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州市晋安区直属机关幼儿园 王 丹 赖慧萍
区域游戏中教师应根据幼儿游戏的具体情况,灵活采取适宜的指导策略。一般来说,教师在幼儿游戏出现问题时,应在充分观察幼儿游戏情况的基础上,分析哪些情况是教师“退”的时机、哪些情况是教师应该“推”的时机,从而运用恰当的策略进行指导。只有找准了时机,运用有效的策略,教师的指导才能有效促进区域游戏的推进及幼儿游戏水平的提高;反之,将阻碍幼儿游戏的发展。
“退”即当幼儿在区域游戏时,教师不随意干涉打扰,而是退到观察者的位置,细心观察幼儿的游戏行为;“推”是指当幼儿确实因自身经验不足、能力有限或因为材料的局限,难以继续操作的时候,教师作为区域游戏的支持者、引导者、推动者,通过各种方式进行适时、适度的指导,推动幼儿学习的深入以及推进游戏的发展。
区域游戏中,教师的“退”不是回避或放弃对幼儿的指导,而是一种支持幼儿学习的策略。
当幼儿认真、专注地游戏并与材料进行互动时,教师不需要介入而应退到观察者的位置,以免干扰幼儿游戏。
[案例一]潘潘在操作区工作,他拿出了数字钉开始操作起来。垫子上画的是“7”和“9”两个数字,他并没有立刻拿起钉子就垫子上钉,而是挑选钉子的颜色,原来他是按颜色“白黄白黄”的规律钉钉子的。钉了一会儿,教师发现他没有按照垫子上的数字“7”的痕迹钉,便走到他的旁边,说:“这是数字几呀?”潘潘说:“是7。”教师接着说:“那你为什么没有按垫子上的数字钉呢?”潘潘小声地说:“我想钉一个别的数字。”于是潘潘把自己钉的钉子拆了。
教师观察到潘潘没有按照垫子上的数字“7”的痕迹钉钉子,觉得偏离了教育目标,于是选择介入。教师的介入不仅干扰了幼儿的操作,而且限制了幼儿的想象和创造。当幼儿认真、专注地操作时,即使暂时偏离了教师预设的目标,教师也不要急于干预,要静静地等待幼儿进一步的操作。
幼儿在游戏中经常遇到困难。如果幼儿的困难是操作不正确,教师不要急于介入,要留给幼儿充分的时间,给幼儿多次游戏、反复尝试的机会。
[案例二]小雨正在玩齿轮玩具。他拿出了一块操作板,把齿轮装在操作板上,然后开始安装把手,把手装好后他就开始摇,齿轮开始转起来。接下来,他开始安装链条,试着在齿轮的外围围上链条,围了好一会儿,没有成功。这时候,他看了看一旁的教师,说:“还是不行。”教师给了他一个微笑并鼓励他说:“你再试试。”他开始埋头继续围链条,过了好一会儿,链条终于围上了。他试着开始摇把手,看齿轮和链条是否会同时转动。其中有一个齿轮不会转动,因为两个齿轮没有衔接好。于是他又做了调整,把两个齿轮挨得紧一些之后又试了一下,终于成功了,齿轮和链条同时转起来了。教师给了他一个微笑和点赞的手势,他十分开心。
游戏的过程中,当幼儿求助时,教师应基于对幼儿游戏情况的观察和了解,分析幼儿的困难,不能简单帮忙了事。小雨在操作过程中遇到了困难,教师相信他可以自己解决,没有急于直接将操作方法告诉他,而是从情感上鼓励和支持他,给予他自主探索和尝试解决问题的时间和机会。小雨最终经过自己的探索和努力,获得了成功。
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经常会与同伴发生矛盾。教师不要急于干涉,应在观察的基础上引导幼儿尝试自己解决,借此提高他们的交往能力。当幼儿矛盾升级且有身体冲突,幼儿自己无法处理当时的矛盾时,教师应及时介入。
[案例三]小云、小言和小成一起来到操作区拼紫霞几何片。小云开始翻阅图片,其他两个幼儿也凑过来一起看。小云指着一个图片说:“我要拼这个。”小言和小成也分别找到自己要拼的图片,于是他们开始操作。拼了一会儿,只见小云和小言吵了起来:“这是我的!”他们在争抢磁力板。教师在一旁观察,发现他们在拼作品时没有拉开距离,导致两个作品碰到了一起,不能往下拼了,除非一个人把作品拆掉。他们谁也不愿意拆除自己的作品,于是求助一旁的教师。教师说:“你们这样谁也拼不了,应该怎么办才好呢?”小成想了一会儿,说:“可以合作,一起拼。”最终,小云和小言同意了,于是,三个幼儿开始合作,一个选图形,一个看图片,一个拼,当遇到困难不知道接下来怎么拼时,他们拿着图片一起讨论。最后,他们成功拼出了作品。
当幼儿在区域游戏中发生矛盾但没有发生肢体冲突时,教师没有必要急于介入,而应在一旁观察;当幼儿之间矛盾升级或者僵持不下时,教师可以用语言启发,让幼儿自己想办法解决矛盾。在“案例三”中,教师采取的是“退”的策略,指导幼儿自己找到解决矛盾的办法——合作,并在合作中相互交流。矛盾的解决提高了幼儿解决问题和同伴交往的能力。
