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发展理念的多维度透视*

2020-02-22 06:44阿力米热库尔班古力斯坦亚生
实事求是 2020年2期
关键词:共同富裕成果理念

阿力米热·库尔班 古力斯坦·亚生

(新疆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新疆 乌鲁木齐830017)

2015年10月,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系统论述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作为新发展理念之一,共享发展理念具有鲜明的系统思维,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继承和发展,是我们党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发展经验的总结升华,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对发展规律、发展观的一次集成系统创新。这一理念的提出,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我国所处的发展历史方位的科学判定,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集中表达了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宗旨。

一、共享发展理念的理论渊源与现实基础

1.理论渊源。自古以来,我国就有“小康”“大同社会”的理想,有对公平正义的执着追求,有对共享(不患寡而患不均)的社会实践。历史上诸多农民起义都曾提出过与共享相关的口号,如“均贫富、等贵贱”“均田、免粮”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目标,也是自古以来我国人民的一个基本理想。”[1]同时,他还引用“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礼记·礼运》中的“小康”社会和“大同”来说明这一点。无论是“大同社会”,还是共同富裕,一定程度上反映的都是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的追求,对共享成果的期望,这些从古延续至今的思想理念,成为了共享发展理念的重要来源。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讲到:“社会也是由人生产的。活动和享受,无论就其内容或就其存在方式来说,都是社会的活动和社会的享受。”[2](P83)这里的“社会享受”指的是社会发展成果的共享。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中虽然没有直接使用“共享发展”这一概念,但是在马克思主义的诸多论述中都蕴含了马克思恩格斯对于共享发展理念的主张。这些主张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共享发展理念的提出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全国人民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共享发展理念提供了政治前提和制度保障。毛泽东在1955年论述我国的制度目标时指出:“现在我们实行这么一种制度,这么一种计划,是可以一年年走向更富更强的,一年一年可以看到更富更强些。而这个富,是共同的富,这个强,是共同的强,大家都有份。”[3]可以看出,共享发展的意识早已蕴含在毛泽东的社会主义理论之中、蕴含在他对共同富裕的追求之中,这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共享发展理念提供了理论的雏形。1978年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总结了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4](P373)邓小平的论述从根本上解答了长期以来人们思想上的困惑,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并指出其最终的落脚点就是共同富裕。共同富裕就是社会财富的共享,共同富裕理念初步表达了中国共产党人共享发展理念的基本要义。江泽民指出:“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5](P279)因此,强调发展归根到底就是为了实现和保障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充分表明了我们的发展要坚持为人民服务、向人民负责,也就体现了发展就是为了人民的根本目的。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的以人为本,体现了党的根本宗旨,凸显了人民主体地位。胡锦涛强调:“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6]在此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7]体现了我们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党除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没有任何特殊的利益。共享理念的实质,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的是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要求。

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为共享发展理念的提出创造了条件,毛泽东、邓小平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关于共享的相关论述为共享发展理念的发展创造了基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共享为了谁、由谁来共享等问题作出了相关的论述和回答,习近平总书记正是在继承历代中国共产党人探索成果的基础上进行开拓创新,形成了新时代的共享发展理念。

2.现实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8]社会需要是社会进步的基本动力,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我们党前进的动力和奋斗目标。共享发展理念的提出并非偶然,而是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是在充分认识到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愈加明显,同时这种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与广大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也是在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面对经济下行压力,资源、环境约束趋紧、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等背景下提出来的,立足实际,着眼未来,以谋划好我国社会发展的战略性、前瞻性、长远性问题而制定的思想理论。

共享发展注重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目标就是使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共享发展坚持全民共享,即人人都能享有发展的成果、人人都能得到满足;坚持全面共享,即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让人民享受到经济、政治、文化等全方面发展的成果;坚持共建共享,参与成果的建设过程,即获得分享共建成果的资格,有劳必有得;坚持渐进共享,即实现共同富裕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共享发展理念的践行是持续改善民生的过程,是不断增强人民获得感和幸福感的过程,也为缓解社会主要矛盾提供了实现路径。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与此同时,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进程中也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矛盾。例如,尽管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是经济发展仍面临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增大和国内经济增长新旧动能转换的严峻挑战,需要平衡好稳增长和防风险的关系,发展需要坚持稳中求进,把握好节奏和力度。除此之外,我国在某些领域的核心技术还比较落后,要努力发展高质量的产品和技术。体制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需要协调发挥好政府和市场这两种手段。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完善,城乡间、区域间的差异较大等问题是民生发展中需要攻克的难题。共享发展理念正是致力于解决发展中遇到的诸如此类的问题,使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于民,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针对上述现实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提出了共享发展理念并深刻指出:“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9]不难看出,坚持共享发展是为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是为了更好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共享发展的最终目标就是为了实现共同富裕,而实现共同富裕就必须坚持共享发展理念。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保持社会稳定、维护国家安全。”[10]可见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不是单方面的行动,而是要求所有相关主体通过有效整合而形成合力的过程,只有建成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继而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

