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宏春
供应链安全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议题。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不足,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历史任务尚未完成,做好国内国际循环的相互促进工作,对于经济高质量发展、提高国际竞争力,推动以城市群为龙头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今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时指出,面向未来,我们要把满足国内需求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及其他各方面創新,加快推进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更多新的增长点、增长极,着力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7月30日,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总书记再次强调“双循环”战略,其必将对我国未来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环环相扣,多链一体。供应链是从原料采购到中间品、最终产品,再由销售网络将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网链状结构,以原材料、半成品及产成品等物流为载体,由原料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构成。供应链上的企业互相依存。产业链是产业上下游关系,价值链主要指不同生产、流通环节的价值创造和增值过程,全球价值链是全球范围内国际分工与产业联系中的价值创造和增值过程。供应链通畅与否、效率高低决定着链条上的企业发展状态,产业链完整与否、拓展范围决定于上下游产业中的企业供应链稳定性。
对于一个国家而言,稳定高效的供应链将决定产业链的安全性和延展性,产业链的延展和提升又将推动国家在全球价值链的分工中从中低端迈向中高端。换言之,供应链的稳定和安全是国际竞争中的基础性、决定性一环。
我国产业链供应链存在安全隐患。中国不仅是全球生产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诸多制造业全球供应链中心,而且也是众多商品的全球最大消费市场。来自世界银行的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超过28%,货物进出口占全球份额的11.8%,是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最大贸易伙伴,全球有近200个经济体从中国进口商品。然而,我国对价值链的把控能力尚嫌不足,并带来产业链安全隐患。在粮食方面,对食用油、种子等控制力不足,难以保证“端在自己手上的饭碗”不受威胁;在能源及原材料方面,对石油、天然气等战略物资的生产和运输控制力不够,对外依存度走高,定价权不大;在关键工业半成品及元器件方面,芯片等高端领域自主研发与生产能力不强,存在“断供”的隐患;在高端生产设备,如光刻机、工业“母机”等方面,存在“卡脖子”短板;在基础研究和国际标准方面的积累不够,处于“跟跑”地位。所有这些,均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既要充分利用全球范围内的资源与市场,又要防范风险,不断提升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为此,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从制度、组织和机制上做好总体安排,分类施策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发展。对民生物资供应链要保障安全,对居民日常消费品要确保长期稳定供应;对战略性物资要着眼长远,加强战略性储备,防止因国际供应链中断而导致国内供应失衡;对应急物资,要保持一定产能并推动区域性合理布局;对高技术供应链,要加快相关产品的储备,并尽快开展国内供应商本土试制。对现有政策和问题进行系统、全面梳理,针对紧急重要问题制定应对策略,提高应急治理能力。
二是推动产业升级和高质量发展。运用供应链和互联网思维,推进产业链供应链全方位创新,在技术创新、制度创新、模式创新上下功夫,推进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融合发展。在关键领域要推动自主研发与开放发展相融合,在全球范围内优化配置资源,培育打造一大批龙头企业,推动中小企业做好配套,并向“专精特深”发展。发挥比较优势,不断提升产业链供应链抗风险能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挥我国制造业体系完整优势、能力优势、市场优势,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三是以“新基建”为突破口,加快数字经济发展。“新基建”是支撑我国工业化、城市化、数字化的重要力量。对产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物联网、5G等的“新基建”,要以问题为导向,找准痛点、解决难点、打通堵点,畅通产业循环、市场循环、经济社会循环;加强供应链主导权,以有效规避风险。完善产业融合平台,建立系统完整的企业信息库,提供精准、优质、高效的信息和服务。健全产业融合长效机制,开展国家和地方层面的产融合作试点,不断提高治理能力,实现治理能力现代化。
四是推动企业供应链重塑和智慧化。要从实际出发,开展企业供应链再造计划,提升供应链弹性。剖析供应链上下游产能及其平衡,诊断与供应链核心企业有关的供应链安全;对关键性薄弱环节,要采取备链计划、柔性转产、多源供应等措施;核心企业要加快引领供应链数字化变革,开展透明供应链体系建设,确保供应链风险可识、可防和可控;开展数字化产业链供应链解决方案建设,推进敏捷生产、自动化生产、智能制造、智能运维,促进智能化发展,确保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
五是加强绿色供应链管理,重视可持续发展的供应链建设与投入。通过供应链全生命周期的环境管理,提升供应链竞争力,在保障供应、降低成本、提升效率、控制风险等方面获得重要助益;把可持续能力融入企业战略与运营管理中,与安全、质量、节能、环保、降碳等措施有机结合,探索以供应链创新与变革,推动企业经营管理的创新与变革、行业发展的变革,推动构建客户、企业、供应商共同组成的生态系统。
六是在全球化背景下,大力推动全球贸易、投资、物流、供应链治理,利用已形成的“相互依存、互利共赢、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经济格局,推动通关、贸易、物流便利化,推进跨地区跨国界物流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形成内外结合、无缝衔接物流服务体系,既要不断拓展多元化出口市场,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合作;更要积极拓展国内的需求,寻求出口转内需的路径,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把握机遇,迈进高质量发展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