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陈明珍 云南警官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强边疆治理,推进兴边富民。云南作为一个典型的少数民族边疆省份,近年来社会治理持续向好,但目前依然面临复杂的社会治理难题,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根本制度,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云南社会治理创新的必然选择。结合云南实际,只有加强边境基层治理,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才能实现边疆稳定、民族团结、社会和谐。
近年来,云南边境社会治理状况持续好转,主要呈现出以下特征。
边境少数民族贫困人口逐年减少。截至2018年年底,云南省346.9万少数民族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75.8%已经摆脱贫困;24个贫困民族自治县中,14个摘掉了贫困县“帽子”;11个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中,独龙族、德昂族、基诺族实现整族脱贫。
边境少数民族民生状况逐年改善。截至2018年年底,云南边境少数民族民生状况有了较大改善,11个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区实行从学前教育到高中阶段的14年免费教育。疾控和医疗卫生事业获得较大发展。新中国成立以后,在边境少数民族地区消灭了疟疾、鼠疫、天花、麻风、霍乱等流行疾病,做到了乡乡有医院、村村有卫生室,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得到缓解。实施扶贫安居工程、易地搬迁、改厕工程等,边防居住条件和乡村卫生条件有很大改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边境少数民族地区基本实现了通路、通电、通水、通广播电视和网络。
边境特色产业发展成效显现。随着脱贫攻坚由“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的转变,边境少数民族地区努力打造“一村一品、一村一特、一村一业、多村一产”生态产业,因地制宜大力推进生态养殖、生态特色种植和旅游业等,成立农业合作社,积极建设旅游小镇、康养小镇、民族文化小镇等,打造美丽乡村,发展乡村旅游业,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大大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边境民族团结稳定。近年来,云南持续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加强边境信息化管控和维稳应急设施建设,深入开展党的民族理论、民族政策和普法知识宣传教育,推进边境贸易和边民互市,使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持续增长,民族日益融合,边疆呈现和谐稳定的局面。
但是,由于云南边境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多元的文化,增加了社会治理的难度。
完善边境基层治理组织保障。各级党委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把党的领导贯穿于社会治理的全过程。建立巩固的边境基层政权,特别是重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建设。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党在边境地区治边稳边固边的基础,把党组织建成坚强的战斗堡垒,通过发挥党建引领示范作用,固根基,扬优势,强弱项、补短板,针对云南边境基层社会治理问题,形成党员带头、人人治边巡边护边爱国的良好氛围,不断增强党员干部的使命感、责任感和国家荣誉感。
形成边境基层治理合力。创新边境社会治理体系,要发挥好政府、市场、社会、公众四者的作用。政府的职能是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边境各级政府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紧扣“两不愁三保障”总体目标,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完善农村水、电、道路、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教育、医疗、住房、社会保障等民生建设,巩固传统产业,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传承良好家风,提升乡风文明建设水平。调动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形成人人监督、人人负责的乡村治理格局。政府主导整治乡村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乡村,推动乡村振兴。市场的职能是配置资源,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充分发挥云南边境人口资源优势,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充分利用云南毗邻东南亚、南亚区位优势,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利用“一带一路”倡议和建设长江经济带、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中国—中南半岛国际经济走廊等政策优势,深化友好合作,实现互利共赢;利用动植物、矿产、水能等资源优势,打造“绿色能源、绿色食品、健康生活目的地”三张牌。社会组织作为介于政府和市场部门的第三方,主要职能是为满足公众意愿和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在云南边境社会治理中,社会组织扮演着扶贫、遗孤帮扶等诸多社会职责,在边境治理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公众也是社会治理的积极参与者。社会治理紧扣公众所急、所忧、所怨,切实解决群众的困难问题。
增强边境基层治理能力。实行自治、法治、德治结合,是提升边境社会治理的有效途径。自治是边境治理的根本。自治就是依托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实现自我管理,通过居民委员会或村民委员会制定村规民约,以社会公序良俗引导村民日常行为规范。法治是边境治理的保障。对边境少数民族地区的毒品买卖、走私、跨国犯罪、赌博等社会治理难题,归根到底要通过法治来解决。在乡村开展法治宣传活动,促进党员干部和村民形成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的思想和行为自觉。针对边境违法犯罪行为,加大打击力度,形成高压态势,对毒品犯罪,要坚持露头就打的原则,保持零容忍,通过完善我国与东南亚国家的禁毒合作,坚决遏制境外毒品在我国的蔓延。坚决打击跨国网络诈骗、电信诈骗等行为,建立乡村法律咨询和法律服务。德治是边境治理的支撑。通过道德教化,引导村民向上向善。边境少数民族在长期社会生活中,已经形成了约定俗成的价值理念、民风民俗、家风家训和伦理道德等,通过宣传乡贤模范、助人为乐、孝老敬亲典型,传扬好人好事、优良家风,不断提高乡村文明治理水平。
提升边境基层治理效能。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根本治理制度,提升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效能。一是系统治理。把打击边境违法犯罪与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结合起来,以非凡勇气严厉打击官伞、警伞和庸伞,消灭边境犯罪赖以存在的社会毒瘤。二是依法治理。打击枪、毒、私、赌、骗、非法入境等跨境违法犯罪活动的发生。全面排查,搜集信息,分析研判,预测风险,群防群治,维护长期稳定良好局面。三是综合治理。把当下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与稳定脱贫、持久脱贫任务结合起来,转变少数民族群众等、靠、要思想观念,增强发展内生动力,发展边境民族经济,繁荣教育文化事业,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四是源头治理。主动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营造边境基层稳定环境。随着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和5G技术的使用,推进了智慧警务建设,也为边境社会治理提供了新的方法与手段。边境网格化管理就是运用数字化、信息化手段,将辖区内的人、地、事、物、组织等要素统一纳入单元网格,实施系统管理,通过视频监控源与数据分析、人脸识别、车牌识别、智能预警等技术,及时发现问题,精确实施打击,实现社会治安防控“全覆盖、无死角、无盲区”。就目前云南边境社会治理看,由于边境线长,通道多,增加了边境社会治理难度,但是,要打击偷渡、走私、贩枪、贩毒、电信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就要在重要通道安装视频监控系统,依托大数据、云计算和移动警务等技术,开展重点人员动态管控、情报分析研判、集成整合禁毒业务等。同时,加强人防建设,推行“一村一警务助理”“一村一警+网格员”“红袖标”志愿者参与机制,守护边境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