二、共享发展理念的四个维度

1.全民共享。全民指的是全体人民,共享是让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全民共享强调人人享有、各得其所。共享发展的全民性能够使人民群众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出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推动历史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最终要落实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11](P87)虽然每个人对美好生活的定义不尽相同,每个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不尽相同,但总体而言,美好生活就是在保证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注重生活质量的提高,不再仅仅是满足于温饱,而是追求更高质量的生活。共享发展理念的提出,就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目前我国在发展中仍存在的问题,例如民生、环境、城乡差距等领域存在的诸多问题;就是为了更好地解决共享过程中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力求将发展的成果惠及每个人。

全民共享要求发展一定要从中国的国情出发,一切以人民的利益为中心,既要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主人翁精神,促使他们各司其职、各尽其能;又要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消除两极分化,确保弱势群体利益最大化,把贫富差距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彻底消灭贫困,改善民生,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从而体现人民的主体地位,实现价值权利相统一。

2.全面共享。全面指的是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全面共享强调满足人民多层次、多方面的要求。“共享发展就是要共享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各方面建设的成果。”[12]共享理念要求社会赋予每一个社会成员公平竞争的机会和权利,共享各方面建设的成果。全面共享就是为了着力保障民生,解决民生问题,例如加大教育投入,逐步实现基本教育资源在城乡、区域之间的均等化,让所有受教育者享受到教育的公平性;就是为了多渠道、全方位地解决就业问题,让就业群体有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以及更可靠的社会保障;就是为了加强医疗为人民的原则,让群众享受到更高水平的医疗服务;就是为了做到“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改善社区环境让居住环境更优美、更舒适等。通过改善诸多民生问题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全面共享需求的满足。

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8]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说明了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比较突出,这就要求党和政府要坚持统筹“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着重解决发展的全面性和协调性问题,以提升人民群众全方位的幸福感,努力做到经济发展成果人人共享、政治参与权利人人共享、基本公共服务人人共享、绿水青山的生态环境人人共享,从而实现全面共享。

3.共建共享。共建指的是共同建设,共建共享强调的是人人都要参与到成果的建设过程中。共建共享强调坚持共同努力、共同建设而不是坐享其成,每一位社会成员都要参与到发展成果的建设中来,为社会发展尽到应尽的责任。共建要求全社会共同凝聚发展力量,发挥人民首创精神,共同参与社会建设。共建是共享的前提,共享是对共建成果的分配,体现了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共建要求全社会齐心协力把蛋糕做大,集全体人民的巨大力量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共享则体现在共建后共同享用发展成果,使发展成果惠及每一位发展的建设者。要实施“提低、扩中、限高”的社会再调节政策,把扩大中等收入阶层的收入作为重点突破口,不断深化改革,增进人们的福祉。要注意社会新生阶层的利益诉求,关注妇女、儿童、残疾人等弱势社会群体,实施积极健全的社会保障政策,实现政策“兜底”。在新的历史阶段,通过进一步总结我国社会发展的经验教训,通过深化体制改革,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多地关注社会公平问题,将公平原则纳入到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目标中,将公平原则贯穿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全过程中,只有这样才能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历史经验和事实告诉我们,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始终将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密切联系群众,千方百计让人民群众真正当家作主,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参与,共建共享,共同努力开创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4.渐进共享。渐进指的是逐步前进,强调的是逐步、逐渐,而不是同时。我国的经济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渐进共享表现的是一种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时间性,渐进共享与经济发展质量密切相关。

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共享必须是渐进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现就是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从党的十三大提出建设小康社会,到现在稳步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展,一步一个脚印地实现目标,这都体现了发展的渐进过程。实现现代化强国的目标也要认真做好发展的长远规划,脚踏实地、循序渐进,稳步向目标前进。“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就体现了改革发展的渐进性,奋斗目标的渐进性决定共享的渐进性,我们按照规划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坚持问题意识与目标导向相结合,积极稳妥地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向前发展,始终着眼于人民群众的现实利益和诉求。

