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山西威风锣鼓曾被称为“锣鼓”“家伙”,经历了漫长的岁月,汲取了各个时代的艺术精华,逐渐趋于完美,甚至赢得了“天下第一鼓”之称号。如今,全息投影技术具有较强的表现力,其对威风锣鼓的传承更为有效。文章通过概述全息投影技术,分析山西威风锣鼓及其传承的迫切性,讨论当前全息投影技术在传承山西威风锣鼓中的意义,最后探究新时代全息投影技术对山西威风锣鼓的传承途径。
关键词:新时代;全息投影技术;山西威风锣鼓;传承
注:本文系山西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一般项目)(201941039-3)研究成果。
作为较为古老的传统器乐艺术,山西威风锣鼓已有数千年的历史,过去的表演风格无法满足现代人的审美需求,而全息投影技术则能让威风锣鼓的现代表演变得非常生动、有趣,更富有吸引力,使受众的观看体验效果更上一层楼。当然,威风锣鼓是中华民族的珍贵文物,无论何时何地都要代代传承,运用全息投影技术既是保护威风锣鼓艺术的必要之路,也是繁荣我国多民族艺术种类的责任。鉴于此,本文着重研究新时代下全息投影技术对山西威风锣鼓的传承,以促进我国优秀传统器乐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一、全息投影技术概述
1947年,英国科学家 Dennis Gabor发明了全息摄影,能将实体事物的状态、形态、大小、颜色、比例等记录在感光介质上。1960年,激光问世,促使全息摄影技术取得了质的飞跃,之后产生了数字全息摄影术,又使得全息图更为精准,更具有前沿性。所謂全息投影技术,它是以高科技为基础,真实记录并还原立体三维信息的虚拟成像技术,而且观众不必借助任何辅助设备,就能够清晰地看见3D影像,其放映效果极佳。一般来说,成功地实现全息投影技术,需要经过两个步骤,一是“记录”,二是“再现”,二者缺一不可。在第一步的“记录”方面,主要是摄影的过程,即借助光的干涉原理,深层次地记录物体的光波信息。在第二步的“再现”方面,主要是一个成像的过程,即借助衍射原理,进一步再现物体的光波信息。此外,全息投影还有一个较大的技术难关——成像介质,已被2001年的全息膜技术所攻破,从而促成了三维图像的再现,极大地提高了该技术在社会各领域的应用效果。
二、山西威风锣鼓及其传承的迫切性
第一,山西威风锣鼓介绍。关于锣鼓的起源,据说是始于尧、舜时期的霍州,距今大约有4000多年的历史。在当时,相传尧、舜经常去霍山为自己的子民祈福,以至于当地百姓敲锣打鼓,以热烈的情怀迎送二人,于是就在民间留传了“威风锣鼓”的说法。对于威风锣鼓而言,它在临汾地区的流传非常广泛,是一种备受欢迎的民间打击乐器的合奏形式,其节奏明快、威武、雄壮,所以被称为“威风锣鼓”。在山西临汾地区,不管是逢年过节,还是喜庆丰收,或者是集会游行,威风锣鼓总不会缺席,它的节奏稳健、声响嘹亮、气势宏大、阵容威武,不仅形象地展示了中华儿女的坚强性格,而且再现了中国黄土高原的质朴风情,其艺术表演形式极其独特。
第二,山西威风锣鼓传承的迫切性。由于威风锣鼓本身的原因,其曲牌、内容、形式单一,创新不足,在审美需求极高的现代人面前显得苍白无力。如今,一些优秀的锣鼓表演人员年龄越来越大,渐渐地退出了历史舞台,威风锣鼓表演中的许多绝活面临失传的困境。在技术方面,很少有现代人能够独树一帜,也鲜有人员愿意研究锣鼓艺术,威风锣鼓只能在节日里出现。当然,在每年的比赛活动中,也会有人组织威风锣鼓队参与其中,但是经费远远不够,尤其是在曲谱、队形、服饰、队伍训练方面都做得不够到位。究其原因,主要是这些威风锣鼓队的表演内容老旧,没有精雕细琢,更没有任何创新之处,时代感不强,无法吸引现代受众,这一切都迫切要求传承山西威风锣鼓,使其更好地发展。
三、当前全息投影技术在传承山西威风锣鼓中的意义
全息投影技术是艺术的载体,将其融入山西威风锣鼓表演艺术之中,可以起到极佳的演出视觉效果。当前,全息投影技术融入山西威风锣鼓,主要是二者在形式上的融合,既符合历史发展趋势,也是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民间文化艺术的重要途径。众所周知,现代人的物质财富充足,对于精神生活的追求越来越高,大多数人喜欢时代感强的、场面生动的、艺术内容趣味浓厚的活动,但是山西威风锣鼓本身则达不到这些要求,只有在先进的科学技术的辅助下,才可以达到预期的演出效果,以此满足现代人的审美需求,也有效地传承与发展了山西威风锣鼓。不难想象,一旦将全息投影技术引入山西威风锣鼓表演之中,科技无限地拓展了编排人员的想象力,从而为整个山西威风锣鼓艺术提供一个完全释放的空间,最终形成充满科幻元素的全息威风锣鼓表演艺术,所以全息投影技术在传承山西威风锣鼓中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四、新时代全息投影技术对山西威风锣鼓的传承途径
