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明杰
(泰山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泰安 271021)
2006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政府开始组织新疆师范大学和石河子大学先行“自治区大学生实习支教工作”试点。2007年自治区教育厅落实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师范生实习支教工作的意见》,在总结实习支教试点工作经验基础上,正式启动大学生到基层学校开展实习支教战略,并开始吸收疆外大学生赴新疆民族地区开展实习支教工作。截至2010年1月,自治区共选派13200余名大学生到基层实习支教。[1]“十二五”期间,疆内外非师范类大学生也可参加支教,从2011年起,每学期支教大学生保持在6000人。[2]2018年以来,内地高校大学生赴疆支教规模扩大,人数逐渐超过疆内大学。除新疆师范大学、新疆大学、新疆农业大学、石河子大学、喀什大学等20余所疆内院校外,西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盐城师范学院、河西学院、泰山学院、枣庄学院、菏泽学院、山东师范大学、山东理工大学等近20余所疆外院校参加此项工作,每年实习支教规模达12000多人,[3]且80%以上的支教大学生集中在南疆。[4]截至目前,参加新疆支教的大学生已近11万人次。
经过15年的探索,从发布政策、招募大学生、岗前培训、教学实践到总结反馈,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模式——“援疆实习支教”模式。这一模式的实施,为新疆特别是南疆地区基础教育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伴随国家援疆政策以及“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深入推进,这一模式又具有“到基层去,到农村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政治属性,赋予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通过对部分参加援疆实习支教大学生的调研,探讨援疆实习支教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及其规律,为深入推进、推广这一模式在新疆以及在全国其他地区的实施提供了依据。调研采取的形式是网络问卷调查、访谈、阅读支教学生的实习报告,调研的内容围绕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通过考察大学生参加援疆实习支教的动因、工作状况、对边疆地区艰苦生活的适应、政治思想素质的锻炼、思想认识方面的收获等,揭示援疆实习支教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影响,并结合大学生对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方式认识的调查结果,对新时代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途径提出建议。
本次调查只对2018年以来疆外参加援疆支教的部分大学生进行调研,随机抽取703名学生,涉及泰山学院、枣庄学院、菏泽学院、山东师范大学、忻州学院和河西学院。专业主要是物理、数学、英语、语文、化学、地理、中文、历史、政治、生物、小学教育、学前教育、音乐、体育、美术等师范类专业。支教点分布在和田、喀什、塔城、阿勒泰、哈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吐鲁番等23个县(市)的近300多所乡镇中小学、幼儿园。
1.关于参加援疆实习支教的原因
调查发现,大学生参加援疆实习支教的原因,有30.58%的学生选择“响应国家援疆政策的号召”;有36.98%的学生选择“想给那里的孩子带去知识和希望”,二者合占比67.56%。有18.49%的学生想通过赴疆实习这种方式了解新疆(见表1)。统计数据表明,有93.60%的学生认为南疆地区与内地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象,他们想用知识和希望塑造新疆儿童和青少年的精神世界,点燃他们内心的火焰,振兴祖国西部,这也说明了新一代大学生具有担当精神和使命感。
表1 参加援疆实习支教动因调查
2.支教工作状况调查
(1)完成教学工作情况。有99.72%的学生认为自己能够认真地备课上课,100%的同学认为自己圆满完成或基本完成了教学任务。这说明在支教过程中,全体学生均忠实地履行了教师职责,具有明确的教师角色意识。在问及学生圆满完成教学任务的原因时,65.15%的学生选择“教师职业操守”,33.14%的学生选择“对维族孩子们的爱”,二者合占比98.29%(见表2)。这是大学生具有角色意识、担当精神和使命感的具体展现。
表2 圆满完成上课任务的原因
(2)教学外工作情况。支教过程中,除了完成正常的教学任务外,大学生还结合自己的专长,积极组织、参加学校课外活动、社会调研。其中77.81%的学生参加了文体活动,53.49%的学生参加了社会公益活动,还有31.72%的学生参加了社会调研。这些数据呈交叉选择状态,很多大学生参加了多项活动,这说明了支教学生发挥专长、拓展育人方式的积极心态。同时这些活动均与受援学校学生相关,特别是参与家访,说明支教学生将塑造育人环境、拓展育人途径、深入了解社会现实视为援疆支教的应有内容(见表3)。大学生参与教学外工作的原因,87.48%的学生认为是为了“锻炼能力”,83.21%的学生认为是“对新疆或新疆孩子的热爱”,78.95%的学生认为是出于“教师职业操守”。锻炼职业技能、奉献爱心、徇守职业道德正是组织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价值目标,而且,这也体现了支教大学生的无私奉献精神(见表4)。
