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女安妮追求自我实现之路
——马斯洛人本主义心理学视域下的《绿山墙的安妮》

2020-02-23 00:08
关键词:瑞拉山墙维利

宋 彦

(上海健康医学院 外语教学部,上海 201318)

《绿山墙的安妮》是加拿大著名女作家露西·莫德·蒙哥马利的代表作。该作品创作于1904年,是安妮系列小说的第一部,也是最有名的一部。小说主要讲述了小孤女安妮被收养后,在家人、朋友和老师的关爱中积极进取、战胜困难的感人故事。作品问世以来被译成50多种文字,在全世界广泛流传。红头发的小姑娘安妮已经成了英语世界乃至全球的经典文学形象。

已有很多学者分别从女性主义、浪漫主义、教育与宗教、生态批评等角度研究分析该作品,主要考察了作品中的青少年成长、身份意识、生存及宗教等主题。也有一部分学者对作品的浪漫主义特点、体裁、不同译本比较作了相关研究。笔者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视角出发,运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剖析安妮的成长过程及其对自我实现的不懈追求。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人的尊严、价值和创造力,把人的本性的自我实现归结为潜能的发挥。人本主义心理学主要包括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罗杰斯自我理论等。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是分层次发展的,把人的各种需要从低到高排列在一个层次序列的系统中。人的最迫切的需要才是激励人行动的主要原因和动力。人的需要从外部得到满足后,还要逐渐向内在得到满足转化。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有两种版本:一种是常见的五大需求层次,这些需要由低到高分别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第二种是更为详细的七大需求层次理论,比第一种增加了认知需要和审美需要。《绿山墙的安妮》主要讲述了安妮从11岁到16岁的生活经历,这一时期是个体学习知识、认知世界的重要阶段,认知需求显得尤为突出。此外,安妮是一个有着极强审美需求和极高审美能力的女孩,审美需求对安妮来说也非常重要。她生活的绿山墙和安维利风景优美,小说中随处可见对自然环境的诗意描写,其中很多美景的描写都是从安妮的视角来完成。基于上述原因,笔者将采用马斯洛的七大需求层次理论,突出强调安妮的认知需要和审美需要。

作家蒙哥马利在《绿山墙的安妮》中描述了安妮的成长之路,绿山墙的生活满足了安妮在成长过程中的基本需求,而安维利美丽的自然环境让安妮的成长富有诗意和美感,甚至获得了神秘的高峰体验;另一方面,安妮自身不懈的努力让她逐渐融入安维利社区,获得了人们的爱与尊重,形成了高尚的个性品质,更加坚定地追求自我实现。安妮追求自我实现的过程让人读之愉悦、振奋,这也是《绿山墙的安妮》具有持久文学魅力的重要原因。

一、生理需要与安全需要

安妮的父母非常贫穷,“穷得像教堂里的耗子一样”[1]37。安妮出生时就先天不足,营养不良,“瘦得只剩下皮包骨头了,只剩下了一双眼睛”[1]37。出生仅三个月,父母相继死于热病。安妮最初被托马斯太太收养,但是“她也很穷,还有个酒鬼丈夫”[1]37,“我和他们在一起生活到八岁,我为他们看孩子,他们中有四个比我小,我得带一群小孩子呢”[1]37。丈夫死后,托马斯太太无力抚养安妮,安妮又被哈蒙德先生收养,但他们家有八个孩子,“我抱孩子都抱得快累死了”[1]37。哈蒙德死后,安妮被送到了孤儿院。从安妮悲惨的身世,我们可以看出,她最基本的生理需求都没有得到很好的满足。她是一个孤儿,先后为两个贫困家庭照顾十多个孩子勉强维生。她没有吃过有营养的食物,穿的是又小又紧又难看的裙子,她寄居在孩子众多的贫困家庭,“在一块四处全是树桩的空地上住着”[1]38。安妮渴望有一个家,这个家是情感和爱的归属,更重要的是保障安妮的基本生存条件,为她提供最基本的衣食住行,所以,当玛瑞拉打算把安妮送回孤儿院时,安妮的彻底崩溃让人深为同情:“我应该知道没有人真的想要我!”“要是您是个孤儿,来到一个您认为是家的地方,却发现人家因为你不是个男孩不想要你,您也会哭!这是我身上发生过的最大悲剧。”[1]23读者和玛瑞拉一样,在了解安妮的悲惨身世后,对她心生怜悯,因为安妮可能再次被一个“长着泼妇似的脸”的女人收养,她的“丈夫是一个可怕的工人和马车夫,被她解雇的女仆们人人都在说她暴躁和小气,还有那一屋子无礼好斗的孩子”[1]42。最后,刀子嘴豆腐心的玛瑞拉决定收养安妮,这让读者们松了一口气。可怜的安妮,再也不用过颠沛流离的生活,她的衣食住行终于有了着落。小说中,作者着重描写了绿山墙内部和周围的环境,同时还描写了安妮的房间。除了描述安妮居住的环境,作者还用了大量笔墨描述玛瑞拉为安妮添置新裙子的过程。简言之,马修和玛瑞拉满足了安妮最基本的生理需求。

