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艳梅
“课程思政”视角下高校心理学课程教学的透视与反思
张艳梅
(新疆工程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91)
“课程思政”作为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重要课程观,旨在挖掘专业课中的思政元素,实现专业课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协同育人,进而实现立德树人根本教育任务。本文正是基于此,以高校心理学为例,分析高校心理学实施“课程思政”的优势,审视高校心理学课程教学实施“课程思政”理念的现状,并探索高校心理学课程践行“课程思政”理念的具体路径,以期实现良好的育人效果。
课程思政;高校;心理学教学
高校心理学课程是大学生必修课程,兼具知识性、实践性和体验性,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意义重大。2016年12月,中宣部等22个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身心可持续发展”。可见,培育大学生积极的社会心态、可贵的心理品质、有效的心理调适能力,高校心理学课程尤为重要。心理学在历史上属于哲学范畴,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密切相关。事实上,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习近平同志指出:“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此之为“课程思政”。“课程思政”作为一种“大思政”的课程教学观,旨在把思政元素融入到专业课、通识课教学中来,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因此,在高校心理学课程教学中,要强化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必须要将心理健康知识与思政元素相结合,在大学生心中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凸显课堂教学的人文性和知识性,以期实现立德树人根本教育任务。[1]本文正是基于此,分析高校心理学实施课程思政的优势,审视高校心理学课程教学实施“课程思政”理念的现状,并探索高校心理学课程践行“课程思政”理念的具体路径,进而培育大学生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与心理学课程都是以人为对象,思想政治工作以培育人的思想为中心,心理学以人的心理为中心,思想与心理具有互通性、契合性。高校心理学课程实施“课程思政”的实质就是要实现心理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嵌合。因此,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
首先,从内容上来看,心理学蕴含丰富的思想元素。心理学起源于西方,高校心理学课程作为一门应用性课程,其内容涉及个体社会化、自我认知、心理调适、心理健康、心理干预、社会态度、人际关系调适等等,旨在实现大学生知识、情感、行为的统一,从这些内容来看,都与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从某种程度上而言,思政元素贯穿着高校心理学课程的始终。比如:心理学课程注重对新生适应大学生活进行引导、培育大学生自我意识、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消费观等等,这些都与品德有关,而品德培育。实质上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可见,高校心理学课程就是与思想政治教育高度融合的课程,旨在将大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人才。
其次,从教学目标来看,心理学以心理健康教育为主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内外兼修的教育,即引导大学生把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内化于心,并外化为社会各界所接受的行为。在此过程中,心理健康是一个重要的维度。当前,各种社会思潮相互交织、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心理健康问题在大学生群体中频频发生,如何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心态、实现心理健康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高校心理学以大学生健康的心理和行为为研究对象,在其实施教育的过程中,必然强化对大学生的责任心、价值观、社会心态、人际关系等内容的灌输,这其中就蕴含丰富的思政元素。可见,以心理健康为主旨的高校心理学课程因其教学目标与思想政治教育耦合而具有实施“课程思政”的天然优势。
最后,从专业教学来看,高校心理学与课程思政无缝对接。高校心理学是一门兼具理论性、知识性和实践性的课程,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性质相同。同时,由于高校心理学本身蕴含丰富的思政元素,使其在实施“课程思政”教学时可以做到自然流畅,不突兀、不生硬、不晦涩,可谓是顺理成章。[2]也就是说,在接受心理学教育时,也在接受显性+隐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比如:高校心理学在讲授大学生如何适应新生活时,必然引导大学生认知自身的社会角色,那么,涉及到社会制度、政治社会化、公民教育等一系列内容,理所当然渗透社会主义制度的相关内容,不知不觉中渗透了责任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等,实现高校心理学与思政教育的无缝对接。
基于高校心理学实施“课程思政”的天然优势,在心理学课程教学中,理应出现协同育人、展现协同效应的良好局面,然而,在审视高校心理学实施“课程思政”的现状之后,一些问题不容忽视,不容乐观。
所谓的“一体化”倾向,即是高校心理学课程在实施“课程思政”规划时,错误地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实现“一体化”。必须看到,高校心理学实施“课程思政”是要将思政元素嵌入到具体的教学中来,与思政课同向同行,但并不等于是实现课程的思政化,作为一门专业化、应用性课程,高校心理学与思政课之间存在共融之处,但也存在一定的区别,而片面实现“一体化”,显然在实践上是不合适的。这样,不仅降低了心理学的专业度,也容易弱化、淡化思政课的价值和功能。无疑,高校思政课是德育的主渠道,是核心课程,而心理学是培养大学健康社会心态、心理调适能力的主渠道,不能将两者混为一谈,必须要在坚持立德树人根本教育任务的前提下发挥各自的优势。