表3 教学外工作情况调查
表4 参加其他工作原因调查
(3)受到的锻炼或教育情况调查。通过调查指标排序可知,在实习支教中,支教学生的教育教学技能和思想政治素质均受到了锻炼和培养。有95.16%的支教学生认为自己的教师技能得到锻炼;有94.17%的支教学生认为新疆维族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望和对他们的无比信赖和期盼,增强了自己的责任感和事业心;有88.48%的支教学生认为美丽的新疆和与维族同胞敬向同一面国旗的民族情怀,激励了自己的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有88.05%的支教学生认为艰苦的工作和生活条件锻炼了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83.78%的认为塑造了自己团结互助、自强不息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境界(见表5)。维族同胞对支教学生的关心和尊重,也培养了大学生的感恩意识。而所有这一切,又无时无刻不在感染和激励着维族孩子,在大学生、受援学校师生之间形成了正能量的循环圈。
表5 实习支教收到的锻炼情况调查
3.对援疆实习支教实践的认识
调查发现,对于援疆实习支教实践的认识,有54.48%的大学生对援疆支教“非常喜欢,不觉得苦”,有44.52%的大学生认为“虽然艰苦,但很有意义”,二者合占比99%,只有1%的大学生认为“太过艰苦,更倾向于其他轻松一点的实践方式”或“没什么认识,只是完成了任务”(见表6)。
表6 援疆实习支教实践的认识
通过援疆实习支教实践,大学生对边疆地区艰苦生活的接纳态度有49.5%的支教学生“完全适应边疆地区的艰苦生活”,有49.93%的支教学生“基本适应艰苦生活”,二者合占比99.43%(见表7)。90后、00后大学生自愿选择去边疆艰苦地区锻炼,并能基本适应边疆地区艰苦生活,说明新时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发生了重大变化,他们坚定地从温室中走出来,勇敢地选择并面对困难,挑战自我,表现出较强的担当和奋斗精神。
表7 援疆实习支教的适应情况
4.大学生自我认识调查结果分析
(1)援疆实习支教的收获。有96.02%的大学生认为“丰富了人生阅历”,这说明大学生非常珍视这一过程,甚至把这段经历作为具有人生里程碑意义的典礼。在支教过程中,大学生还与维族老师、学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占86.63%),进一步促进了文化交流、强化了民族团结的纽带。84.35%的学生认为“培养了家国情怀”,正如英吉沙县第二小学的教室内“泰山天山根连根,鲁疆人民心连心”标语,以及援疆文化中“三年援疆路,一生援疆情”纪念品铭文所刻画的那样,支教学生与新疆结下了不解的情缘,“促进文化交流,加强民族团结一家亲”的家国情怀深深地烙在学生心中。82.65%的支教学生“加深了对落后地区基础教育现状的认识”,加深了对国情的认识,“产生了建设祖国西部的使命感”(占82.22%)。说明大学生把对国情的认识与青春奉献祖国的实际行动统一起来,真正做到知行合一。81.93%的支教学生认为“提高了思想境界”,他们把响应国家援疆号召亲切地称为“母亲的召唤”。他们在与维族孩子的交流中也洗礼了自我,他们“懂得了如何去爱和感恩”(占80.09%)、“如何实现自我价值”(占79.94%)、“促进了道德人格的完善”(占73.68%),思想境界得到升华(见表8)。
表8 援疆实习支教的收获
(2)援疆实习支教的不足。在看到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发生重大提升的同时,也应看到不足。表9数据显示,有93.31%的支教学生认为“自身专业知识”有待提高;57.18%的支教学生认为缺乏“吃苦精神”;而67.43%的学生认为还要加强“自律精神”的锻炼;61.02%的学生认为仍要加深“对国情的认识”。这些数据表明支教学生的自我批评是非常尖锐的,与上述大学生的收获相比并不存在冲突和矛盾,是他们能够理性地分析自身、检视自我的表现。
表9 援疆实习支教大学生存在的不足
5.大学生人生价值的标准调查结果分析
由表10可以看出,对于人生价值的标准,30.87%的支教学生选择“对社会贡献的大小”,66.86%的学生选择“自我价值实现的程度”,二者合占比97.73%。把自我价值的实现融入对社会的贡献中,正是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的价值所在。只有1.28%、0.57%和0.43%的支教学生(合占比2.28%)分别将“财富的多少”“社会地位的高低”和“别人的评价”作为判断人生价值的标准。人数虽然少,但仍要对大学生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教育。
表10 援疆实习支教对大学生价值评价标准影响
6.对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影响分析
援疆实习支教对于就业观点的影响,从表11中的数据可以看出,46.94%的支教大学生会在毕业后选择“奉献边疆,自愿到落后地区献身教育事业”,16.36%的支教学生选择“毕业后去边疆,做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这两部分同学是志愿或自愿去边疆地区就业的。20.34%的支教学生有条件选择“找不到其它工作的情况下才愿意去边疆落后地区就业”。另外,有16.36%支教学生明确表示“不会去边疆就业”。无论是志愿地、自愿地还是有条件地选择“去边疆地区就业”,这部分同学总占比83.64%,这与表8中“产生了建设祖国西部的使命感”(占比82.22%)接近,说明大学生建设祖国西部使命感的认识与去西部就业的选择是基本一致的。援疆实习支教对支教大学生产生了深刻影响,“如果还有援疆支教的机会”,97.72%的支教学生表示还会参加(见表12)。
