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农村互助养老模式路径优化研究
——以河北省邯郸市肥乡区幸福院为例

2020-02-22 06:34马晓东
山东行政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邯郸市养老农村

王 静,马晓东

(青海民族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西宁810007)

一、问题的提出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养老服务领域,主要表现为老年人对高质量、高服务的美好老年生活的需要和当前养老模式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我国已步入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阶段,养老问题已得到社会广泛关注,特别是农村养老问题日益突出、亟需解决。据国家统计局数据资料,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25388万人,占总人口的18.1%,其中65周岁及以上人口17603万人,占总人口的12.6%。对比2018年的数据,2018年末,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24949万人,占总人口的17.9%,65周岁及以上人口16658万人,占总人口的11.9%。仅一年时间,60岁以上增加0.2%,65岁以上增加0.7%,老龄化往高龄化发展速度加快。(1)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建设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2)这是新时代背景下国家为应对人口老龄化做出的战略安排。近几年来,党和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积极应对老龄化问题,但是随着老龄化人口基数的增加,农村养老服务仍面临诸多薄弱环节,传统居家养老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前老年人对老年美好生活的需求。通过对河北省邯郸市肥乡区的实地调研发现,肥乡幸福院以“集体建院、集中居住、自我保障、互助服务”的方式成为我国第一家互助养老模式的养老院,并在后续建立了上百所分院,为我国有效解决农村养老问题提供了有益探索和模式选择。

目前,国内学者对互助养老模式进行了一些探索。其中,金华宝、李明和曹海军等学者分析了德国的“多代居”模式、美国的“村庄”模式、时间银行等互助养老发展经验[1][2]。睢党臣等将共享经济理念运用到养老产业中,有效整合利用农村闲置资源建立以地缘为基础的互助养老服务制度,形成城乡互助养老模式[3]。杨静慧认为在农村家庭养老功能式微的困境下,互助养老凭借其理论支撑、实践依据、政策支持成为破解农村养老困境可行性的养老模式[4]。刘妮娜提出了以资金互助为基础、以组织动员为抓手、以服务互助为重点、以社区居家养老为主要阵地的特色互助养老发展路径,尝试建立圈层化、整合化、网络化、制度化的农村互助型社会养老体系[5]。张云英分析了宗族互助养老、集体互助养老以及社区互助养老三个发展阶段,认为以家庭为基础、社区为依托的社区互助养老模式将是解决当前农村养老困境的可行选择[6]。于长永通过实证分析农村老年人的互助养老意愿和影响因素,发现农村老年人的互助养老意愿较低、不同地区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并受到家庭规模、健康状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7]。吴香雪和杨宜勇指出,目前学界关于互助养老的定位存在着过渡形式、补充形式、全新养老方式等观点,认为互助养老要因地制宜,通过完善相关政策、加强组织管理、明确政府责任、拓宽筹资渠道、引导多元参与,最终实现互助养老机制的共建共享[8]。万谊娜提出社会资本的培育程度决定了互助养老模式发展的可持续性,需要从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面出发,培育公民的公共精神、培育社区养老自组织、创造互助养老发展的社会系统环境,以弥补养老领域的市场与政府失灵[9]。杜鹏、安瑞霞通过分析现有农村互助养老实践,从社会治理的视角,探讨了政府治理与村民自治在农村互助养老中的互动过程,提出加强宣传,提高社会认同度;放权赋能,明晰政府职责;多元参与,培育和扶持社会组织;自主探索,创新互助养老形式;合力共治,推进农村互助养老,需要政府、市场、社会组织、人民大众共同努力推进农村互助养老的发展[10]。由此可见,以上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对互助养老模式进行了探讨,这些探讨对本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同时,有关互助幸福院的研究已有很多成果,但是大多数研究主要集中于理论和政策层面的宏观论述,本文以河北省邯郸市肥乡区幸福院为案例研究,着力解决家庭照料功能式微、政府承载能力有限与市场养老逐利倾向等难题,重点从当前我国农村互助养老模式的发展现状、发展瓶颈与路径优化三个维度进行探究,以期不断完善我国农村互助养老模式。

