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对新闻传媒业双重变革分析

2020-02-23 04:59贾静杰
数字传媒研究 2020年6期
关键词:信息

贾静杰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四川省 成都市 610071

互联网的发展使得人机互联、人人互联、万物互联的理想状态成为可能,在人机、人人、物物互联的过程中将产生大量的信息以保证彼此间互联状态的持久化、高效化、科学化,而这一互联过程产生的巨量信息便是大数据的主要来源。大数据的诞生和发展为新闻传媒适应互联网冲击创造了一定的便利条件,并且在新闻理念和新闻实务等方面改变着新闻传媒行业生态。

一、大数据的概念及特点

(一)大数据的概念

麦肯锡公司在大数据研究报告中将大数据明确定义为“用大小超出常规的数据库工具获取、存储、管理和分析能力的数据集”,这表明大数据中的数据概念与传统意义上的数据有显著差异。传统意义上的数据通常是基于小样本统计进行统计学意义上的推测和归纳,是一种以小见大的估测模式,而现代意义上的大数据则对统计全体中的每一个体进行数据获取、存储、管理和分析,其实际统计量远大于传统意义上的数据统计量。传统意义上的数据与大数据数据量的巨大差异性使得后者的现实指导意义更为显著,数据量高覆盖、大范围、巨详实的特点为其在包括新闻传媒在内诸多行业中的应用赋能。

(二)大数据的特点

大数据呈现大量性、多样性、高速性、价值性的特性。用户在使用网络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数据信息助推网络数据量呈指数增长,海量增长的数据倒逼其信息收集的能力和方式的不断革新。同时,传媒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信息呈现方式日益多样化。图片、音频、视频等媒介的出现助推信息表达载体迈向多元化,激发媒介用户个人意见的表达和多样化个人信息的生成,数据载体和个人信息内容的多元化极大丰富了数据的内在价值。此外,网络的发展为信息获取提供了更为便利的路径。传统意义上的数据统计需要相关工作人员从各样本中逐一获取信息,信息主体呈点状的分散状态,增加了信息获取难度。大数据时代下的海量信息则被集中储存于固定数据库中,依据特定算法逻辑加以排列,相关人员只需通过算法制定的数据抽取模型即可获取所需信息,避免过多信息获取的能量消耗。数据的巨量化提升数据分析的科学性,数据的多元化增强数据类型的丰富性,获取的便捷化提升数据分析的高效性,三者融合确保大数据的内在应用价值。

二、大数据时代新闻传播的理念革新

(一)转向数据优先的思维方式

大数据时代对新闻从业者及相关机构的技术要求越来越高,强化自身数据优先的思维以顺应大数据时代的发展要求至关重要。

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为传统媒体拓展新闻获取渠道、丰富新闻资源和内涵提供了无限可能,加之传统媒体长久以来积累的较强公信力和认可度,其社会守望功能将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当然,对于具有先天技术优势的新媒体而言,进一步强化数据优先的思维方式将更好地助推自身技术优势的发挥。在具体实践中,新媒体应深挖并作智能化分析,这将有助于大数据价值的发挥,并在此基础上借助传统媒体的公信力和社会资源,优化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合作机制,共同推动大数据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应用。

(二)转向服务为本的工作态度

新闻传媒业的目标是准确、及时、高效地传递社会信息和紧急事件,以保证大众及时掌握社会动态和发展趋势。基于此,传媒业是一项具有高度社会性和公共性的行业。与此同时,大数据的最大价值在于从数据中初探社会的发展现状和基本走向以期实现服务社会的现实功能。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新闻传播业和大数据技术具有较高的契合度。

在数据资源呈井喷之势的当下,媒体要想发掘具有较高价值的新闻需要坚守服务为本的宗旨。在具体实操中,媒体平台应赋予用户对推送方式和推送时间的权限设置,将新闻获取权限一定程度上下移至受众,从而做到人使用技术而不是技术管控人。其次,媒体应在法律和用户允许的范畴内对用户的行为数据加以搜集和分析,在此基础上最大程度地满足用户使用需求,以用户可接受的方式和时间向用户推送所需要的内容。基于此,从技术下沉和需求满足两个角度切实保证大数据技术和传播内容服务于受众。

(三)转向预测走势的创作观念

大数据技术的应用能够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对事件的现实影响和发展趋向加以客观判断和评析,一定程度上避免因媒体工作者个人视野的局限性带来报道失真。

事件的走向往往带有较强的不确定性,其背后复杂的逻辑关系会扰乱新闻从业者的思维。大数据可以有效辅助媒体工作者搜集海量信息并依据时间脉络和事件发展逻辑判定事件走势,以期为公众提供前瞻性的信息和决策依据。与此同时,新闻从业者可依据大数据及时掌控舆情走向,基于对网民评论和意见表达等信息的把控、分析及时了解大众对社会热点事件的基本态度,从而通过信息发布和深度报道等方式引导社会舆论。在传统媒体资源优势和新媒体技术优势的双重效力下,大数据时代下的新闻报道将向“事件报道+客观预测”模式深度推进,增强媒体社会服务意识的同时强化了预测能力。