表11 对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影响
表12 对大学生重新选择援疆支教的调查
1.重要因素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为使分析结果更具客观性,本调查将从64个调查因素中抽取10个因素做可视化呈现,进行相关性分析(图例说明,黑色圆点表示正相关,圆点越大,正相关越大;圆圈表示负相关,圆圈越大,负相关越大)。
图1
图2
图1显示,大学生社会实践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落差程度与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动力呈正相关关系,也就是说,落差程度越大,大学生通过自身实践改变这种矛盾的愿望越强烈。因此,落差程度越大,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越明显。支教任务完成度与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状态、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落差、大学生参加实习支教的动力呈负相关关系。这说明,首先,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落差会制约学生支教任务的完成度。学生虽有完成任务的愿望和决心,但其实践受客观条件的限制;其次,支教任务完成度期望越高,大学生要付出的努力越大;最后,支教任务完成度期望越高,大学生参加支教的动力越弱。因此,实习支教任务完成度要合理设置,特别是不可设置过高,以便调动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积极性和热情,也避免大学生因怕完不成任务而产生畏难沮丧情绪,从而降低实习支教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图2显示,所抽取的几个重要因素的相关性,全部明显呈正相关关系。比如,大学生衡量自我的价值标准与大学生对实习环境的适应度、对以后选择赴疆就业态度以及对新疆的贡献全部呈正相关关系。由图2可以看出,大学生通过援疆实习支教,对自我价值认识标准、为建设祖国做出贡献、就业观念和对艰苦地区的适应程度都提高了认识并具有较理性的估计,援疆实习支教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应引起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
2.关键词云图可视化分析
援疆支教学生在接受访谈的过程中,对体现爱国主义、价值观念、使命感、责任感、民族团结、教师职业、人格完善、祖国、感恩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概念敏锐,这些词出现的频度比较密集。根据调查结果制作两幅关键词可视化云图进行研究,字体越大,表示出现频度越高。
图3
图4
图3显示,在援疆实习支教学生受到锻炼方面,爱国主义、教师职业、民族团结出现的频度最高;其次是事业心、责任感、独立生活的能力;再次是奋斗精神、互助精神、自尊与尊重别人。这与表5所呈现的占比高度一致,再次印证援疆实习支教具有极强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图4显示,通过援疆实习支教,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方面的收获中,热爱祖国、感恩、使命感出现频度最高;其次是人格完善、爱心的付出;再次是思想境界的提高、道德水准的提高、奉献西部的愿望;最后是完成支教任务和价值观念的提升。这与表8所呈现的占比高度一致,同样印证了通过援疆实习支教,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有了显著提升。
南疆地处祖国西部边陲,不论是与疆内还是疆外相比,社会发展均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落差。大学生援疆支教于此,耳濡目染,感同身受这种不平衡不充分的状况,促进了大学生在主体意识、主体能力和主体人格方面的综合提高,加深了大学生对当代中国国情的认识,帮助他们提高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了爱国主义精神、塑造了家国情怀,使他们的思想政治觉悟得到重大提升。
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现实蕴含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功能和难得机遇,也是新时代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的重要条件。肩负着时代奋进者和开拓者重任的大学生,具有强烈的通过社会实践认识国情、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愿望,这是我们通过社会实践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机遇。只要社会区域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落差,“援疆实习支教”模式就可以从新疆推广到中国广大的西南、中南、西北、东北及华北北部等地区,这会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模式发生深刻的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