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比特币的上涨势头强势,反映出其已被作为一种投资品,在全球范围内被资本追逐。无疑比特币是独具魅力的,其解决了双重支付问题,实现了无需第三方参与的点对点电子货币支付,是一种高度安全、便捷,无使用地域限制的虚拟货币。关键问题是,谁赋予了比特币如此出众的能力,比特币创始人中本聪在《Bitcoin:A Peer-to-PeerElectronic Cash System》一文中给出了答案,支持比特币运行的是一种被称为“区块链”的技术。这种技术虽然是支持比特币的底层技术,但却可以脱离比特币而单独存在。进一步研究发现,区块链可以提供“去信任化”的交易环境,“去中心化”的管理模式以及“不可篡改”的数据处理方式。于是,众多行业开始摸索并尝试将其融入到自身领域中。在财务会计领域,区块链的进入一定会产生诸多的变化,这些变化就是区块链对财务会计的重塑,即本文探讨的重点。
区块链作为一种新兴事物,学界尚无统一、公认的定义,主流观点包括:1.底层技术说。区块链伴随着比特币的诞生而诞生。2009年,中本聪发表了一篇名为《比特币:一种点对点的电子现金系统》的文章,系统详释了基于区块链的点对点电子现金系统,即比特币。底层技术说由此产生;2.分布式数据库论。在计算机专家眼中,区块链等同于分布式数据库。赵铭、陈浩提出,区块链是目前一个比较热门的新概念,蕴含了技术与金融两层概念。从技术角度来看,这是一个牺牲一致性效率且保证最终一致性的分布式数据库;3.分布式账本论。英国政府首席顾问报告《分布式账本技术:超越区块链》将区块链视为记录比特币交易的分布式账本技术,分布式账本让区块链内的每一位参与者都可以获得一份复制的、内容一致的账本,并且所有复制账本内容同步更新。那么,这三种观点如何抉择。站在财务会计角度,显然倾向于分布式账本论,这样定义的好处在于凸显了区块链与财务会计的共性,引导研究方向于两者间相互关系。
计算机革命与互联网的普及催生了数字货币,新的支付方式极大地促进了互联网交易,但却难以避免双重支付问题。目前,解决双重支付主要依靠第三方机构,但其存在诸多弊端难以解决,例如:易受攻击、维护成本高以及自身信用无法被有效监督等。正当其时,2008年,中本聪提出了一种完全通过点对点技术实现的电子现金系统,它使得在线支付能够直接由一方发起并支付给另外一方,而中间不需要任何第三方机构,比特币诞生。同时,作为支持比特币的底层技术,区块链同步面世。
区块链是一种伴随着比特币的诞生而出现,同时可以独立于比特币存在的一种技术或模式。区块链的内容可以分解为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区块是何物。如果把区块链比喻为账簿,那么区块就是其中的一页账页。顾名思义,区块是指被公开记录在全网上的一套数据的文件。第二个问题,“区块”是怎样形成的。区块作为区块链这种“账簿”中的一页,新区块是由之前所有区块压缩的信息加上后一时段内的交易信息打包而成的,即每一个区块不仅含有当前的交易信息,还可以一直追溯到初始区块(创世区块)。第三个问题,“区块”是如何成“链”。区块组合成为区块链,是通过“时间戳”完成的。时间戳可令区块严格地按照时间顺序排列,叠加最终形成“链条”。
去中心化是区块链的核心特征。去中心化是指在区块链技术下,交易参与方之间不再依赖权威性的机构来专门保障交易顺利进行。去中心化是一种分权结构,将交易安全以及信息存储交付于全网所有的节点,以共同维护的模式来克服中心化的弊端。
区块链分布式结构的特点最大优势就是信息的不可篡改。分布式账本保证区块链内每一个节点或者说参与者都能得到一份完全相同的账本,篡改其中一本或几本是没有意义的,稍加比对便可发现篡改痕迹;理论上,在工作量证明机制下,拥有51%算力即可完成篡改,但掌握51%算力不仅需要大量的设备支持,代价高昂,即使篡改成功,整条区块链也不再被信任,篡改毫无意义。
信任缺失会导致经济社会支付更多的交易费用。因此,有人将“信用”视作“资产”,认为信任将加速交易行为,节省交易费用,为经济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区块链出现后,其另辟蹊径地解决交易双方的信任问题,由于区块链内数据公开、公认且不可篡改,因此,参与者(节点)之间是无须互相信任。这种新模式就是区块链的去信任,即在完全忽略交易者是否诚信的基础上,驱使交易者最终做出诚信的行为。
科斯认为,制度合理可以降低交易费用,产权明晰可以消除市场失灵。在新制度经济学视角下,财务会计和区块链都可被视作一种制度。财务会计作为商业语言,提供专业的商业信息来降低交易费用,同时清晰地反映产权经济关系来消除市场失灵;区块链砍掉了第三方,交易费用大幅降低,且其分布式账本模式可以清晰、明确、高效地实施产权管理。因此,透过新制度经济学这块放大镜,财务会计与区块链都试图通过规范交易行为,明晰产权关系来减降低交易费用,防范市场失灵。两者在“制度”这一范畴上高度契合。