被玛瑞拉和马修收养之后,安妮的安全需求也得到了满足。安全需要比生理需要更高一级,温饱之后人们通常会产生对安全的渴望。托马斯太太家庭贫穷,儿女众多,丈夫是个酒鬼。酒鬼酗酒打人是家常便饭。充满暴力的家庭不会让安妮有多少安全感。第三个可能收养安妮的家庭,连玛瑞拉都觉得“让她来虐待似的对待这孩子良心上很不安”[1]42。11岁的安妮需要安全感,多年寄人篱下的生活让安妮自卑敏感、缺乏安全感,很会察言观色。和马修的短暂相处中,她能敏锐地感觉到马修心地善良,安全可靠。当玛瑞拉说“马修果然是个可笑的人”,安妮反驳说:“我觉得他很让人疼惜,他富有同情心。”[1]32在安妮的成长过程中,一共发生过两次危及人身安全的事故:一次是安妮接受同伴的挑战,自告奋勇爬上屋顶,结果却从屋顶摔了下来;第二次是安妮和同伴在河边演戏,安妮躺在小船上顺流而下,差点溺水。安妮争强好胜和浪漫不羁的性格是造成两次事故的主要原因。总体来说,绿山墙和安维利,不论自然环境还是社会人文环境,都为安妮提供了安全的生存空间。

二、爱与归属的需要

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爱与归属的需求属于较高层次的需求。当一个人最基本的生存问题解决后,情感上的需要就会突显出来,他会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与尊重,渴望爱与被爱,寻找自己在情感上的归属感。爱与归属的需要也叫社交需求,是指个人渴望得到家庭、朋友、团体、同事等的关怀爱护,是人类对亲情、友情、信任、温暖的需要。安妮是一个极度缺爱的孤儿,她不仅没有父母的关爱,也缺少来自兄弟姐妹的关怀。曾经收养她的两个家庭,只是把她当作廉价童工对待,并不关心她的成长。安妮被玛瑞拉和马修收养意味着她离开原来的生长环境,进入了一个新环境。作为外来者,她渴望被接纳、被关爱,迫切需要在新环境中找到归属感,这种归属感不仅来自家庭,也来自社群。

绿山墙的马修和玛瑞拉扮演着慈父严母的角色。安妮天真烂漫,天生是一个话匣子;而马修不善言辞、惧怕和女性相处,却是天生的好听众。马修和安妮都非常善解人意,纯真善良。马修为安妮带回来她从未吃过的巧克力糖;知道安妮特别想要一条有泡泡袖的裙子,嘴拙腼腆、害羞至极的马修竟然去给安妮买裙子。这个60多岁的男人给予安妮的是慈祥无言的父爱。玛瑞拉是一个务实能干、少言寡语的老处女。一开始,她嫌弃安妮耽于幻想、喋喋不休,“我认为你最好控制一下自己的想象力,安妮,你都分不清楚现实和想象了”[1]44。当安妮问玛瑞拉:“您从来没想象过那些和实际不同的事情吗?”[1]53玛瑞拉回答:“没有。”[1]53虽然玛瑞拉务实寡言,安妮浪漫喜欢幻想,但是玛瑞拉和安妮也有共同点:她们都来自社会底层,都需要自食其力。玛瑞拉做家务是一把好手,把绿山墙管理得井井有条。她教安妮做各种家务,教安妮祈祷,在生活、社交和精神上引导安妮成长。

