考,最终在党的十三大上,明确提出了“三步走”发展战略,即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在这基础之上,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新的实现要求,在党的十五大上将邓小平“三步走”战略的第三步具体化了,即提出了三个阶段性目标:21世纪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到建党100周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21世纪中叶建国100周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随后,在党的十八大上,以胡锦涛总书记为代表的党中央提出了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党的十八大以来,着眼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问题又做出了新的思考和判断,这种安排在党的十九大上得到了集中的体现。党的十九大指出,从现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基于此,习近平同志提出要举全国之力,实打实地执行各项战略,既要狠抓重点问题,也要强化薄弱环节,力求圆满完成攻坚任务,建成更高质量的小康社会。与此同时,在党的十九大上,习近平同志不仅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中国共产党新的历史使命,而且在报告中还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发展战略做出了安排。正如他在报告中所指出的,从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可以分两个阶段来安排,即第一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从上可知,在党的十九大到党的二十大期间,两个百年目标发生历史性交汇。第一个百年目标就要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即将开篇。这也就意味着,我们一方面不仅要完成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各项要求,而且在此基础之上,我们还要根据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统筹推进“五位一体”建设,坚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等等,从而确保到2020年建成能得到人民认可的且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小康社会。另一方面,我们又要乘势而上,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使命呼唤时代,在历史交汇期所形成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使命无疑呼唤着新时代的到来,而这个时代就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同时也是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

五、从世界维度看,对国际局势的正确判断和科学应对支撑了新时代

虽说“新时代”特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历史方位,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中国标志,但其形成也离不开当今世界所处的形势。因此,在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的问题上,切不可忽略其国际因素。

当前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尽管贫富分化、网络安全、地区热点问题、恐怖主义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蔓延,但这并没有改变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特别是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各地区之间的联系愈发紧密,人类共同命运逐渐显现,世界各国相互交流、携手同行、共谋发展已成为国际共识。对此,习近平指出:“什么是当今世界的潮流?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8](P266)随后,他又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和平与发展的主题没有改变,而且也不可能改变。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习近平进一步指出:“今天的人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有条件朝和平与发展的目标迈进,而合作共赢就是实现这一目标的现实途径。”[8](P274)因此,在习近平看来,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是不可逆的,唯有坚持合作和共赢,才不会被时代所淘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才提出了一系列切合时代主题的新思想新理念新战略。可以说,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所取得的重大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当今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因此,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大环境,它为新时代的到来奠定了坚实的环境基础。

不仅如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对当前国际局势做出整体的判断后,也不回避国际社会存在的问题,而是进一步思考应对之策。正如他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演讲时指出的:“当今世界充满不确定性,人们对未来既寄予期待又感到困惑。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这是整个世界都在思考的问题,也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9]党的十八大以来,着眼于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我们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发展理念,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与国际伙伴深化交流与合作,努力为解决人类社会问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一方面,面对21世纪人类社会存在的诸多问题和挑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吸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提出了“只要秉持包容精神,就不存在什么‘文明冲突’,就可以实现文明和谐”[10]。不仅如此,习近平还多次在国际讲话中强调各个国家应该在发展中寻求最大公约数,在不断实现各自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获得双赢局面,如 “一带一路”峰会的成功举办、丝路基金的顺利运行、医疗援助的扎实推进等都充分彰显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道路。与此同时,我国还积极主张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努力推进全球治理变革,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等等。正是得益于对国际局势的科学判断和对国际问题的冷静处理,我国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进一步提高。也正基于此,党的十九大将这个新时代定位为“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

由此可知,当今和平与发展的国际环境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而同时我国近年来在外交上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以及国际地位的显著提升,又为新时代的到来准备了条件。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中国共产党正确认识、科学应对国际环境的结果[11],也正是在科学把握及应对当今世界潮流的过程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猜你喜欢
现代化特色时代
边疆治理现代化
特色种植促增收
中国现代化何以起飞和推进
——评《中国现代化论》
完美的特色党建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
武器装备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