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市财政局坚持把推广应用PPP模式放在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去谋划、去推动,不断加强制度建设,规范项目运作,激发市场活力,补齐发展短板,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规范管理,制度先行。为了促进PPP工作可持续发展,临汾市财政局把2019年定位为“PPP项目规范年”,相继出台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市本级PPP项目预算评审的通知》《关于加强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项目绩效考核的通知》《PPP操作实用手册》《PPP项目工作流程》等管理办法,构建起有章可循、有据可依的制度体系。建立项目库定期分析报告机制,明确新项目入库标准和已入库项目清退标准,强化项目库管理。建立信息公开机制,通过财政部PPP综合信息平台,实现全市PPP项目全周期的信息公开,以公开促规范。建立政府支出责任监测机制,对全市PPP项目政府支出责任进行动态统计,适时进行风险预警,严守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0%“红线”,进一步规范PPP项目运作。
一是严把“项目筛选”关。结合全市发展实际,把补齐短板、收益较高、技术成熟作为推广范围,优先在防范化解政府债务风险、脱贫攻坚、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推广PPP模式。二是严把“评价论证”关。积极引入投资评审、工程造价、工程审计等专业机构,严格对项目物有所值评价和财政承受能力论证进行把关,确保年度全部PPP项目的政府支出责任控制在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10%以内。三是严把“项目入库”关。按照“能进能出”的管理原则,加强项目储备及动态管理,对不适宜采用PPP模式实施、前期准备工作不到位、未建立按效付费机制的的项目进行清理,2019年全市新增入库项目9个,清理退库项目9个。四是严把“合同审核”关。加强对PPP合同的起草、谈判、履行、变更、解除、转让、终止直至失效的全过程管理。积极会同行业主管部门,通过聘请法律顾问、财务专家对合同内容进行审核,充分识别和合理防控项目风险,为PPP项目的顺利实施和全生命周期管理提供合法有效的依据。五是严把“绩效评价”关。建立事前设定绩效目标、事中进行绩效跟踪、事后进行绩效评价的全生命周期绩效管理机制,制定PPP项目绩效控制工作流程,对项目投资、施工管理、运营维护、转让移交等各个阶段进行全程监督审计,规范整个投资建设过程。同时,强化绩效评价结果运用,将绩效评价结果与政府付费、使用者付费挂钩,并作为调价依据,建立和完善绩效纠偏机制,增强绩效评价的执行力和约束力,确保公共利益最大化。
一是强化教育培训。采取聘请国内著名专家授课的方式,从政策解读、项目谋划、实务操作等方面,为市直相关部门、金融机构、各县(市、区)等单位开展业务培训,着力提高从业人员业务操作能力、应对风险、全生命周期绩效考核及运营管控能力。二是开展调查研究。通过深入项目一线,查找PPP工作推进中的难点问题,寻求推动PPP工作的破题之策。2019年围绕入库项目规范发展,赴市本级及15个县市区进行现场调研指导,对项目涉及行业分布、入库项目基本情况、落地情况及各县市区PPP项目财承占比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形成了《临汾市PPP发展现状分析》调研报告,为推动项目顺利实施奠定了坚实基础。三是优化投资环境。积极贯彻落实国务院、省委省政府激发促进民间投资的相关政策文件精神,优化营商环境,加大对民营企业参与PPP项目的支持力度,向民营企业推介政府信用良好、项目收益稳定的优质项目,并在同等条件下对民营企业参与项目给予优先支持。与山西省太行基金合作设立了临汾市产业引导基金母基金,基金规模20亿元,按照1:4比例将在子基金层面放大100亿元,重点扶持市委、市政府提出的转型发展项目,引导更多的社会资本积极参与。我市40个签约项目中,民营企业作为社会资本方参与的项目共计20个,占比50%,高于全国45%的水平,起到了扩大民间资本市场空间的效果。
规范有序推进PPP项目,加强示范引领至关重要。我们积极引导各县市区财政局和市本级PPP项目实施机构申报省级以上示范项目,通过树立标杆,规范项目运作。截止目前,纳入省级以上的示范项目有14个,获得奖补资金7140万元。这些项目涵盖10个领域,包括教育、医疗、体育、交通运输、市政工程等基本公共服务项目,为全市统筹做好防风险、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工作,打赢三大攻坚战提供了有力支撑。
2019年,全市纳入财政部PPP综合信息平台管理的储备项目共计69个,总投资额631亿元;已纳入财政部项目管理库53个,总投资318亿元。项目涉及交通运输、市政公用(含垃圾、净水、污水处理等)、环境保护、教育、文化、科技、体育、水利、旅游、医疗卫生、保障性安居工程等11个领域,基本实现了公共服务重点领域PPP项目全覆盖,呈现出落地率高、民间资本参与度大、示范引领作用强等突出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