众所周知,现代财务会计是在一套公认的、严谨的财务概念框架指导下,为相关利益者提供决策信息的规范性方法。财务会计提供“信息”这种特殊产品,消除信息不对称,帮助相关利益者作出决策。区块链对于信息的处理可以达到真实、公开、及时,甚至在区块链范围内基本实现信息透明。站在信息经济学角度,财务会计和区块链都是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重要途径,两者结合一定会产生正的协同效应。
在管理学框架下,财务会计与区块链同样具有高度的契合性。首先,抛开关于会计的本质的争论,其具有管理属性是毋庸置疑的。会计通过记录、计量、报告等工作来反映和监督一个单位主体的经济活动。有了会计工作的参与,决策者可以计划、监督、调整自身的经济行为来达到最优的效果;其次,站在管理学角度,区块链就是一种先进的组织机构,一种无中心化、共同维护、无等级差别、极度扁平化以及权力源于竞争的组织。这种结构与后现代组织理论不谋而合。因此,两者可以在管理职能上优势互补,从而进一步提高管理效率。
1.区块链提高了信息的可靠性。区块链能够提高财务会计信息的可靠性,确保信息的真实、中立与完整。首先,去中心化的记账模式保证了初始录入信息的真实与客观,而区块链的不可篡改特性保证了真实性的延续;其次,去中心化记账模式的另一个优势就是保持了记账行为的中立;最后,区块链具有可追溯性,从创世区块开始,所有的信息都会被完整地保存。因此,区块链具有提高财务会计信息的可靠性的能力。
2.区块链提高了信息的及时性。提高财务会计信息的及时性,是信息时效性的体现。信息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及时性是其价值的生命。经济越发展,市场越活跃,对信息及时性的要求也越高。而传统财务会计报告一年一报的频率已经难以满足需求。目前看来,区块链有望提高财报频率,缓解信息需求压力。在区块链支持下,财务会计信息的编制十分钟左右就会发生一次,即产生出一个区块;另外,由于区块链分布式账本中存储的信息具有高度可靠性、不可篡改性以及调取便捷性,审计所需的时间被缩短。因此,区块链被引入到财务会计核算工作中后,财务会计信息的及时性将得到大幅度提高。
为规范证券市场,我国会计准则要求企业进行强制性披露与自愿性披露。现实是,上市公司经常发生违规披露问题,非常有损财务会计信息的透明度。如果将区块链应用到财务会计领域,违规披露的现状将会得到改观。首先,区块链是去中心化的,这就意味着生成披露的过程中,不存在一个可以凭借自己意志更改披露内容的节点,这在根本上杜绝了人为操纵;其次,区块链处理信息的过程被置于一个“玻璃仓”中,所有参与者都可以接触到一切信息,披露内容从生成到报出都是透明的;最后,区块链的信息处理是自发的,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信息打包的新区块生成,这就意味着披露实现了自动化。
一是财务工作脱离人工,人为干预大幅降低;二是财务工作标准化,财务报告可比性提高。这两项技术与区块链的结合将会产生一系列连锁反应。首先,区块链的每一个节点(或参与者)在其他两项技术支持下拥有了标准化的财会核算能力;其次,区块链为参与者提供了具有去中心化、去信任化特点的财会核算环境,保证了务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及中立;最后,标准化的财会核算能力与安全透明的核算环境可以提供安全、标准的区块链财务服务,推进企业财务全面外包。
理论创新需要有技术创新的支持。实时会计信息系统很早就被提出,但碍于条件,一直未能成型,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现有的会计信息技术达不到“实时”的要求;二是审计流程需要花费时间。上述原因得不到解决,“实时”将无从谈起。区块链有望突破障碍,推动实时会计信息系统的实现。区块链与现有会计信息电算化技术结合,会计分期假设不再具有意义,因为区块链下的核算行为是连续的,一般间隔十分钟左右就会形成一个区块,即形成一份新的财务报告,于是,财务报告变成了动态的,实时地更新报告内容;与此同时,区块链的不可篡改、可追溯、调取不受地域限制等优势极大地提升了审计效率,在相关技术的支持下,区块链下的审计完全可以实时化。
本文系统介绍了区块链的产生、定义及内容,并分别从制度经济学角度、信息经济学角度以及管理学角度诠释了区块链与财务会计结合的科学性与必要性;基于理论分析,深入探讨了区块链对财务会计的重塑,结论如下:区块链的加入对财务会计产生了重塑,其提高了信息的可靠性与及时性;区块链提供了一个透明的财务环境,减少了财务会计信息被操纵的可能性;区块链的出现,使得实时会计距离现实更进一步。需要注意的是,区块链尚属于萌芽阶段,技术上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在现阶段,区块链的模式应采用联盟链并接受适当的监管。区块链对于财务会计的重塑是积极的,实时会计的发展是未来的大势所趋,只要举措得当,区块链就会在财务会计领域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