除了为安妮提供温暖安全的家庭生活,马修和玛瑞拉还给予安妮更为珍贵的礼物:教育。马修和玛瑞拉收养孩子的初衷是要个男孩,好帮助马修干活。“要让我带着你,你必须表现好点、乖点、聪明点、恭敬点,我可是希望你值那些养你的钱”[1]43,这是布莱维特要收养安妮时说的话。布莱维特的意思很明显:收养安妮可以,但安妮要多多干活,才能让收养家庭觉得物有所值。之前收养安妮的两个家庭也是让安妮终日劳作,带一大群孩子,安妮受的教育少得可怜。但是马修和玛瑞拉刚收养安妮就考虑她的教育问题,秋天就送她上学。不仅如此,看到安妮成绩优异,马修和玛瑞拉早早地就开始筹划让安妮毕业之后继续深造。他们出钱让安妮参加补习班,考奎恩学院。安妮考取教师证书后,他们又打算支持安妮继续上大学。马修在农场辛苦劳作,玛瑞拉在家操持家务,积攒的钱除了支付一家三口的生活费,就是用于安妮的教育。雷切尔夫人质疑女孩子需要接受高等教育,玛瑞拉反问道:女孩子为什么不可以接受高等教育呢?

《绿山墙的安妮》问世于1908年,正值第一次女权运动。在那个年代,经济并不富裕的农民马修和玛瑞拉能出钱支持养女接受高等教育,不能不说他们对安妮爱得真挚而深沉。安妮从马修和玛瑞拉这儿得到的是父母无私的爱,她在绿山墙找到了家庭和爱的归属。“我只要用珍珠串成的项链,这对绿山墙农舍的安妮来说就是最大的满足。这串珍珠寄托了马修对我的爱,太太们的宝石诱惑不了我……一切都是那么美妙。”[1]265安妮愉快地说道:“我想它将是我一生中最值得回忆的事。不过,最让我高兴的是,我终于回家来了。”[1]229

人需要交往,这种与人交往的需求,其表现之一就是寻找朋友。身为孤儿的安妮非常渴望友谊。作者设计了三个动人的情节来表现安妮对友谊的渴求。第一个情节是安妮假想镜子里的影像是她的好朋友,叫她卡蒂·莫尔斯,“我跟她讲话,告诉她一切事情,卡蒂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安慰了”[1]56。在第二个收养家庭,安妮又把山谷中的回音想象成朋友:“我就想,回音是个叫维奥莱特的小姑娘,我们是十分友好的朋友,我爱她就像爱卡蒂一样。”[1]56当一个人把自己的镜像和回音当朋友,可想而知,她是多么孤单,多么渴望友谊。友谊一直是孤儿安妮的强烈需求,所以到绿山墙的第二天,安妮迫不及待地问玛瑞拉:“您认为我在安维利会有一个友人吗?”“知己,亲密的朋友,知道吧,那种真正志同道合的人,我可以从心底深信的灵魂,我一生都在希望遇见这样的知己……”[1]55正是在这种渴求中,安妮找到了她的挚友戴安娜。之前没有真正朋友,缺乏安全感的安妮,还要求戴安娜发誓做一生的好友。安妮和戴安娜之间真诚的友谊不仅为二人的健康成长提供了同龄人的陪伴和慰藉,而且滋养了两位少女的心灵,让她们学会了与人分享、互相帮助,学会了热爱和信任朋友。

除了表现安妮对亲情和友情的渴望,作者还安排了安妮去教堂礼拜的情节。基督教社会的教堂不仅是一个宗教场所,更是社区重要的社交场所。基督徒一生重要的事件——出生、受洗、结婚、葬礼等都要在教堂举行,能顺利体面地参加礼拜意味着社区的接纳。但是安妮第一次去教堂,由于在帽子上插了许多野花,被安维利的居民嘲笑打扮怪异,举止不当。因为这表示社群的敌意和不接纳,安妮非常伤心。幸运的是,安妮的勤奋努力、善良天真、古灵精怪最终获得了邻居、同学、老师和牧师夫人的认可,她最终成为安维利社区的真正成员。