自主能力较弱的幼儿容易出现到处闲逛或不知道玩什么的情况,这时候需要教师及时介入,引导幼儿有目的地参与游戏。区域游戏中,常常出现幼儿对教师提供的材料不感兴趣的情况,可能是由于幼儿未掌握游戏玩法或者是由于材料的玩法单一导致幼儿探索兴趣消失,这时候教师应该对区域游戏材料进行调整、变换和改进,增加游戏的玩法并示范,激发幼儿对区域游戏材料的兴趣。
[案例四]小颖拿出了操作材料——扭扭棒,摆弄了一会儿,突然起身,准备把这份操作材料送回去。这个时候,教师走过来,拿出了一张蜗牛的造型图片,坐下来开始拼。小颖看到后,走到教师旁边看了看,说:“老师在拼小蜗牛,好漂亮!”教师说:“你也想拼吗?”小颖重新拿出操作材料,开始玩起来。不一会儿,她拿着作品给教师看,告诉教师这是她拼的鹿,上面是鹿角。
教师发现小颖准备放弃操作时,及时介入,作为参与者在一旁玩了起来。教师在无形中给予小颖示范。看到教师拼的作品时,小颖得到了启发,萌发了兴趣,于是重新操作,最终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以自主性为特点的区域游戏中,幼儿往往会遭遇各种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不得不放弃。这时,教师需要及时提供帮助,启发幼儿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培养幼儿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信心。
[案例五]“动物住高楼”是教师新投放的区域材料。小力拿出这个材料,看了一会儿,拿出了一张动物的住址(506),再看看动物的楼房,一直没有操作。教师在旁边观察了一会儿,没有说话,见小力准备把材料收起来,便问:“你不玩了吗?”小力回答:“我不会。”教师接着问:“哪里不会?我们一起来看一看高楼总共有几层。”小力开始数起来:“1,2,3,4,5,6,7,有7层。”教师说:“那我们再来看一看横向的数字代表什么。”小力说:“房间号。”教师说:“对,代表的是房间号。每一层楼房有几个房间?我们一起来数一数。‘506’是什么意思呢?第一个数字‘5’代表的是5楼,‘06’代表的是第六个房间。那么506房间应该在哪儿呢?”小力一边用手指指着,一边口里数着,最终找到了506房间。
当幼儿在操作的过程中遇到问题而不能独立解决时,教师应及时介入,参与游戏,引导幼儿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如果教师在幼儿准备放弃时不介入指导,幼儿将失去一次提升经验的机会,同时也会因遭遇失败而产生消极心理。教师的介入、鼓励与指导能让幼儿战胜困难,获得成功。
教师在区域游戏中既是观察者、指导者,也是支持者。教师指导区域游戏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幼儿获得新的经验,从而提升幼儿的游戏水平,所以出现提高幼儿能力和经验的契机时,教师要及时介入,促进幼儿的发展。
[案例六]腾腾在用多米诺骨牌搭“房子”。在搭的时候,他不小心把一些骨牌弄倒了,有些沮丧。这时,旁边的教师鼓励他:“没关系,重新把骨牌摆好,你一定可以的!”腾腾把靠近倒塌位置的两个立着的骨牌拿掉,接着开始去摆那些倒塌的骨牌。他虽然动作较慢,但最终仍然将“房子”搭好了。教师问:“搭建好了,应该从哪里开始推呢?”腾腾指了“路”那边,于是就开始推了。可骨牌倒塌到“屋顶”的时候突然停下来了,有一半的“房子”没有倒。教师问:“问题出在哪里呢?为什么一半‘房子’没倒?”腾腾说:“应该是距离太远了,没碰到。”教师说:“除了距离的原因,还是其他原因吗?”腾腾没有回答。于是教师建议他把“屋顶”部分再搭一次。腾腾把“屋顶”搭成了半圆形,然后推倒,成功了!教师继续问:“那刚才的‘屋顶’为什么不会被推到呢?” 腾腾说:“太尖了。”教师和腾腾一起,将倒下的骨牌重新竖立起来,然后边操作边总结。腾腾明白了除了距离的原因外还有角度的问题,刚才的“屋顶”连接的距离和角度都不够,所以不能被推倒。
当骨牌一半倒了而另一半没有倒的时候,教师及时介入,通过提问让幼儿思考为什么没有成功,引导幼儿再次尝试,最后帮助幼儿总结失败的原因,找到成功的方法,支持幼儿积累成功的经验。
总之,教师在区域游戏中的指导应当以《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为依据,在尊重幼儿游戏主体地位的前提下,在充分观察幼儿操作、解读幼儿游戏行为的基础上,找准“退”与“推”的时机,并灵活运用多种指导策略,助推幼儿的学习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