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锡伯族民间故事《遗嘱》中的懒儿子母题

2020-02-22 07:41唐努尔斯迪克
文化产业 2020年35期
关键词:锡伯族宝物母题

◎唐努尔·斯迪克

(新疆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7)

《遗嘱》是锡伯族民间生活故事。民间生活故事又称“世俗故事”或“写实故事”。这类故事是以民众的日常生活为题材,以现实中的人物为主角而展开的故事,表面上其现实性较强,幻想性较少或看似没有幻想,而实际上带有一定的想象与虚构。我国流传较广、艺术上较为成熟的生活故事主要有以下几种:交友道德与家庭伦理故事;奇巧婚姻故事;长工斗地主及民斗官的故事;巧女故事;呆婿故事;机智人物故事等①。《遗嘱》属于民间生活故事中的家庭伦理故事。

一、锡伯族民间故事《遗嘱》概述

民间故事《遗嘱》中讲的是格登扎布有三个儿子,一个比一个懒。临死之前,格登扎布把三个儿子叫到跟前,说:“我一辈子养活你们,现在快入土了。我死了以后,你们三人到咱家田里去看看,我年轻时曾在那里埋过金子,你们若能挖出来,一辈子也用不完。”说完,格登扎布就死了。三个儿子认真对待父亲的遗嘱,吃饭喝水都顾不上,整个田刨三遍,可找不到金子。孩子们听到智慧老人的话之后才知道父亲的意思是引诱他们劳动②。

分析民间故事《遗嘱》中的母题之前,首先对“母题”的概念作探讨。母题是“motif”一词的汉语音译。“motif”,原是音乐用语,意为动机。“母题”一词最早出现于法国学者S.D.波洛萨尔1703年编纂的《音乐辞典》一书中。后被借用到民间文学之中,用以指民间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的叙事单元。在乐黛云主编的《中西比较文学教程》中,谢天振这样解释母题:“主题学研究中的母题,指的是在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的人类的基本行为,精神现象以及人类关于周围世界的概念,诸如生、死、离、别、爱、时间、空间、季节、海洋、山脉、黑夜等”③。

二、民间故事《遗嘱》中母题的分类

“母题”作为民间故事的分析元素,一方面有其自身所特有的典型含义,另一方面也具有结构功能的相对稳定性。《中国神话母题W编目》包括关于神与神性人物,世界与自然物,人与人类,动物与植物,自然现象与自然秩序,社会组织与社会秩序,有形文化与无形文化,婚姻与性爱,灾难与战争内容,共有9996个母题。这本书的问世,对进一步分析民间故事母题具有重要作用。笔者以《中国神话母题W编目》为基础,对民间故事《遗嘱》中的母题进行分类。

第一,有关父亲的母题:人因衰老死亡母题。锡伯族民间故事《遗嘱》中写的是临死之前,格登扎布把三个儿子叫到跟前,说:“我一辈子养活你们,现在快入土了……”说完,格登扎布就死了。

第二,有关儿子的母题:懒儿子母题。民间故事《遗嘱》中的格登扎布有三个儿子,一个比一个懒。

第三,有关宝物的母题。寻找宝物母题;宝物藏在地下母题;挖掘宝物母题。

民间故事《遗嘱》中三个儿子为了找到藏在地下的金子,整个田地刨三遍。

第四,有关老人的母题:智慧老人母题。民间故事《遗嘱》中三个儿子通过智慧老人才知道地里没有金子;叫儿子们挖金子是让他们刨松地里的土,好种庄稼,靠劳动养活自己。

《遗嘱》的母题如下表:

W编目 一级母题 二级母题 三级母题W2983 人死亡的形式 人因衰老死亡W5125.4 儿子 儿子的特征 懒儿子W9932.8 寻找 寻找特定的物 寻找其他特定的物W9660.1 宝物被发现 挖掘宝物W9662.1 宝物被发现的地点 宝物藏在地下

三、民间故事《遗嘱》中的懒儿子母题特征

(一)母题的共同性特征

母题的共同性指的是一个母题在一个民族的不同作品中或者多个民族作品中重复出现。锡伯族民间故事中出现的“懒儿子”母题,还出现在柯尔克孜族、维吾尔族民间故事中。例如:柯尔克孜族民间故事《挖金子》中写的是一个人有三个儿子,整天好吃懒做从不劳动④。维吾尔族民间故事《两个懒汉》中写的是从前,有两个懒汉。他们都懒得要命,吃穿全靠父母,一点活儿也不干,一天到晚靠着墙根晒太阳⑤。

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懒儿子”母题在不同民族的民间故事中表现出相同的内涵:不同民族间一致的“劳动是美,懒惰是丑”的审美意趣,“劳动光荣,懒惰可耻”的思想观念。掀开我们中华民族光辉灿烂而悠久的历史,不难发现,我们中华民族炎黄子孙的热爱劳动精神。自三皇五帝,夏商周期,无论历史上的任何一次改革,都是强于勤而衰于懒;胜于勤而败于懒。民勤,建家立业享富贵。在我国近代史无产阶级革命中,以毛泽东同志为领袖的先烈们,夜以继日,风雨兼程,跋山涉水。

(二)“懒儿子”母题共同性特征的原因

第一,区域共性与地理因素的影响。中国地理自古以来具有整体性,特别是相近的地区,人们交往交流较为密切。一定区内的民族在长期交往和相处中生产劳动,其生产环境、生活方式、生活习惯等方面比较接近,不仅在经济上互相交易,而且在文化上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因此在母题方面具有相似性。第二,创作与思维方面的原因。通过“懒儿子”母题长辈们主张的是靠劳动养活自己;劳动创造财富、劳动创造幸福、劳动创造未来,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总之,从各民族民间故事中的“懒儿子”母题的共性,我们可以看到中华文化的共同性,这体现了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特征。自古以来,通过“懒儿子”母题,长辈们鼓励我们靠劳动获得财富、获得幸福。

【注释】

①刘守华,陈建宪主编:《民间文学教程》,华中师范大学出版,2019年8月第3版,第75页。

②《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全国编辑委员会:《中国民间故事集成》(新疆卷),中国ISBN中心出版社,2008年2月第1版,第1772,第1773页。

③王宪昭,李鹏主编:《文学的测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4月第1版,第33,第39页。

④《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全国编辑委员会:《中国民间故事集成》(新疆卷),中国ISBN中心出版社,2008年2月第1版,第1766页。

⑤《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全国编辑委员会:《中国民间故事集成》(新疆卷),中国ISBN中心出版社,2008年2月第1版,第1893页。

猜你喜欢
锡伯族宝物母题
济慈长诗《拉米娅》中的民间文学“母题”
端午节里的“避邪宝物”
墨水瓶
民俗文化旅游攻略
锡伯族文化如何走进沈阳高校
图案于社会之中——再析上古时代的“兽面”母题
冠军诞生记
复仇母题的现代嬗变
浅析《西游记》的两大母题及其象征意蕴
乌鲁木齐市锡伯族纪念西迁25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