推进共享发展必须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循序渐进地推进社会主义发展,从而走向共同富裕。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加速发展经济曾经偏离了社会主义发展方向,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我们必须深刻总结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不能做超越阶段的事情,但也不是说在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方面就无所作为,而是要根据现有条件把能做的事情尽量做起来,积小胜为大胜,不断朝着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前进。”[13](P46)从目标来看,渐进共享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从过程来看,共同富裕是一个逐渐实现的过程。在推进共享发展的过程中,要坚持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即坚持渐进共享,不要想着一口气就达到目标,甚至为了达到目标不择手段、顾此失彼,片面追求发展的速度而忽视发展的质量。

三、共享发展理念的当代价值

1.共享发展理念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共享发展理念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共享发展回答了发展的主体力量、发展途径、发展成果的共享对象等根本问题,代表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实际诉求,深刻回答了新时代我国应该坚持什么样的发展理念、如何践行新的发展理念、为谁发展这三个根本问题。共享发展的目标与社会主义的本质目标具有高度一致性,是指导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社会治理的行动指南,也是指引我们向前发展的理论武器。

共享发展理念是新时代破解发展难题的“金钥匙”,是引领我国发展观念变革的价值旨归,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宗旨意识、服务意识和强烈的担当精神。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自成立之初起就始终以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坚持社会革命和自我革命相统一,不断提升自身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共享发展理念的提出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新飞跃,是指导今后一段时期内我国发展的科学理论,对破解发展中遇到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是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实践举措。

2.共享发展理念从根本上践行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共享发展理念,从实质上看是“人民主体”理念,它是我们党在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中,致力于构建人人参与、人人共享的整体和谐关系,并在人与社会的良性互动中实现社会的稳定与和谐的关键。习近平总书记坚守人民立场,一再强调发展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它体现了当代中国社会改革与发展的立场,它回答了发展依靠的主体力量、发展的目的等根本问题。从基础的民生保障到教育医疗、住房、就业等,从每一个细节处提升人民群众在生活中的满足感。新时代的三大攻坚战、持续改善民生等都是共享发展理念的生动实践,人民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过,脑袋富、口袋鼓,这就是共享发展理念具体的体现,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在具体实践举措方面的真实写照和生动实践,集中体现了党与人民群众的密切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7]只有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营造人尽其才的良好氛围。我们党要时刻不忘初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在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一宏大历史进程中,我们需要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深刻领会共享发展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在共享改革红利的进程中不断把共享发展推向深入,补齐全面发展的短板。以人民为中心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立场,要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的全部活动中,始终依靠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伟业,矢志不渝地带领人民群众朝着实现共同富裕不断迈进。

3.共享发展理念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了理论基础和理念引领。共享发展是对共同富裕这一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坚持和丰富。共享发展理念不仅继承了共同富裕的最终目标,而且进一步明确了发展与共享的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相统一,明确了财富创造与财富分配相统一,从而进一步丰富了共同富裕的原则。坚持共享发展,必须建立健全保障社会公平、平等的制度体系,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让广大人民群众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中享受到实实在在的获得感,感受到公平正义;在全民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事业中实现自己的梦想,让个人梦与中国梦交相辉映,以中国梦引领个人梦,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共享为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发展提供了理念引领。新中国成立后,经过70多年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后40多年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改善,生活质量大幅度提升。但由于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大而不强,区域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拉大,就业医疗、食品安全、民生保障等领域问题突出。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求我们必须转变发展理念,通过理念创新从而促进其他领域的创新,引领共同富裕的推进,从而实现全面共享。

总之,共享发展理念是中国共产党转变发展理念的理论创新,是中国共产党人发展理念之精髓。根据共享发展理念的要求,要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着力解决民生问题;要发挥人民的首创精神,促进“五位一体”建设;要科学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努力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全体人民共同努力,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全体人民共同创造。只有坚持和完善共享发展理念,才能让广大人民群众拧成一股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形成最大合力,让新时代的发展更具活力和力量。

猜你喜欢
共同富裕成果理念
论中国式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验收成果
工大成果
“健康照明”成果聚焦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三医联动”扩大医改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