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内陆自贸区的建设成为了我国实施自贸区战略的核心内容之一。内陆自贸区的构建是在缓解传统沿海自由港及自由贸易区运行压力的基础上应运而生的,不仅可以缓解沿海港口货物仓储的压力,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还在吸引外资、发展离岸金融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为使这些作用得以真正发挥,各内陆自贸区纷纷推出新的经济、金融制度安排。而这些制度安排可能带来一定风险。如何构建良好的内陆自贸区制度约束便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问题。审计作为一种有效的监督机制,在国民经济各环节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其在内陆自贸区的应用也将带来难以预期的良好效果。笔者在分析大数据时代对审计工作影响的基础上,提出构建适用于内陆自贸区的,融合大数据先进技术的审计模式。
大数据作为一种先进的技术手段,能够实现对数据的高效处理和数据价值的发掘。这种新兴技术手段不仅促使各行各业发生了重大改变,也对审计工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提高审计效率和精确性。大数据应用于审计工作之中,各项工作可以通过云平台来完成,实现同等程度下审计范围的扩大、审计证据的快速交互,帮助审计人员及时获取相关数据记录,从而快速开展审计工作。大数据技术与审计工作的结合,不仅能够提高审计效率,还能够提高审计精确性,确保审计工作质量。相比于传统审计模式,大数据技术能够对海量数据进行收集、管理、处理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大量低密度、大体量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工作。这种全数据分析的数据处理模式,能够完整体现数据之间的相关性,增加审计维度,从而提高审计精确性。
(二)降低审计成本。传统审计模式下,大量数据、资料、记录依靠纸质材料来传递、分析和存档。各审计单位每年花费在纸质材料购买、打印、装订、运输、保管上的人力物资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大数据能够便捷地与互联网、云计算融合,将大量数据、记录存储于云平台,从而节省了大量的材料、办公和人力成本。同时,以电子形式存储于云平台的数据能够被审计人员根据需要随时随地获取,不但便捷,而且简化数据传递、查找流程,大大降低了数据获取成本。此外,由于大数据技术手段带给审计工作的便捷高效,使得每名审计人员的工作效率提高,对于审计单位来说,同等程度工作可以少安排工作人员,从而降低了人工成本。
(三)降低审计风险。传统审计模式下,为控制成本支出,保持盈利,审计单位最常见的做法就是采用抽样审计的方式。这种方式会导致审计工作的片面性,一定程度上也增大了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大数据与审计的结合能够很大程度上规避这种风险,原因在于大数据技术能够保证审计人员在短时间内获取海量数据、证据、记录,进行全数据检测。这样就能够大大降低人为因素对审计结果的影响,提高审计结果的准确性,降低审计风险。
自由贸易试验区是国家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重在制度创新,是国家先试先行,形成可推广发展经验的重要途径。我国目前形成的自由贸易试验区包括沿海自贸区和内陆自贸区两种。内陆型自贸区主要依托地方自身特色和区域发展特点,注重与地方特色产业和专业服务业相结合。在当前大数据、互联网、云计算等先进技术逐渐普及的背景下,致力于构建融合先进技术的内陆自贸区审计模式,以促进内陆自贸区良性发展。
(一)构建内陆自贸区全方位的审计监督格局。十八大以来,国务院特别强调了注册会计师基础服务在强化审计工作、加快自贸区建设等方面的重要作用。2018年,中央和各省区逐渐形成了各级审计委员会,这也是行政型国家审计机制向治理型国家审计机制转变的重要标志。因此,在内陆自贸区审计模式构建过程中,首先要将国家审计、自贸区内部审计、社会审计有机融合,形成以国家审计为主导,以内部审计为辅助,以社会审计和特约审计为补充和监督的一体化、全方位的审计格局。在此过程中,还要特别注意将出资人、巡视、纪检监察等监督纳入体系中。同时,相关机构还要注意各种审计法律法规的及时调整,以确保各项审计制度良好运行,发挥审计作用。
