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郑欣峰 云南省昆明市扶贫办
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强调,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必须如期实现。云南省昆明市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紧绷打赢脱贫攻坚战这根弦,不停顿不大意不放松,努力克服疫情影响,聚焦“三落实”“三精准”“三保障”目标,严格贯彻“四个不摘”要求,通过强基础、强保障、促产业、增就业、防风险,在完成2097户5568名剩余人口脱贫的同时,扎实高效有序推进使全市脱贫攻坚巩固提升工作,夺取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双胜利。
在“三落实”上下功夫,压实各级责任。一是持续推进政策落实。聚焦“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全面落实“五个一批”“六个精准”等政策要求,突出产业扶贫、就业扶贫、小额扶贫信贷、健康扶贫、危房改造、易地搬迁、社会兜底保障政策的落实落地,真正让贫困群众共享扶贫政策、共得更多实惠,让贫困群众真正成为脱贫攻坚参与者、受益者。二是持续抓好责任落实。持续落实市县乡村四级书记抓脱贫责任制,3个摘帽县及18个贫困乡(镇)党政正职保持稳定;持续实施市级领导联县挂乡包村全覆盖,坚持精锐尽出确保404个出列村驻村队员全覆盖。各有扶贫任务的县(区)、各市级相关行业部门与市委、市政府签订了脱贫攻坚承诺书、责任书,村与乡、乡与县逐级签订了责任状。深入推进五级书记遍访贫困对象行动,制定印发《关于深入推进四级书记遍访贫困对象行动的实施方案》,市委书记遍访脱贫攻坚任务重的乡(镇),县(区)党委书记遍访贫困村,乡(镇)党委书记和村党组织书记遍访贫困户,建立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责任体系,全面到点到位。三是持续抓好任务落实。全面摸查已脱贫县(区)贫困村、贫困户基础信息、帮扶措施、产业发展等存在的薄弱环节,全覆盖开展“回头看”工作,紧盯中央脱贫攻坚专项巡视整改“回头看”和省级扶贫成效考核及各类巡察督查反馈问题整改,建立“问题、责任、销号”三个清单,整改一个、销号一个,截至目前,各级各类问题整改已完成95%,确保各项工作任务落地落实,真正惠及群众、取得实效。
在“三精准”上出实招,创新防返贫机制。一是精准监测。建立监测预警机制,进行全面动态监测。对存在返贫风险5919户17893人,尤其是涉及病、灾、意外事故、产业发展失败、就业不稳、收入结构不合理等家庭,发生预警情况及时处置化解。二是精准管理。结合“五色卡”精准识别,明确返贫风险标准,对预警对象评定返贫风险等级,实施五级管理,进行五色标识。同时,依托昆明市精准扶贫信息系统,建立村、乡(镇)、县三级信息收集、报送、研判机制和信息处置、反馈落实机制,强化驻村工作队监测预警责任,实施“线上”“线下”同步监测,有效防范意外风险。三是精准帮扶。对重点人群和突发情况,如意外事故、灾害、重大疾病等情况实行一事一报,及时协调民政、卫健、社保、扶贫、保险等部门开展临时性救助,从快从速帮助农户解决难题,摆脱返贫风险,同时结合农户实际,统筹部门联动,建立稳固脱贫长效机制,打好返贫阻击战。
在“三保障”上持续发力,夯实脱贫基础。一是加大政策供给。在出台《关于昆明市脱贫攻坚巩固成果提升质量的若干意见(2019—2021年)》《昆明市脱贫攻坚巩固成果提升质量和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工作方案》等巩固提升脱贫成果政策的基础上,市发改委、财政、教育、社保、卫健、水利等部门相继出台提升脱贫攻坚成效保障政策措施,有力促进脱贫攻坚巩固提升工作的顺利推进。二是提升保障基础。严格落实“双线十人制”“动态归零督查制”工作要求,建立控辍保学工作闭环管理机制,多轮次开展控辍保学专项行动和督导排查工作,通过“户籍、学籍、在校生、建档立卡户”的“四查三比对”工作方法,实现建档立卡贫困家庭适龄子女辍学人数动态归零,全市义务教育阶段无因贫失学辍学学生。拨付补助资金6.49亿元,惠及学生67.8万人次,对贫困学生“应助尽助”。加强贫困地区学校硬件建设,禄劝、寻甸、东川三县(区)义务教育学校“20条底线”要求全部达标。发挥职业教育特点,通过产教融合提高贫困县(区)职业教育质量,与知名企业开展校企合作,拓宽学生就业路径。持续推进健康扶贫,做好医疗救助与大病救治的政策衔接,对大对病患者的医疗救助力度,降低大病患者负担。全市脱贫人口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参保率保持100%,大病集中救治20475人,救治率达到99.7%,各乡(镇)所在地的卫生院、脱贫地区的538个村卫生室全部达标。持续推进安居保障。全市易地扶贫搬迁6263套安置住房全部完工并搬迁入住,拆旧率达到100%。抓实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发展,做好“留得住”“能致富”等后半篇文章。加强迁入地社会服务保障,认真对照移民搬迁群众需求,高质量完成医疗保障、养老保险、民政救助、子女入学等服务工作,做好转移就业,就近就业,确保每一户建档立卡家庭有稳定的增收渠道。摘三个摘帽县完成辖区内所有农村C、D级危房改造,非贫困县完成4类重点对象农村危房改造,旧房拆除全面完成。巩固提升饮水安全保障成果,在实现贫困地区饮水安全达标的基础上,全面落实农村饮水安全管理属地、行业运行管理责任。三是持续推进基础设施改造升级,提升兜底保障。全市贫困村均通10千伏以上动力电和网络宽带,广播电视覆盖率均达99%以上。在实现行政村100%通硬化公路、安全隐患路段防护设施全覆盖的基础上,完成农村新建改建公路265.55公里,农村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建设545公里,全市公交“镇镇通”覆盖率达100%,建制村通客车率达99.64%。全面落实兜底保障特殊脱贫人口低保、医保、养老保险、特困人员救助供养、临时救助等综合社会保障措施,做到应保尽保。2019年全市农村低保标准调整为410元/人/月,同比提高20.58%。符合条件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100%、养老金发放率100%,脱贫基础更加坚实,脱贫成效更加显著。
