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共安徽省委党校 安徽行政学院,安徽合肥 230059)
内容提要:读者资源蕴含着知识能力、社会关系、协同合作等因素,是图书馆取之不尽的发展资源。新时期党校图书馆呈现“专家型、外延型、忠诚型”三类读者资源的类型和特点。作为思政文化建设主体的党校图书馆要获得既有广度也有深度的资源,光靠挖掘图书馆自身内部资源是不够的,应充分挖掘党校读者资源的独特性和功效性,积极开发调动读者资源,扩大图书馆资源视角,将读者资源建设真正纳入到党校事业建设和图书馆发展中。
关于图书馆资源的定义在图书馆的发展进程中不断变化,20世纪50年代,图书馆资源主要指“藏书资源”,80年代因文献种类繁多、载体形态多样,“文献资源”的概念逐渐取代“藏书资源”,及至90年代互联网的普及,数字信息进入图书馆,“信息资源”又成为了图书馆资源新的代名词[1]。“图书馆资源”中的纸质文献、电子文献、多媒体设施、数据库等以“物”的形态,取得图书馆界资源意识的共识。对于图书馆面向的服务群体——读者,我国图书馆界历来提倡“读者第一”“以读者为中心”“一切为读者服务”,这表明在实际工作中读者研究是图书馆工作的重点[2]。但在传统图书馆学理论中,读者只是服务要素,并未将其作为一种可促进图书馆自身发展的重要资源来看待,实际上读者蕴含的知识能力、社会关系、协同合作等因素,可以成为图书馆取之不尽的发展资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处于新的发展时期,对党校事业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图书馆作为党校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相关会议上曾明确指出要实现办馆理念创新、服务模式创新、工作手段创新,要从“以物为本”转向“以人为本”[3]。“以人为本”的根基就是读者,如何有效组织、链接、整合党校读者资源,探索成功开发、利用读者资源的方法,对提升党校图书馆的竞争优势,提高党校教学科研水平和办学质量,对党校事业、图书馆发展及读者创建都有着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读者资源(reader resource)是指在图书馆或公共阅读空间中可发展开发的各种读者支持要素[4]。其涵义有如下解读:1.读者资源属于图书馆众多资源的一个子集,相较于图书馆已有的文献、馆员、设施等内部资源,它属于图书馆发展所依托的、重要的外部资源;读者资源必须经过开发、转化才能成为图书馆可利用的有效资源。2.从知识消费行为和角度看,读者资源实际是购买、享有自身需要的知识产品或服务,是知识受众对独有的图书馆资源的消费需求,其目的和属性与其他商业用户资源有相同性,区别在于只有通过图书馆或公共阅读空间等获取知识服务的受众,方可成为读者资源的组成元素。3.读者资源具备“社会资本”的特质,属于社会资源的一种。它既是有形资源,如图书馆和阅读空间的志愿者资源,也是无形资源,如读者知识资源、智力资源、社会关系资源等;读者资源如经过开发和利用,会产生积极的社会效应、关系效应和资本效应。
通过中国知网以“读者资源”做主题检索,查询相关论文50余篇。最早“读者资源”这一概念,是傅广荣、徐军英等[5]于1999年提出的,认为读者资源是高校图书馆可利用的宝贵资源;杨柏勤[6]指出应利用读者资源丰富文献资源,提高馆藏的利用率和共享程度;高欣[7]分析网络环境下图书馆读者资源开发的类型;李小萍[8]提出开发高校读者的信息资源、文献资源、智力资源和“人力”资源,实现图书馆资源利用最大化。后来该研究进入一段停滞期。2010年后在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冲击下,数字阅读的普及,图书馆借阅率急剧下滑,图书馆的读者服务面临着困局。吴汉华、王子舟[9]从当代资源观出发,以“真人图书馆”为个案,重新提出开发图书馆读者资源,以增强自身活力、扩大服务功能;其后刘安云[10]提出高职院校图书馆对读者隐性知识的开发及进一步的利用;付晓丽[11]阐述了党校图书馆读者的资源优势,提出了读者资源开发的途径;李学聚[12]、赵元章[13]、汤骅[14]分别就网络平台重点开发“校友”资源,对读者的人力、智力资源和信息资源的意义和利用提出新的看法;杨广宁[15]则对开发利用“读者资源”中的用户资源、人力资源、知识资源进行了探讨;杨其珍[16]从“冰山理论”原理出发,分析读者知识资源特点,并提出对策;郑汉新[17]阐述读者资源开发的特征、原则及读者资源开发的措施。王子舟[18]的研究较以往的读者观、资源观都有所超越,细分读者资源的四种类型及其内涵特征,提出具体的开发和利用办法。