斜撑杆配合稳固滑块进行调整支撑,主要辅助承受边相导线自重。支架整体安装在电杆后,可承受导线部分重量,减少导线与绝缘子连接部位所受剪切力。

三、尊重的需要

作为一个寄人篱下的孤儿,安妮特别敏感和自卑。在被马修兄妹收养后,她非常渴望能够获得别人的尊重。安妮最初因为平凡的外表和暴躁的性格受到邻居、同学和老师的取笑与嘲讽。但是安妮有着极强的自尊心,她最后通过自身的努力,提高自身素质,赢得了大家的尊重。安妮是一个具有双重性格的人。一方面,由于身世坎坷,相貌不佳,她极度敏感和脆弱。另一方面,她具有的丰富的想象力、敏锐的感知能力以及异乎寻常的审美能力,又让她非常自豪。她对自己的外貌有着清醒的认识,认为自己又瘦又小,满脸雀斑,还有满头红发。雷切尔夫人第一次见到安妮,对安妮的外貌评论说:“他们不是因为你的长相挑中你的,很肯定!”“怎么这么丑啊?还骨瘦如柴……天啦,这么多讨厌的雀斑……”[1]62安妮的“小脸儿由于愤怒变得通红,嘴唇颤栗着,全身上下在发抖”,她哭泣着脚用力跺着地板,“您怎么可以说我皮包骨头,您怎么可以说我丑陋,您怎么可以说我的雀斑,说我的红头发……”[1]62被人批评外貌丑陋,对一个快到青春期的女孩子来说,可能是最大的侮辱和不尊重,“她感到非常的愤怒,周身的血液几乎要沸腾了”[1]63。雷切尔夫人根本就不尊重安妮,所以才遭到安妮声泪俱下的反驳和控诉。

西方传统文化认为红头发没有金发和黑发好看,而且象征脾气暴躁。所以安妮一直因为一头浓密的红头发而自卑。同学吉尔伯特揪着她的发梢叫她“胡萝卜”,安妮觉得受到了莫大的侮辱,这简直就是往她伤口上撒盐。气急之下的安妮才会拿起写字板往吉尔伯特头上砸去。哪知道,菲利普老师对她的惩罚更加伤害她的自尊。老师在她头顶处的黑板上写道:“安妮·雪妮的性格暴躁。”[1]108安妮在那牌子下被罚站了一下午。接下来,因为和同学们贪玩被老师处罚,但是“从十二个和她一样的有罪的孩子里”[1]110,安妮被老师单独挑出来接受惩罚,而且是被罚和男孩吉尔伯特同桌。“这完全是对她的伤口再一次无法忍受的凌辱”[1]111,安妮觉得她承受不了,心底翻滚着羞辱和怒气。青春期的女孩子在同龄人面前被老师惩罚,这对安妮的自尊是极大的打击。“你难道不明白吗,玛瑞拉?我受到了侮辱。”[1]112青春期的少女本来就脆弱敏感,吉尔伯特和菲利普老师对安妮的不尊重导致安妮厌学并一度弃学不上。之后安妮返校受到了同学们的热烈欢迎,大家纷纷送她小礼物,表达对她的欣赏、喜爱和想念。安妮情不自禁地说道:“受到别人的尊重真是件美事!”[1]129

青春期的女孩也特别渴望来自成人世界的尊重和认可。当安妮第一次接到牧师夫人邀请喝下午茶的请柬,她“幸福异常,大瞪的眼睛因紧张和激动而闪烁着光芒;整个脸蛋像绽开的一朵鲜花”[1]172,感慨道:“这可是我第一次被称为小姐呀,刚才一看到它(请柬)时,我激动极了,这请柬是我最珍贵的东西,我要好好珍惜它。”[1]172虽然牧师夫人是逐一邀请主日学校的学生们喝茶,但是她通过邮局正式寄送请柬,单独邀请并尊称她们为小姐。这一系列充满仪式感的操作让安妮感受到来自成年人的尊重,极大地满足了小女孩渴望被大人平等对待和接纳的需求。

安妮是一个争强好胜、自尊心很强的女孩。因为不想被同伴嘲笑胆小,她接受挑战,爬上屋顶,结果却摔了下来。由于是被收养的孩子,她非常在乎马修对自己的评价,希望自己能让马修引以为傲。为了赢得家人和同学的尊重,她刻苦学习,和吉尔伯特在学业上你追我赶,互不相让,但是她对吉尔伯特带给她的羞辱则是多年都难以释怀。安妮以全岛第一名的成绩考取奎恩学院,之后又获得去大学深造的奖学金。马修自豪地说:“获得埃布里奖学金的不是男孩子吧?是女孩子,是我们家的安妮,我真为你感到骄傲啊!”[1]239除了学习上的成功,安妮还积极参加业余活动,提升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她组建了故事社,和大家一起创作。她勤练朗诵,登台表演,参加音乐会,为自己和学校争得了很多荣誉。不仅如此,安妮对马修和玛瑞拉的爱让她决定放弃上大学的机会,赢得了安维利社区的尊重和支持。