二、河北省邯郸市肥乡区农村互助养老模式的发展现状

肥乡区位于河北省邯郸市东部,辖五镇四乡共计265个行政村,总面积502平方公里,人口36.8万人,有60岁以上老年人5.3万人,其中空巢老人1.4万人,占全部老年人口的26%。2008年,河北省邯郸市肥乡区首次将废旧校舍改建成“互助幸福院”,并在前屯村进行试点探索基础上的“肥乡区互助幸福院”成为全国首家“农村互助幸福院”。作为全国首家采取该养老模式的地方实践,其经验值得总结。

第一,多元参与主体。互助幸福院是以村集体主导,政府提供相关支持以及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方式运行。互助幸福院从发起、筹备、到运行等一系列程序大多是在村委会以及村干部的带领下完成的。除了政府的支持外,互助幸福院还有社会力量的参与,主要表现为部分从商村民和附近企业等主动提供资金或实物支持。

第二,养老费用适合。互助幸福院在建设初期本村老人可免费入住,老人们就近入住成本较低,也是基于这样的初心和目的,河北省邯郸市肥乡区首创了“集体建院、集中居住、自我保障、互助服务”的互助幸福院养老模式。在互助幸福院的建设期,肥乡区财政给予一次性配套资金2.5万元来配置一些生活必需品,平时会进行部分补助,标准为每20人每年给予5000元补助,每超10人加1000元[11]。

第三,自我互助管理。互助幸福院不配备专业人员,入住的老人们在服务人员的带领下生活,日常也进行种菜、养花等活动。而且老人们相互之间比较了解和熟悉,这种基于地缘性的优势使他们彼此之间能够相互照料,无需很长时间便可适应互助幸福院的生活。经过一断时间的发展,现在肥乡区互助幸福院初具规模、设施齐全,构成了多功能的保障设施,与农村社区卫生所等医疗卫生机构有机结合,为老人健康提供保障。在访谈中发现,互助幸福院的老人有很好的归属感,“在家待不住了,在这儿心情好,跟老姐妹说着话、摸着牌、看着电视心里愉快、高兴。”(3)“这里边都是互相服务,年轻点的管老的,行动方便的、身体好的管这个(身体)不好的。”(4)在幸福院里老人们还编了顺口溜:“互助养老就是好,儿女忙碌少烦恼,互帮互助心情爽,幸福相处乐淘淘。”

第四,村集体承担养老筹资主体作用。通过对河北省邯郸市肥乡区幸福院的实地考察可以发现,互助幸福院资金筹措主要是以集体资金支持和个人支出相结合的形式开展,减轻老人们的经济压力,另外也可以获得必要的财政支持,这是互助幸福院得以顺利发展的重要因素。互助幸福院养老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满足当前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需求,老人们自愿到互助幸福院安享晚年生活,这种养老模式有其自身独特的优势,这不仅缓解了居家养老等传统养老模式的困境,而且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我国养老面临的家庭压力和社会压力。

2011年,民政部、发改委率领部分省市养老产业部门负责人专程到河北省邯郸市肥乡区调研观摩“互助幸福院”新型养老模式,认为这一模式是“村集体办得起,老人住得起,政府支持得起,农民家门口”的幸福院。2020年,衡水市冀州区民政局、有关乡镇负责人到肥乡区农村互助幸福院进行考察学习,并表示肥乡创造的农村互助养老模式非常切合当前我国农村发展实际,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要借鉴肥乡模式,大力推广农村互助幸福院建设,造福广大农村老年人(5)。在肥乡区委、区政府的强力支持和领导下,互助院持续提升扩容、进档升级,目前已建成互助幸福院240家(新建56家,改扩建70家,租赁114家,其余25个小村与大村联合建立),总体实现了全覆盖,基本形成了社会机构养老、居家养老和农村互助养老相结合的新型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在调研中发现,该模式在实际应用中还存在一些不足,面对这些发展瓶颈,选择何种路径优化对互助幸福院养老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三、农村互助养老模式的发展瓶颈——以河北省邯郸市肥乡区互助幸福院为例

