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菲菲
从宏观来看,文体的差异性,不仅表现在文章结构与内在关系上,在言语表达规范上也存在不同。如《记金华的双龙洞》一文,作为游记类散文,在文体结构上讲究清晰的脉络主线,在语言表达上突出简洁而凝炼。因此,教师要围绕文体,充分认识和挖掘文体特征,引领学生厘清文本结构,把握叙述主线,强化语用能力,提升学生综合语文素养。
《记金华的双龙洞》一文是游记类的写作范本,主要向我们介绍了游双龙洞的路上、游外洞、由外洞向内洞、游内洞,以及乘船出洞等所见所闻,将双龙洞的明艳景致、外洞的宽敞,内洞的“黑、奇、大”等特点进行了详细描述。总体来说,游记类散文在结构上形散而神不散,从文章开头,就点明了游览时间、地点。接着,移步换景,沿着游览顺序,向我们展示双龙洞的内外景色,整篇描写清新、自然、迷人。然后,让学生找出对全文进行概括的一段话,“4月14日,我在浙江金华,游北山的双龙洞”。对该句的解析,交代了游记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可谓是简洁明了,开门见山,实现对全文的统领;其次,指导学生对全文各段落的内容进行概括,提出问题:“作者在描写双龙洞时,主要从哪些自然段进行具体描写?”对游记散文结构的分析,分别概括各段落主旨内容。第一段,概述金华双龙洞;第二段至第三段,略写路上见闻;第四至第七段,详写游双龙洞经过。如此梳理,整篇结构脉络清晰呈现;再次,作者对双龙洞都描写了哪些景点?哪些景点给你印象最深刻?
由此,我们展开对作者描写内容的分析,启发学生从第四至第七段,就不同景物的描写上,以及印象最深刻的景物进行整理。显然,在主要景点上,写了外洞、孔隙、内洞,对外洞的特点,描写为“宽敞”;对孔隙的特点,描写为“窄小、低矮”;对内洞的特点,描写为“黑暗、奇异、宽广”。对比这三部分,孔隙最为详细,内洞次之,外洞最简略;最后,沿着作者的游览顺序,我们向学生呈现牛首山的景点旅游图,让学生结合作者的叙述,自绘游双龙洞的具体方位,促进学生对文体结构的整体把握。
在该文描述主线上,可以归纳为两条。一条是按照作者的游览顺序,对各景点进行描写,即金华、罗店、入山、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另一条是围绕溪水的流经路线,来细致描写各景点的特色。需要注意的是,游览顺序是明线,可以从作者移步换景的景点中来把握;溪水流经路线是暗线,两者交相呼应,让整篇文章的构思更加巧妙。对游记文体的学习,需要提炼作者的游览顺序。走了哪些景点,描写了哪些内容,有何所见所闻所感。请同学们快速浏览本文,找出揭示作者游览顺序的语句。通过学生交流,将这些语句进行圈画出来,再用自己的话,将作者的整个游览顺序进行明晰。从哪儿出发,经过了哪些景点,最后到哪儿,这样来梳理游记的顺序,跟随作者的方位变化,来感知游记的写作特色。同样,对溪水流经路线的梳理,也需要从文章找出哪些语句是描写溪水的,将之找出来,并提炼其相互之间的逻辑关系。
事实上,作者对溪水流经路线的记述,并未直接明说,而是以暗线方式呈现。如溪水从“内洞、孔隙、外洞、洞口、路上”以逆向顺序来揭示作者的游览顺序,形成“一顺一逆”的明暗两条线。另外,对溪水的描写,指导学生结合各段落,分别找出相关语句,尝试让学生删除这些描写溪水的语句,再读一读文本,是否有影响。由此,让学生在研读交流中,感受明暗双主线描写的妙趣,让全文脉络更加清晰。
《记金华的双龙洞》一文,让我们跟着作者的脚步,以身临其境的方式,穿行于双龙洞的不同景点,令人流连忘返,特别是在“孔隙”部分,作者的描写更加深入、细腻,更具吸引力。读游记,在明晰文体结构、感悟明暗主线基础上,延伸对文本特点的把握。请同学们顺着叶圣陶的游览路线,想一想,哪一处景点印象最深刻,最想去体验?为什么?显然,在对照了全文所描写的景点后,同学们得出“孔隙”是最奇绝、最有趣味、最刺激的地方。
由此,我们引导学生,围绕“孔隙”展开深度阅读,从中体会作者的描写手法,感受游记语言的特色。从“孔隙”的描写中,“窄小、低矮”是其最大特点,作者在描写“孔隙”时,主要从哪些方面来刻画?我们围绕第五段,让学生从默读中找出相应的词句,并进行圈画,批注自己的感受。如“并排仰卧”“没法”“贴”“挤压”“稍微”“准会”等词语,写出了作者对“孔隙”的丰富想象,也让学生从中领略了“孔隙”特点,切实感受到惊险、刺激、紧张的心理。同时,对“孔隙”的深读,我们从语言表达上,指导学生去体会作者的写法,如何来描写“孔隙”的窄小、低矮?不难发现,通过对“船小”“行船方式”“乘坐姿势”等方面,反衬“孔隙”的窄小与低矮,这一手法,比直接写“孔隙”的窄小、低矮更有临场感。最后,通过对“孔隙”部分的品读,让学生从文字中,感受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提高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
对《记金华的双龙洞》一文进行讲解,如果单凭从游记文体的写作手法来剖析,则显得不够,还应该把握游记文体的语言特点。搞明白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就要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游记文体的写作手法,学以致用。对于游记的叙述主线,从文本提炼中,让学生跟随作者的游览顺序,将描写景点列出来,绘成清晰的叙述结构。接着,提出问题:对于游记,是不是需要将所看到的所有景点都进行叙述?当然并不需要全部描写,而是要结合景点,做到灵活选择。如何来安排详略描写?我们从作者对双龙洞的景点描写中,着墨最多的是由外洞向内洞行进时的“孔隙”,内洞次之,而外洞最简略。为什么作者要如此布局详略?外洞的特点是“宽敞”,没有更多的特别之处。对于“孔隙”,则更奇绝,尤其是需要平躺在小船上,感受精彩刺激的“孔隙”之旅,所以作者的描绘就会更细致。对于内洞的描写,主要结合内洞的石钟乳、石笋等景物,展开描写。
这样布局结构,让游记文体的描写与叙述显得更有层次,详略得当,也让读者能够从中感受到非同一般的阅读快感。另外,在景点之间的过渡与衔接上,我们还要关注作者的语句转换手法,特别是对不同景点的“串联”,让学生认识过渡性语句的写法,从中品悟景点转换要自然、贴切,不宜生硬。
总之,游记文体的教学,教师要做到全面规划,重点突出,抓住文体特征,剖析和展现语言特色,引领学生感知游记文体的写作手法。从游览顺序的提炼,移步换景手法的运用,详略得当的安排,景点特色的呈现,作者情感的抒发等,让学生从游记阅读中习得知识,真正获得语用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