四、认知需要与审美需要

认知需要与审美需要是属于更高层次的需要。认知需要是指对自身和周围世界的探索、理解及解决问题的需要,泛指个体对事物的追寻、认知、了解的内在动力,如求知欲、好奇心等。安妮是一个热爱生活、对世界充满强烈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女孩子。在被马修和玛瑞拉收养之前,安妮连基本的生存都成问题,读书上学成了奢望,她的认知需要得不到满足,甚至被抑制。一被收养,她就迫不及待地在绿山墙和安维利四处探寻,认识自然世界;同时她通过大量阅读,努力学习文化知识来认识自然和社会。不仅如此,她喜欢幻想,幻想着未知世界;她喜欢说话,急切地表达她对世界的认知。

面对这个世界,安妮充满了各种问题,“我问斯潘赛太太是什么让它们(道路)变得那么红的,她说她不清楚,……她说我已经问了她一千个问题。虽然我也不想这样,但是如果你不问的话,怎么能找出答案呢?”[1]14“那么,这事以后会找到答案的。想到还要给许多事情找出答案,我就很激动,难道不是吗?这样我感到活着真好——这是一个多么有趣的世界。如果我们已经知道了所有问题的答案,那世界就失去了一半的乐趣,不是吗?那样的话就没有想象的空间了,不是吗?”[1]14怀着对世界强烈的好奇心,安妮兴致勃勃地开始了她对世界的探索之旅。她的探索既有对现实世界的实地探索,也有对书本知识的狂热渴求。安妮到达绿山墙后,“这两周里,安妮一刻也没闲着,利用每天早上醒来后的时光,她已经和农场里的一草一木都很熟悉了……每次探险归来,安妮都要把她的新发现绘声绘色地描述一遍”[1]60。除了现实中的观察接触,安妮还通过为新事物命名的特殊方式来加强对事物的认知。

由于对周围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安妮总是有许多问题。第一天去上主日学校后,她就向玛瑞拉埋怨:都是老师问学生问题,这非常不公平,她也有许多问题要问老师。后来到了安维利学校,安妮遇到了斯蒂希老师,她终于可以尽情地问老师问题了。通过学习,安妮终于明白安维利的土地为什么是红色的。安妮强烈的求知欲让她在学习上一路领先,她不仅以优异的成绩从学校毕业,考上奎恩学院,后来又拿到了大学的奖学金和一级教师的资格。安妮对世界的认知过程是青少年认识世界最理想的过程,即对大自然的探索与书本知识的学习完美结合。从大自然获得的身心体验与从书本获取的知识相互补充,相互完善,为安妮的健康成长和性格塑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求知欲促使安妮不断学习,不断进取;而源于内在冲动的审美活动也是自我实现需要得到满足的必要途径。安妮被马修和玛瑞拉收养之前生活在一个寂静冷清的地方。她生活贫穷,周围环境中也缺乏美的事物。安妮的审美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她只能凭借自己丰富的想象力来填充自己对美好事物的渴求。定居绿山墙之后,安维利的自然之美和人文之美浸润着安妮的心灵。幼年时期被压制的审美需求从多方面展现出来。