通过以上梳理可以看出,“读者资源”中的“开发与建设”这一学术命题最早发轫于20世纪末,进入21世纪后逐步成型。这些研究将读者看作是图书馆资源不可或缺的部分,已有“读者即资源”的观念,突破了以往图书馆人力资源仅仅指馆员的局限。在实践中,许多图书馆也希望能积极开发和利用读者资源,促进图书馆建设和发展。但从学术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而言,这一理论研究和经验总结较为稀缺,除高校图书馆外,对其他类型图书馆尚未给予足够的关注和探讨;现有文章多简略而述,对其开发和利用,建设意义还缺少更为详实的分析。
公共图书馆读者群体范围广、基数大、类型丰富,加之近年各类阅读空间的建立,其文化传播作用凸显,使其读者资源建设有深厚的“土壤”。高校图书馆的读者拥有较好的知识底蕴,经过校园文化活动和图书馆创新服务的有效黏合,其读者资源的形成和培养机制易于形成,便于建立长期稳定的协作利用的关系。而党校图书馆读者与高校、公共图书馆相比,在类型的丰富性和时空效度上,有一定的区别和差距。党校读者类型是由党校教育的性质、任务、办学形式决定的,可以分为教研人员、学员以及有关人员三种类型,各具特点。
“专家型”读者:党校教研人员是教学科研的中流砥柱,担负着培养人才和科学研究的双重任务,他们学有所长、术有专攻,对党和国家的理论政策熟稔,与外界交往和交流的机会也多,对专业学科的新知识、新信息、新观点有着敏锐的洞察力,在相关领域的前沿理论和发展问题上有独到的见解和发言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使他们对学科文献资料具有较高鉴别水平,对文献资源建设具有前瞻性。此类读者资源在图书馆的馆藏资源建设、数字信息开发、图书馆专题和文化建设方面拥有明显的专业优势。
“外延型”读者:党校学员是图书馆重要服务群体,一般是指在党校学习培训的省部级领导干部、地厅(司局)级领导干部、县处级领导干部、科级领导干部和一般群众,此外还包括党校培养的全日制和在职研究生[19]。这些读者蕴藏着诸多“活态”的因素,一是流动性较大,其流入输出量不是固定不变的,读者身份有其阶段性;二是能力属性丰富,蕴含着社会信用、关系规范、文化品位、职能权责等多种社会资本元素;三是具有良好的执政经验和实践能力,整体素质较高。此类读者属于党校外的资源范畴,如与图书馆建立有效的互动,成为图书馆中流动的“资源库”,对促进党校事业发展,特别是调研咨政工作将是一大优势。
“忠诚型”读者:党校除教研人员外,其他部门人员是图书馆第三类服务群体。从服务实践看,这类读者到馆率高,借阅量大,有明显的阅读倾向,到馆目的更为明确;从实践情况分析,其他部门人员是长期与图书馆保持较为密切关系的读者群。他们时常对图书馆的馆藏、环境、资源使用提出需求和建议,乐于参与图书馆相关服务活动,与图书馆保持了较为稳定的“忠诚度”,而“读者忠诚度”是近年被热议的图书馆管理领域的话题。获得这类读者的支持,对党校图书馆文献的采购、补充,对现存馆藏补缺和完善,对图书馆服务改进与创新,对阅读推广和文化活动落实开展都有着积极作用。
以上对三种读者资源分而述之的,是根据服务对象特点进行的简单分类。在开发和利用读者资源时,会发现许多资源是混合型的,既是知识资源又是人力资源,既有知识特征又有关系特征;看似疏离但在一定环境作用下,能建立很高的契合度。读者资源的类型和特点决定了读者资源与图书馆的文献、设备、馆员、决策资源一样,可以进行利用与转化。分析党校读者资源类型是读者资源建设的基础,而开发和利用是其核心。
读者资源建设包括开发和利用两个层面,开发就是通过对读者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挖掘蕴藏其中的可用资源。利用则是图书馆获得读者知识、智慧、人力和社会关系等多重支持,使读者资源参与图书馆服务协同与创新管理的过程[20]。
