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阅读课堂问题链的设计与运行

2020-02-22 08:43:31王胜伟
语文天地 2020年19期
关键词:文本素养课堂教学

王胜伟

当下的高中语文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四个部分,即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文化传承与理解、审美鉴赏与创造。这些能力和素养离不开具体的文本阅读和学习,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文本的语言特色,能够联系自身的生活和阅历进行思考,认识、理解其中的文化意蕴,并通过鉴赏阅读、写作实践等方式获得深层次领悟。这就需要教师设计有效的问题,并通过环环相扣、层层推进的问题链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语文素养,最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课堂教学的要务是引导学生发现自己学习中的盲点,找到解决问题的路径,通过拓展延伸、实践运用获得知识与能力的提升。因此,有效课堂教学要针对学生的困惑,结合具体的教学文本确立学生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并通过一定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帮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重点,突破难点。因此,有效的教学环节就是明白学生有什么问题,如何引导他们探寻出解决问题的路径。

苏格拉底说过:“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的思想的诞生。”爱因斯坦也说过:“指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高中学生的学习也应该由问题开始,教师的教学也应该从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切入。如在《我与地坛》的第一课时教学中,我们先要了解学生对“生命支柱”的认识,看看他们在青春、生命、人生价值观等方面有什么样的问题。然后结合文本,了解学生在阅读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如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感知能力怎样,会有什么问题;即在本文的整体阅读中存在什么问题。再有就是局部的、细节的方面有什么问题,或者针对这个文本需要学生在哪些方面获得阅读与感悟能力的提升等。如作者是在什么情况下来到地坛的?为什么来?来了干了什么?作者在地坛有什么发现,有什么收获等。而细节上的问题则是第一部分的三处景物描写使用了哪些描写方法,分别有什么作用等。就这些问题,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它们成为一个问题链,有次序、有层次地推动学生进行阅读和思考。

问题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的抓手,而推动学生深入阅读,发现文本背后的信息和含义,在不断的阅读中发现和获取更多的语文知识,得到思维的训练,获得能力和素养的提升,则需要教师将问题串起来,组成问题链。问题链的设计要结合具体的文本,体现文本学习的意图和价值;应该是切实针对学生文本阅读学习过程中的疑难、困惑而构建的有逻辑、有层次、前后呼应的课堂问题的整体设计,应达成问题链推动学生知识建构、能力迁移和思维拓展的作用。

一般来说,教师的问题设计可以围绕一般的写作规律,即写了什么、怎么写、为什么这样写的逻辑顺序开展。如在《我与地坛》的第一课时教学中,教师设计的问题链要先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即对人生价值和生死的认识、对文本整体阅读的把握、对景物描写方法和作用等的掌握与达成情况。再如在李密《陈情表》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围绕“陈情”设计问题链,让学生自主阅读,思考陈情的主体是谁(李密)?陈情的对象是谁(晋武帝)?陈情的内容是什么?为什么陈情?陈情产生了怎样的结果?将这几个问题形成一条链,不仅能促成学生顺利开展文本阅读,帮助学生整体把握文本;还能在相应的历史知识、背景的补充中,使得学生对文本写作的意义和价值以及对文本传递的人生观、价值观有所领悟。如此的设计环环相扣、链状呈现,在问题探讨中保证学生思考的统一性与连续性,使得学生获得语文素养的滋长。

问题链是将一节课要学习的主要内容以问题的形式有逻辑性地呈现出来的一种课堂教学组织方法。在具体教学中,有些问题可能容易些,有些问题可能较难解答,或者有多维的解答。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精心设计问题链,更要在课堂上组织和引导好问题链的推进,促成学生的阅读方法和思维能力的提升。

一、创设情境,激发探索兴趣

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主体地位要确立,课堂学习的主动性更需要激发。如在《兰亭集序》的教学中,我们可以从王羲之“兰亭集序”的书法艺术的赏析开始,激起学生了解王羲之及其所生活时代的特点。如此,为阅读中的具体问题——写了什么、为什么写等问题的解决打下基础。而在具体的文本阅读中,教师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小组竞赛的形式推进问题的解决。如把握《兰亭集序》的文本内容是比较难的,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阅读某一段落,概括主要内容;或者组间竞赛,看哪个组在整体阅读中能够更准、更全地找出文中表现作者情感及变化的词语或者句子,然后总结出文章的情感脉络(乐、痛、悲);继而开展品兰亭之乐、思兰亭之痛以及悟兰亭之悲等活动。在情境创设中,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用歌曲、视频和丰富的补充资料激发学生阅读和思考的兴趣。在这一过程中,有效呈现问题链能推动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活动,能使教学过程严谨和顺畅起来,使得学生的主体性突显出来,有效提升问题链运行的效果和学生课堂学习的有效性。

二、适时调控,追问推进探讨

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我们有时候会发现课堂预设在课堂中的生成出现瓶颈。这时候,教师要对问题链中的具体问题进行调整,适时调控,对学生加以引导,在问题转化或者讲解中促成学生很好地解决问题。

在学习杨绛的散文《老王》中,“老王”的善是文本阅读学习的重点,学生对前两次老王的送人、送冰中比较容易感受到老王的善;但是老王在临死前一天给杨绛家送上了“好香油”和“大鸡蛋”,却拿了钱,怎么看出“善”却比较费解。这里,我们可以实时调整与追问,补充特殊年代的背景资料,即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香油、鸡蛋等是按人按户口本凭票定量供应的,使学生明白不是有钱就能买到的。学生可能还是不能信服。这里,我们可以追问:那么,老王买香油和鸡蛋的钱怎么来的,他有没有余钱?在学生阅读和讨论之后,我们可以得出老王自身很穷——靠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活命;“文革”期间,他的生计就更加窘迫,只能凑合着打发日子;住在荒僻的小胡同中塌败的小屋里。继续追问,那他怎么突然就有钱了呢?如此,学生相互交流、谈论,得出几乎是唯一的可能——老王卖掉了活命的三轮车!如此,老王的善,底层劳动者的光辉就熠熠生辉起来。如此,帮助学生进行文本内容的深入阅读和探索,学生的阅读思维和阅读品质就能得以提升。

总之,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要了解学生学情、把握文本,精心设计出推动学生自主阅读和合作学习的问题链,并有效落实课堂问题链的展开、运行和有效生成,从而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训练和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

猜你喜欢
文本素养课堂教学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电子制作(2018年18期)2018-11-14 01:48:06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散文百家(2014年11期)2014-08-21 07:17:04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法
散文百家(2014年11期)2014-08-21 07:1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