从对河北省邯郸市肥乡区互助幸福院的实际调研来看,目前我国农村互助养老模式面临一些发展瓶颈,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一)缺乏精神上的关爱

据调研,入住互助幸福院的老人们大多自身存在心理扭转难题,但是目前互助幸福院对老人身体健康的关注度普遍大于对心理健康的关注度。老人随着自身年龄的增长,面对自己日渐衰微的身体,从年青力盛到需要照顾,再加上同龄老人之间身体健康状况的差异比较,老人难免会从心理上产生落差感,甚至出现排斥或羞于老人之间的相互照料。在与老人的聊天中可以看出,内心精神世界的空虚以及对家庭的依恋依然是老人们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再加上彼此之间很少分享自己内心世界的真情实感,即使生活无忧,如果精神世界得不到慰藉,这也违背了互助养老的初衷。另外,目前农村互助幸福院所提供的休闲娱乐设施少,活动也较为单一,老人们的精神生活得不到满足。部分老人尚未选择该模式或还处在观望之中,对互助幸福院养老模式缺乏认知,入住伊始的新鲜感与相处长久时的矛盾摩擦也是部分老人存在的隐忧。总之,老人之间的情感处理、心理调节、矛盾纾解以及“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等都需要互助幸福院做出适应,这是我国农村互助幸福院未来需要努力的方向,也是我国农村互助养老模式需要完善的地方。

(二)老人入院存在一定限制

通过对河北省部分互助幸福院的调查发现,不仅在邯郸市肥乡区互助幸福院,而且在后续以肥乡区互助幸福院基础上陆续建立的众多互助幸福院中,都存在只接收生活可以自理的老人的情况,对于生活能力较差或者失能失智的老人,互助幸福院均不予接收,这可能与互助幸福院建立之初以实现互助养老的初衷有关,因为失智失能老人只能实现单方面“受顾”而不能“施顾”,因此可能使互助幸福院在有限的资金和人力条件下的互助养老意愿受限。在实际调研中不难发现,我国还存在很大比重的失智失能老人,全国老龄办发布的《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成果》中显示,目前仍然有18.3%的老年人为失能、半失能状态,总数达4063万人。对于失智失能老人养老问题的解决理应成为农村互助养老模式需要攻克的难关,而不是成为选择性接收老人的躲闪之举。

(三)养老服务水平较低

目前农村互助幸福院是以村集体作为其运营和管理主体,但是在实际的运行中存在医疗卫生供给不足以及服务人员专业性待提高等养老服务水平较低的问题。首先,医疗卫生服务供给不足。互助幸福院因依托农村建设,在医疗器械、相关技术以及专业护理方面存在资源配置不均的现象,目前只能满足老人入住后的基本医疗需求[14]。但是从实际来看,老人选择入住互助幸福院的重要因素恰恰就是避免因身体出现问题得不到专业医疗救助的情况。其次,互助幸福院中的老人们一起吃饭、生活等,这样的群体生活更应该注重卫生饮食情况,但是实际调研发现,由于没有政府等相关机构的有效监督与检查,互助幸福院的卫生环境堪忧。最后,互助幸福院目前的服务人员大部分来自本村或附近村民,无论是长期就职还是志愿服务,他们都没有类似工作经验也没有经过专业的上岗培训,服务缺乏专业性和针对性,而且工作全凭自身道德约束,存在很大的随意性。

