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娇娇
(东北林业大学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各类企业纷纷开始转型升级,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提出新的要求。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应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充分认识到企业转型与人才培养间的关系,并明确定位培养目标,创新教学模式,使学生的管理技能与综合素质得到显著提升,成为企业所需的复合型工商管理人才。
在企业转型过程中,需要大量复合型工商管理人才的支持,这将对此类人才培养产生较大影响。
企业转型过程中,将引入许多新技术、新管理方式,为产业转型提供动力与支点。因此,产业升级增加了对高素质、高能力、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与常规务工人员相比,管理人才的工作范围更广,这将为院校工管人才培养提供更多的就业机遇。
企业转型要求培养更多的“双师型”教师,在地方院校中教师多为理论型,缺乏工管实践经验,在培养复合型人才时,院校应多渠道的提高教师素质,例如采用引进来、走出去等方式,引进企业高管到校指导工作、传授经验,或者派遣教师深入企业一线,学习操作技能等等,提高师生的实践能力。
产业转型需要传授学生复合知识,以培养综合应用管理人才为目标,与传统教学相比,在知识结构与背景方面有所不同,在一定程度上为工管人才培养带来挑战。
通过加强校企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企业可为院校工管师生的实践提供场所,学校应将工管科研重心转移到经济转型、企业管理与相关应用之中,通过加强与企业间沟通等方式,为工管人才培养提供借鉴与参考。
在企业转型的背景下,工管人才培养目标也应发生改变,对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起到引导作用。对此,应从当前社会需求出发,与行业现状和发展趋势相结合,根据企业实际需求,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工管人才培养目标,并坚持与时俱进原则,灵活的进行调整。学校应构建校企互动机制,定期派遣教师深入企业一线,通过调研活动为制定培养目标提供一手信息。由于不同院校所处区域、办学特色、师资力量有所区别,办学目标无法统一,应根据院校自身特色而定。但是,在确定基本培养目标时,务必要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综合素养等培训,使其理解更多工商管理必备的理论知识,掌握更多技能,灵活解决管理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在实践中不断培养创新意识与职业素养。
在工管专业教学过程中,应根据企业的需求,有针对性的开展教学活动。在工管课程安排方面,应加强对理论知识的重视,只有学生的理论基础扎实可靠,才可在实践中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获得更好的发展。此外,工管教学还应考虑到学生的知识需求,因材施教,适当增设与该专业相关的选修课程,此类课程与企业岗位联系紧密,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积极主动的投入到课程学习中。例如,以管理学和统计学为主修课,此类课程内容具有通识特性,在教学过程中,应对学生学习态度与知识掌握情况重点关注,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以此增强教学实效,挖掘学生潜能。
为了满足企业转型新需求,工管人才培养应注重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可通过完善实践教学、引入案例教学等方式来实现,具体如下:在实践教学方面,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重心,提高其岗位适应力,使其能够灵活地完成各项实践操作。当学生的实践技能不断提高,便能够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于实践之中,并认识到自身在技能方面的缺陷,对专业知识进行补充,使专业技能水平得以提升,潜力得到发挥。为了使学生更好的适应职业环境,学校与企业之间可构建合作关系,共同开发项目,学生亲身参与项目研发,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提高操作技能,企业也可通过此种方式,挖掘和培养人才,为自身发展提供充足的人才储备。此外,还可在工管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法,即聘请企业中资历较高、经验丰富的人员到校担任实训教师,对学生的实践学习进行指导,将企业的真实案例引入教学中,利用企业真实的解决方案回答学生的提问,加深学生印象,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在工管人才培养时应遵循“能力本位”原则,改变以往知识输入的模式,加强能力培养,以落实实践教学环节为主要工作。目前,大多数高校在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方面借助互联网,构建校企合作新模式,充分满足企业转型对工管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具体措施如下:
1.“现场实习+网络信息”
学生借助校内外实训场所,在专职教师指导下开展实践活动,对企业生产、供应链管理等多个环节形成感性认知,借助网络渠道查找企业与相关行业的信息,明确企业管理的相关岗位职能与运营流程,由此将感性认知上升为理性层次,满足企业转型需求;
2.“网络+实景实习”
由于学生在企业实习的时长有限,学校可采取数据传输的方式,在多个行业构建“网络教学实践基地”,也就是在不影响企业经营的情况下,采用数据实时传输技术,依靠网络视频,将工作现场转移到课堂上,学生坐在教室里便可看到多个企业的工作现场,针对现场管理问题展开讨论,理解并学习管理人员的处理方法,实现在实景下的企业实习。
3.“网络+专项教学”
学生可借助网络渠道了解企业以及相关热点事件,学校可邀请企业高管、行业专家等进入网络课堂,通过远程视频教学的方式与师生一同开展专题分析,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形成专题、专家、专论的新型教学模式,锻炼学生问题发现与思考能力,充分利用信息素材,解决各类管理问题。
为了满足企业转型新需求,工管专业人才培养应具备坚实的保障机制,通过构建教学质量监控机制的方式,使各项教学活动质量得到切实保障,从教师、学生、学校多个方面着手,确保教学质量。
1.教师监控
学院可从教学计划、教师互评、教学设计、教学竞赛等多个角度出发,对教学效果进行质量监控,尤其要鼓励教师紧跟行业发展规律,积极转变教学思想,创新教学方法,对创新教学方法的教师给予表扬,并主张推广,也可将其作为教学质量评价的主要依据。
2.学生监控
采取主动监控的方式,对教师的教学效果进行积极主动的监控,在班级内选举教学信息员,构建日常教学反馈制度,制定教学评估问卷,强化学生评教管理,构建长效机制,促使教学策略不断优化和完善。
3.学校监控
应从制度层面着手,比如绩效考核、奖惩措施、管理规范等方面,根据当前人才培养需求,制定培养目标,充分发挥培养目标在人才培养方面的重要导向作用,精准把握目标定位与人员素质要求,通过加强专业建设,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有效培养和提升。此外,还应健全教学督导机制,聘请权威教学督导到校评课、听课,将听课结果与教师绩效相关联,以此发挥督导与激励作用。
4.社会监控
在产学研基础上,对用人单位中大学毕业生工作情况进行调查,以此评估工管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效果,判断毕业生是否满足企业转型的新要求,同时针对调查中存在的问题,对教学策略进行整改,使学生培养进一步满足企业需求。通过多种方式相结合,使工管人才培养目标顺利达成,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与技能水平得到显著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