在“三提升”上见实效,增强稳定增收能力。一是提升产业发展能力。全市累计投入产业项目资金7.16亿元,对三个摘帽县每年追加6000万元的产业发展资金,因地制宜重点推进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马铃薯和云岭牛、功山羊、苗鸡,东川区小江流域干热河谷区农业产业科技园、中药材、畜牧业,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中药材、农产品特色物流体系建设和核桃、板栗、青花椒提质增效等10个特色产业发展,三个脱贫摘帽县产业发展覆盖率达100%。实施村级集体经济强村工程,重点扶持100个村级集体经济壮大项目。全市791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带动农户发展产业、与农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共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9万余户33万余人。积极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三个摘帽县全部入围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电商扶贫覆盖189个贫困村,促进38种农产品上线销售。推进产业发展技术化,在摘帽县组建60人的贫困县产业扶贫技术专家组,选聘768名产业发展指导员,开展产业发展技术指导,落实22909人次产业扶贫培训。在推广马铃薯、能繁母羊保险试点的基础上,新增稻田养鱼和当归种植保险,逐步提高脱贫地区产业发展保障水平。二是提升充分就业能力。探索创新招聘手段和服务模式,完成转移培训15.19万人次,组织专场招聘会115场,提供有效就业岗位22.3万个,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6.17万人(建档立卡2.05万人),实现转移收入21.48亿元。通过“百企万岗”入昆计划和“百千万”转移工程,向省外转移劳动力1.47万人;持续推进“结对”转移就业,主城区精准帮扶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提供就业岗位3.47万个,吸纳农村劳动力0.78万人(建档立卡劳动力0.51万人);抓实就地安置,建成40个扶贫车间,吸纳农村劳动力4467人(建档立卡劳动力1942人);开发公共服务岗位,对0.87万名符合条件人员进行就业帮扶安置。三是志智双扶提升动力。结合“自强、诚信、感恩”主题实践活动,开展“五讲五爱”主题活动,组织各县级相关部门和各镇(街道)开展培训和专题讲座400场次,13127人次贫困群众参与活动,在9个有扶贫开发任务的县开展2649场次“三讲三评”活动,83521户贫困户76117人次参与了活动,激发群众脱贫的内生动力。
在“三帮扶”上下功夫,凝聚攻坚社会合力。一是持续推进东西部扶贫协作和中央定点帮扶。上海市普陀区、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南光集团、华东理工大学聚焦智力、科技、消费、教育等项目开展特色帮扶。持续派出援昆干部15人,帮助实现贫困地区转移就业6183人。累计投入帮扶资金2.64亿元,涉及帮扶项目55个。二是继续推进结对帮扶和对口帮扶。组织全市44407名干部职工全覆盖结对帮扶建档立卡贫困户。开展驻村帮扶“回头看”,对年龄在55岁以上、身体不适宜驻村、能力素质不达标、工作作风不务实、未按要求选派的359名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进行集中排查和调整轮换,实现404支驻村扶贫工作队1239名驻村工作队员“尽锐出战”。深入开展对口帮扶,动员市级124个帮扶(挂联)单位直接投入帮扶资金2625.99万元,并通过协调立项、动员社会力量投入多渠道筹集资金173.62万元,为脱贫攻坚巩固提升工作不断注入新动能。三是强化社会帮扶和消费扶贫。成立昆明市脱贫攻坚致富带头人帮扶联合会,下设种植(林产)、养殖(水产)、农产品加工及商贸、健康教育务工4个行业分会,吸纳256个会员单位,充分发挥农村致富带头人“一帮多、一带多”的作用,带动贫困户就业创业、脱贫致富。大力发展消费扶贫。鼓励各级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金融机构等从贫困地区采购产品、聘用工勤人员。建立东西部消费扶贫协作机制,中央和省级定点帮扶单位通过电商平台、定点采购等方式,帮助3个摘帽县销售采购农副产品累计538万元。拓宽农产品流通和销售渠道,形成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全链条联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