第一,以全息投影技术布局场景。从目前来看,人们更倾向于3D画面,尽情享受丰富的视听觉体验。所以,在新时代下全息投影技术对山西威风锣鼓的传承过程中,完全可以采用全息投影技术来布局场景,以此打破传统的威风锣鼓表演场景布局。如此一来,通过增加全息投影膜布,能够使山西威风锣鼓更具有深度空间,再加上全息投影膜布上的3D画面,极大地开放了封闭的威风锣鼓表演空间,达到了时空自由转换的目标,以动态的表演形式给观众带来“身临其境”的审美体验。
第二,以全息投影技术调度场面。随着时代的变迁,互联网技术成了社会发展的重要生产力,改变着各个行业的生存境遇,传统艺术也在社会转型中反省自己,不断借助新技术来完善自己。从某种程度上讲,全息投影技术对山西威风锣鼓的传承具有一定的效果,特别是在场面调度方面可以满足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一方面,对威风锣鼓的表演者在绿色影棚进行拍摄,然后进行处理与剪辑,确保呈现出参与威风锣鼓表演的人员可以进行时空穿梭的假象,再将这些场面投射到全息投影膜布之上;另一方面,借助3D捕捉技术,精确地收集表演者的外貌、动作等信息,再经过电脑处理来塑造人物,完全由3D软件生成肤色、着装、体态、身高、面相等,真正让观众产生影视片的视觉感。
第三,以全息投影技术制作动画特效。以全息投影技术创新山西威风锣鼓,可以制作出现代人喜欢的动画特效,其对威风锣鼓的传承功能不可低估。威风锣鼓编排人员可以借助全息投影技术,将已经做好的3D动画投射到膜布上,与生动逼真的虚拟威风锣鼓表演活动相结合,进而形成一个全新的表演形式,使得表演活动的体验更具有新颖感。在这种情况下,观众也会发现不一样的威风锣鼓艺术,更加热情地关注动画特效极强的山西威风锣鼓,可以说人人都能清晰地感受到新媒体科技给山西威风锣鼓的传承注入了鲜活的血液。
总之,从目前来看,全息投影技术以其独特的功能不断美化着传统艺术表演场景,其对山西威风锣鼓的传承优势不可低估,它能为观众带来声势浩大的画面,让人们产生虚拟与现实并存的美妙感觉。作为山西威风锣鼓艺术的从业者,必须转变思想观念,注重科技的力量,充分了解并掌握全息投影技术,使其更好地为山西威风锣鼓的传承服务,竭力打造出更加符合新时代发展的威风锣鼓艺术。
参考文献:
[1]廖禹.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民众参与研究:以广西壮族蚂拐节为例[D].重庆:西南政法大学,2017.
[2]茹志斌.山西临汾威风锣鼓的历史演进与现代传承研究[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17.
[3]刘华军.历史·音乐·社会三重视阈下的当代威风锣鼓研究[D].太原:山西师范大学,2016.
[4]高忠严,刘文娟,霍翠芳.社会变迁视野下的山西临汾农村威风锣鼓传承现状与思考[J].魅力中国,2016(45):225-226.
[5]乌丙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与方法[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
[6]彭姝玲.威风锣鼓传承现状的调查与研究[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2(2):118-121.
[7]卢俊.全息投影3D动画与黄梅戏研究:以新版黄梅戏舞台剧《牛郎织女》为例[J].山西能源学院学报,2017(3):192-194.
[8]王思超.论全息投影技术在展示空间中的应用[J].现代经济息,2015(24):318.
[9]谢炜杰.全息投影技术原理分析及其前景展望[J].现代商贸工业,2019(10):195-196.
[10]王淼.中国非遗保护的思路与出路[N].中国文化报,2018-07-18(3).
[11]黄泽垚.全息时代偶像舞臺的新生:浅析全息投影技术对舞台的影响[J].新媒体研究,2018(22):34-35,41.
作者简介:
傅晔,太原学院音乐系副教授。研究方向:3D全息投影技术下的山西传统器乐威风锣鼓的传承与保护。