(四)养老资金保障不足

目前,农村互助幸福院的资金筹措主要来自村集体和个人,在农村有限的经济资源的限制下,互助幸福院虽然基本能够满足农村老人简单的生活需求,但是整体设施配备还存在较大差距。以河北省邯郸市肥乡区互助幸福院为例,虽然目前互助院内设置有餐厅、娱乐室、医疗室等,但是整体水平还比较低,只能满足老人们的日常需求,而且饮食上并未注重营养均衡,娱乐设施陈旧而单一,医疗设备不足而简陋,大病、疾病救治条件明显不足,以上这些都需要充足的资金保障。虽然地方政府对互助幸福院会进行财政补贴,但是其资金支持不充足,养老保障资金财力有限。另外社会参与注资、合办组织屈指可数,因此互助幸福院维持正常运行主要还是依靠村集体经济支撑。但是以农业为主的农村社会收入毕竟有限,由此造成农村互助养老水平低、设备旧、人员少、服务差等诸多问题,长此以往,会严重阻碍以互助幸福院为基础的新型互助养老模式的健康发展。

四、农村互助养老模式的优化路径

河北省邯郸市肥乡区互助幸福院遇到的发展瓶颈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普遍性,通过对其他省份互助院的调查也发现了相似的问题。为了破解其发展瓶颈,进一步优化和推广农村互助养老模式,应该重点做好如下工作。

(一)加强内心关爱,丰富精神世界

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中提到:“要加强对老年人的精神关爱,健全老年人精神关爱、心理疏导、危机干预服务网络,支持各种形式的老年人关爱活动。”(6)因此,要增加老人的精神慰藉服务,丰富老人的精神世界,不断满足老人日益增长的对晚年美好生活的需要。针对于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丰富互助幸福院的娱乐内容。除了当前简单的娱乐设施和文娱活动等,可以适当增加多种类型的娱乐形式,比如节假日邀请当地学生或者志愿者来为老人表演节目,陪老人下棋、聊天、玩游戏,也可以教体操、太极等。学习法律等专业的学生和志愿者也可以在游戏中向老人普及一些法律常识,讲解法律故事等,增加趣味性,缓解老人内心的空虚感。其次,可以与当地或邻近的专业心理疏导机构达成协作,请专业人员定期上门为老人做心理疏导,对部分老人之间产生的矛盾进行调解,倾听老人的内心想法,以不断增加老人精神世界的需求。最后,要保持和老人子女的良好沟通,及时反馈老人的入住情况,并鼓励子女多与老人打电话、视频通话等。马斯洛的人类需求理论中提出,高层次的需要比低层次的需要具有更大的价值。而老年人因为年龄、家庭等复杂因素,他们的精神世界更应该得到重视与满足。

(二)加强政策宣传,提高社会认同

互助养老既是一种互助养老理念,也是一种思维方式、行为方式、文化形态。对互助养老模式的感情归属和社会认同,既需要可靠的政策保障,也需要有效的政策宣传。广大农村地区对互助养老模式普遍了解不足,不利于互助养老模式作用的充分发挥。在新媒体时代,要积极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加强互助养老模式政策宣传,拓展人民群众对互助养老模式的认同感。积极拓展互助养老模式宣传渠道,如在学习强国、国务院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QQ等手机APP上进行宣传,让人们以喜闻乐见的方式了解该政策,有力的政策宣传是增强社会认同的关键,全社会要深刻认识从传统依靠家庭互助向依靠社会互助,从依靠家庭保障向依靠社会保障的必然趋势,互助养老模式是缓解家庭养老乏力、释放人力资源的一种必然选择。