(二)构建内陆自贸区大数据审计平台。积极引入大数据、互联网、区块链等先进技术手段,构建内陆自贸区大数据审计平台。在一体化、全方位审计格局的思路下,形成包括国家大数据审计平台、各省级政府大数据审计平台、内陆自贸区大数据审计平台、区内企业和单位大数据审计平台在内的一体化大数据审计平台系统。该大数据审计平台既要保证上至国家审计平台,下至内陆自贸区内企业、单位审计平台的纵向互联互通,又要打通各省级审计平台互联,各内陆自贸区审计平台相通的横向贯通。这样纵向互通、横向互联的大数据审计平台不但是适应现阶段技术发展、现实需要的必要之举,也是保证内陆自贸区大数据审计模式发挥作用的基础前提。
(三)建立内陆自贸区大数据审计平台数据系统。建立健全内陆自贸区大数据审计平台的数据采集系统、数据存储系统、数据保密系统和数据分析系统。整个大数据审计平台系统内的各子系统要各司其职,发挥应有作用。数据采集系统负责收集来源于互联网及国家审计平台、其他省级审计数据平台的数据,以及被审计单位、审计机关采集和整理的各种审计数据。存储系统通过各种文件数据存储技术手段对收集的数据资料加以分类存储。数据保密系统负责对所有数据进行优化和根据所需加以调度。数据分析系统则根据审计要求,对相关数据进行计算分析,以达到风险预警和防范的目的。
(四)实现内陆自贸区大数据审计平台审计监督全覆盖。不仅要实现内陆自贸区大数据审计平台审计的全面化、立体化,还要实现内陆自贸区大数据审计平台审计监督的实时性。通过互联网技术和大数据技术的融合,实时收集和分析有关审计的各种数据信息,实现审计关口前移,并将来源于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的各种数据信息进行比对分析和拓展性数据分析,对可能导致审计风险的单位和企业给予预警通知,以此达到事前预防的目的,将审计风险降至尽可能低的水平。
将大数据技术应用于内陆自贸区审计模式构建,既是顺应时代和技术发展的要求,也是促进内陆自贸区良性发展的重要举措。但当前大数据技术还不成熟、大数据与相关技术的融合程度还不够深,内陆自贸区的发展还存在一些的问题。因此,为保证基于大数据的内陆自贸区审计模式的实施,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一)进一步完善审计制度体系。大数据技术还不够成熟,发展还不够完善,且大数据技术与审计工作的结合应用还需要时间验证和完善。从当前实际来看,新的审计制度体系还没能得到普及,内陆自贸区作为一种新的发展体制,其审计工作也还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为此,需要加快相关审计制度体系的完善。第一,通过对各内陆自贸区和各级审计机关进行调研的前提下,对有关自贸区大数据审计工作加紧制定相关指导意见,完善各种准则体系,并明确各种相关审计程序和标准;第二,开展审计工作过程中,注意与实践的联系,及时根据实际需要来对理论制度进行修订完善。当然,这里的修订完善既包括政府部门根据实际需要的修订,也包括审计机关根据实际工作做出的灵活修订。
(二)理清和完善各内陆自贸区的运行体制。从成立时间来看,我国内陆自贸区都还处于磨合、探索阶段,各项制度体系还不完善,各项工作还有进一步提升空间。为此,需要完善内陆自贸区的运行体制。各内陆自贸区根据自身特点和需要,因地制宜地完善、修订各种规章制度,加快内陆自贸区的深入发展,为内陆自贸区大数据审计平台模式的运行提供保障。
(三)做好相关技术应用工作。构建内陆自贸区大数据审计模式有赖于大数据、互联网、区块链等各种先进技术的应用。这种背景下,各级政府及审计机关、各内陆自贸区、各企事业单位应当积极做好各项先进技术、技术设备的引进工作。做到首先在各机构内部运行完善基础上,与其他大数据审计平台的互联互通,充分发挥大数据的技术优势,并逐步实现大数据与审计工作的深度融合。在保证内陆自贸区大数据审计平台实现运行的基础上,各项审计工作进一步精确、及时、高效。此外,根据实际情况,也可以采用服务外包形式,通过与外部技术团队建立战略合作关系,签订长期服务协议,实现相关技术应用的实现和适时更新升级。
(四)实现审计人才科学引进与培养。内陆自贸区大数据审计模式的顺利实施和推广离不开审计专业人才的参与。内陆自贸区大数据审计平台建设过程中应做好相关审计人才的发掘、培养和运用工作。第一,加大专业审计人才的招聘,通过定期招聘、校企合作等途径,拓宽审计专业人才的来源并及时补充;第二,对于在岗审计人员,要制定完整的培训计划、继续教育计划,不断提高专业能力和更新理论知识;第三,组建审计专家团队,以应对可能出现的临时突发审计事件,以及对重大审计问题进行专家诊断;第四,完善审计人员的晋升和考核机制,通过恰当奖励、惩罚制度激励审计人员担当作为,及时更新知识储备,并将优质审计人员纳入审计专家团队的后备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