安妮既敏感细腻,又热情奔放,同时具有极高的审美能力。玛瑞拉认为,“培养安妮冷静地待人接物就像改变她的性格一样难,说安妮是‘活力、火焰和露水’造就出来的最恰当不过。她对人生、快乐和痛苦的感受是普通人的三倍”[1]146。安妮对美的需求与感受也远远高于常人。作者从三方面描述了安妮的审美需要:首先,安妮在生活中对美执着追求。安妮认为自己长得不美,甚至有点丑,但是有一个美丽漂亮的朋友戴安娜,她也会很开心。安妮嫌弃玛瑞拉给她做的裙子不好,她喜欢美丽的有泡泡袖的裙子。帽子不好看,安妮会采摘野花来装点它。房间寒碜,没有特点,安妮会用幻想把它变得温馨、高雅又美丽,“我要用幻想把这个房间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地板上铺着白色的天鹅绒地毯,上面绣满了粉红色的玫瑰,窗户上垂挂着粉色的丝绸窗帘,墙壁上挂着金色和银色的织锦壁挂。家具都是用桃花心木制成的……”[1]58牧师夫人来访,安妮会用鲜花来装饰餐桌。安妮总是想方设法地在生活中寻找美和创造美。其次,安妮醉心于诗歌之美、文字之美。安妮对诗歌具有非常敏锐的感知与欣赏能力。“这祷告语写得太漂亮了!安妮情不自禁地叫出声来,虽然它不是诗,但却给人以诗一般的感受。比如‘在天国的我们……’,就像音乐里的一小节似的。”[1]55“这首诗写得太美了,特别是有两行令我激动不已……这首诗的有些词我搞不太清楚,但却强烈地震撼了我,我已经等不及了……”[1]55“精彩的朗诵把安妮感染得如醉如痴,激动得不禁有些发抖。”[1]149因为感知到诗歌之美,安妮也迷上了朗诵,把自己从诗歌中感受到的美传递给别人。再次,安妮陶醉于自然之美,并在其中获得高峰体验。马斯洛在阐述高峰体验时认为:“这种体验是瞬间产生的,压倒一切的敬畏情绪,也可能是转瞬即逝的极度强烈的幸福感,或甚至是欣喜若狂、如醉如痴、欢乐至极的感觉。”[2]368“许多人都声称自己在这种体验中仿佛窥见了终极的真理、人生的意义和世界的奥秘。”[3]“这美好瞬间的体验来自爱情,和异性的结合,来自审美感受(特别是对音乐),来自创造冲动和创造激情(伟大的灵感),来自意义重大的顿悟和发现,来自女性的自然分娩和对孩子的慈爱,来自与大自然的交融(在森林里,在海滩上,在群山中,等等),来自某种体育运动,如潜泳,来自翩翩起舞时……”[2]387马斯洛认为这种高峰体验可能发生于父母子女的天伦情感之中,也可能在事业获得成就或为正义而献身的时刻,也许在饱览自然、浪迹山水的那种“天人合一”的刹那。高峰体验是自我实现的短暂时刻,只有在生活中经常产生高峰体验,才能顺利地达成自我实现。

小说中的安维利宛如世外桃源,大自然的美丽震撼了安妮。活泼可爱、对世界的一切都充满好奇心的安妮是大自然的天选之子,她热爱花草树木、小溪河流、山川大海,她热爱大自然的一切。当第一次看到“白色的欢乐之路”时,安妮就经历了美丽的安维利给她带来的第一次高峰体验。“女孩子被眼前的美景惊呆了,好像不会说话了似的,倚靠在马车上,两只瘦削的小手紧握在胸前,扬起欣喜若狂的小脸,出神地欣赏着头上那团白色的光辉。”[1]17“那个孩子依然纹丝不动,一句话也不说,两眼紧紧凝视着西方天际的晚霞,以这个令人心荡神驰的天空为背景,在脑海中勾勒出一幕又一幕美丽的幻想……女孩仍旧一言不发……女孩儿深深地叹了口气,终于回到了现实的世界里。她用一种恍惚的目光盯着马修,就好像她的灵魂曾经被星星引领着,漂流到了很远的地方。”[1]17“漂亮?仅仅说漂亮可不能恰当地形容它,不能把意思尽情地表达出来。啊,总之是——美极了,的确太美了。不管怎么拼命幻想,都不能够超出它的美。这样的仙境我还是第一次看见,它让我终于得到了心灵上的满足。”[1]17女孩把手放到胸前说道:“现在,我这儿非常痛苦,可那是种快乐的痛苦,你有过这样的痛苦吗?”“从来也没有过。”“我就经常感到痛苦,一看到非常美丽的东西就总是这样。”[1]18“安妮被这里的自然之美深深地打动,苦苦哀求马修兄妹将她留下来。自然成为她的挚友,给了她人生的启迪。她与自然休戚与共,感觉自然中的每样东西似乎都在招呼她”[4]。

