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立宇
近年来,学前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家长在孩子教育方面的投入也在不断增加。其实,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从孩子出生起,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就是一切教育的开始,也是孩子社会生活的起点。我们在强调家园共育的同时,更要强调科学的育儿方法。作为父母,不只要爱孩子,还要会爱孩子。怎样才能有智慧地爱孩子呢?关键要做到发现孩子、了解孩子、尊重孩子、支持孩子,如此,父母的爱才更有价值和意义。
(一)做好迎接新生命的准备
新生命的诞生是人生经历中最重要的时刻之一。对于每个家庭来说,孩子的诞生都是一件大事。父母要共同感受孩子的存在,做好迎接新生命的准备。从怀孕开始,不仅要保证妈妈处在安宁的孕期环境,还要让爸爸有参与感,让爸爸觉得怀孕是两个人的事。有了这一点共识,父母才能一起面对孕育新生命的大事。
(二)明白孩子是独立的个体
从生理角度而言,孩子是成人制造出来的,因此,很多时候成人会把孩子当作私有财产。孩子作为一个生命存在,成人要把孩子当作有别于成人的独立个体,而非成人的附属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观念也在不断变化,但还是有很多家长会把孩子当成自己的“私有物”。其实,儿童在成人世界受到压制,是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作为父母,不仅从眼里要接受孩子,更要从心里。
(一)把握孩子的敏感期
敏感期是指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的某个时期相对于其他时期更容易学习某种知识和行为,心理的某个方面发展更迅速。家长如果善于利用敏感期,儿童的发展就会顺利而迅速;如果忽视了敏感期,就会导致孩子发展缓慢,而这种遗憾往往很难补救。
对于3岁前的孩子而言,父母要给孩子温暖的陪伴,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这一时期,孩子语言的敏感期更明显,也更直接。在孩子3岁前,如果有人多陪他说话,孩子的语言潜能就可能100%被开发出来。到5岁前有人陪他说话,他的语言潜能可能只有80%被开发。如果9岁才有人陪他说话,那么这个孩子可能彻底丧失语言能力。除了语言,孩子3岁前也是培养乐感和色感的关键期。父母要着重培养孩子敏锐的乐感和色感。生活中很多父母关注孩子的艺术特长和早期智力开发,看起来所有的辛苦忙碌都是为了孩子,结果却适得其反。所以说父母要把握好孩子的敏感期,既不要遗憾错过,也不要盲目开发。
(二)读懂孩子的思维
1.了解孩子的思维发展特点
孩子3岁前主要是直觉行动性思维,他们总是边做边思考,动手的过程就是思考的过程,所以我们经常见到的情景是孩子在完成一个作品后才知道自己做的是什么。幼儿初期,孩子的具体形象思维开始形成发展。到幼儿中期,形象思维仍是幼儿的主要思维方式,就像孩子会用“一个苹果”这样具体的事物来代替抽象的数字“1”。到了后期,孩子的认知水平提高,认识活动中的具体形象成分减少,抽象概括成分增加,抽象逻辑思维开始萌芽。
2.明白孩子行为背后的意义
我们经常看到孩子和父母对着干,诸如让他安静非要吵闹这样的情景,这时大多数家长就会批评孩子。但有时候“眼见不一定为实”,孩子调皮可能是因为想得到关注、说谎可能只是处于想象阶段、哭闹也许只是想要陪伴等。父母多问孩子一句,多从孩子的角度考虑一下,耐心地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真正的需要,也许就不再有所谓的“坏孩子”,还可能收获满满的感动。笔者曾经就被小姑娘的一句“我记得你说你喜欢,我就给你做这个了”感动得一塌糊涂,最开始也是很不理解她为什么闹着一定要做这个东西。
(一)尊重孩子的发展
1.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
每个孩子的发展速度都不同,家长不能一味地把自己的孩子与其他孩子作比较,让孩子从小就活在“别人家的孩子”阴影里。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家长不仅需要细心观察,全面了解孩子的个性,更要认真倾听孩子的需求,当孩子遇到困难时,及时给予支持与鼓励。
2.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父母应多关注孩子,从细节中发现孩子的兴趣和特长,而不是用自以为为孩子好的方式强行让孩子上很多特长班,毕竟孩子内在的兴趣才是打开智慧大门真正的钥匙。
3.尊重孩子的人格
虽然孩子年龄小,但他们也有自己的思想,父母在与孩子对话时要认真对待,不能随意敷衍。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中说到尊重需要,孩子也需要被尊重,被平等对待。所以作为家长,要与幼儿平等对话,从一个简单的蹲下平视做起,尊重孩子的人格。
(二)接受孩子的爱
蒙台梭利说:“孩子随时都会为我们付出爱,并且听我们的话。”可是我们往往只会强调自己多么爱孩子,却忽视了孩子给我们的爱或者不给孩子表达爱的机会。对孩子来说,对成人付出爱并能被成人理解接受比接受来自他人的爱更快乐,因为他们在给予别人爱的行为中能感觉到被需要,感受自己生命的存在。然而,大多数成人在生活中,给予孩子无条件的愛,却拒绝了孩子给予的爱,剥夺了孩子爱的权利:给爸爸妈妈倒杯水,成人觉得不该做,烫伤怎么办;帮妈妈做饭,妈妈说不要帮倒忙,一边去玩儿……爱是一种主动性的力量,个体在付出爱并且被别人需要的时候才能感受到自己的价值,所以对成人来说,接受孩子给予自己的爱也是对孩子尊重和爱的体现。
(一)支持孩子的成长
1.支持孩子自我活动的愿望
孩子开口说的第一个字,抬脚迈的第一步,是他们人生中具有象征意义的里程碑,这也正说明了孩子内在生命力的强大和自我活动愿望的强烈。所以父母要全力支持孩子活动的愿望,让孩子自己慢慢来,不断发现孩子带来的惊喜。
2.支持孩子的想法
想法就像光线,很难看清它的模样,也很容易一晃而过消失不在,而行动正像是棱镜片,可以把想法折射出清晰且美丽的光波。对于孩子的想法,父母应给予鼓励和支持,如果只是从成人的视角否定孩子的想法,那七彩的光波就会消弭。比如孩子想要帮忙和面包饺子,可以给他提供一些面粉,指导并帮助他一起做,不要认为孩子胡闹而拒绝。除了物质方面,父母要真正从心里相信孩子,给孩子提供精神帮助,如果孩子因为没有做好而伤心,要记得安慰他,这样“小战士”才会越挫越勇。
(二)满足孩子的需要
在成人提供的环境里,孩子会说“帮帮我!让我自己来做”,这么自相矛盾的需要令人哭笑不得。但成人必须帮助孩子,并且用合适的方式去帮助他,即让孩子可以独自地活动和进行他的工作。孩子所需要的环境,不仅自己能支配和享有乐趣,而且能够帮助他自己去发挥作用。所以,父母既不能为孩子做一切事情,也不能放任孩子在一种被动的环境中自然生长。作为父母,应致力于给孩子创造一种提供各种活动的环境,满足孩子内在的真正需要。
社会在发展,人们的生活也在发生着变化。在不断重视教育的今天,作为父母,仅仅满足于孩子的温饱是万万不行的。盲目重视、拔苗助长的方式也是不可取的。“推动着摇篮的那双手,掌握了整个世界的未来”,不管是对孩子,还是对整个社会,父母都负有重大的责任,父母给予孩子的爱也应是有智慧的爱。智慧之爱到底是怎样的,应是一个不断探究的话题,作为父母要不断发现、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