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丽娜
高中语文教学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教师一味地将知识灌输给学生,代替学生去品读作品,而学生也因此放弃了主动思考,被动接受教师的知识灌输。要解决这样的问题,教师就要改变角色,从灌输者变成一个激趣者、设疑者、示弱者和参与者,促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为主动思考,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这样的课堂体现了学思结合的特点,能让学生学得更主动。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若只是直接灌输知识点,学生必然会感到枯燥乏味。所以,教师要从灌输者转变为激趣者,将枯燥乏味的语文知识转变为具体形象的内容。这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展开探究活动。
在学习《祝福》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深入探究作品的主旨,组织学生参与到有趣的“探案”游戏中,鼓励学生思考:“祥林嫂的死到底是谁造成的?”首先将作品中的各个主要人物的头像都贴在黑板上,鼓励学生进行“指控”,不仅要提出谁是“罪犯”,还要说出理由,引导学生从文字中寻找“证据”。如有学生提出:“婆婆是罪魁祸首,如果不是她一定要将祥林嫂嫁给其他人的话,祥林嫂也不会死。”还有学生提出:“我觉得四叔也是要负一定责任的,因为四叔在婆婆抢人的时候,并没有帮祥林嫂说话。”还有学生认为:“‘我’在祥林嫂问世上有没有魂灵的时候,没有给予肯定的回答,这成了压断祥林嫂精神的最后一根稻草。”在沟通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发现每一个人都有一定的责任,最后推论出封建伦理制度对人的毒害。这样就让抽象变为具体,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趣的方法有很多种,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将图文并茂的内容展示给学生,引发学生思考;也可以设置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游戏或主题活动,引导学生参与其中,尝试主动解决问题。这样的方法既能让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思考,又能促使学生将抽象的知识转变成具体形象的内容,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会得到提升。
在高中阶段,学生的思维能力有了很大的发展,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个特点,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从被动学习转为主动探究。在传统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会围绕文本提出各种问题,学生虽然也会围绕问题展开思考,但是其思考是被动的,教师要让学生从被动思考转为主动提问,自主发现各种问题,并找到问题的答案。
在学习《想北平》的时候,感受作品中的情感,体会作者独特的语言风格,这是教学的关键处。教师可以在教学中以之作为主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提问,鼓励学生思考。首先提出抛砖引玉的问题:“作者说:‘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作者为何会有这样的感触呢?”“为何这篇文章一读就让人觉得写的是北京呢?文章的语言为何具有北京话的特点呢?”教师鼓励学生想想是否有类似的问题,引导大家提出问题,鼓励学生将这些问题整合在一起,并探究问题的答案。在这样的互动交流中,学生提出了自己的问题:“作者很爱北平,每次想起都要落泪,可是他为何不回北平呢?”“文章中提到的似乎都是北京平民的生活,为何不着重写一下巍峨的紫禁城呢?”整合这些问题,学生能更好地体会作品的情感,感受作者京味十足的语言风格。
在学生主动质疑的过程中,由于其思维能力各有不同,常常会出现一些偏差,提出一些与课文无关的问题。所以,教师还要关注学生的提问,引导其围绕课文内容思考。此时,教师可以设置一个主问题,鼓励学生围绕该主问题进行思考,自主提问也要围绕主问题展开。这样既考虑到了学生的主动性,又能让学生围绕文本核心进行探究。
在不少学生的心中,教师应该是一个全知全能之人,所以,学生常常处于自卑的状态,无条件接受教师的话,甚至有问题也不敢提。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改变自己的角色定位,将自己从全能者变成示弱者,故意提出问题,让学生帮助自己解决问题,或者故意说出错误的答案,引导学生来纠错。
学习《雨巷》时,若学生能感受作品的意象,体会作品独特的意境,对诗歌的感悟也会更为深刻。和直接灌输相关的知识相比,若教师能适当示弱,引导学生纠错,则能让学生逐渐树立自信,自主展开思考。“我觉得作者真是一个胆小的人,他既然那么喜欢这位姑娘,为何不主动打招呼呢?这样胆小,怎么可能得到真爱呢?”这样的理解和文章的主旨有偏差,但能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促使学生探究作者的写作目的,感受作品的意境。如有学生提出:“作者想要表达的是一种淡淡的哀愁,若这段相遇有一个完美的结局,那么作品的意境就体现不出来了。”还有学生提出:“‘此时无声胜有声’,虽然作者没有说话,但是却能让我们感受到他的爱意,体会到他对美的追求,所以,我觉得作者还是不要出声更好。”在这样的互动交流中,学生逐步深入体会到了作品的意境。
教师若转变了自己的角色,从全能者变成了示弱者,那么,学生也会渐渐地从自卑变成自信。这样学生就能振奋学习的信心,兴趣也会有所提升。
各种主题活动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但是由于教师的定位不准确,将自己当成了组织者,要求学生按照自己的要求参与活动,这样便使得学生的自主性受限,同时也会让学生感觉教师高高在上。此时教师要改变自己的角色,从组织者变成参与者,和学生一起活动,引导学生自主设计活动项目,展开分类。
学习《林黛玉进贾府》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展开自主阅读的活动,围绕《红楼梦》中的重要片段展开角色扮演。在组织该活动的时候,教师不要直接告诉学生要如何去做,而是用语言引导学生一步步深入思考。“我们想要演小品的话,是不是需要素材呢?”这促使学生认识到要先选定表演的片段。学生开始围绕这个话题展开互动讨论。在学生选定话题后,再引导学生思考:“直接将小说里的内容念出来?这样的小品好不好呢?”学生有所领悟:“我们要用自己的语言整理一下情节,适当地给其中的人物添加一些台词。”学生尝试围绕人物特点编写台词,尝试加入心理独白等内容,让人物形象更为丰满。这样的提问能让学生将教师当成是参与活动的一分子,不过分依赖教师,这样一来,学生的自主参与性也会得到提升。
教师将自己从高处转到低处,和学生一起参与活动,避免直接命令学生开展某项活动,转而用启发性的语言提醒学生思考,这样能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在主题活动中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若教师能转变自己的角色,从学生的学习心理出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组织学生参与到讨论中,培养学生善学善思的能力,那么就能更好地构筑学思型的语文课堂,帮助学生提升学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