在绿山墙醒来的第一个早晨,安妮经历了自然之美带给她的第二次高峰体验:“安妮跪在窗前,瞪着大眼睛,环视着眼前的景色,‘真美呀!多漂亮的地方啊!……’安妮完全被这诗一般的景色陶醉了。可怜的安妮一直生活在缺少美的环境中,难怪她把这里当成了梦境。安妮一动不动地看得入了迷。”[1]29此外,“‘恋人的小径’、‘德鲁亚德泉’、‘闪光的小湖’以及‘维多利亚岛’,都充满了神奇的魅力”[1]29,安维利村庄随处可见的美浸润着安妮的灵魂,大自然的美丽滋养着安妮幼小纯真的心灵,为安妮的健康成长提供了美丽的环境和成长的力量。马斯洛认为自我实现的需要是超越性的,追求真、善、美,将最终导向完美时刻的出现,高峰体验代表了人的这种最佳状态。当它到来时,人会感觉到无限的美好,具有极大的力量、自信和决断意向,甚至连平凡的日常活动,也可以被提升为压倒一切的、妙不可言的活动。正因为如此,安妮一直是那么的乐观积极,充满朝气和正能量。安妮非常享受在安维利的每一天,她说:“黛安娜,你看这黄昏是不是像一场紫色的梦?真高兴能活在这个世上,每逢清晨,总觉得朝霞是那么美好,可是一到傍晚,又认定夕阳是最绚丽的了。”[1]222

五、自我实现的需要

自我实现是马斯洛人格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马斯洛认为,个体之所以存在,之所以有生命意义,就是为了自我实现。“所谓自我实现是指人的自我发挥和自我完善的一种欲望,也就是一种使自己的潜能得以实现的倾向。”[5]在马斯洛需求层次系统中,自我实现是最高层次的需求,虽然马斯洛的阐释并不明确,甚至有些模糊,但我们大致可知,自我实现是个体不断进行自我完善,以至达到自己的预期。

被马修兄妹收养后,安妮的生活虽然算不上富裕,但也基本衣食无忧。安妮在马修兄妹无私的关爱下茁壮成长。曾是异乡人的安妮在绿山墙感受到了家园的甜蜜和安宁。绿山墙和安维利成了安妮的精神港湾和实体家园。安妮非常珍惜在绿山墙的生活,也特别感激马修兄妹的付出和培养,她渴望成为最好的自己来报答马修兄妹和安维利社区。内心的渴望转化为强烈的自我实现需要。为了做到最好,她在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我们决定要尽量仔细小心,养成良好的习惯,努力学习知识,明白事理,这样的话,等我们到了二十岁的时候,就会形成高尚的个性。”[1]272在学习上,安妮刻苦努力,“为了学习,我们都拼了命”[1]275;“在冬天的日子里,不是学习,就是做事,也过得很快活”[1]275。安妮学习实在太刻苦了,以至于健康受到影响,医生特意给玛瑞拉捎来消息,让安妮暑假不要再呆在屋里学习功课。安妮在学习上不惧竞争,有着和男生一较高低的勇气和胆识。“如果缺少了当时那种竞争意识,安妮就会感到束手无策,迷失奋斗的方向。”[1]272安妮心想,“若是缺少了这个对手,我会永不安宁的”[1]272。在生活中,安妮不断地向玛瑞拉学习各种生活技能,一有空闲,就帮助玛瑞拉干家务活,并且主动要求帮助马修干农活。在道德修养上,安妮接受牧师夫人的指导,并向周围的良师益友学习,她说:“我真心实意想成为好人”,“我一定会成长为一个堂堂正正的好人。否则,那就只能怪自己了。机会对于我来说只有一次,责任重大,如果成不了好人,就是从头再来也没有用”[1]272。安妮是一个敢于梦想,不为自己设限的女孩。“雄心勃勃是件令人愉快的事,我很高兴自己能有很多雄心壮志。更何况它们好像永无止境——这一点最让人激动。”[1]272她的人生梦想是考入奎恩学院做一名教师,成为斯蒂希老师那样的人。她认为,“任何人都应该有自己的目标,应该向着自己的目标迈进。有意义的目标非常重要。我想要成为斯蒂希老师那样的人,这就是有意义的目标”[1]275。