(三)发挥志愿服务,创新互助模式

互助养老在原有以互助幸福院模式的基础上,也要尝试开展多元灵活的方式,实现互助养老模式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互助养老的本质和内涵就是通过志愿服务以达到互助共济的目的,志愿服务是互助养老模式的根本初衷和本质特征,是该模式持续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没有志愿服务、互助共济的初心,也就不可能有互助养老模式的产生与发展。首先,对志愿服务的工作人员要进行专业的岗前培训,经常组织其观摩学习先进的养老机构,对其要进行精细化管理,不断提高服务水平,有的放矢的依据老人的实际需求给予有针对性的服务供给[13]。其次,要鼓励农村妇女在农闲时积极参与互助幸福院志愿服务活动,通过这种活动可以使自家老人能够享受更多优惠的养老服务,通过这种激励机制,以增强社会广泛参加志愿服务的积极性。另外,要扩大互助幸福院服务范围,增大覆盖面,针对失智失能老人的照顾,可以组织互助院内较年轻的老人们以团队的形式实现上门服务,做到精准照料。志愿提供这样服务的老人依然可以享受更优惠、甚至免费的养老服务。采取这种隐性有偿志愿服务方式并且以团队的形式进行服务,他们更容易接受,也更愿意参加。

(四)发展脱贫产业,拓宽融资渠道

充足的资金来源是确保农村互助养老模式顺利发展的必要支撑,当前农村互助养老面临的主要问题还是资金的短缺。首先,政府在运用财政资金支持互助养老发展方面必然发挥主导作用。互助养老旨在运用有限的资源,发挥集体养老的合力优势,在减轻养老压力的同时,也有助于减轻政府的必要负担。政府必要的财政资金支持主要用于互助幸福院建设和提供必要的医疗设备支持,为互助幸福院发展提供基础性资金支持。具体来说,政府可根据当地的经济状况不断调整财政补贴,专款专用,避免资金的滥用。其次,充分发挥当地的地理优势,不断拓展产业扶贫渠道,增加村集体的收入,从而加大对互助幸福院的资金投入。比如河北省张家口市怀安县南刘家窑村,昔日是一个“一没山水、二没矿产、三没产业”的穷困山村,在当地工作队以及村干部的带领下号召全村进行修路,建蓄水池,发展扶贫产业,并谋划利用互助幸福院的空余房屋和部分家庭妇女会做饭的实际情况,将该地建设成为美术培训、写生基地和实习基地等,增加村集体和村民的长期收入。诸如此类的扶贫产业当地政府应加强推广,不断拓宽资金来源。最后,地方政府尝试推行互助养老金单行管理模式,明确规定互助养老金使用管理办法,可以委托相关部门或第三方组织参与管理和运营,努力实现互助养老金保值增值,不断的拓宽融资渠道,实现互助养老多元化筹资。特别是要鼓励企业、社会、非营利性慈善组织的积极参与,加强企院合作、社会支持、慈善捐赠,形成稳定的资金供给渠道。

五、结语

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由此衍生出的空心村与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传统的居家养老模式面临严重挑战,互助养老模式作为农村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重要补充,对缓解我国农村养老困境发挥着重要的作用[14]。以河北省邯郸市肥乡区互助幸福院为案例的微观视角引入研究,分析了当前我国农村互助养老面临的缺乏精神上的关爱、入院存在一定限制、养老服务水平较低、养老资金保障不足等发展瓶颈,意在探究丰富精神世界、增加社会认同、创新互助模式、拓宽融资渠道等破解当前农村互助养老难题的路径选择,为解决我国农村养老问题提供新思路,不断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美好晚年生活的需要,对互助养老模式的未来发展也具有重要价值。

注释:

(1)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网站(www.scio.gov.cn)。

(2)摘自《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公报》,人民日报,2019年10月31日。

(3)摘自于互助幸福院与老人的谈话。

(4)摘自村干部的谈话。

(5)摘自邯郸市人民政府网站(http://www.hd.gov.cn//hdyw/bddt/)。

(6)摘自《“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中国政府网站(http://www.gov.cn/)。

猜你喜欢
邯郸市养老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中国人民银行邯郸市中心支行
邯郸市
中国人民银行邯郸市中心支行
邯郸市
养生不是养老
养老更无忧了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
养老之要在于“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