(四)转向数据共享的责任意识

各媒体机构相继建立自己的云数据平台和网络框架,将数据隔绝于某一平台内部。大数据时代下,用户使用过程中产生的多样化信息数据使单一媒体难以探知信息数据的全貌。

数据的隔绝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新闻传播领域对数据的应用,故而媒体应在保持可行性基础上坚持以开放的态度处理数据,使其在更新、流通等环节实现数据效用和彼此利益的最大化。媒体主要职责是及时向社会公众传达新闻信息及社会动态,各媒体应通过数据共享促进合法数据的正常使用。与此同时,媒体数据是用户日常使用过程中生成的个人数据集合,用户数据生成的目标并非是欲将其归于媒体独占,其初始目标是推动自身的使用体验更加便捷和有效,所以用户授权媒体搜集数据的初始目的是实现数据价值的最大化。基于此,各媒体应构建起数据共享、开放共赢的新观念。

三、大数据时代新闻传播的实务革新

(一)新闻线索由被动获知向主动搜集方向发展

传统意义上新闻工作者搜集、获取新闻信息的方式多为被动获取,但媒介技术和通信设备的更新使大量民意和社会热点事件汇聚于网络空间,“两微一端一抖”等媒体逐渐发展为新发事件的曝光地并逐渐成为信息数据的海洋,使记者化被动为主动搜寻新闻目标。

相关数据表明,互联网一天产生的数据量可以刻满3.79 亿张光盘,且信息增长速率逐年递增。由此可见,在数据激增的当下,记者单纯依靠爆料或自身力量获取新闻线索将难以适应社会现实。大数据时代,计算机可借助爬虫等技术集中搜集分散于互联网各个角落的新闻信息,再依据相关计算机模型对网络信息加以筛选以实现信息的去粗取精。当前国内诸多主流媒体都已进行了相关尝试,如新华社、人民网等新闻机构相继建立自己的数据库或以合作的形式与其他新媒体公司共享数据库。山西报业、南方报业集团等地方新闻媒体则与互联网公司合作,在其技术优势和自身专业优势的合力下推动媒体适应大数据时代的发展。基于此,大数据技术催生新闻线索搜集方式由被动获取向主动获知迈进。

(二)新闻采写方式由人为主观向人机协同方向迈进

鉴于专业基础、学科经验和新闻兴趣等因素影响,不同新闻记者的新闻敏感度有显著差异。大数据技术通过对高价值新闻线索的分析和筛选,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将获取的新闻线索依据记者特长进行针对性分配以适配于新闻记者的个体差异。可以说,大数据与其他相关技术结合将推动更具适应性的新闻采写方式的生成。

对于春运、新年贺词等周期性事件的稿件,大数据技术可将时间、地点等差异性要素摘取并与过往稿件统合分析,借助人工智能技术自动完成新稿件撰写工作。当前,今日头条等媒体已将机器人写作应用于新闻工作以提升新闻写作效率。此外,大数据技术可将深藏于事件背后的深层信息进行挖掘。在深度报道时,编辑和记者的背景资料准备时间常多于新闻写作时长。传统工作方式的短板正是大数据技术发挥功效的场域。大数据技术与人工智能的结合可提供详尽的新闻背景资料,并依据特定数据判断深度报道方式。可见在大数据技术的辅助下,新时代的新闻工作者将有效突破传统工作模式和自身局限性,促使新闻写作朝更加高效化、技术化方向迈进。

(三)新闻内容发布由劳力重复向人力节约方向更迭

版面编排的目标是将其以合适、美观的方式展现于读者面前以期为读者提供视觉享受。排版和文字校对等工作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具有机械性,大数据技术的诞生可将人力从规则性、重复性的繁杂工作中解放出来。

排版工作带有一定规则,版面大小、文字篇幅、标题设置等均以特定方式组合排列。新闻工作者可将现有规则和版面数据输入电脑,通过内置版面分析软件和数据搜集库内在分析机制进行深度分析,以获取一套更具操作性和适用性的排版内置逻辑。与排版一样具有相似重复性工作的还包括文稿校对,优秀的文稿校对员不仅要耐心、细心,还需具有扎实的语言功底和知识储备。2013年,英国卫报首次使用自动排版技术,降低了人力成本和工作效率,具体操作为计算机在设定好校对规则后,通过对固有文本的内在分析和相关计算规则的制定,识别修正语法错误、非规范性用语、错字漏字等一般性错误。综上可知,大数据技术出现将新闻内容发布中的一部分新闻工作者从重复性的繁杂劳动中解放出来,为新闻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四、结语

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为传媒业带来新的机遇和变革并深刻影响着新闻传媒行业的每一环节。从理念层面上来说,大数据时代下数据的价值由统计行业逐渐引流至新闻传播行业,为后者带来巨大的理念冲击,其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数据优先的思维方式逐渐形成,二是服务为本的工作态度逐步确立,三是预测走势的创作观念愈发重要,四是数据共享的责任意识渐已明确。从实务层面上来看,大数据技术革新了过往的新闻生产流程,将其推进至更为适应互联网时代的路径之中,具体表现为新闻搜集方式由被动向主动获知迭代、新闻采写逐渐被人机协同替代、内容发布向人力节约方向迈进。两个维度的变革将推动新闻传媒行业向更为完善化、技术化方向迈进。

猜你喜欢
信息
订阅信息
展会信息
信息超市
展会信息
展会信息
展会信息
展会信息
展会信息
信息
健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