“专家型”读者具有“教”与“研”两方面的重任,在教、学、研过程中必须保持较强的创新意识和生命力。他们对图书馆文献资源需求旺盛,对信息技术利用程度高。因此对“专家型”读者的开发,图书馆需要密切关注他们的学科专业、研究课题和学术交流动向,在资源推荐、信息推送、科研协助方面紧密贴合他们的教研需求,以定制服务稳定读者,以丰富资源满足读者对图书馆的知识需求,解决文献资源使用方面的问题和意见,使读者切实体验到图书馆带来的知识增值、科研价值提升的益处,调动他们对图书馆资源建设和信息共建共享的兴趣和共鸣,从而取得他们对图书馆工作更深入的支持。此举利于党校图书馆的文献建设和发展,也使更多的读者受益,达到图书馆和读者共建共享的双重目的。
“外延型”读者的开发有两项重点内容:一是在读者的开发初期,图书馆要做好读者相关数据的调查,内容包括读者姓名、年龄、性别、职业、职务、专业方向、兴趣爱好、阅读记录和联系方式等,依据读者的知识结构、专业背景等进行分类建档,形成对读者源的有效筛选,为下一步读者开发做精细准备;二是建立完善的读者库和成果库,打造党校图书馆读者结构知识库,将其人力资源和知识资源纳入党校图书馆管理体系。保存其信息和智力成果,使之成为党校“智力库”范畴。这种外延读者IR平台建立,能吸引读者的目光,做到即使这类读者不在党校学习,但在地方文化建设、舆情管理研究、法规综治制度等方面,已与党校间构建起互为作用的研究合作关系。这种资源开发充分挖掘了学员与党校间双向、长期的合作交流局面,取之于学员、用之于学员。
“忠诚型”读者不仅是图书馆的使用者,也可以成为图书馆的建设者。具体开发办法可由简入繁,先从到馆率高和借阅频次较高的读者中选取对象,分析其喜好,再以问卷调查形式了解他们参与图书馆工作的意识意愿,明晰可以建立的开发程度。就图书馆而言,开发培养“忠诚型”读者首先要建立读者社团组织,读者协会历来是图书馆传统的组织形式。通过协会组织将读者聚合,用文化活动建立友情,交流知识和信息,凝聚人际关系,提高读者忠诚度,增强图书馆对读者开发的渠道和信心。其次应建立专门管理章程和激励制度,确定读者管理章程,明确管理目标,展现其在图书馆活动和管理中的能力、技能、经验和体力等诸多方面的价值;并采取互惠互利原则,以图书馆力所能及的物质和精神奖励措施,调动读者参与图书馆管理及有关活动的积极性。“忠诚型”读者资源一旦开发成功,可以在长时期内保持良好的助推作用,对图书馆人力和服务是极大的补充和完善。
党校读者资源开发的最终任务和目标是有效利用该资源,对此党校图书馆应采取“积极主动、人文情怀、信息链接”等手段,促成读者知识、人力、关系资源达到“尽其才,尽其用”的局面,构建读者资源利用的长效机制,使党校图书馆资源的创新、服务的创新与人的创新有机结合起来,以推动服务的转型升级,推进党校图书馆更快更好地发展。
1.知识资源的利用。利用读者知识资源,就是通过读者贡献的知识成果,包括文献知识资源、脑力知识资源来增加图书馆新的知识产品,扩充或完善馆藏知识体系,强化图书馆知识保存及传播功能。如读者对图书馆书籍的捐赠,学者专家对图书馆专题书架的建议、对学员小书架荐书的指导等,都充分发挥了读者的专业特长,帮助图书馆集思广益完善学习荐读功能,提升图书馆服务水平;另外读者知识资源经过汇集、碰撞,能迸发出新的思想火花,如由读者组织参与的“读书会”、“朗读会”、研讨会、专业讲座等,就是聚合了更广泛的群体智慧,提升更多读者的文化品位、促进知识增值、加强人际交流、提高馆藏资源利用率,发挥党校图书馆在新的历史时期学习、休闲、文化、交流新功能。读者知识资源的利用是图书馆知识资源价值的体现,也是图书馆发展的重要支撑与保障条件。
2.读者人力资源的利用。是指读者能够参与图书馆业务与活动的人力支持,现图书馆研究中的人力资源多指志愿者资源。对于党校图书馆来说,长期有效的人力资源来自内部员工或组织,是除馆员外的服务团队,能为图书馆业务提供人力、技术、行动等支撑。读者人力资源可以参与图书整架、文化交流,阅读评选、技术活动的开展,还可以促进读者个性化服务需求,以广泛的人手补充馆员数量有限,解决馆员学科专业短板,时空范围受限等的问题,如党校图书馆开展的党史党建巡礼、经典电影评介、红色书籍品读,从前期准备、中期落实到后期总结需要依靠读者人力资源辅助。人力资源的利用还可以拓宽图书馆服务范围,扩大党校知识文化服务影响力,党校图书馆近年来大力开展各种面向学员的文化活动,如精品电影展、书法绘画展览、音乐影视欣赏、知识普及讲座等,以党校红色教育强化学员职工的政治思想意识,满足他们的精神文化需要,但人力资源的缺口也日益增大。利用读者人力资源实际是一种“情感的交流”,利用读者喜欢亲近图书馆对行为,通过与读者良好的互助关系,形成对图书馆人力的有效补充,不仅提高了图书馆服务机能,促进图书馆多元化探索,还有助于党校员工公益精神的孕育和培养。