在成长过程中,安妮有两种品质难能可贵:一是她一直保有自己的想象力;二是她懂得感恩。“我们像女王一样快乐,而且我们或多或少地都有些想象力。”[1]265蒙哥马利作为一个作家,自然十分看重想象力。同时,作为20世纪初期的女性,蒙哥马利清楚地意识到只有想象的翅膀没有被现实折断,少女安妮才可能拥有更多实现自我潜能的机会。安妮在绿山墙和安维利充满爱的环境中长大,这也培养了安妮爱的能力。对马修兄妹的爱,对家乡的热爱让她在成长的过程中没有迷失方向。“好了,除了我自己,我可不想成为其他任何人。”[1]265面对城市的繁华和诱惑,安妮感叹道:“戴着我的那串珍珠项链,做绿山墙的安妮,我就已经非常满足了……我知道那串珍珠上积聚的马修给我的爱绝不少于粉衣太太对她宝石的爱。”[1]265当马修意外去世,玛瑞拉眼病加重,决定卖掉绿山墙时,安妮最终放弃上大学的机会,决定留在安维利任教。这样既可谋生,又可保住家园,陪伴玛瑞拉。放弃上大学的机会,从短期来看,对安妮是巨大的自我牺牲。但是,从伦理道德和精神追求来看,安妮的放弃意味着她对玛瑞拉和安维利社区的感恩与回报。认清现实、接受现实也是自我实现的重要组成部分。安妮一直渴望成为好人,她的善举体现了利他精神和牺牲精神,是伦理道德上的一次升华。同时她也提前实现了成为教师的人生梦想,继续行进在追求自我实现的道路上。

值得指出的是,自我实现同其他基本需要不同,别的需要一经满足就自行消失,不再作为需要、至少不作为占优势的需要而存在,而自我实现是一个连续不断、不断上升的发展过程,生命不息,自我实现不止。这也意味着少女安妮将一直在自我实现的道路上努力奋斗着。蒙哥马利在接下来的系列作品中讲述了安妮持续奋斗的一生,其中包括她在安维利任教、去大学深造、成为小学校长、恋爱结婚生子的故事。

成长过程中各种需求都得到了满足,安妮成为了一个积极向上、具有远大抱负的少女。同时她又充满爱心,富有责任感。绿山墙五年半的生活培养了安妮近乎完美的人格,帮助她实现了从孤儿到安维利宠儿的人生转变。马修和玛瑞拉为安妮提供了基本的衣食住行条件,安妮的生命安全有了基本的保障。他们无私的爱让安妮得到了家庭的温暖和成人所能给予青少年的养育和指导,也给安妮提供了拼命学习的动力。戴安娜真诚的友谊为安妮带来了同龄人的陪伴。吉尔伯特的存在让安妮保持与男孩竞争、培养永不服输的精神。斯蒂希老师帮助她在学业上稳步前进,为安妮插上了理想的翅膀。阿伦太太、雷切尔夫人等为安妮提供了社群的温暖。安维利居民的爱让安妮从来自异乡的孤儿成长为“绿山墙的安妮”。安妮对诗歌和朗诵的热爱让她赢得整个社群的喜爱和尊重,也帮助她获得了大学奖学金,成就了属于安妮的光荣与梦想。安妮对自然的敬畏与热爱也让她在精神上获得了极大的满足。这个村庄淳朴友爱的民风和世外桃源般的自然环境帮助孤儿院的丑小鸭在绿山墙蜕变成美丽的白天鹅、人见人爱的宠儿安妮。

20世纪初的加拿大依然是一个男权社会,而一个16岁的女孩子能够凭借自己的知识,自食其力,同时还考虑着边教书,边进修学习,准备以后上大学。这样的安妮,是真、善、美的化身,是责任、勇气和力量的化身,是在不断接近于自我实现,即使16岁的她尚未真正实现自我。安妮知恩图报、敢于担当、勇敢又有爱心、雄心,她的人格魅力是吸引无数中外读者的原因。“同时,随着‘安妮热’文化现象的掀起,安妮热情、纯真、坚韧、坦诚、乐观开朗、聪明勤奋、心地善良、乐于助人、极富想象力、抱有希望和理想等美好性格,将会成为众多青少年成长学习的楷模。”[6]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发现,各种需求的满足让安妮在德育、智育、美育、劳育等方面都有很好的发展,安妮的成长如同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一个案例,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人格培养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当然,从马克思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观点来看,马斯洛人本主义心理学通过认知需求、审美需求强调了智育、美育在人的发展中的重要性,但对德育、劳育、体育的重视尚有不足。

猜你喜欢
瑞拉山墙维利
陈沛捷 庄绿妮
绿山墙的安妮(五)
绿山墙的安妮(四)
绿山墙的安妮(二)
翡翠面具④
镇上最漂亮的女孩
维利床下有鬼
一穿衣服就昏厥 二十二岁仍赤身
马基雅维利军事思想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