高校心理学实施“课程思政”,是要将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挖掘和梳理出来,在赋予大学生心理学专业知识的同时,给予德育关怀,引导其专业成才、精神成人,在此过程中,应是显性教育+隐性教育相结合的形式。然而,在一些心理学课堂中,却出现心理学课程思政教育显性化的倾向,也就是说,把心理学课程上出思政课味道,甚至存在心理学课程思政化的现象,显然,这样的做法势必会出现过犹不及的后果。高校心理学应是以显性的方式向大学生传授心理健康相关知识,并以隐性的方式对大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实现专业漫灌与思政滴灌的有效结合,才能实现良好的育人效果。[3]而心理学教育思政课的显性化,显然存在喧宾夺主的倾向。
目前,高校推动“课程思政”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教育任务的重要工作,但如何有效地根据学科特点、办学特色、专业特质来促进“课程思政”,这是一个棘手的问题。一些高校心理学课程为了赶时髦,试图抢占先机,热衷于标新立异,即不根据实际情况来打造所谓的品牌课程,重形式轻内容,导致“课程思政”标签化,不能未能达成“课程思政”应有的育人效果,还弱化了课程的学科特性。应该来说,高校心理学实施“课程思政”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要充分挖掘校本资源、专业资源和课程资源,精选教学内容和案例,强化师资投入,实现专业教学与思政元素的有效嵌合,才能实现“课程思政”的品牌效应。然而,当前一些高校心理学教学把“课程思政”标签化的做法,显然有违初衷。
高校心理学实施“课程思政”是课程建设的需要和必然趋势,针对“课程思政”建设中存在的一体化、显性化、标签化的倾向,必须要从心理学学科特点以及高校办学特色出发,从精准提炼思政元素、实施教学浸润、创新教学方法等方面着手,以期真正发挥“课程思政”的协同效应。
高校心理学实施“课程思政”并不是要另开一门思政课,也不是要心理学与思政课一体化,而是要在坚持心理学学科特性、特色的前提下,结合心理学的教学内容,挖掘、整合其教学内容中蕴含的丰富思政元素,实现专业教学与思政教育的有效嵌合,最终达到恰到好处的育人效果。因此,在高校心理学实施“课程思政”时,首当其冲就是要精准提炼思政元素,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提供良好的基础,让大学生感觉到思政教育是自然而然的。比如:在讲授培养大学生健康社会心态时,介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让大学生深刻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国家、社会、个人的三个向度,并积极践行,使其向空气一样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如此,就是一堂生动的“课程思政”课,有效找准了契合点、介入点和着力点,实现了心理专业教学与思政渗透的均衡性。
高校心理学实施“课程思政”既要规避一体化倾向,也要避免显性化,毕竟,在心理学课堂中开展显性化思想政治教育,会让大学生感觉突兀,并在主观上造成思想抵触。因此,采取隐形化教学是最佳的方式,这就需要教师在充分挖掘教学内容思政元素的前提下,进行课堂教学的巧妙设计,对大学生开展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思想浸润,引导其在不知不觉中提高思想境界。[4]比如:在讲授关于大学生个体发展的内容时,让学生以“自我”为题,写一篇认识自我的小论文。在撰写的过程中,大学生必然涉及到生理的我、心理的我、社会的我等各种角色的描述,教师在评讲时,就可以嵌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引导大学生认知自我,并引用先进典型,培育理想信念,进而培塑大学生高贵的品质。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高校心理学教学实施“课程思政”,必须要规避传统思政课教学“满堂灌、灌满堂”的教学方式,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积极调动大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强化师生互动,创设充满活力的课堂氛围,才能提高育人功效。对此,在具体的教学中,可以采用任务式、互动性、讨论式、案例式等教学方法,实现教学方法的多样化,营造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生态,使大学生乐于接受、乐于参与、乐于学习,为实施“课程思政”奠定良好基础。同时,要积极嵌入现代信息技术,开发微课、慕课等教学资源,实施线上+线上混合式教学,使思政元素于无形之中浸润大学生心灵。此外,要坚持理论+实践的教学,通过小组讨论、实地训练、自我分析、影视欣赏等多种实践活动形式,引导大学生把心理学知识内化于心,并外化为良好的社会行为。
总之,高校心理学实施“课程思政”是增强课程教学效果的形势所需,要在坚持立德树人根本教育任务的导向下,分析其存在的问题,从精准提炼思政元素、实施教学浸润、创新教学方法等方面着手,找准切入点,进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1]沈丽娜.内外兼修:《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索[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8(9):52-53+56.
[2]马静.课程思政理念下心理学课程的价值导向[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教育版),2018(3):36-40.
[3]王涛.《教育心理学》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0(2):72-75.
[4]刘海鹰,刘昕.社会心理学课程思政教学分析与设计[J].大学教育,2020(4):25-28.
2020—03—22
张艳梅(1982—),女,河南周口人,汉族,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G642.0
A
1673-4564(2020)06-009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