3.读者关系资源的利用。是指图书馆借助读者关系建立的一种外围资源形式,即通过读者关系获得更广泛的信息渠道,为党校教研、决策乃至行动提供广阔的外部条件。从党校教学、研究、咨政职责看,需要得到社会方方面面的信息和人力支持。党校图书馆作为教辅部门,整合读者关系资源,挖掘读者关系资源中蕴含的社会角色、职能职权、关系信用、影响作用等多种社会资本元素,对党校的科研教学服务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党校读者关系有其先天优势,因其多处于国家政治、经济、民生等管理领域,易获得第一手资料;读者本身具有政策的敏锐性,职能职责的专业性,思想上也达到一定的政治高度,可以对党校的教学研判、社会调查、政策落实、智库建设形成有力支持,强化党校上传下达的职能作用。利用读者关系资源丰富党校图书馆社会文化体系,如党校图书馆下基层的“农家书屋”建设、现代党校“三大数据库”信息化建设,在其实施过程中均有赖于多种读者关系资源的协同。依靠读者关系资源强化了党校图书馆职能角色,使服务触角能深入到基层,其服务面向社会更多群体,向整个系统及至社会展现了党校图书馆新资源的作用。
近年来国家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及高等教育高度重视,使其在资金、设施、人员、管理等方面得以快速提升,公共图书馆率先感受到读者群体的需求和价值,主动寻求、开发、利用读者这一宝贵资源,如湖南图书馆“老兵口述史”记录、长沙图书馆“创客空间”服务,都是对读者志愿群体的开发和利用,为图书馆带来巨大效益。党校图书馆与之相比,对于读者重视程度不亚于其他类型图书馆,但就“资源观”而言,从对“读者资源”这一智慧范畴的认识,到有效开发和利用还欠缺研究,亟待落实。党校读者资源建设的意义有哪些?新的历史时期党校读者资源建设最终会带来哪些收益?值得认真剖析。
1.形成新的研究领域。党校图书馆读者资源建设,展现出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如党校图书馆社会资本应用、资源管理机制建立、读者研究纵向深化等。读者资源建设拓宽了党校图书馆学研究内容,以往图书馆资源仅作为内部组织建设问题,但读者资源建设使图书馆资源管理由内部走向外部,改变了图书馆资源环境,构架了多方沟通管理体系;读者资源建设还将形成新的公共价值,使组织、人员、知识、关系价值增值,必将给图书馆带来服务的增量与质变,使党校图书馆资源影响更广泛的社群,从而产生强大的外部效应,这些都将成为党校图书馆新的研究课题。
2.丰富党校图书馆资源形式。党校读者资源建设打破了传统资源意识的壁垒,将读者上升到图书馆资源建设的重要位置。对图书馆单纯的物理资源,如馆藏文献、电子设备、信息数据库进行延展和扩充,利用物理资源黏合读者,对其知识、人力、关系等内涵属性进行重新提炼整合,实现资源更为有效、精准和广泛。通过“物”到“人”的开发利用,丰富了党校资源形式和内容,实现读者之间、知识之间、人际之间的互通互利,为读者的知识学习、文化拓展、人际交流提供了多重支撑,成为新时期党校图书馆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形式。
3.强化馆员队伍建设。馆员是读者资源建设的最终落实者,在建设过程中,馆员需要建立主动的资源开发意识,加强与各类读者的交流,善识读者中的人才,方能更好投入读者资源开发,参与读者资源管理,实现读者资源指导,孵化科学途径等诸多过程。读者资源建设内容繁杂,需要精耕细作,既反向要求馆员要加强各类知识学习和技能的提升,对馆员的组织架构能力、信息支撑水平、宣传思想动员等业务能力和水平均是重大考验。读者资源建设开启了馆员的主观能动性,检验了馆员的服务水平,优化了馆员专业知识和综合能力,强化馆员作为组织者和管理者队伍的建设。
4.推进服务体系创新。《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校图书馆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党校图书馆必须适应新的需要“创新工作思路,转变工作方法,进一步加快图书馆工作的转型和发展”[21]。党校图书馆作为党校事业发展的辅助部门,在馆员受体制和编制条件制约下,在知识结构相对匮乏现状下,借助读者的知识、智慧、人力、关系资源,形成和保持一支编外的“精英团队”,通过这个团队优化丰富图书馆馆藏,加强党校信息化建设,为读者提供更加专业化、宽阔的学习研究视野,对优化党校图书馆服务,全面推进党校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有重要作用。
5.增加图书馆的竞争优势。现图书馆行政制度属于垂直结构(vertical structure),即上下级行政隶属结构,但2014年以来各图书馆呈现具有跨界组合、业务混搭的鲜明特征,这些新物种的体制呈现水平结构(horizontal structure),必将对图书馆体制带来竞争和冲击[22]。读者资源建设加强党校图书馆与各类读者的联系与合作,帮助图书馆走上需求驱动的发展之路,形成党校、图书馆、读者间的平行发展,就会有更多的读者依赖图书馆;读者资源折射出资源的便利性、独特性和价值性的多维特点,使资源使用方式更为快捷、舒适,使资源传递方式更为人性化,就会有更多的读者利用图书馆,党校图书馆竞争优势得以增长。
1.助力党校文化建设。2019年全国党校(行政学院)培训会议提出“党校不仅是学员干部加强理论学习与党性锻炼的熔炉,也是广大教职员工生活其中、浸染其中的文化殿堂”[23],文化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党校除理论教学外,另一项新的工作职能就是文化建设。读者资源建设是文化建设的一大亮点工程,它蕴含着党校丰富的“人本色彩”,是将“物本”资源向“人本”思想的拓展与验证,是采用科学、系统的手段,将党校读者科学研究和文化成果深度融合的产物,是提高党校职工和学员党性文化修养的重要举措。党校图书馆读者资源建设,可以有效地提升党校文化软实力,反映党校读者的人文精神、治学理念、知识价值,必将对党的事业产生深远的影响。
2.促进党校科研建设。目前中央党校和安徽省委党校均已建设党校机构知库(IR),用以保存和传播党校教研人员的知识成果,将党校读者资源纳入其中,完善了党校“知库”体系,改变单一的内部资源形式,它使固定的内部信息资源向“活态”的外部资源扩展,提升了知识资源的体量,拓展了知识成果应用途径。而“智库”建设是从中央党校到地方党校极为重视的建设项目,“智库”建设需要庞大的知识资源和强大的人力资源支撑。读者资源建设则能节约党校在“智库”建设中,时间、人力、物力成本的投入,将读者资源与党校教师的专题教学、科研课题有效链接;借助读者资源既有的知识智慧、共同价值、社会资本,落实党校教学科研任务,实现党校“干部培训、思想引领、理论建设、决策咨询”四大职能,促进新的历史条件下党校科研发展。
3.推动党校学风建设。我国现有省级党校34所,副省级党校15所,市地级党校360所,县级党校近2500所,承担了90%以上的党员干部的教育培训任务[24]。党校读者是其中的骨干和中坚力量,他们的知识化、贯彻力、执行力,对引领国家发展,落实政策法规,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作用。党校读者资源建设有助于增强党校学术氛围,促使党校要更加广泛地发掘、培养、重视人才,构建人与人、人与知识、人与信息、信息与社会的多重融合;读者资源建设将这个群体有效联结,创设一个推动读者思想交流、知识共享、学习研究的平台体系,发掘读者潜能,激发他们对知识的渴求,不断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和专业素养;用平等互助的交流方式,智慧解决生活与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形成党校读者爱学习、勤思考、善作为的优良学风,并将这一学风深入贯彻到读者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
1.符合读者发展需求。在社会多元发展背景下,党校读者学习理论知识,丰富实践经验需要长期有效的专业信息支撑。深度开发、科学利用读者资源,就是从党校读者的实际需求出发,构建强大的专业资源体系,阻断传统资源模式存在的时间、空间障碍,保证读者能长期有效利用图书馆。汇聚党校名师专家、专业技术人员和读者精英力量的读者资源建设,挖掘读者优势资源潜能,组建互补型的资源关系,认真践行“从读者中来,到读者中去”的服务初心,使读者既是资源拥有者,又是资源的消费者,为读者终身学习、终身受益提供力量源泉。读者资源建设实现了智慧学习和满足专业素养需求,实现了读者效用价值的最大化,给更多读者带来优质的知识熏陶和学习体验。
2.实现读者共建共享。党校读者对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利用,常因学习期满就会基本中断,造成一方面党校很难了解培训的理论应用于实践的反馈情况;另一方面,图书馆与读者也很难继续探讨与交流。读者资源建设是通过资源,将共建共享理念与读者紧密融合,运用党校读者掌握的知识体系,如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特长和经验,为党校教学获得动态的“活性”资料。反之,参与资源共建共享的读者,在培训教学中也将获得高质量的教学内容和实践支持,提高了解决问题的科学性、精准性和实时性。其自身能力的开发,知识容量的扩充,让读者的知识、能力、实践朝多功能、深层次的方向发展,必定会对自身价值观有重新认定,进而带来新的人生规划。读者资源建设共建共享优化党校教学服务的同时,实现读者与党校、与图书馆的资源叠加,形成三者间教学相长、互为促进的关系。
3.构建读者优势互补。地方党校读者资源价值是可以提供本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最新信息,其优势是动态的、鲜活的,而省级党校读者凭借丰富的馆藏文献、数字资源、研究成果,成为专业领域理论和思想的指导者,这两类读者间的相辅相成、优势互补,构建起党政决策的信息保障。读者资源建设通过网络化的互联互通,将分散于不同地域、不同行政岗位的党校读者,以数字化、信息化方式互相连接,实际是将分散的读者架构成一个有序的、通畅的网格,实现读者在知识、合作、咨询等方面的交流,构成省级与地方党校读者资源对接,建立彼此间的信息纽带,以便取长补短。读者资源的优势互补,为彼此间提供了全面而及时的信息源,为解决工作中的瓶颈和困难,找到了知识和人力的疏通渠道,是经读者共同建立的具有党校特色的资源合力。
4.建立读者多重支持。党校读者来党校学习培训是更新理论知识、不断增强党性修养、进一步提升执政能力,在课外时间或者离校后,就生活的感悟、工作中遇到的难题、国内外的热点问题、重大理论政策等方面,需要有一个倾诉交流、探讨问题、充满智慧支持的人文环境。读者资源的建立,能够让读者和老师、读者之间持续学习交流,从而理清思路、破解难题,以更好的精神面貌和百倍的信心攻坚克难、开拓创新、迎接新的挑战;读者资源建设将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专业的人才队伍、庞大的学科网络及良好的社会合作关系,以资源整合的方式嵌入到读者服务中,或满足读者知识需求,或帮助他们建立更广泛的人脉;依靠读者资源建设,打造“集中式”信息服务门户,通过门户汇集知识、人力、关系,为读者学习、工作提供丰富的合作途径,让读者对资源产生认同感和亲近感,形成强有力的“智才”和人才支撑,使读者沉浸在良性资源环境中不断成长。
随着图书馆“共同构建观”的提出,图书馆读者资源的研究将进一步走向深化,各类图书馆呈现出个体化的趋势,典型的表现是读者画像、个体样本等研究不断的兴起[25]。作为思政文化建设主体的党校图书馆,要获得既有广度也有深度的资源,光靠挖掘图书馆自身内部资源是不够的,应充分挖掘党校读者资源的独特性和功效性,积极开发调动读者资源,扩大图书馆资源视角,将读者资源建设真正纳入到党校事业建设和图书馆发展中,利用读者资源与党校、图书馆构建三位一体的科学“资源观”,为新时期党校事业开辟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